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高中物理教材中有一部分内容,几乎没有什么明确的知识主线,没有公式、没有推导,甚至没有一个新概念的明确定义。拿考纲和以往试卷一对照,又发现几乎没什么位置。我们面对这样的物理课总觉得伤脑筋、空对空、费了时间没有效能。如在新教材中,高一的《绪言》、《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离心现象》、《反冲运动、火箭》,高二的《能源、环境》、《电视、雷达》等等,都是这样的课。它们常常被指为“知识性不强”,或边缘另类。物理教师面对它们常常作出另外的选择:或回避(老师不讲课,不给予课时保证,只布置学生课外去看书),或转移视线(虽安排相应课时,但相关的知识讲得很少,一半以上的时间用于讲别的习题),或机械地照本宣科(受课时安排和教学大纲的约束,被动地把教材上的东西读完,不做设计与发挥)。当然,也有做出了一些尝试、但总感到不顺手的。
学生对这样的上法必然不满意。因为这些课的内容新奇、前卫、和现实结合紧密,事实上知识性很强;他们渴望比较全面地了解之后,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的同学在拿到教材之后,就已经怀着某种期待。当老师的敷衍塞责时,他们会觉得很失望。
一、思想认识准备
教师和学生立场的分歧,原因在与看问题的角度。广义地看知识性,学生是对的;狭义到看知识性,老师是对的。短期地看实用性,这种课可有可无;长期地看实用性,这种课非上不可。学生也许并不具备什么长远的眼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他们热爱这样的课题内容。作为教师,我们难道不可以在立场上调整到距学生更近吗?现在各领域都在讲情感投资,我们怎么能冷漠对待?学生的内动力调动起来了的话,其学习效能的提高,是我们几堂课能够衡量的吗?所以,即便谈实用,实用也不是绝对的、狭隘的。
二、教师的知识准备
如果说,“知识性不强”是我们回避这类课的一个理由,那么另一个则是,面对它们,教师可能还有一个底气不足的问题。精力过于“集中”(在书本上考点知识)和性情疏懒(不注意充电学习)常常使某些物理教师的知识面非常狭窄。具体体现在:“下里巴人”的东西不行(在现实中,对与生活相关的动手操作能力差),“阳春白雪”的东西似乎也不行(传媒一旦有什么前卫的东西介绍,也不能给别人做出基本的解释)。如果说这些我们还可以选择回避,那么面对新教材,面对学生的新的期盼,我们要再敷衍的话,则是一个职业道德的问题了。所以,即便你是临阵磨枪,实时的充电也是必须的。当然,如果我们平时就注意用功,那么修养就会越全面,面对这样的课,就越不会慌乱,甚至有一种主动挑战的强烈愿望。
三、精心计划、细心施教
认识到了这类课与常规课的差别,有了思想和知识的准备,下面就是一个策划和操作的问题了。开放的形式、开放的内容,事实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说一堂常规的物理课教材已经是导演,教者只要做好一个演员就行的话,这样的课则要求教师既要当好一个演员、同时又要当好自己的导演,实质上是给教者留下了一个发挥个人才能的更广阔空间。
从传统的角度,我们要克服三大难:备课难(难在没有常规条理),板书难(难在几乎没有东西可写),布置作业难(书上根本就没有作业)。但从新的角度看,只要我们突破了素材整理、导演流程、设置兴奋点三大问题,这堂课就必然会成功。
下面以《反冲运动 火箭》为例,谈谈笔者的施教体会(以下简称《反冲》)。
1、确立本堂课教学目标。由于没有新知识,因此,本堂课的能力目标与德育目标更重于知识目标,应把精力放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立志从事前沿物理研究的崇高理想等远期目标。
2、导演流程。实验引入→概念→防止与应用→火箭→航天常识介绍
概念部分仍尊崇教材安排,不给严格“定义”(但可以和“缓冲”概念辨析);“防止与应用”部分进行充分到位的双边活动;“火箭速度与两要素相关”添加复习性质的理论演算;火箭的常识添加阅读材料的导引。
3、素材准备。仔细研究教材展示的素材,力争全部准备到位。结合学生的切身体验找素材,如上期才结束的军训,同学们都参加了打靶活动。结合传媒,从热点新闻中找素材,如伊拉克战争中的战斧式导弹问题。从学生喜爱武打电影、枪械小说中找素材。藉助网络找素材。
4、确定素材反映的初步方案。首先,教材给出的演示实验必须如实做好(水轮机模型实验室有现成的、“反冲火箭”可以自制)。藉助多媒体手段枪身的反冲联系高一开学初的军训体验(每个学生都打过靶)。灌溉喷水器放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反击式水轮机作成动画短片。喷气式飞机通过军事杂志介绍(学生更感兴趣)。补充素材。关于“血手”的文字资料。
5、教学过程充分調动学生。在做演示实验时,必须让学生代表上讲台,自己动手。阅读航天知识时,发动学生讨论补充相关的边缘知识,老师不能解决的,可以回到学生中去,或留做开放性课题,都行。
6、收获。事实证明,学生真的发动了,有些效果完全可以超出教师的预计。演示“水轮机”实验时,上台操作的学生有一个就在尝试将注水水换成吹气——居然转速更快!——成了“汽轮机”……
一个一贯消极的后进生受情景的感染、居然举手提供素材——“建筑工人用的路面钻头的振动是不是属于反冲?……”
当看到这样课堂效果,老师怎么能不由衷高兴?
