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高血压疾病细节管理对高血压病患的影响。
方法:细节管理组200例,实行高血压疾病细节管理,普通管理组150例,实行慢性病日常管理,比较两组管理前后血压变化与脑卒中情况。
结果:普通管理组血压管理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节管理组管理后血压明显优于管理前(P<0.05);两组管理前血压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管理后细节管理组血压好转情况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期间,细节管理组脑卒中28例(14.00%),普通管理组42例(28.00%),明显高于细节管理组(P<0.05)。
结论:在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中,高血压疾病细节管理相对一般管理模式可更好的控制及改善病患血压水平,降低卒中发病率。
关键词:社区高血压脑卒中细节管理研究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038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029-01
高血压(Hypertension)作为常见的心血管理疾病,发病率可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且极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其中以脑卒中最为严重[1]。脑卒中(Stroke),又称为脑中风,是因内动脉闭塞、破裂或狭小而导致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具有明显的致残率、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等三高特征[2]。研究表明,脑动脉硬化是高血压并发脑卒中的最主要原因。当病患血压长期处于较高水平时,极易引发小动脉管壁出现内膜增厚、管腔硬化等病变,致脑血管管腔窄小甚至闭塞,进而造成脑组织血、氧匮乏,形成脑血栓。此外,细小动脉壁在高血压影响下可发生变性或坏死,而后生成微小动脉瘤,一旦血压突然升高,将极大机率导致脆化的血管破裂,造成脑出血。有鉴于脑卒中带给病患的巨大痛苦,如何有效控制血压水平,降低脑卒风发病率成为广大高血压病患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高血压病患实行社区高血压细节管理,获得理想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社区收治的高血压病患3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患均为经过健康筛查法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符合入选条件。入选标准:①年龄50~80岁;②病患诊断结果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3]中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收缩压≥140毫米汞注(每毫米汞柱等于0.133千帕)与(或)舒张压≥90毫米汞注定义为高血压;③脑卒中病患经诊断,并由核磁共振与头部CT证实后,符合《脑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临床指南》[4]中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有严重脑卒中史且留有后遗症者;②曾实施过心脏介入手术病史者;③合并肿瘤、充血性心力衰竭或糖尿等疾病患者;④继发性血压病患:收缩压≥180毫米汞注或舒张压≥110毫米汞注。以抽签方式将350例高血压病患分为两组,其中细节管理组200例,男性68例,占34.00%,女性132例,占66.00%,年龄38~70岁,平均年龄(59.72±7.61)岁,病程78~136个月,平均病程(107.27±69.83)个月;普通管理组150例,男性52例,占34.66%,女性98例,占65.33%,年龄40~73岁,平均年龄(61.52±7.34)岁,病程76~138个月,平均病程(108.76±70.02)个月;两组病患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管理方法。细节管理组采用社区慢性病管理方案中的常规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细节管理,针对社区部分高血压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通过研发高血压疾病管理应用软件、指派专门的健康管理人员、制定符合病患实际情况的干预方案及定期组织社区医师参加专业素质培训,从而在细节上优化社区高血压防治效果。
日常管理组仅采用常规管理模式。
1.2.2质量控制方法。应用由我市疾控中心所制定的质量控制方法,以现场观察、二次询问、上机核对等方式明确数据输入、细节管理项目及体格检查等环节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并对所有质控人员实行统一培训,强化社区质量控制力度。
1.2.3研究方法。在获得所有符合入选条件的高血压病患所签属的知情同意书后,应用抽签方式将350例研究对象分为细节管理组200例,实行高血压疾病细节管理措施,普通管理组150例,实行慢性疾病日常管理措施。管理期间,每90天即由社区医师对所有管理对象进行一轮探访工作,相关研究资料由专门的健康管理人员负责收集,收集时间由2012年1月起至2013年12月止。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资料均由统计学软件SPSS 14.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当P<0.05时,证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细节管理组与普通管理组血压控制对比。本次研究中,普通管理组150例,采用慢性病日常管理,管理前后的平均脉压、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节管理组200例,采用高血压疾病细节管理,对比该组管理前后血压变化,与管理前相比,管理后的平均脉压、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均有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普通管理组与细节管理组血压变化,两组管理前血压变化无明显区别(P>0.05),但经管理后,细节管理组血压变化明显著优于普通管理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2细节管理组与普通管理组脑卒中发病对比。管理期间,细节管理组200例病患中,脑卒中28例,发病率14.00%;其中出血性脑卒中8例,发病率4.00%;缺血性脑卒中20例,发病率10.00%;普通管理组150例病患中,脑卒中42例,发病28.00%率;其中出血性脑卒中9例,发病率6.00%;缺血性脑卒中33例,发病率22.00%。 对比两组脑卒中发病率,细节管理组与普通管理组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上,普通管理组明显高于细节管理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与饮食结构相较从前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些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高血压发病率的攀升,而与此同时,高血压又是诱发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可见,若实现对高血压的有效控制,不仅有益于高血压病患,同时也是降低脑卒中发病率的关键。
