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8年10月18日,胡适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的邀请来到杭州,下榻在西湖边熟悉的新新旅馆,20日下午二点钟,他在浙大体育馆演讲《自由主义》。浙大学生唐为根回忆,当年胡适来浙大讲话“不得人心”,“台下学生不断地出现哄声四起”,并不确切。因为当天的竺可桢日记写得很清楚,听讲的浙大学生、老师有八九百人,大部分都是站着听讲的,但一小时二十分,很少有人退场的,“亦可知适之演讲之魔力也”。他的日记中还说到胡适演讲时流汗,“近来人甚肥硕,但演讲时已汗流浃背矣,因下午相当热也。”他们都是庚子赔款余额的留美学生,胡适比他小一岁。胡适这次讲演没有留下记录稿,好在竺可桢日记记下了大致内容:
“适之‘自由主义’讲演中引用王安石《拟寒山拾得二十首》第四云: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
“述自由主义为中国之固有产物,以《吕氏春秋》为证,并引王安石白话诗。述浙江余姚明代三位大师阳明、梨洲、舜水均为提倡自由主义。述东汉王充(仲任)之自由主义。但以为中国之自由主义缺乏了政治之自由,且少容忍之精神,故自由终不达到,而人民亦无由解放云云。”
胡适从二点一直讲到三点廿分,演讲结束,回到浙大校长办公室稍坐,由竺可桢夫人陈允敏亲自送往车站,乘四点的快车回上海。直到1961年12月30日晚饭时,胡适离世前不久,还和秘书胡颂平说起竺可桢第二个太太是陈源的妹妹,“这位陈小姐,面孔圆圆的,长得很甜。我的太太对我说,如果她死了,她劝我娶这位陈小姐,可以看出我太太对她的喜欢。胜利之后,我到浙江大学去演讲,可桢是浙大的校长,他和他的太太住在礼堂楼上。”
从竺可桢日记所记,这次演讲内容和胡适此后1949年3月27日在台湾所讲很接近,那次讲题《中国文化里的自由传统》(或“中国文化传统的自由主义”),他努力证明自由不是舶来品,而是中国古代就有的,也提到了王安石的诗,诗和浙大讲的有出入,“风吹屋顶瓦,正打破我头。我终不恨瓦,此瓦不自由。”大概是因为即兴背诵的缘故,他解释这是古人对于自由的理解,就是“自己作主”的意思。他认为史官制度、谏官制度都是批评自由、思想自由的一种标志,老子、孔子也是自由主义者,“有教无类”就是教育平等的思想。孟子二、三千年前提出“民为贵“,就是重要的自由主义者的传统。秦始皇之后,思想一尊,自由受到限制,但仍然有人在万难中不断追求,他列举王充、范缜、韩愈,他们身上都有自由主义精神,王阳明批评朱熹,批评作主,颜李学派反对皇帝提倡的朱子学派,都是争取思想自由。所以他的结论是中国有自由思想的传统。
和他之前在北平电台广播演讲《自由主义》的内容也相通,那一次,他还说代议制度是英国人的贡献,成文而可以修改的宪法是英美人的创制,无记名投票是澳洲人的发明,中国古代虽有“民为邦本”、“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等思想,有文官考试制度,但始终没有解决君主专制的问题,没有建立起一个能限制权力、保障少数人权利的制度来,而西方自由主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就是对少数人权利的保障,容忍异己的风气,这是它“最可爱慕而又最基本”的内容。
胡适之所以经常强调自由主义中国古已有之,推其用意,无非是想在中国的传统老树上嫁接西方自由主义的新因子,将他信奉了大半生的西方自由主义本土化,并非他不了解自由主义的真实含义。他这次在浙大演讲,是他最后一次来到杭州,几个月后,他将永远与大陆告别,开始“根株浮沧海”的余生。
“适之‘自由主义’讲演中引用王安石《拟寒山拾得二十首》第四云: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
“述自由主义为中国之固有产物,以《吕氏春秋》为证,并引王安石白话诗。述浙江余姚明代三位大师阳明、梨洲、舜水均为提倡自由主义。述东汉王充(仲任)之自由主义。但以为中国之自由主义缺乏了政治之自由,且少容忍之精神,故自由终不达到,而人民亦无由解放云云。”
胡适从二点一直讲到三点廿分,演讲结束,回到浙大校长办公室稍坐,由竺可桢夫人陈允敏亲自送往车站,乘四点的快车回上海。直到1961年12月30日晚饭时,胡适离世前不久,还和秘书胡颂平说起竺可桢第二个太太是陈源的妹妹,“这位陈小姐,面孔圆圆的,长得很甜。我的太太对我说,如果她死了,她劝我娶这位陈小姐,可以看出我太太对她的喜欢。胜利之后,我到浙江大学去演讲,可桢是浙大的校长,他和他的太太住在礼堂楼上。”
从竺可桢日记所记,这次演讲内容和胡适此后1949年3月27日在台湾所讲很接近,那次讲题《中国文化里的自由传统》(或“中国文化传统的自由主义”),他努力证明自由不是舶来品,而是中国古代就有的,也提到了王安石的诗,诗和浙大讲的有出入,“风吹屋顶瓦,正打破我头。我终不恨瓦,此瓦不自由。”大概是因为即兴背诵的缘故,他解释这是古人对于自由的理解,就是“自己作主”的意思。他认为史官制度、谏官制度都是批评自由、思想自由的一种标志,老子、孔子也是自由主义者,“有教无类”就是教育平等的思想。孟子二、三千年前提出“民为贵“,就是重要的自由主义者的传统。秦始皇之后,思想一尊,自由受到限制,但仍然有人在万难中不断追求,他列举王充、范缜、韩愈,他们身上都有自由主义精神,王阳明批评朱熹,批评作主,颜李学派反对皇帝提倡的朱子学派,都是争取思想自由。所以他的结论是中国有自由思想的传统。
和他之前在北平电台广播演讲《自由主义》的内容也相通,那一次,他还说代议制度是英国人的贡献,成文而可以修改的宪法是英美人的创制,无记名投票是澳洲人的发明,中国古代虽有“民为邦本”、“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等思想,有文官考试制度,但始终没有解决君主专制的问题,没有建立起一个能限制权力、保障少数人权利的制度来,而西方自由主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就是对少数人权利的保障,容忍异己的风气,这是它“最可爱慕而又最基本”的内容。
胡适之所以经常强调自由主义中国古已有之,推其用意,无非是想在中国的传统老树上嫁接西方自由主义的新因子,将他信奉了大半生的西方自由主义本土化,并非他不了解自由主义的真实含义。他这次在浙大演讲,是他最后一次来到杭州,几个月后,他将永远与大陆告别,开始“根株浮沧海”的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