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数学教学实践,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lhe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他心想象”能力是指能跨越年龄和性别去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教师利用班组串换机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数学实践中形成“学生与父母”“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他心想象”能力,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升华。
  [关键词]他心想象;班际互访;教学实践;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4-0055-03
  一、研究前提
  1.概念理解
  我校于1999年在国内首次进行了“班组串换”德育实验,历经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班组串换”机制。在“十五”“十一五”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我校又在“十二五”课题中提出“‘班组串换’机制下,促进小学生‘他心想象’能力提升的实验研究”课题。
  “他心想象”能力是指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性格的学生能根据他人的表情、语意、行为方式去推测他人之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并能推己及人。心理学称之为“共情”。
  2.研究原因
  现在的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拒绝交流分享,学习倦怠不自觉,经常不做家务。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学生道德情感认知的不足或缺失,出现这种问题绝大多数源于家庭的因素:爷爷奶奶过度宠爱、父母疏于对孩子的管教、父母道德情感缺失等。要解决以上问题,不仅学生需要培养“他心想象”能力,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使自己更好地在组内、班内学习和生活,学校教育更是任重道远。
  3.研究价值
  培养和发展学生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的能力,并推己及人,能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随着学生“他心想象”能力的提高,班、组之间的核心力和竞争力也相应提升,又再带动学生个体成长,形成良性循环。
  二、研究过程
  班组串换实验分为“低年级的小组串换”“中年级的班际互访”“高年级的竞选走班”三大版块。笔者将以“中年级的班际互访”实验为例,研究主班和客班之间的环境差异、教学方式差异、学习氛围差异、班级文化差异以及新老同学相处之间的差异等给互访学生“他心想象”体验认知带来的变化。
  教师的主阵地还是在课堂,课堂上多一点实践,多一点情感交流,就能让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升华,就能培养学生与父母、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他心想象”能力。因此,笔者将立足课堂上的实践,通过改变教学方式,让互访的学生有全新的体验。
  1.家长参与,学会感恩,“他心想象”认知能力的培养。
  【案例描述】
  (片段一)在教学三年级“认识千米”一课前,教师先带学生走1千米的路程,让学生初步感知1千米,课上通过课件呈现学校操场的跑道,让学生再次感知1千米,最后引导学生想象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已经能够充分建立对1千米的认知。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回家吃过晚饭跟父母一起去走走,并和父母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
  (片段二)三年级有一节实践活动课“有趣的乘法”,课堂上教师先出示了两道乘法算式题,让学生列竖式算一算结果,在学生没有算出结果之前,自己很快地写出了答案。学生惊讶得张开了小嘴,还有的学生说“老师真厉害,不用算就知道了”。此时,教师揭开速算神秘的面纱,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乘法算式中每个乘数的特点,以及积跟乘数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来表达每一种类型的乘法有什么规律。最后教师布置了一个任务:回家后,用今天学过的题考考爸爸妈妈。
  (片段三)在教学“算24点”一课时,教师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扑克牌,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四六二十四和三八二十四”这两个乘法口诀入手,由算3张牌的24点过渡到算4张牌的24点。学生整节课都兴趣盎然。最后教师布置一个任务:回家和爸爸妈妈进行比赛,看谁先算出24點,算不出的再换牌算。
  (片段四)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教师一连问了三个问题:“今天是几月几日?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父母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学生基本都能说出自己的生日,可是却没有多少人说得出父母的生日。这时教师继续问:“你的父母知道你的生日吗?”“知道!”全班齐声回答。“父母都知道每个孩子的生日,孩子却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假如今天是妈妈的生日,妈妈等着你为她送上祝福,你回家却什么都没做,妈妈的心里肯定会难受。”全班都沉默了。于是教师要求学生回家了解父母的生日并记下来,并想好生日那天打算怎么祝福父母,在第二天课上交流。
  反馈信息:
  生1:我妈妈说跟我一起出去散步很有意思,不仅让我学会了1千米,还可以增进一家人的感情。
  生2:我爸爸在比赛中输了。他只会列竖式算,看见我能马上说出答案,急着要我告诉他方法,还夸我课堂上的知识学得好。
  生3:我觉得数学知识不一定在课上才能学到,生活中也有数学,跟父母一起学数学很特别。
  生4:算24点是我跟爸爸妈妈玩的新游戏,原来还能把数学学习应用到跟父母的相处中。
  生5:爸爸妈妈非常爱我们,我们也要爱爸爸妈妈,从记住他们生日开始,从做一点点小事开始,我想爸爸妈妈一定会更开心的!
