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稳健发展,加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衷与探索,为地方戏剧产业发展创造客观条件,其中秦腔作为戏剧之一,亦属于我国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其发展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秦腔小旦艺术形象特征,以期引导人们了解秦腔并助力秦腔小旦表演艺术发展。
关键词:秦腔;小旦;艺术形象;特征
秦腔又称乱弹,是中国西北最为古老戏剧形式之一,秦腔起源于西周,后在凤翔、岐山得以发展,在我国青海、甘肃、陕西、宁夏、新疆等地较为流行, 2006年秦腔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腔角色有二十八类、十三门之说,其中小旦分为刀马旦、闺门旦等,除此以外还有花旦、老旦之分,艺术形象极为丰富。基于此,为了解秦腔小旦,分析其艺术形象特征显得尤为重要。
秦腔小旦艺术行当分类
1.闺门旦。闺门旦主要在秦腔表演中塑造名门闺秀及相关青年女子,在表演过程中需要演员举止得体、端庄秀丽、大方优雅,唱做兼具,如黄桂英(《火焰驹》)、祝英台(《楼台会》)、卢凤英(《洞房》)等,作为旦行中较为重要的一支,闺门旦表演风格鲜明独特。
2.刀马旦。刀马旦主要在秦腔表演中塑造具有武艺的巾帼英雄,通常情况下戴额子、执马鞭、扎女靠、插翎尾,对刀马旦唱做均有要求,通过演唱体现女子飒爽英姿、凌厉气势,托腔少,唱腔洗练简洁,刀马及武器驾驭娴熟,经典剧目有《双锁山》、《破洪州》等、《杨门女将》等。
3.花旦。花旦主要在秦腔表演中塑造表情开张的女性角色,通常情况下借助椅子、发辫、手帕、扇子等道具烘托人物形象,对表演者眼神及姿态有一定要求,需表演者变化传情,在《打金枝》、《虎口缘》等剧目中均有此类女性形象,著名表演艺术家有宋上华、党甘亭等。
4.玩笑旦。玩笑旦属于花旦的一种,主要演绎美貌多变、心术不正妇女角色,如王银钏(《算粮》)、大娘、二娘(《双关诰》)等人物,需表演者肢体丰富,面部表情富有变化,可以带领人们进入规设情境。
5.武旦。武旦主要在秦腔中表演女英雄,与刀马旦有一定区别,武旦通常情况下穿夜行衣、紧身战衣,不穿靠,不戴额子,扎牌子、英武巾,如肖桂英(《庆顶珠》)、杨排风(《打焦赞》)等女性角色[1]。
秦腔小旦艺术形象特征
秦腔唱腔主要分为两种,其一是欢因腔,其二是苦音腔,其中苦腔属于较为典型的地方唱腔,唱腔高昂向上,悲壮、激越、痛恨、凄凉、怀念,渲染悲情且充满力量,给人一种辽阔之感,犹如站在高原上俯瞰奔腾河流,欢音腔与苦音腔不同,侧重展现积极向上、明亮喜悦情绪,明朗、欢快、刚健,在小旦表演中较常运用。秦腔板式分为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无板无眼、有板无眼四种,板强有拦头板、慢板、阴司板、二六板、带板等。以秦腔戏曲音乐为出发点对小旦乐腔进行分析,其演唱强调二、二、三七字句及三、三、四十字句,唱词板板在眼,例如“···本想紧抱娇儿哭一场···元宰儿好比鲜花才吐蕊···”,演唱词句结构工整,通常呈對称状态,为此称为紧拦头。然而,在秦腔表演进程中,紧拦头会给人带来呆板印象,在上下句衔接处加一到两个衬字,如“这”、“的”等虚词、代词,形成稍不对称的微妙语境。小旦唱词较为固定,在此范围内通过打功、做功、念功的衬托,体现小旦形象特征,例如在《杀驹》中作为花旦典型代表的焦氏,通过眼神、身段、表情、动作体现人物形象,塑造小旦人物性格,并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2]。
秦腔小旦民族文化特征
秦腔在西北地区流传已久,其起源于陕西地区民间歌曲,在古代文化、经济、政治中心长安逐渐壮大起来,在周朝当地被称为“秦”,为此称相关戏剧为“秦腔”,属于较为古老的戏剧之一。《雨村剧话》(李调元)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其中“乱弹”以此声腔含义较为丰富,过去将高腔、昆曲等意外的剧种均称为“乱弹”,京剧也曾在“乱弹”之内,许多剧种还在用以秦腔为主的梆子腔系统,秦腔文化影响力可见一斑。