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定制破解用工困局

来源 :产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c200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中国制造”及“中国智造”潜心造匠、供能,需要让更多年轻的“时代工匠”置身产业链的中高端。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对人才的数量及质量要求均有大幅提高,扩增人才容量、凝练与产业契合的技能人才链势在必行,这需要让各级政策发挥相互咬合效应,形成政策合力,并通过深度定制化的人才培育,充分挖掘细分化的人才资源。
  职业本科教育蓄力起势
  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大力培养更多创新型技能人才,产业转型升级已涌现出诸多新业态,职业教育也应因需逐进。“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将在巩固中职基础地位、夯实高职主体地位的同时,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推动职普融通。自2019年5月教育部批准全国首批15所职业本科试点学校以来,截至2021年5月,全国已有近30所高职本科院校。教育界和产业界人士普遍认同,此举有利于满足产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所培养的人才需与中国的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此前曾提出,职业技术教育要重点处理好“普职”“产教”“校企”“师生”“中外”五大关系,更好地长入经济、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渗入人心、进入议程。职业教育办本科的目的正是培养既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拥有较强技术技能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有职业本科院校负责人据此指出职教本科的特质与优势所在,“职教本科既不是高职专科的简单延伸,也不是普通本科的简单翻版;职教本科培养的学生知识水平要高于等于普通本科,技术技能水平要高于高职专科;普通本科讲学科,职教本科讲专业群,这是职教本科与普通本科最大的区别;职教本科必须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学校融入区域发展,专业融入产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徐国庆表示,“职业教育采用倒推法,直接根据职业的需要非常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的培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打破了职业教育止步专科的天花板,让有志于从事技术技能的人才能够看见未来,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能够主动选择职业教育,成为高层次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产业升级服务。”
  实现“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目前各地人才市场上所输出的人员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缺口较大。数据显示,我国技能人才占就业总量的26%,然而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各个领域的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激增,探索人才与产业的“无缝对接”成为待解课题。为解决企业用工难困局,加速“产教融合”被视为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模式创新之外,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效果更为显著。
  人才与产业应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企业有“定制化”培养不同类型的技能人才的需求,学校及学生有结业即上岗的“无缝对接”、就业有“位”来的美好愿景,人才定制化培养模式是学校、企业、学生教育教学三方共赢的大循环策略,其有赖于学校对人才及其相关资源的投入和学生深层学习需求的激发,更要为重要的是将依托行业发展趋势、企业拓进目标以及就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运转。
  一些城市已在施行可满足本地化产业需求的人才定制,其往往是综合性的人才引育计划,针对当地重点产业以前瞻性与执行力打造精准而丰沛的“人才链”,这迎合了区域经济发展与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較好实现各方多赢。从更利于发展的角度而言,各地差别化打造人才链与储备库,既考虑了自身已有的优势,也对未来可掘进的空间有更多考量,可让教培机构的优质专业精准对接区域产业、覆盖新兴行业、服务区域经济。好的人才引育政策不是简单的大量招人落户,而是根据城市现实状况与长远发展定位而量身打造,冀望努力实现最优解,“只有聚集更多产业,才能了解更多产业转型发展的信息;只有站在产业最前沿,才能适时地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只有紧密联系产业,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推广“厂中校、校中厂”形式、对标国际水准、“扎根”产业土壤……高校等教培机构进行人才定制化培养实现了人才的定向增值,其在此过程中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举措,与企业所进行的生产环节存在较多的契合性。校企的有效对接是人才定制化培养的必然要求,加强学校与定向型就业岗位的对接与交流是其中重点,“和工业化订单差不多,在与职业院校的合作中,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学校通过课程、技能等培训的深度融合,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除了规模大和竞争力强,也能保证企业团队的稳定。”