  ……
  【案例分析】
  现在的家长很少有时间陪学生,他们概念中的陪伴就是等周末带学生去吃顿好吃的,看个电影,买身衣服。于是笔者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巧妙创设学生与家长一起参与的数学活动,改变只跟教师学数学的传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与家长一起学数学,巩固数学知识。在相处的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家长的关爱,家长也能近距离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学生的孝心。生3和生5都是笔者班上的“互访大使”,在这段时间里,笔者能明显得感受到他们懂得表达自己、关心别人,尤其是表达对父母的爱,更懂得了感恩。笔者认为这样的课堂延伸是成功的,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他心想象”认知能力。   2.发扬自主,换位思考,“他心想象”感悟能力的培养。
  【案例描述】
  在教学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这一课时,课前笔者研读教材,反复思考、推敲本课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生长点。由于教材把“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容安排在本课后面,于是,笔者调整了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来探索计算方法,上一堂学生真正自主的数学课。笔者设计了4组题,前两组题是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及笔算,学生不仅要说出口算过程,上黑板演讲,还要当小老师讲解笔算过程,下面的学生可以提出质疑。后两组题的第一组是新教授的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并请代表到讲台板书并讲解,其他学生进行补充;第二组是笔者增加的与末尾有0的乘法相关的题目,学生依然能够通过知识迁移,成功解答,只有个别学生出现对位不准确的情况。整个过程笔者都把讲台交给了学生,学生自己解答、评价、交流和总结。
  交流过程中出现这样一幕。
  生1:这位同学做得很认真,数位也对齐了,答案也对。
  生2:这道题他做错了,他没把答案写在“等于号”的后面。
  生3:生2不应该直接说他做错了,我们可以提醒他这道题没做完,但不能否认他的劳动成果!
  生2:好吧,我同意你的说法,我改正。
  ……
  【案例分析】
  这个生3也是班里的“互访大使”,他刚来班里的时候是一个比较有个性、我行我素的学生,喜欢顶撞他人,不在乎别人的感受。但通过他在今天数学课上的表现,不难看出,他已不再是那个咄咄逼人的学生,他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懂得尊重同学,变得温和谦逊了很多。当然,改变并不是靠一堂课、一个人的影响,应该是在互访的一段时间里,在数学课堂上,在这种相对自主的氛围下,学会了如何与同学们交流,每个人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是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改变的环境中,学生的“他心想象”感悟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3.肯定学生,收获感动,“他心想象”行动能力的培养。
  【案例描述】
  在一堂数学课上,一位学生的母亲来为她送药。这位母亲不仅打断了笔者的教学,还朝班里刚来互访的刘同学大声说道:“你为什么老是欺负我的孩子,在她本子上乱涂乱画,还穿得邋里邋遢的,真是讨厌!”对于这一行为,笔者感到有点意外。笔者马上提醒家长不要影响学生上课,可临走时家长还不忘再训斥几句。
  家长不顾场合和时机训斥学生,不仅会体现出自己素质的低下,还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当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看着笔者时,笔者意识到当下必须保护刘同学的自尊心。刘同学性格外向,大大咧咧,但她不爱干净,不爱学习,因此班里学生都很排斥她。于是笔者利用这个机会在学生面前说道:“刘同学身上虽然有缺点,可也有闪光点啊!”此时有学生说刘同学没什么优点,还列举了很多她的問题。笔者依然为她据理力争:“刘同学热爱劳动,班里倒垃圾、排课桌等脏活累活都是抢着干。她还乐于帮助别人,只要有同学身体不舒服了,她就会马上陪着到医务室去。”学生听后都表示很赞同,没有再反驳。这时刘同学低下了头,似乎在反思自己的行为。
  课后,笔者也在反思:刘同学是班上的“互访大使”,家长说她欺负学生,是刘同学大大咧咧的性格造成的,并无恶意;喜欢随意涂画,也是因为她想与同学交流,想交朋友。她这些不好的习惯和学习态度在原来的班里应该也一直存在,也会受到其他同学的排斥。一个学生在集体中经常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她肯定是自卑的。笔者要让她在新集体中感受到温暖,因为学生需要昂起头来走路,需要昂起头来做人,因为事后,笔者找刘同学谈话,教育她不能欺负同学,没有得到允许不能随意在他人的本子上涂画,并让她要扬长避短,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挥自身优势,学会正视现实、接纳自己,这样朋友才会变多。
  在第二天的数学课上,笔者欣喜地发现刘同学勇敢地举手发言了。几天后她妈妈来学校接她,激动得跑来对笔者说:“老师,我觉得我家小孩最近进步了。她特别听你的话,特别喜欢你,回到家就会说数学老师今天怎么样怎么样了,只要你说的她都会照做。”听完这些,笔者感到非常欣慰。
  更惊喜的是,一天中午,刘同学突然跑到笔者面前,在讲台上放下了一张用花瓣装饰的画,说是送给笔者的,还跟笔者解释花瓣不是摘的,而是她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去捡掉落在地上的。笔者问她是不是美术课上的作品。刘同学说不是,这是她中午刚做出来的。原来刘同学很有心地用掉落的花瓣为笔者贴了一幅画,一幅包含喜欢和感谢的画。每每想起这幕,笔者的内心都无比温暖和感动。
  【案例分析】
  数学课有时并不完全是教数学知识。案例中,笔者仅仅是利用数学课堂上几分钟时间的引导和对刘同学的肯定,就引起了“化学反应”。从第二天的主动举手,妈妈的一番话到送笔者的一张画,这些事情的发生证明了教师对一个学生的肯定有多么重要。笔者所做的只是站在学生的立场去体会刘同学的心情,体验她的情感寄托,给予她应有的尊重与温暖,就能换来她内心的感动,让她能换位思考到自己应认真学习,感谢老师。这样的师生换位,不仅收获了感动,更多的是收获了成长,学生“他心想象”行为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研究结果反思
  班际互访活动结束了,笔者的实验研究并没有结束。笔者知道“他心想象”能力的高低将决定学生在组内、班内学习和活动质量的高低,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具体的影响,以后的数学教学中,笔者依然会重视对学生“他心想象”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能力。
  综上,“他心想象”能力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能力的关键。学生“他心想象”能力是需要而且可以培育的。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对此实验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对实验的操作记录反思还有待提升理论层面。