学生对这样的上法必然不满意。因为这些课的内容新奇、前卫、和现实结合紧密,事实上知识性很强;他们渴望比较全面地了解之后,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的同学在拿到教材之后,就已经怀着某种期待。当老师的敷衍塞责时,他们会觉得很失望。
一、思想认识准备
教师和学生立场的分歧,原因在与看问题的角度。广义地看知识性,学生是对的;狭义到看知识性,老师是对的。短期地看实用性,这种课可有可无;长期地看实用性,这种课非上不可。学生也许并不具备什么长远的眼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他们热爱这样的课题内容。作为教师,我们难道不可以在立场上调整到距学生更近吗?现在各领域都在讲情感投资,我们怎么能冷漠对待?学生的内动力调动起来了的话,其学习效能的提高,是我们几堂课能够衡量的吗?所以,即便谈实用,实用也不是绝对的、狭隘的。
二、教师的知识准备
如果说,“知识性不强”是我们回避这类课的一个理由,那么另一个则是,面对它们,教师可能还有一个底气不足的问题。精力过于“集中”(在书本上考点知识)和性情疏懒(不注意充电学习)常常使某些物理教师的知识面非常狭窄。具体体现在:“下里巴人”的东西不行(在现实中,对与生活相关的动手操作能力差),“阳春白雪”的东西似乎也不行(传媒一旦有什么前卫的东西介绍,也不能给别人做出基本的解释)。如果说这些我们还可以选择回避,那么面对新教材,面对学生的新的期盼,我们要再敷衍的话,则是一个职业道德的问题了。所以,即便你是临阵磨枪,实时的充电也是必须的。当然,如果我们平时就注意用功,那么修养就会越全面,面对这样的课,就越不会慌乱,甚至有一种主动挑战的强烈愿望。
三、精心计划、细心施教
认识到了这类课与常规课的差别,有了思想和知识的准备,下面就是一个策划和操作的问题了。开放的形式、开放的内容,事实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说一堂常规的物理课教材已经是导演,教者只要做好一个演员就行的话,这样的课则要求教师既要当好一个演员、同时又要当好自己的导演,实质上是给教者留下了一个发挥个人才能的更广阔空间。
从传统的角度,我们要克服三大难:备课难(难在没有常规条理),板书难(难在几乎没有东西可写),布置作业难(书上根本就没有作业)。但从新的角度看,只要我们突破了素材整理、导演流程、设置兴奋点三大问题,这堂课就必然会成功。
下面以《反冲运动 火箭》为例,谈谈笔者的施教体会(以下简称《反冲》)。
1、确立本堂课教学目标。由于没有新知识,因此,本堂课的能力目标与德育目标更重于知识目标,应把精力放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立志从事前沿物理研究的崇高理想等远期目标。
2、导演流程。实验引入→概念→防止与应用→火箭→航天常识介绍
概念部分仍尊崇教材安排,不给严格“定义”(但可以和“缓冲”概念辨析);“防止与应用”部分进行充分到位的双边活动;“火箭速度与两要素相关”添加复习性质的理论演算;火箭的常识添加阅读材料的导引。
3、素材准备。仔细研究教材展示的素材,力争全部准备到位。结合学生的切身体验找素材,如上期才结束的军训,同学们都参加了打靶活动。结合传媒,从热点新闻中找素材,如伊拉克战争中的战斧式导弹问题。从学生喜爱武打电影、枪械小说中找素材。藉助网络找素材。
4、确定素材反映的初步方案。首先,教材给出的演示实验必须如实做好(水轮机模型实验室有现成的、“反冲火箭”可以自制)。藉助多媒体手段枪身的反冲联系高一开学初的军训体验(每个学生都打过靶)。灌溉喷水器放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反击式水轮机作成动画短片。喷气式飞机通过军事杂志介绍(学生更感兴趣)。补充素材。关于“血手”的文字资料。
5、教学过程充分調动学生。在做演示实验时,必须让学生代表上讲台,自己动手。阅读航天知识时,发动学生讨论补充相关的边缘知识,老师不能解决的,可以回到学生中去,或留做开放性课题,都行。
6、收获。事实证明,学生真的发动了,有些效果完全可以超出教师的预计。演示“水轮机”实验时,上台操作的学生有一个就在尝试将注水水换成吹气——居然转速更快!——成了“汽轮机”……
一个一贯消极的后进生受情景的感染、居然举手提供素材——“建筑工人用的路面钻头的振动是不是属于反冲?……”
当看到这样课堂效果,老师怎么能不由衷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