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地处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是一所全封闭式的寄宿制高中。全校学生近四千人,其中约有一半来自于都匀市,其余来自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其他十一县市。通过长期观察,我们发现学校学生在适应住宿生活、与家长沟通、与同伴交往方面存在较多问题,急需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来缓解或解决这些问题。
我校在2014年接触到“共创成长路”这门课程(下文简称“共创课程”)后,于2015年将其引入作为校内班主任德育培训内容,并在2017年把它正式纳入我校德育体系,作为校本德育课程来推进。“共创课程”能够根据学生身心特点,系统且循序渐进地培育他们的各方面能力,包括社交能力、采取行动能力、抗逆能力等。我们认识到,正是这些能力的提升使我校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状况得到了改善,于是学校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以强化“共创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助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基于共创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由于高中学生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我们很难按照“共创课程”的完整设计来进行教学。我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原有的“共创课程”内容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称为共创心理课),具体展开了如下实践。
1.改编“共创课程”,适应学生需要
根据学校的整体教学安排,每学期初,高一、高二年级各班主任都要建立班级学生心理档案,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组成、性格类型、家庭教育方式、生活经历等信息。德育处则组织共创心理工作室成员和各年级班主任,以年级为单位分析学生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心理状态,据此选择每个年级最急需的两节课。然后,共创心理工作室根据我校学生实际心理状况改编“共创课程”: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调整活动环节,改动PPT和教案。接着,共创心理工作室根据导师特长及导师自愿原则确定每堂课的主讲老师,该主讲老师准备好教具后在班主任研讨会上集体说课,再抽取一个班级试上,经过年级所有班主任观摩、课后研讨修改的环节,使之最终成为适合我校的、供年级共用的本土化共创心理课。
例如有一个学期,高一年级选择了亲社会规范这一单元的“从心尊重”这堂课。我们没有沿用教材中的讨论案例,而是根据我校情况进行了修改。课前,班主任通过心理档案了解到学生相关信息,根据学生的民族、县市进行分组,使得每个小组中皆有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县市的同学。课堂中教师要求小组成员们分享自己的民族习惯、区域特色。有的同学说自己是三都水族,每年有一个月要过隆重的端节,有的同学说自己是贵定苗族,四月初八要吃花米饭,有的同学说自己来自惠水,全马宴上有神奇的白马血,等等。组内分享后,每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分享,同学们的分享让大家感觉到惊讶和神奇。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我们竟如此不—样。通过这堂课,我们希望刚入校的新生能了解到同学之间的民族差异、地区差异、个体差异,并能真正接受室友在生活行为习惯上的差异,从而让大家发自内心地接纳,相互尊重,快速融入集体,适应学习与生活。
2.选择“共创课程”,满足学段需求
由于每个学段学生的心理需要具有一定的共性,学校的共创心理课注重以学段特征来选择内容。
高一年级是初中向高中过渡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在学校住宿,在生活和学习上都急需适应,需要家长及老师的正确引导。住校生活使他们与父母基本没有接触,也很少交流,正向引导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老师肩上。因此,我们选择了提升社交能力的“将心比心”、提高情绪控制和表达能力的“压力多面体”等课程。高二年级学生经过文理分科,彼此之间已经出现了明显差距,部分学生因没有目标而迷茫、自卑,缺乏学习的持久力和意志力。因此,我们选择了提升自我效能感的“你有天赋吗?”、提高抗逆能力的“逆流而上”等课程。高三是高中阶段最关键的一年,由于学习压力大,学生在心理上有较大变化,容易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消极情绪。他们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和社会工作感到迷茫。因此,我们选择了提升行动能力的“身体好放松”、提高自决能力的“爸爸妈妈,请听我说”等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按需开展,不定时、不定人,一般是共创心理工作室确定时间、地点和主题后,面向高三全体师生发布课程通知,学生可自愿报名参加。每次课前有热身暖场活动和临时团队组建活动,因此每次团辅时间为一小时。
