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价值冲突·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机制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lo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价值作为主客体间的关系范畴,本质上是人的价值。价值的多重性与复杂性导致了价值冲突与价值选择的必要性。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抓好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尤为重要。价值观教育活动的开展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元统领功效,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核心价值观培养机制,增强和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关键词:价值 价值冲突 价值选择 当代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7-009-02
  
   人是一个价值存在物,人的发展就是一个从价值认识、价值选择再到价值认同的历程。价值认识的偏颇,会直接影响到价值选择的不当,进而形成价值认同与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偏差。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是面对当前信息社会的多元价值格局,也有可能会发生价值认识模糊、价值选择不当、继而难以认同核心价值观念、最终衍生一系列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的现象。高校教育者应建立健全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培养机制。
  
  一、价值及其特征
  
   价值是标志事物与人、客体与主体之间一种特殊关系的客观效应,是客体属性满足主体某种需要的关系范
  畴。价值大致可以区分为物质价值和文化价值两种,物质价值是一种实体价值,文化价值是指社会客体能满足主体精神需要的某种属性,文化价值最终能转化成物质价值。本文主要言说文化价值。不同主体多样化的需求滋生出多元的社会文化,反过来,多元的社会文化也能满足、“刺激”不同主体的不同价值追求。价值本身是一种主体-客体的价值关系。价值关系在实践中表现为两种形式,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的主体化:一方面,主体不断参与营造社会文化氛围,不同主体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这客观上导致了多元的价值形态,这是主体客体化的过程;一方面,现实生活中的多元价值形态又会影响、引领甚至干扰主体的价值选择与价值认同,产生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价值就是在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张力中动态形成的。
   文化价值本质上是人的自我价值,是人之为人、人的自我实现、自我追求和自我发展的价值。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在于人对价值的追求和选择。动物与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价值虽然不排除满足需要的涵义,但本质上它是表现着一个人的主体性、超越性和目的性的范畴。从“人作为人”的价值追求来说,当然也包括对物的价值的追求,但是人的价值追求的最高目标不是物,而是人自己,是人自身本质的实现,也就是要使人成为“人”。[1]价值具有“为我性”、“多样性”和“主体性”三大特征。价值的“为我性”表明价值的发生源自主体的需求跟现实之间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契合,现实生活满足了主体的某种或某些需求。多元的社会思潮能满足不同主体多样性的价值需求。大学生的价值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差异性、复杂性的。比如他们中很多人有崇尚马克思主义、并想努力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价值理想,但是囿于价值认识不深刻和现实利益的相关因素,他们中一些人的价值取向却趋向于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他们中不少人有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价值追求,却往往会因为意志不够坚定而在现实生活中选择了随波逐流、不思进取的价值取向;他们中有许多人正在践履“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新道德规范,可是面对多样化的价值取向现状,他们却又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困惑与迷失。价值的“为我性”形成了现实生活中具体价值观念形态的多样性。价值观念就是人们对价值关系的主观看法,不同的主体的不同价值追求会滋生不一样的价值观念。不仅同一时期不同主体的价值观不一样,同一主体在不同时期的价值观也不一样,不同主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价值观就更不一样了,价值观就像一面镜子,它客观地反映着不同主体的不同价值追求、同一主体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价值追求、以及不同时期不同主体的不同价值追求。价值观念取向的芜杂、多元与复杂性也折射出人们的生活现状和社会发展现状。“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当前我国正值社会转型的激荡时期,多元的利益格局并存、调整导致了多种文化思潮呈现、消涨。社会主流文化与主导意识形态出现一定偏差,一些宗教文化、颓废文化、享乐文化等等方兴未艾。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当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不过,价值的实现要求在价值的社会客体属性同主体需要之间发生一定关系(要么肯定要么否定)时才会产生的,价值的主体性表明现实的价值需要通过主体的活动才能完成。这种活动并非指的是主体实践之前观念上形成的关于社会多元价值的知识形态,而指的是主体在进行价值创造活动中必定会现实地进行价值认识、价值选择,最后通过他的活动结果本身表明了一种价值观念的认同。价值认同直接影响了价值实现。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任何的相关外部干预措施,主体的价值认识、选择乃至认同会受到多元价值的客观格局所影响、甚至干扰。教育者需要因势利导,引导青少年学生科学认识多元价值,科学进行价值选择,并能科学认同核心价值体系。否则,多元的价值格局就会长驱直入大学生的“心灵”,进而良莠不分地渗透
  至他们的思想之中,成为其价值追求的一部分,从而很可能造成恶劣的后果。
  