慢性疾病日常管理是当前较为常见的一种高血压管理模式,然而对于社区高血压日渐细化的管理要求而言,仅采用该模式并不足以达到预期效果。本次研究中,应用抽签法将350例高血压病患分为普通管理组150例,实行慢性病日常管理,细节管理组则实行高血压疾病细节管理。结果表明,实行管理措施后,无论细节管理组还是普通管理组,病患血压水平相较管理前均呈现好转趋势,但对比两组血压变化,细节管理组的平均脉压、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差值明显变化更大,说明高血压细节管理不仅有效,而且还能较快的起到控制高血压病患血压水平的作用,抑制病情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疾病管理手段,高血压细节管理在为高血压控制提供新渠道的同时,也为进一步提高社区高血压管理质量起到促进作用。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在所有脑卒中病患中占有较大比例,平均每10名脑卒中病患即有8名为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血液循环受阻而导致部分区域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出现软化坏死[5];出血性脑卒中占比例较小,又可分为蛛网膜下出血及颅内出血两种亚型,病情严重程度由出血量所决定,死亡率远远高于缺血性脑卒中。
本次研究中,细节管理组与普通管理组的脑卒中病患均以缺血性脑卒中者居多,其中,细节管理组脑卒中发病率明显低于普通管理组,证明通过对高血压病患实施社区高血压细节管理,可对高血压并发脑卒中起到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
综合上述,作为对社区慢性病日常管理模式的一种辅助与补充手段,高血压疾病细节管理目前虽尚处探索阶段,但已充分凸显其有效性。通过进一步的摸索与完善,可在今后的慢性疾病管理工作中为控制疾病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虞秋叶.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管理的护理干预方法[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8):132-133
[2]钟娟,吴曙粤.社区综合干预对高血压患者健康行为及脑卒中发病的影响[J].内科.2011,6(01):13-15
[3]王静.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脑心综合征发生率及其预后[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07):844-845
[4]曹教育,陈霞,魏艳,周晓娟.阶段性目标管理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03):40-41
[5]蔡勇.社区人群高血压类型与脑卒中发病关系的研究[J].医学综述.2013,19(17):3256-3258
方法:细节管理组200例,实行高血压疾病细节管理,普通管理组150例,实行慢性病日常管理,比较两组管理前后血压变化与脑卒中情况。
结果:普通管理组血压管理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节管理组管理后血压明显优于管理前(P<0.05);两组管理前血压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管理后细节管理组血压好转情况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期间,细节管理组脑卒中28例(14.00%),普通管理组42例(28.00%),明显高于细节管理组(P<0.05)。
结论:在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中,高血压疾病细节管理相对一般管理模式可更好的控制及改善病患血压水平,降低卒中发病率。
关键词:社区高血压脑卒中细节管理研究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038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029-01
高血压(Hypertension)作为常见的心血管理疾病,发病率可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且极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其中以脑卒中最为严重[1]。脑卒中(Stroke),又称为脑中风,是因内动脉闭塞、破裂或狭小而导致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具有明显的致残率、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等三高特征[2]。研究表明,脑动脉硬化是高血压并发脑卒中的最主要原因。当病患血压长期处于较高水平时,极易引发小动脉管壁出现内膜增厚、管腔硬化等病变,致脑血管管腔窄小甚至闭塞,进而造成脑组织血、氧匮乏,形成脑血栓。此外,细小动脉壁在高血压影响下可发生变性或坏死,而后生成微小动脉瘤,一旦血压突然升高,将极大机率导致脆化的血管破裂,造成脑出血。有鉴于脑卒中带给病患的巨大痛苦,如何有效控制血压水平,降低脑卒风发病率成为广大高血压病患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高血压病患实行社区高血压细节管理,获得理想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社区收治的高血压病患3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患均为经过健康筛查法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符合入选条件。入选标准:①年龄50~80岁;②病患诊断结果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3]中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收缩压≥140毫米汞注(每毫米汞柱等于0.133千帕)与(或)舒张压≥90毫米汞注定义为高血压;③脑卒中病患经诊断,并由核磁共振与头部CT证实后,符合《脑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临床指南》[4]中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有严重脑卒中史且留有后遗症者;②曾实施过心脏介入手术病史者;③合并肿瘤、充血性心力衰竭或糖尿等疾病患者;④继发性血压病患:收缩压≥180毫米汞注或舒张压≥110毫米汞注。