小旦作为秦腔艺术形象之一,与秦腔的发展保持同步,亦始于秦汉,在唐朝昌明,在元代完整,在明朝成熟,在清朝得以推广,通过不断演化成为极具文化内涵的形象之一,小旦的民族文化特征与我国历史及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可以说每个小旦形象都能在寻常百姓生活中找到与之相契合的身影,体现秦腔源于生活艺术特点,例如在秦腔中那些敢于抗争、大胆争先的刀马旦正体现女性解放思想,对闺门旦的刻画正体现我国传统文化重男轻女陈旧思想,说明“世俗”文化对秦腔文化及小旦艺术形象特征有极为深远的影响,主要源于秦腔作为民间艺术之一,需契合时代发展潮流,与人们的审美及价值观念相契合,这样才能引发人们的共鸣,为此每位小旦艺术形象均是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倒影”,不同的小旦形象反应世俗加在女性形象上的认知,体现我国文化传统。面向未来的秦腔小旦艺术形象需在习承秦腔文化基础上,跟随当今社会主流审美予以转变,使其可以更加迎合新时期价值观念,吸引更多时代元素塑造新小旦艺术形象,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以文化为载体体现小旦艺术形象特征[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秦腔在我国发展历史较为漫长,属于极具代表性的戏剧形式之一,讲究唱念做打功课,秦腔小旦需通过做功、唱功等相关内容的结合,将人物形象刻画的更加生动,可以与人物身份相契合,不同的旦角对表演及艺术形象的刻画有不同要求,体现秦腔小旦表演灵活性、生动性,为此秦腔小旦需在实践中累积艺术形象塑造经验,通过专业知识的积淀,加之秦腔文化的习承,使小旦艺术形象更加鲜活且具有感染力。基于秦腔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其需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基础上,积极拥抱新时代以及全新的观众群体,不断优化小旦艺术形象,使其与民族文化紧密关联在一起,通过小旦艺术形象的重新解构,推动秦腔小旦艺术表演形式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惠崇崇.秦腔小旦的艺术形象特征分析[J].大科技,2018(30):363-364.
[2] 王秀琴.浅谈如何演好秦腔中的旦角[J].当代戏剧,2017(6):40-41.
[3] 李增厚.用心用情刻画人物——小记秦腔演员朱海娥[J].当代戏剧,2016(1):34-35.
关键词:秦腔;小旦;艺术形象;特征
秦腔又称乱弹,是中国西北最为古老戏剧形式之一,秦腔起源于西周,后在凤翔、岐山得以发展,在我国青海、甘肃、陕西、宁夏、新疆等地较为流行, 2006年秦腔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腔角色有二十八类、十三门之说,其中小旦分为刀马旦、闺门旦等,除此以外还有花旦、老旦之分,艺术形象极为丰富。基于此,为了解秦腔小旦,分析其艺术形象特征显得尤为重要。
秦腔小旦艺术行当分类
1.闺门旦。闺门旦主要在秦腔表演中塑造名门闺秀及相关青年女子,在表演过程中需要演员举止得体、端庄秀丽、大方优雅,唱做兼具,如黄桂英(《火焰驹》)、祝英台(《楼台会》)、卢凤英(《洞房》)等,作为旦行中较为重要的一支,闺门旦表演风格鲜明独特。
2.刀马旦。刀马旦主要在秦腔表演中塑造具有武艺的巾帼英雄,通常情况下戴额子、执马鞭、扎女靠、插翎尾,对刀马旦唱做均有要求,通过演唱体现女子飒爽英姿、凌厉气势,托腔少,唱腔洗练简洁,刀马及武器驾驭娴熟,经典剧目有《双锁山》、《破洪州》等、《杨门女将》等。
3.花旦。花旦主要在秦腔表演中塑造表情开张的女性角色,通常情况下借助椅子、发辫、手帕、扇子等道具烘托人物形象,对表演者眼神及姿态有一定要求,需表演者变化传情,在《打金枝》、《虎口缘》等剧目中均有此类女性形象,著名表演艺术家有宋上华、党甘亭等。
4.玩笑旦。玩笑旦属于花旦的一种,主要演绎美貌多变、心术不正妇女角色,如王银钏(《算粮》)、大娘、二娘(《双关诰》)等人物,需表演者肢体丰富,面部表情富有变化,可以带领人们进入规设情境。
5.武旦。武旦主要在秦腔中表演女英雄,与刀马旦有一定区别,武旦通常情况下穿夜行衣、紧身战衣,不穿靠,不戴额子,扎牌子、英武巾,如肖桂英(《庆顶珠》)、杨排风(《打焦赞》)等女性角色[1]。
秦腔小旦艺术形象特征