  二、大学生的价值冲突与价值选择
  
   多元的社会多样的需求产生了多样的价值关系,价值的多重性与复杂性决定了价值冲突存在的必然性。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价值冲突是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遭遇的常态事件,这决定了正确进行价值选择的必要性。
   在全球化、虚拟化、现代化、信息化和个性化的今天,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面对同一桩事件,他们可能会出于种种目的,可能倾向于接受更新颖乃至更新奇的视点;同时,大学生更加追求价值主体的自我化,随着他们主体意识的增强,他们更愿意担当新时期价值选择中的主人;此外,由于市场经济部分企业“唯利是图”价值观念的辐射,大学生的价值目标也日趋现实化,这势必会导致他们在进行价值选择时陷入矛盾、冲突之中。他们的价值冲突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价值选择究竟是个人本位、社会本位、抑或他人本位?因为个人与他人、社会都是可以互为价值主体的,因而个人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很有可能会侵犯他人价值,或者损害社会的集体价值。当个体在进行价值选择时,究竟是选择个人本位还是社会本位抑或他人本位呢?特别是当个体的价值选择遭遇价值冲突时,究竟应该以谁的主体价值为标准定夺呢?“个人本位”说就是以个人的价值满足为衡量价值的标准;“他人本位”说是以他者的价值满足为衡量价值的标准,“社会本位”说是以社会的价值满足为衡量价值的标准。西方当代主导价值观是“个人本位”的,其价值体系可以用三个命题来表述,所有的价值观都是以人为中心的,也就是由人来体验的;个人是目的本身,具有最高的价值,社会只是个人目的的手段;所有的人在道德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不能被当作其他人福利的手段。[3]西方自由主义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反对社会本位的价值观,认为他人本位价值观是乌托邦,根本不可能实现。然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表明它倡导的是“社会本位”的价值观。不过,这种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并非等同于完全利他主义的他人本位的价值观,并非是对个人价值的扼杀。相反,这种社会本位的价值观是以尊重个人价值为内涵的。
   其二,价值选择究竟着眼于主体的眼前利益,还是长远利益?现实利益还是未来利益?局部利益还是全局利益?人总是趋向选择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眼前利益、现实利益或者局部利益方式行为处事,从而可能忽视、背离或损害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未来利益或者全局利益。当前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等思潮就折射这种现象。不能辩证地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现实利益与未来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就不能在多元价值冲突中进行科学的价值抉择。其实,任何价值都兼具现实性与超越性、务实性与理想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就是要在全社会弘扬一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理念的主导价值观念,引导全社会在遭遇价值冲突时科学分析价值冲突现状,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现实利益与未来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抉择。
   价值选择主要是价值目标、手段和结果的选择。价值选择具有倾向性和个性差异性。其倾向性特征表现在大学生依据特定的价值标准对于某种价值对象的好恶、亲疏等倾向性。这种倾向性直接导向行动,大学生有什么样的价值选择,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活动。价值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价值活动的性质及成败。价值选择的个性差异性是指不同大学生个体由于所处社会环境、所受教育背景、个体特性、家庭背景和生活阅历等的不同,使得他们的价值选择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个性特征。
   大学生最终选择的价值观念,也反映了他最终选择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及方法论等意识层面的东西,这也是对他具有何种人格品性的现实反映。大学生极易发生价值选择上的自觉程度不高,比如有随意性、自发性与盲目性等特点,有的还喜好标新立异,或者从众,或者图功利,应将大学生的价值选择现实性与超越性结合起来,使得价值选择既符合个体发展需要又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既满足现实主体需要又兼具崇高理想特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培养机制
  
