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飞,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上海展望集团总裁,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副院长,EMBA项目主任。
企业高管学习EMBA的动机,除了提升学位层次这一基本目的外,更重要的目的归纳起来大致有四:一是系统学习和提升经济金融和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过去,在消费者不成熟,市场不完善,法制不健全,竞争不激烈,市场空白大,产品更新换代周期长的情况下,企业家们依靠以往的经验和直觉就能打理企业;现在,随着资本国际化,贸易自由化,经济一体化,商务电子化和经营虚拟化,随着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行业洗牌的频率越来越高,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同时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 很多高管人员有一种急需充电的内在诉求。二是搭建人脉网络。虽然很多企业家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交际圈子和社会网络,但毕竟有限。通过参加EMBA学习,可以结识来自不同领域和行业、拥有不同背景的各路“高人”,这是学员们十分看重的。三是学习语言。学习工商管理的共同语言,学习和国际同行无障沟通的语言,学习和客户、员工、投资银行、债权人、媒体、消费者、供应商、行业协会等各种利益相关者打交道的语言。四是寻求“修心养性”的场所。平时大家忙于把握当下,却无暇总结过去,谋划未来。通过在学校上EMBA,使自己静下心来,做点回顾、反省、检讨和追问,认真思考从何处来,往何处去。
根据企业高管的这些需求,学校应该做哪些具体而又重要的工作?
首当其冲的,是要厘清EMBA的培养理念,精心设计EMBA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这里我想突出强调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要高度重视战略。如果要问EMBA与MBA有什么区别?很重要的一条就是EMBA更强调战略性和决策导向性。例如同样是学财务,EMBA更侧重于从战略的高度和决策的角度来考虑和审视问题。第二,全方位国际化。这既包括教学理念的国际化,教材的国际化,师资的国际化,还包括生源的国际化,案例开发的国际化和学生学习经历的国际化;既包括全球本地化,也包括本地全球化。第三,实战性。教学内容和过程密切关注同学所在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为学员释疑解惑。教学过程不但要体现“形而上”的逻辑思辩和“学以致知”,还要体现“学以致用”,要注重训练操作、执行、权变、落实等实战能力,注重“顶天”和“立地”的有机结合,切实解决“战略落地”问题,尤其要对中国经济管理的实际情况、消费者偏好、文化特质、经济发展阶段、转型期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等有准确的把握。学员带着问题来参加学习,带着解决方案回到工作岗位。第四,注重中西融通。要把东方的理念、管理哲学和西方的管理方法、管理模型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西方的“术”和东方的“道”结合起来。第五,着力开发学员的“软能力”。鉴于EMBA学员都是高管人员,他们有很好的实际管理经验和领域知识储备,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在培养他们对理性和知性等学理知识牢固掌握(使之系统化、高度化和结构化)的同时,更强调对天性的张扬。
此外,EMBA项目要通过人文讲座、名家论坛、辩论会、头脑风暴、恳谈会、工作坊、企业诊断、盈利模式大赛、战略设计、海外游学、俱乐部等多种形式,增广学员的见识,开拓学员的视野,尽其可能给学员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和彼此分享心得的机会,使师生间、同学间充分沟通,课堂内外相得益彰,以弥补每月四天非常有限的课程学习之不足。论坛和报告会要制度化、经常化。报告人和演讲嘉宾的来源大体可分成三类,一类是学术界有造诣和真知灼见的学者;第二类是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资深官员,他们有大量宏观经济管理方面的数据,对中国经济的状况和走势常有独到的见解和判断,很多政策或是他们起草的,或是在他们的推动下形成的,听他们的报告常有不小的收获。第三类来自产业界和实业界,由于这类报告人差不多和EMBA学员有相似的经历并面临类似的问题,他们的心得尤其值得学员珍视。
企业高管学习EMBA的动机,除了提升学位层次这一基本目的外,更重要的目的归纳起来大致有四:一是系统学习和提升经济金融和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过去,在消费者不成熟,市场不完善,法制不健全,竞争不激烈,市场空白大,产品更新换代周期长的情况下,企业家们依靠以往的经验和直觉就能打理企业;现在,随着资本国际化,贸易自由化,经济一体化,商务电子化和经营虚拟化,随着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行业洗牌的频率越来越高,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同时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 很多高管人员有一种急需充电的内在诉求。二是搭建人脉网络。虽然很多企业家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交际圈子和社会网络,但毕竟有限。通过参加EMBA学习,可以结识来自不同领域和行业、拥有不同背景的各路“高人”,这是学员们十分看重的。三是学习语言。学习工商管理的共同语言,学习和国际同行无障沟通的语言,学习和客户、员工、投资银行、债权人、媒体、消费者、供应商、行业协会等各种利益相关者打交道的语言。四是寻求“修心养性”的场所。平时大家忙于把握当下,却无暇总结过去,谋划未来。通过在学校上EMBA,使自己静下心来,做点回顾、反省、检讨和追问,认真思考从何处来,往何处去。
根据企业高管的这些需求,学校应该做哪些具体而又重要的工作?
首当其冲的,是要厘清EMBA的培养理念,精心设计EMBA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这里我想突出强调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要高度重视战略。如果要问EMBA与MBA有什么区别?很重要的一条就是EMBA更强调战略性和决策导向性。例如同样是学财务,EMBA更侧重于从战略的高度和决策的角度来考虑和审视问题。第二,全方位国际化。这既包括教学理念的国际化,教材的国际化,师资的国际化,还包括生源的国际化,案例开发的国际化和学生学习经历的国际化;既包括全球本地化,也包括本地全球化。第三,实战性。教学内容和过程密切关注同学所在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为学员释疑解惑。教学过程不但要体现“形而上”的逻辑思辩和“学以致知”,还要体现“学以致用”,要注重训练操作、执行、权变、落实等实战能力,注重“顶天”和“立地”的有机结合,切实解决“战略落地”问题,尤其要对中国经济管理的实际情况、消费者偏好、文化特质、经济发展阶段、转型期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等有准确的把握。学员带着问题来参加学习,带着解决方案回到工作岗位。第四,注重中西融通。要把东方的理念、管理哲学和西方的管理方法、管理模型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西方的“术”和东方的“道”结合起来。第五,着力开发学员的“软能力”。鉴于EMBA学员都是高管人员,他们有很好的实际管理经验和领域知识储备,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在培养他们对理性和知性等学理知识牢固掌握(使之系统化、高度化和结构化)的同时,更强调对天性的张扬。
此外,EMBA项目要通过人文讲座、名家论坛、辩论会、头脑风暴、恳谈会、工作坊、企业诊断、盈利模式大赛、战略设计、海外游学、俱乐部等多种形式,增广学员的见识,开拓学员的视野,尽其可能给学员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和彼此分享心得的机会,使师生间、同学间充分沟通,课堂内外相得益彰,以弥补每月四天非常有限的课程学习之不足。论坛和报告会要制度化、经常化。报告人和演讲嘉宾的来源大体可分成三类,一类是学术界有造诣和真知灼见的学者;第二类是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资深官员,他们有大量宏观经济管理方面的数据,对中国经济的状况和走势常有独到的见解和判断,很多政策或是他们起草的,或是在他们的推动下形成的,听他们的报告常有不小的收获。第三类来自产业界和实业界,由于这类报告人差不多和EMBA学员有相似的经历并面临类似的问题,他们的心得尤其值得学员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