二、基于共创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我校教风为“看学生快乐成长,当啦啦队长;和学生一起学习,做首席学生”。这与“共创课程”中教师作为活动组织者、共同参与者,共筑孩子成长路的理念不谋而合,也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立场基本一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将班主任和家长联合起来,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见图1)。
1.打造共创心理工作室
我校成立了共創心理工作室,有组织、有计划地将“共创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学校将一间活动教室改为共创心理工作室,由共创导师(专职心理教师、部分班主任、部分学科教师)和部分对共创感兴趣、有热情的非共创导师的班主任组成共创团队。每周五上午开展小教研,主要是非班主任的共创导师和需要磨课的主讲老师参加。大家共同探讨课程改编的相关事宜,即在系统的“共创课程”教材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使其转变为适合我校特色的共创校本课程。每月的第一个周五开展大教研,共创心理工作室的所有成员参加,进行听评课、磨课、工作安排、总结反思等。
2.加强班主任培训
学校面向全体班主任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常规培训,再针对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分别对三个年级班主任进行该年级学生常见不良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相关培训,让班主任明白学生情绪和行为表现背后其实是有与之对应的心理原因的。与此同时,学校还对全体班主任进行“共创课程”致力培养的十五个能力的整体框架培训,再针对三个年级不同的培养重点进行详细培训,如高一年级主要是加强与健康成人和益友的联系、促进社交能力、提高分辨是非能力、参与公益活动等。通过一系列的常态化理论培训让班主任们知道如何正确应对、积极关注学生在不同时期出现的不良心理及行为,从而促进学生成长。 为使共创理念深入人心,我校还面向班主任开展体验式培训。我们让班主任充当学生,完整地体验一堂常规的共创心理课。我们从课堂约定(“尊重一聆听;分享一鼓励;合作一担当”)开始,要求班主任们进入学员角色,相互尊重,在别人说话的时候安静聆听,在小组合作中勇于担当,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积极发言分享,对于别人的分享均以掌声鼓励,课后积极体验反思。这样的课堂能够让班主任切身感受课程效果。课后很多班主任反馈,他们发现,在这样的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中,除了师生互动外,还有生生互动,而且生生互动更能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重视家长参与
学校把共创心理课作为德育精品课在家长开放日上推广,家长全程参与。有一次家长开放日中,教师上了“辛苦您了”这节课,其中一个环节是家长与学生互换信件,写出最想对对方说但又说不出口的话,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女孩写道:“妈妈,再过一年我就要外出上大学,现在每周回家的半天我都想陪您好好吃吃饭、逛逛街,请您别再一回家就问我成绩了,我真的好想跟您说说家常话。”很多家长看完信件都泪流满面,原来他们自己与孩子的交流互动真的太少了,孩子不是不懂得感恩,只是不说而已。课后很多家长表示,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与孩子多多互动,共同成长。
共创心理工作室利用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对家长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共创课程”理念的讲座,利用校园网站、QQ家长群、微信家长群等渠道向家长宣传相关知识。这样的家校互动可以让家长成为共创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一部分(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致力于让家长们意识到学生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更需要家长的支持、配合与参与,形成家校共同体,共创学生美好未来。
三、基于共创方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设
“共创课程”强调经验的分享、同伴的交流、自我的体悟,这不仅在课程上有所体现,也延伸至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中。我校的“共创园地”“心语交流本”等活动就是这样的典型案例。
1.开辟“共创园地”
