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外侧入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应用体会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15950800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浅谈前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将40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试验组则采用前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试验组术中输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予以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前外侧入路; 后外侧入路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系指用人工制成的股骨头或骨关节代替坏死的股骨头及关节安放在扩大的骨盆关节窝,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该技术简单、风险小,还可大大减少患者痛苦,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1-3]。为进一步研究前外侧入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本院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40例患者,予以不同入路实施手术,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患者均为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20髋。其中试验组男11例、女9例,年龄43~76岁,平均(61.57±3.38)岁,其中8例8髋为股骨颈骨折、7例7髋为原发性骨性关节炎、5例5髋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对照组男13例,女7例,年龄45~80岁,平均(62.34±3.26)岁,其中10例10髋为股骨颈骨折,7例7髋为原发性骨性关节炎,3例3髋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两组年龄、性别、伤害程度及其他基础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入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试验组则采用前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首先为患者实施麻醉,麻醉起效后让患者侧躺在手术床上,对骨盆进行前后固定,然后对切口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在髋关节外侧直切口,以大转子为中心,上下各延长8 cm切入,使四分之一的切口在大转子上,剩下切口指向近侧,然后将切口下的皮下组织和深筋膜进行分离开来,将臀中肌和阔筋膜张肌朝上下拉开,在分离和牵拉的过程中不能损伤到外侧皮神经。找到髋关节囊并对其进行T形切开,并将髋臼充分的暴露出来,然后用髋臼锉对软骨面进行清理后将臼杯放入。将股骨颈和转子部显露出来,根据患髋的情况进行截骨、髓腔扩大、假体置入等,完成后冲洗关节腔,最后对切口进行缝合、包扎。
  1.3 观察指标 术后随访1年,对患者进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4],满分100分,>9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尚可,<70分为差。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优14例,良3例,尚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5.00%,对照组优8例,良3例,尚可4例,差5例,优良率为55.00%,试验组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中输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5.0%(P<0.05),见表1。
  3 讨论
  髋关节骨折是临床常见的意外伤害,致伤因素众多,其中多为摔伤、交通事故伤、运动伤以及机械伤[5]。另外,骨性关节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也是常见的骨关节病[6]。髋关节骨折、骨性关节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均会因为骨关节病变而产生疼痛常引发肌肉痉挛、关节活动受限,如果未及时、有效治疗,会导致残疾或瘫痪[7]。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对于治疗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广泛应用于上述疾病的治疗,并取得较好临床效果[8]。而为了避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脱位,对手术入路的选择非常重要,只有不切断肌肉、肌腱,尽量不截骨才能保证手术后髋关节的稳定性[9-11]。本研究采用前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切口是沿着臀中肌和阔筋膜张肌间隙进入,避开了重要的血管神经,不切断肌肉或神经,这就减少了术中的出血量,并避免了对神经的损伤。从前外侧入路切口,可以使髋关节充分的暴露出来,便于骨关节置换。从前方进行切口,髋关节后侧仍保持稳定,减少了术后脱位的发生。此外,采用前外侧入路,所需手术时间较短、切口不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有利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本研究显示,前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中输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明显优于行传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P<0.05),且术后一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行传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P<0.05)。
  综上所述,前外侧入路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的创伤较小,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永建,裴国献,姜晓锐,等.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微创小切口全髋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5(6):487-489.
  [2]郭炯炯,楊惠林,唐天驷.小切口全髋置换术[J].中华创伤杂志,2004,20(5):314-315.
  [3]胡洪波,张苏斌,李玉民,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研究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28(4):135-137.
  [4]蒋协远,王大伟.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4-135.
  [5]张成玉,程力,顾晓峰,等.前外侧小切口微创全髋置换术[J].微创医学,2006,1(4):266-267.
  [6]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42.
  [7]卫剑锋,王军伟,张文,等.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50例[J].陕西医学杂志,2008,37(6):698.
  [8]皱天明.髋关节置换的切口选择[J].苏州医学,2006,29(1):3.