   价值的多元化、价值冲突的现实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淡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弱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模糊社会主义荣辱观。多元的价值格局决定价值选择的必要性,是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自己行为处事的指导思想,还是以功利主义、空想主义为指导思想;是追求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还是没有崇高的理想追求;是倡导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还是不思进取;是明辨荣耻、明荣知耻、尚荣祛耻,还是荣耻不明、是非不分,甚至以耻为荣等等,在当前社会思潮中都有一席之地。评判价值选择是否科学,需要建立指引性和示范性的主导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尤其是大学生中开展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活动,能增强国民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从而发挥核心价值观念的引领功效。当然,核心价值观的出炉并非无迹可寻、空穴来风,它源自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价值观样态,是对社会中不同价值取向的规范、整合与引导,是社会选择的、倡导的价值取向。可见,核心价值观念与其它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一元统领与多样并存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应牢牢占领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多种媒体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道德塑造人、用先进的文化鼓舞人、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人。另一方面,面对其它社会思潮所宣扬的其它价值取向,我们也应看到其存在的一定合理特性:首先,价值的多样化意味着各种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平等对话、共识分享和普遍承认,表征着社会的宽容与文明程度的提高;其次,不同价值观念间的融通与互补、支持与互惠可以生成和激活新的思想观念,更新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完善和发展核心价值结构,进而成为社会创新与前进的动力源泉。当然,价值多样化的进步性不能成为价值建设实践中放任自流主张的根据,这种进步性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同时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功效。因为,片面强调、追求多样化会导致社会价值观混乱,所以必须贯彻党的十七大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统摄、整合多样化的价值取向,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既能保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能赢得全社会广泛而深刻的认同。整个社会价值结构的平衡、有序和协调,取决于存在着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和对这种核心价值观念的崇尚。每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都构成了该社会特有文明的精神实质与显著标志,是社会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就像价格能协调不同个人的单独行动,主导价值观能帮助个人协调其计划的各部分。”[4]比如,尽管美国社会价值多元化,然而,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美国人民业已形成了对某些价值观和理念——其中有自由、平等和财产权——的深深认同。这样,面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充分发挥其引领功能,在全社会掀起学习核心价值观、自觉践履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活动热潮,当遇到其它价值取向根本违背核心价值观念时,我们还应批判、教育这种价值观念,以保证社会主义各方面建设事业的有序、和谐进行。
   马丁·路德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其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其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其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国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尽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不是十分完备,但是在全社会特别是大学生中倡导主导价值观念、增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实乃明智之举,功在千秋。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应统筹兼顾、科学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推广活动,循序渐进地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感。首先,搞清楚学生的价值需求。只有清楚大学生的价值需求现状,我们的价值观教育才能一切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其次,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之处和差距所在;再次,通过一系列党团主题日竞赛活动或其它相关校园文化实践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得到大学生们的心理认同,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接受从自发自觉走向自为自愿;最后,应建立大学生价值观的一整套实践测评机制,建立辅导员、思想政治课教师、学校相关部门领导等等的教育、监督机制,保证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实际践履。
   总之,以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信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非仅仅是理想化的价值观念,我们应深入价值观内涵之中,通过搞清楚价值观教育的特点,价值样态产生、发展、运行的相关规律,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切实融入到大学生的价值信念之中,内化于其心外化于其行,成为大学生自觉自为的生命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高清海.价值选择的实质是对人的本质之选择[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4]哈耶克,贾湛译.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其他文献
摘 要:和谐校园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引领、示范以及推动作用。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使辅导员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因此,必须加强辅导员的队伍建设,积极推动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全面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水平。  关键词:和谐校园 高校辅导员 角色定位 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7
期刊
摘 要:在现代设计中,色彩的应用极为广泛。无论是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还是空间环境设计都涉及色彩的应用。随着人类对色彩的研究活动的深人,从色彩的物理性质到人类生理、心理、情感的影响都取得了系统的研究成果并得到实际应用。设计者要在系统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视研究瞬间万变的市场和与之相适应的色彩运用方面的基本规律,不断地去了解传统色彩、了解传统的色彩观,从而创作出有特色的优秀平面设计作品。  关键词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9-116-02    近年来,高考文字表述题中,材料型问答题因其以材料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体现了能力立意的高考趋势和要求。材料型问答题不仅能有效的遏制考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还因其具有材料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设问角度巧,能力层次高等特点,还能有效地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满足高考选拔人才的需要,所有在近两年的历史高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9-114-02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如果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思考课堂上出现的数学问题,并能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课后就能顺利完成作业并有所收获。探究式教学能展示教学的整个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地的学习。  一、变式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变式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分为:引入经历过的问题
期刊
摘 要:高中英语教材体裁广,题材丰富,涉及面广。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旺盛期,教师应如何运用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评论、延伸、借鉴等言语实践活动,进行启发、引导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话题 讨论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9-134-02    教
期刊
摘 要:美术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创造力,拓展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想象,并且可以让学生在美术中品位人文精神、了解历史、构建五彩世界。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蓬勃发展,如何让学习效率提高,如何改变学习面貌,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为教育工作者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生心理特点,探讨了小学美术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 心理特点 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2.4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9-163-01    学生评语通常是学期末班主任对每位学生一学期以来表现的一个总结,也是学生们了解老师对自己评价的一个非常正式的途径,因而往往备受学生的期待和关注。同时,与平时的班会或个别谈心等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不同,学生评语是文字形式,往往能更从容、更清晰地表达思想;同时由于文字形式便于保存并反复翻看,其交流和
期刊
摘 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从艺术教育的角度来看,艺术教育具备了创新、审美和教育认识的功能,而这些功能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在高校普及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必然的趋势。  关键词:艺术教育 创新 审美 教育认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7-007-01     随着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素质教育不断向前
期刊
摘要:师范生免费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在回溯其历史和新时期“回归”的基础上,解读免费师范生教育的政策目标,并探讨了“免费”带来的正负面影响,最后从政策的导向作用给出修改建议。  关键词:师范生 免费教育 政策目标  中图分类号:G5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7-005-01    一、免费师范生教育的历史回溯     我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开始于1897的
期刊
摘要:目前社会上很多人认为,大学生的文明素养不是都随着学历的增高而提高,社会上曾经有人批评某些大学生:“有知识,无文化”、“高学历,低素养”。这些评论可能过于偏激,但这说明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在德育上强调政治教育的同时,对学生的基本文明的教育和基本品德的教育重视是不够的。我认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要有“四个依托”:一是依托大学生自己的各级学生组织,促使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