每个班级后墙有一块专门的区域作为“班级共创园地”,每个年级楼道公示栏旁边有一块专门的区域作为“年级共创园地”。平时在生活或学习上有疑惑的同学可以将写有问题的纸条贴在“共创园地”,其他同学自愿在问题下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提问和回答的同学根据自己意愿可实名也可匿名。一次,有个同学在高一的“共创园地”留言说“一点也不习惯没有手机的生活”,下面便有同学留言道:“楼主说的对,我也很不习惯没有手机的生活,但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老铁,要加油啊”,下面又接连了一串的“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老铁,要加油啊”。这样的留言未必能够真正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这样的生生互动加强了同学之间的联系。个体问题的集体化、平常化让提问的同学感知到原来不是他一个人有这样的困扰,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焦虑的情绪。
2.推广“心语交流本”
学校还提倡学生准备一本“心语交流本”。每次共创心理课后的反思作业需在“心语交流本”上完成,然后上交给该班的共创心理老师。一些内向害羞、平时上课或当面不愿意与老师交流的同学,可以通过“心语交流本”与共创任课教师进行纸上交流。曾有一名女生在“心语交流本”上留言说:“老师,我爸爸因病去世一年多了,我和妹妹跟着妈妈一起生活。妈妈现在跟一个叔叔在一起,奶奶来家里闹,说是要毁掉妈妈的名声,也连带我一起被骂。现在妈妈和叔叔外出打工了,我特别怕别人知道我的家事,怕他们异样的眼光。现在我也不敢跟别的同学聊天,因为怕他们问起我的父母。我常常一个人想爸爸,偷偷哭,学习状态越来越差。老师,我该怎么办?”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該班的共创心理老师马上联系了班主任,表示在“共创课程”中发现这名女生状态不太好,希望班主任多多关注,适时鼓励。同时在“心语交流本”上回复:“亲爱的孩子,这两年你经历了这么多,真的太辛苦了,真想好好抱抱你,平时你也要多多抱抱自己啊。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到学校心理辅导室找心理老师倾诉,他们会为每一个来咨询的学生保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期待你的回复。”后来该生回复说:“老师,太谢谢您的建议了,我现在每周跟心理老师沟通一次,已经好多了,还在班上交了几个好朋友,学习状态也回来了。”可见,利用“心语交流本”进行的师生互动,的确可以加强青少年与健康成人的互动,促进他们的成长。
我校以基于共创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为载体,系统而有效地实施德育,让学生们通过活动获得真实体验,触动心灵,心动而后行动,同时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总结方法、主动解决,最终促成他们的全面发展。
[石佳佳,黔南田家炳中学,二级教师]
责任编辑 曾妮
我校在2014年接触到“共创成长路”这门课程(下文简称“共创课程”)后,于2015年将其引入作为校内班主任德育培训内容,并在2017年把它正式纳入我校德育体系,作为校本德育课程来推进。“共创课程”能够根据学生身心特点,系统且循序渐进地培育他们的各方面能力,包括社交能力、采取行动能力、抗逆能力等。我们认识到,正是这些能力的提升使我校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状况得到了改善,于是学校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以强化“共创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助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基于共创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由于高中学生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我们很难按照“共创课程”的完整设计来进行教学。我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原有的“共创课程”内容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称为共创心理课),具体展开了如下实践。
1.改编“共创课程”,适应学生需要
根据学校的整体教学安排,每学期初,高一、高二年级各班主任都要建立班级学生心理档案,详细了解学生的家庭组成、性格类型、家庭教育方式、生活经历等信息。德育处则组织共创心理工作室成员和各年级班主任,以年级为单位分析学生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心理状态,据此选择每个年级最急需的两节课。然后,共创心理工作室根据我校学生实际心理状况改编“共创课程”: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调整活动环节,改动PPT和教案。接着,共创心理工作室根据导师特长及导师自愿原则确定每堂课的主讲老师,该主讲老师准备好教具后在班主任研讨会上集体说课,再抽取一个班级试上,经过年级所有班主任观摩、课后研讨修改的环节,使之最终成为适合我校的、供年级共用的本土化共创心理课。
