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堂资源 提升教学实效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巧用课堂的生成性资源,使之成为激活思维、促进思考的最直接素材,既能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又能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关注,使高效课堂、有效学习的目的逐渐成为现实。下面,通过“长方形的认识和周长”一课的教学,谈谈如何灵活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1.让学生把事做完
  在学生认识“长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后,教师设计“摆一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2组长度一样的4根小棒)。交流展示活动中,很多学生都展示出自己的得意之作,然而有一个学生却始终不肯把手拿开。我发现他摆成这样的形状(如右图),很诧异,就展示了出来。投影刚出现,学生笑声一片:“这是什么啊?”“怎么是3根小棒呢?”“错了,这个都不会摆啊!”……
  师:你摆成这个图形,是什么原因呢?
  生1:老师,还有1根小棒被我不小心折断了,所以只能用3根小棒围了,我看它还是一个长方形的。
  师:哦!是这个情况的。那要摆成与大家一样的长方形,你会怎么办呢?
  生1:很简单,再给我1根小棒就行了。
  师:老师这里还有4根小棒,你会选择哪一根小棒呢?
  生1:我选择短的那根小棒,因为图形缺少的是宽。
  (他说完后迅速地拿走1根短的小棒,摆成了一个非常漂亮的长方形)
  师:通过刚才这个同学摆的过程,你有什么新的思考呢?
  ……
  学生不能完整地摆出长方形,这是一个不完美的展示,但也是一个深化学习的机会,更是给予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机会。学生不肯展示有缺口的长方形,说明他已经知道自己摆的图形是不正确的,让他把话说明白,把该做的活动做下去,学生就会得到一个加速学习领悟的新契机。当学生说出自己的原因并果断地选择好小棒补充图形后,说明我们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平等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能把自己的思考展现出来,为提高教学实效创造一个突破口。
  2.让学生把话说完
  生1:老师,如果我能借到一些小棒,我会把长方形摆得更漂亮。
  师:那谁借给他试一试?
  (生1从同学那儿借来2根小棒,摆成了一个长方形,如右图)
  师:摆得还真比刚才的有气势,请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我是再用2根同样长的短小棒和原来的长小棒变成新的长,宽没有变。
  生2:老师,照这样摆法,我们会有很多种摆法的。可以把4根短的小棒拼成2条长,再用2根短的小棒为宽,摆成的长方形会更好看,它是由6根一样长的小棒摆成的。
  生3:我也可以用6根长的小棒摆成长方形。
  ……
  同样是“摆一摆”的活动,因为教师没有刻意地进行指导,从而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更为自由的思考空间,使学生的视野因前面的学习而不断拓展。“如果我能借到一些小棒,我会把长方形摆得更漂亮”,这样就把数学课堂演变成了一个创新思考的试练场。同时,教师机智地把握住这一生成性资源,给学生试炼的机会,从而打开了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有新意。
  3.让学生想得更好
  周长概念的教学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教学活动,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教师很难和学生讲解周长的真实概念,很难对学生解读周长的本质;二是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会不假思索地去寻找、判断什么是周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编排,为学生创设摸一摸、描一描等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物品并说一说周长在哪里。
  师:刚才有同学介绍了数学书的周长,请大家按他的思考去找一找。你能描出数学书的周长吗?
  一个学生用手指围着数学书的四周划了一圈,这时有部分学生嘀咕开来:“不对!数学书那么厚,怎么找出周长?”“是啊!数学书又不是××同学刚才研究的长方形,它是一本厚厚的书,周长在哪儿呢?”……)
  师:听了这多不同的声音,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呢?
  生1:老师,他们提的想法是有道理的。你看,数学书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到底哪个地方是它的周长呢?所以,我们应该这样问自己: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怎么描出来?
  师:真是个很严谨的问题。请大家按照现在的要求,重新找一找、描一描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
  上述教学中,学生的嘀咕是一个促进理解、有助于加深认知的契机,教师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分析、去比较,使他们的思考更严密、更周全,促进知识的内化。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数学书的周长”是个很不科学的问题,既为学生理解“立体图形没有周长”提供感性认识,又为学生深化周长概念的理解提供更准确的研究方向。通过对“数学书的周长在哪儿”的思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理性,促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识,从而建构更科学的知识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写一写等活动中理解单位“1”,感受什么是分数,进而理解分数的意义。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3.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及乐于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故事情境,激趣导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波利亚认为,在有些情况下,教猜想比教证明更为重要。学生在猜想过程中,新旧知识的碰撞会激发智慧的火花,思维会有很大的跳跃性,从而提高数感,发展推理能力,锻炼数学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猜想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起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
本文就我校举办的一次校级教学能手展评课中,一位青年教师的几次试教所达到的不同教学效果谈起。  教学设计一:  (一)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生答略)(出示情境图)这些小朋友说话时用到哪些数?这几个数谁最大?谁最小?你能不能也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评析:由于教师的引导不当,学生在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时,思维局限于图中所呈现的事
教学片断:  师出示练习题:钢笔的单价是铅笔的6倍,1支钢笔与3枝铅笔一共10.8元。钢笔与铅笔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生1:钢笔的单价是铅笔的6倍,所以我把1支钢笔替换成6枝铅笔,即把1支钢笔与3枝铅笔替换成9枝铅笔,这样每枝铅笔的单价就是10.8÷9=1.2(元),钢笔的单价是1.2×6=7.2(元)。(师根据生1的说法板书算式,并进行表扬)  生2:因为钢笔的单价是铅笔的6倍,所以铅笔的单价是
“搅匀”岂能走过场  活动一(此活动安排在课始):摸球游戏(教师事先在红色布袋里装有6黄、2白乒乓球,但没有透露给学生)  游戏要求如下:  1.男、女生各5名,每人摸球2次。  2.每人都把摸出球的颜色向大家展示。  3.每次摸完后要把袋中的球搅匀再摸。  4.其他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教师安排一组男生和一组女生到讲台前交替摸球,并宣布摸到黄球多的算女生赢,摸到白球多的算男生赢,学生参
新课程明确提出:“加强口算,重视估算。”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技能,实现“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这一具体目标呢?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估算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估算=先算再估  妈妈带100元钱去商店买下列生活用品:热水瓶28元,烧水壶43元,水杯24元。妈妈带的钱够吗?  生1:28 43=71(元),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用
估算,是根据具体条件及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或算式的结果作出大概推断或估计。可见,估算是在求近似答案的情况下所采用的一种计算方法,与精确计算相对应。《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估计与估算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和算法,在数学解题与生活实践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在实际教学中,诸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学生常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的“认数”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组内老师在备这一单元的预案时,都觉得有了上学期学生的认数经验,应该会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可是真正执教这一单元时,组内老师发现问题一个个接踵而来。    一、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在认识整十数和非整十数时,离开了小棒和计数器,对于计数单位“十”、“百”的概念比较模糊
所谓数学素养,概括地讲就是指灵活运用数学的理论与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素养”作为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必备的一种重要素养,受到了数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简称PISA)”把数学素养分为数学情境和背景、数学方法或过程、数学思想三个方面,这三方面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解决问题”展开的。下面,我就以“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示意图”一课为例,从以上三方面谈谈有效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一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