  [9]葛广勇,赵建宁.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后脱位的易发因素及防治[J].临床骨科杂志,2007,10(6):508-510.
  [10]胡其红,吴卫英,胡月华.髋关节置换术后防脱位护理单在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5):80-81.
  [11]曾焱,李晓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11(2):133.
  (收稿日期:2013-05-17) (本文编辑:欧丽)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探讨中山市农村居民贫血患病情况及居民对贫血的知-信情况。方法:对中山市两个镇5150名成年居民(>18岁)进行健康调查,对健康体检资料(包括血常规分析)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该地区农村居民贫血患病情况、居民对贫血的知-信及就医意向情况。结果:该两镇农村居民贫血的总患病率为16.2%,女性患病率(18.9%)高于男性(14.8%)(P<0.05)。对贫血认知方面,正确回答贫血的症状、病
期刊
【摘要】 目的:探究中青年股骨颈骨折三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150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三组,A组38例采用Richards钉内固定,B组50例采用AO多枚加压空心螺纹钉内固定,C组62例采用股方肌骨瓣转位移植加多枚加压空心螺钉内固定,对比三组临床资料差异性。结果:A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88±43)d,B组为(149±32)d,
期刊
【摘要】 目的:调查研究腹部横切口与纵切口对再次剖宫产手术的影响。方法:将108例再次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按首次切口方式分为观察组(使用腹部纵切口)和对照组(使用腹部横切口),观察两组患者的臨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出血量、分娩时间、手术切皮开始至进腹时间、手术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硬膜外麻醉,选择与首次相同的切口方式,修剪产妇皮肤的瘢痕,按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适合当前中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方法:通过现状分析当前社区护理面临的问题及以综合医院为依托开展社区护理的优势。结果:开展社区护理可促进综合医院的发展。结论:建立与完善以综合医院为依托,借助其优质医疗护理资源推动社区护理服务的开展,促进全民卫生保健事业发展是适合当前中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  【关键词】 社区护理; 服务; 资源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及老年化社会的到来,社区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二陈汤对吗啡诱导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的影响。方法:连续给予小鼠吗啡(9 mg/kg,sc,7 d),使小鼠产生显著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吗啡组、二陈汤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五组,正常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吗啡组注射吗啡,二陈汤组注射吗啡,同时给予三种不同剂量的二陈汤灌胃,并且检测对小鼠的奖赏效应或厌恶效应。结果:吗啡组小鼠在伴药箱中停留的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分泌r-IFN的结核杆菌特异性T细胞检测对儿童结核感染的诊断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胞内细胞因子(cytokine flow cytometry,CFC)检测法,对结核病患儿41例、潜伏结核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75例、健康儿童20例,测其外周血中分泌r-干扰素(IFN-r)的结核杆菌特异性CD4+T淋巴细胞;同时行结核菌素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SAP患者1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例(常规治疗)及观察组5例(常规治疗+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介素-1、6、8(IL-1、6、8)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a)的水平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
期刊
【摘要】 目的:调查分析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治疗的6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AMD量表确诊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并调查分析影响PSD的因素。结果:60例脑卒中患者住院2周后确诊为脑卒中后抑郁共24例,发病率为40.0%;女性患者、病程>1年、年龄>60岁,伴有负性生活事件、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合并基础疾病2种或以上与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密切相
期刊
【摘要】 目的: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白介素-17水平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部和门诊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50例(观察组),将50例患者按照DSA28的评分大小分为活动组和非活动组,并另选取同一时间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对所有患者的TREM-1和IL-17进行检验,并同时检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门诊头痛患者的病因及其流行病学特点,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门诊2008年1月-2012年1月1880例头痛患者的资料,了解不同头痛诊断所占的比重及导致头痛的因素。结果:188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24,女性患者显著多于男性,平均年龄( 45. 87±15. 92) 岁。头痛病因居于首位的是偏头痛(29.5%),其次是紧张型头痛(23.1%),且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