以抽签方式将350例高血压病患分为两组,其中细节管理组200例,男性68例,占34.00%,女性132例,占66.00%,年龄38~70岁,平均年龄(59.72±7.61)岁,病程78~136个月,平均病程(107.27±69.83)个月;普通管理组150例,男性52例,占34.66%,女性98例,占65.33%,年龄40~73岁,平均年龄(61.52±7.34)岁,病程76~138个月,平均病程(108.76±70.02)个月;两组病患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管理方法。细节管理组采用社区慢性病管理方案中的常规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细节管理,针对社区部分高血压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通过研发高血压疾病管理应用软件、指派专门的健康管理人员、制定符合病患实际情况的干预方案及定期组织社区医师参加专业素质培训,从而在细节上优化社区高血压防治效果。
日常管理组仅采用常规管理模式。
1.2.2质量控制方法。应用由我市疾控中心所制定的质量控制方法,以现场观察、二次询问、上机核对等方式明确数据输入、细节管理项目及体格检查等环节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并对所有质控人员实行统一培训,强化社区质量控制力度。
1.2.3研究方法。在获得所有符合入选条件的高血压病患所签属的知情同意书后,应用抽签方式将350例研究对象分为细节管理组200例,实行高血压疾病细节管理措施,普通管理组150例,实行慢性疾病日常管理措施。管理期间,每90天即由社区医师对所有管理对象进行一轮探访工作,相关研究资料由专门的健康管理人员负责收集,收集时间由2012年1月起至2013年12月止。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资料均由统计学软件SPSS 14.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当P<0.05时,证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细节管理组与普通管理组血压控制对比。本次研究中,普通管理组150例,采用慢性病日常管理,管理前后的平均脉压、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节管理组200例,采用高血压疾病细节管理,对比该组管理前后血压变化,与管理前相比,管理后的平均脉压、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均有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普通管理组与细节管理组血压变化,两组管理前血压变化无明显区别(P>0.05),但经管理后,细节管理组血压变化明显著优于普通管理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2细节管理组与普通管理组脑卒中发病对比。管理期间,细节管理组200例病患中,脑卒中28例,发病率14.00%;其中出血性脑卒中8例,发病率4.00%;缺血性脑卒中20例,发病率10.00%;普通管理组150例病患中,脑卒中42例,发病28.00%率;其中出血性脑卒中9例,发病率6.00%;缺血性脑卒中33例,发病率22.00%。 对比两组脑卒中发病率,细节管理组与普通管理组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上,普通管理组明显高于细节管理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与饮食结构相较从前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些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高血压发病率的攀升,而与此同时,高血压又是诱发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可见,若实现对高血压的有效控制,不仅有益于高血压病患,同时也是降低脑卒中发病率的关键。
慢性疾病日常管理是当前较为常见的一种高血压管理模式,然而对于社区高血压日渐细化的管理要求而言,仅采用该模式并不足以达到预期效果。本次研究中,应用抽签法将350例高血压病患分为普通管理组150例,实行慢性病日常管理,细节管理组则实行高血压疾病细节管理。结果表明,实行管理措施后,无论细节管理组还是普通管理组,病患血压水平相较管理前均呈现好转趋势,但对比两组血压变化,细节管理组的平均脉压、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差值明显变化更大,说明高血压细节管理不仅有效,而且还能较快的起到控制高血压病患血压水平的作用,抑制病情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疾病管理手段,高血压细节管理在为高血压控制提供新渠道的同时,也为进一步提高社区高血压管理质量起到促进作用。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在所有脑卒中病患中占有较大比例,平均每10名脑卒中病患即有8名为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血液循环受阻而导致部分区域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出现软化坏死[5];出血性脑卒中占比例较小,又可分为蛛网膜下出血及颅内出血两种亚型,病情严重程度由出血量所决定,死亡率远远高于缺血性脑卒中。
本次研究中,细节管理组与普通管理组的脑卒中病患均以缺血性脑卒中者居多,其中,细节管理组脑卒中发病率明显低于普通管理组,证明通过对高血压病患实施社区高血压细节管理,可对高血压并发脑卒中起到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
综合上述,作为对社区慢性病日常管理模式的一种辅助与补充手段,高血压疾病细节管理目前虽尚处探索阶段,但已充分凸显其有效性。通过进一步的摸索与完善,可在今后的慢性疾病管理工作中为控制疾病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虞秋叶.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管理的护理干预方法[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8):132-133
[2]钟娟,吴曙粤.社区综合干预对高血压患者健康行为及脑卒中发病的影响[J].内科.2011,6(01):13-15
[3]王静.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脑心综合征发生率及其预后[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07):844-845
[4]曹教育,陈霞,魏艳,周晓娟.阶段性目标管理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03):40-41
[5]蔡勇.社区人群高血压类型与脑卒中发病关系的研究[J].医学综述.2013,19(17):3256-3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