  (责编 唐先丽)
其他文献
[摘 要]结合生活实际,探究温度单位的规范写法和温度计的正确用法,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纠正”的过程中修复原有认知的不足和缺陷,体验自主探究科学的乐趣,形成勤于动脑、善于动手的学习技能。  [关键词]温度;数学操作;线上;线下;同步推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2-0031-01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温度十分了解,也有一定
[摘 要]学生的知识起点在哪里?教师真的知道学生的内在需要吗?教师如何为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提供必要的支持?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引发课堂学习过程中指向核心知识、数学本质的辨析?通过“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教学实况呈现和课后的反思,探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值得讨论和深究的问题,进而改变课堂结构,提炼教学效益的提升策略,让教师与学生一同行走在从“起点”到“终点”的学习之路上。  [关键词]理解学生 提供
[摘 要]数学科普作家谈详柏先生曾说过:“学习数学要具备三个‘养’,即‘素养’‘教养’和‘营养’。”作为数学教师,我们需要保有一份激情,还要以一份孩童般的心智来审视数学教学,做出“营养”丰富的数学来充实学生的大脑。  [关键词]回文数 教学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4-032  数学科普作家谈祥柏先生曾说过:“学习
当前,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基本目标,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在全国第十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观摩会中,潘雪琪老师教学“秒的认识”一课就很好地诠释了这几个目标的实现,现撷取其中精彩的教学片断和大家分享。  一、找准切入点,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片断1:  师:同学们,准备好上课了吗?来,让我们一起倒计时!(画面显示倒计时10、9、8……1)我们倒计时时,每数一个数用了多
[摘 要]数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让学生亲历发现知识的过程,通过实物演示,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数学实验中突破认知难点、提升学习兴趣、历练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数学实验;亲历过程;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057-0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在数学教学
[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坚持方法多样化,坚持算法优化,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以“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教学来谈如何从学生视角出发,在算法多样的基础上,让算法优化自然、自主地发生。  [关键词]算法多样化;算法优化;思维;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2-0007-02  在课堂中,尤其
[摘 要]学生数感的培养应贯穿数学教学全过程。在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主要目标,但并不是唯一的目标,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注重学生数感的培养,这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培养学生的数感主要是对运算结果的估计,这样能使看似机械枯燥的四则混合运算“活”起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命力。  [关键词]数感 四则混合运算 估测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摘 要]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将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也可以将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还有多种转换的方式。姚云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利用电子白板的克隆、旋转、平移等功能,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发挥了信息技术的直观演示效果,彰显其独特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三角形;面积;电子白板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学的发端,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正式接触代数学领域的知识。在教学前,教师不仅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横向比较、纵向联系,而且要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铺垫、渗透,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关键词]字母 备课 思考 符号意识 数量关系 问题情境 比较 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4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下面,以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中的两类习题(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和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为例,介绍一种指导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一填、二标”法。  例1:一个儿童体重35千克,他体内所含的水分占体重的4/5。他体内的水份有多少千克?  学生读懂题后,指导学生填空:( )的(一)是( )。学生很容易填出:(体重)的(4/5)是(水分)。此时,学生已完成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