例如有一个学期,高一年级选择了亲社会规范这一单元的“从心尊重”这堂课。我们没有沿用教材中的讨论案例,而是根据我校情况进行了修改。课前,班主任通过心理档案了解到学生相关信息,根据学生的民族、县市进行分组,使得每个小组中皆有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县市的同学。课堂中教师要求小组成员们分享自己的民族习惯、区域特色。有的同学说自己是三都水族,每年有一个月要过隆重的端节,有的同学说自己是贵定苗族,四月初八要吃花米饭,有的同学说自己来自惠水,全马宴上有神奇的白马血,等等。组内分享后,每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分享,同学们的分享让大家感觉到惊讶和神奇。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我们竟如此不—样。通过这堂课,我们希望刚入校的新生能了解到同学之间的民族差异、地区差异、个体差异,并能真正接受室友在生活行为习惯上的差异,从而让大家发自内心地接纳,相互尊重,快速融入集体,适应学习与生活。
2.选择“共创课程”,满足学段需求
由于每个学段学生的心理需要具有一定的共性,学校的共创心理课注重以学段特征来选择内容。
高一年级是初中向高中过渡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在学校住宿,在生活和学习上都急需适应,需要家长及老师的正确引导。住校生活使他们与父母基本没有接触,也很少交流,正向引导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老师肩上。因此,我们选择了提升社交能力的“将心比心”、提高情绪控制和表达能力的“压力多面体”等课程。高二年级学生经过文理分科,彼此之间已经出现了明显差距,部分学生因没有目标而迷茫、自卑,缺乏学习的持久力和意志力。因此,我们选择了提升自我效能感的“你有天赋吗?”、提高抗逆能力的“逆流而上”等课程。高三是高中阶段最关键的一年,由于学习压力大,学生在心理上有较大变化,容易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消极情绪。他们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和社会工作感到迷茫。因此,我们选择了提升行动能力的“身体好放松”、提高自决能力的“爸爸妈妈,请听我说”等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按需开展,不定时、不定人,一般是共创心理工作室确定时间、地点和主题后,面向高三全体师生发布课程通知,学生可自愿报名参加。每次课前有热身暖场活动和临时团队组建活动,因此每次团辅时间为一小时。
二、基于共创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我校教风为“看学生快乐成长,当啦啦队长;和学生一起学习,做首席学生”。这与“共创课程”中教师作为活动组织者、共同参与者,共筑孩子成长路的理念不谋而合,也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立场基本一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将班主任和家长联合起来,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见图1)。
1.打造共创心理工作室
我校成立了共創心理工作室,有组织、有计划地将“共创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学校将一间活动教室改为共创心理工作室,由共创导师(专职心理教师、部分班主任、部分学科教师)和部分对共创感兴趣、有热情的非共创导师的班主任组成共创团队。每周五上午开展小教研,主要是非班主任的共创导师和需要磨课的主讲老师参加。大家共同探讨课程改编的相关事宜,即在系统的“共创课程”教材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使其转变为适合我校特色的共创校本课程。每月的第一个周五开展大教研,共创心理工作室的所有成员参加,进行听评课、磨课、工作安排、总结反思等。
2.加强班主任培训
学校面向全体班主任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常规培训,再针对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分别对三个年级班主任进行该年级学生常见不良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相关培训,让班主任明白学生情绪和行为表现背后其实是有与之对应的心理原因的。与此同时,学校还对全体班主任进行“共创课程”致力培养的十五个能力的整体框架培训,再针对三个年级不同的培养重点进行详细培训,如高一年级主要是加强与健康成人和益友的联系、促进社交能力、提高分辨是非能力、参与公益活动等。通过一系列的常态化理论培训让班主任们知道如何正确应对、积极关注学生在不同时期出现的不良心理及行为,从而促进学生成长。 为使共创理念深入人心,我校还面向班主任开展体验式培训。我们让班主任充当学生,完整地体验一堂常规的共创心理课。我们从课堂约定(“尊重一聆听;分享一鼓励;合作一担当”)开始,要求班主任们进入学员角色,相互尊重,在别人说话的时候安静聆听,在小组合作中勇于担当,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积极发言分享,对于别人的分享均以掌声鼓励,课后积极体验反思。这样的课堂能够让班主任切身感受课程效果。课后很多班主任反馈,他们发现,在这样的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中,除了师生互动外,还有生生互动,而且生生互动更能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3.重视家长参与