秦腔唱腔主要分为两种,其一是欢因腔,其二是苦音腔,其中苦腔属于较为典型的地方唱腔,唱腔高昂向上,悲壮、激越、痛恨、凄凉、怀念,渲染悲情且充满力量,给人一种辽阔之感,犹如站在高原上俯瞰奔腾河流,欢音腔与苦音腔不同,侧重展现积极向上、明亮喜悦情绪,明朗、欢快、刚健,在小旦表演中较常运用。秦腔板式分为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无板无眼、有板无眼四种,板强有拦头板、慢板、阴司板、二六板、带板等。以秦腔戏曲音乐为出发点对小旦乐腔进行分析,其演唱强调二、二、三七字句及三、三、四十字句,唱词板板在眼,例如“···本想紧抱娇儿哭一场···元宰儿好比鲜花才吐蕊···”,演唱词句结构工整,通常呈對称状态,为此称为紧拦头。然而,在秦腔表演进程中,紧拦头会给人带来呆板印象,在上下句衔接处加一到两个衬字,如“这”、“的”等虚词、代词,形成稍不对称的微妙语境。小旦唱词较为固定,在此范围内通过打功、做功、念功的衬托,体现小旦形象特征,例如在《杀驹》中作为花旦典型代表的焦氏,通过眼神、身段、表情、动作体现人物形象,塑造小旦人物性格,并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2]。
秦腔小旦民族文化特征
秦腔在西北地区流传已久,其起源于陕西地区民间歌曲,在古代文化、经济、政治中心长安逐渐壮大起来,在周朝当地被称为“秦”,为此称相关戏剧为“秦腔”,属于较为古老的戏剧之一。《雨村剧话》(李调元)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其中“乱弹”以此声腔含义较为丰富,过去将高腔、昆曲等意外的剧种均称为“乱弹”,京剧也曾在“乱弹”之内,许多剧种还在用以秦腔为主的梆子腔系统,秦腔文化影响力可见一斑。小旦作为秦腔艺术形象之一,与秦腔的发展保持同步,亦始于秦汉,在唐朝昌明,在元代完整,在明朝成熟,在清朝得以推广,通过不断演化成为极具文化内涵的形象之一,小旦的民族文化特征与我国历史及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可以说每个小旦形象都能在寻常百姓生活中找到与之相契合的身影,体现秦腔源于生活艺术特点,例如在秦腔中那些敢于抗争、大胆争先的刀马旦正体现女性解放思想,对闺门旦的刻画正体现我国传统文化重男轻女陈旧思想,说明“世俗”文化对秦腔文化及小旦艺术形象特征有极为深远的影响,主要源于秦腔作为民间艺术之一,需契合时代发展潮流,与人们的审美及价值观念相契合,这样才能引发人们的共鸣,为此每位小旦艺术形象均是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倒影”,不同的小旦形象反应世俗加在女性形象上的认知,体现我国文化传统。面向未来的秦腔小旦艺术形象需在习承秦腔文化基础上,跟随当今社会主流审美予以转变,使其可以更加迎合新时期价值观念,吸引更多时代元素塑造新小旦艺术形象,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以文化为载体体现小旦艺术形象特征[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秦腔在我国发展历史较为漫长,属于极具代表性的戏剧形式之一,讲究唱念做打功课,秦腔小旦需通过做功、唱功等相关内容的结合,将人物形象刻画的更加生动,可以与人物身份相契合,不同的旦角对表演及艺术形象的刻画有不同要求,体现秦腔小旦表演灵活性、生动性,为此秦腔小旦需在实践中累积艺术形象塑造经验,通过专业知识的积淀,加之秦腔文化的习承,使小旦艺术形象更加鲜活且具有感染力。基于秦腔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其需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基础上,积极拥抱新时代以及全新的观众群体,不断优化小旦艺术形象,使其与民族文化紧密关联在一起,通过小旦艺术形象的重新解构,推动秦腔小旦艺术表演形式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惠崇崇.秦腔小旦的艺术形象特征分析[J].大科技,2018(30):363-364.
[2] 王秀琴.浅谈如何演好秦腔中的旦角[J].当代戏剧,2017(6):40-41.
[3] 李增厚.用心用情刻画人物——小记秦腔演员朱海娥[J].当代戏剧,2016(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