学校把共创心理课作为德育精品课在家长开放日上推广,家长全程参与。有一次家长开放日中,教师上了“辛苦您了”这节课,其中一个环节是家长与学生互换信件,写出最想对对方说但又说不出口的话,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女孩写道:“妈妈,再过一年我就要外出上大学,现在每周回家的半天我都想陪您好好吃吃饭、逛逛街,请您别再一回家就问我成绩了,我真的好想跟您说说家常话。”很多家长看完信件都泪流满面,原来他们自己与孩子的交流互动真的太少了,孩子不是不懂得感恩,只是不说而已。课后很多家长表示,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与孩子多多互动,共同成长。
共创心理工作室利用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对家长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共创课程”理念的讲座,利用校园网站、QQ家长群、微信家长群等渠道向家长宣传相关知识。这样的家校互动可以让家长成为共创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一部分(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致力于让家长们意识到学生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更需要家长的支持、配合与参与,形成家校共同体,共创学生美好未来。
三、基于共创方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设
“共创课程”强调经验的分享、同伴的交流、自我的体悟,这不仅在课程上有所体现,也延伸至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中。我校的“共创园地”“心语交流本”等活动就是这样的典型案例。
1.开辟“共创园地”
每个班级后墙有一块专门的区域作为“班级共创园地”,每个年级楼道公示栏旁边有一块专门的区域作为“年级共创园地”。平时在生活或学习上有疑惑的同学可以将写有问题的纸条贴在“共创园地”,其他同学自愿在问题下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提问和回答的同学根据自己意愿可实名也可匿名。一次,有个同学在高一的“共创园地”留言说“一点也不习惯没有手机的生活”,下面便有同学留言道:“楼主说的对,我也很不习惯没有手机的生活,但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老铁,要加油啊”,下面又接连了一串的“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老铁,要加油啊”。这样的留言未必能够真正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这样的生生互动加强了同学之间的联系。个体问题的集体化、平常化让提问的同学感知到原来不是他一个人有这样的困扰,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焦虑的情绪。
2.推广“心语交流本”
学校还提倡学生准备一本“心语交流本”。每次共创心理课后的反思作业需在“心语交流本”上完成,然后上交给该班的共创心理老师。一些内向害羞、平时上课或当面不愿意与老师交流的同学,可以通过“心语交流本”与共创任课教师进行纸上交流。曾有一名女生在“心语交流本”上留言说:“老师,我爸爸因病去世一年多了,我和妹妹跟着妈妈一起生活。妈妈现在跟一个叔叔在一起,奶奶来家里闹,说是要毁掉妈妈的名声,也连带我一起被骂。现在妈妈和叔叔外出打工了,我特别怕别人知道我的家事,怕他们异样的眼光。现在我也不敢跟别的同学聊天,因为怕他们问起我的父母。我常常一个人想爸爸,偷偷哭,学习状态越来越差。老师,我该怎么办?”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該班的共创心理老师马上联系了班主任,表示在“共创课程”中发现这名女生状态不太好,希望班主任多多关注,适时鼓励。同时在“心语交流本”上回复:“亲爱的孩子,这两年你经历了这么多,真的太辛苦了,真想好好抱抱你,平时你也要多多抱抱自己啊。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到学校心理辅导室找心理老师倾诉,他们会为每一个来咨询的学生保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期待你的回复。”后来该生回复说:“老师,太谢谢您的建议了,我现在每周跟心理老师沟通一次,已经好多了,还在班上交了几个好朋友,学习状态也回来了。”可见,利用“心语交流本”进行的师生互动,的确可以加强青少年与健康成人的互动,促进他们的成长。
我校以基于共创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为载体,系统而有效地实施德育,让学生们通过活动获得真实体验,触动心灵,心动而后行动,同时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总结方法、主动解决,最终促成他们的全面发展。
[石佳佳,黔南田家炳中学,二级教师]
责任编辑 曾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