  海尔旗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卡奥斯COSMOPlat被视为近年来“职教办学围着产业转”的典范,其凭借多方合作资源,围绕工业互联网建设细分领域建立起数十家实训基地,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工业互联网人才的培养和积累。据卡奥斯COSMOPlat教育平台总经理任学良透露,受益“人才大规模定制培养模式的产教融合生态体系”所打造的教育行业首个物联生态平台——“行文智教”,可以需求为导向,为企业提供大规模定制人才培养的解决方案,实现人才需求零距离、供给零延误、匹配零差错。
其他文献
今年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都则提出要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大力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加快建设碳中和“先锋城市”。力争到2025年,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碳中和产业综合发展“引领区”、技术创新“策源地”、市场应用“标杆区”,建成以绿色为新优势的可持续发展先行区。  绿色发展是制造業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先进生产、宜居生活、优美生态和谐统一的根本
期刊
人口是宏观经济研究中确定性最强的数据,备受关注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已经发布,我国人口总数及户别人口、人口地区分布、性别构成、年龄构成、人口受教育程度、城乡人口等细分指标均有了明确数据,为经济发展、消费结构等宏观分析提供了权威的数据基础。国人在为不必过度担心人口总量问题而略显庆幸之余,又开始为人口普查数据中诸般变化所折射出的我国经济所面临的挑战而揪心,部分产业确实迎来机遇,但暗藏的产业危
期刊
制造业投资修复的滞后性、经济政策影响企业投资信心、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影响制造业盈利能力等因素仍对制造业投资的走向造成显著影响,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过程中,挑战与投资机遇并存。投资的本质是对未来的预测,从这个语境而言,我国制造业投资的起势足证各方对未来中国经济的谨慎看好。  化解金融支持实体的难点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是“十四五”规划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任务,若以去年年
期刊
云原生技术是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塑造高能效、高敏捷、高可用、高弹性技术底座的最短路径,可为企业带来成本和资源以及研发效率的优化。随着云原生的市场接受度和落地成熟度逐步提高,该领域正以年均增速超過30%的势头迅猛发展。  普适红利的释放  全球范围内企业应用云的步伐都在加速,去年我国云服务市场整体规模已达1550亿元,超过6成的的企业已经上云。企业大量上云之后,充分利用云带来的优势梳理自己的管理架构
期刊
今年前5个月我国钢铁行业的表现并未出乎人们的意料,虽然进口铁矿石价格高位反弹,但钢铁产品供给充足,钢材价格冲高回落、库存处于正常水平,出口增速有所放缓。制造业需求变化叠加“双碳”目标,我國钢铁行业发展新径已现,“一方面,钢铁工业应积极探索实现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另一方面,钢铁工业需加快数字技术应用,迈向智能制造。”  拓展现况  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基础,全球只
期刊
卫星互联网是一种能够完成向地面和空中终端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等通信服务的新型网络,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立体化、全天候、全地域的万物互联,有效消除地面通信的“信息孤岛”问题,被视为继有线互联、无线互联之后的第三代互联网基础设施革命。随着全球卫星互联网进入与地面通信网络加速融合阶段、国家部署“新基建”建设,航天产业将进入“卫星互联网时代”。成都作为国家布局航空航天的重点城市,在卫星电子器件研制、火箭制造、
期刊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丝罗衣襟在春风里飘舞,轻薄的裙纱随风旋转。漫步长安街头,穿越千年时光,感受汉服之美……以汉服为代表的古风经济“出圈”,逐渐成为消费市场新的增长点。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融合碰撞,让汉服从“圈地自萌”到“破际出圈”,以汉服为代表的古风文化正借新媒体东风走进“寻常百姓家”,“Z世代”成为汉服主力消费人群。以成都、西安、山东、杭州为代表的省市也抢抓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使汉服
期刊
工业用地是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对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自2014年9月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以来,存量低效用地盘活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用地结构完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部分城市通过出台地方性国土、产业、规划政策,为盘活存量低效工业用地提供重要支持,取得了显著成效。借鉴各地低效用地再开发的先进做法,可以为成都市低效工业用地提质增效提供经验借鉴和
期刊
用智能科技解决交通问题,是智能驾驶广被看好的重要原因,其正从快速路、高速路等特殊场景向城市场景拓展,市场增量极大、扩容极快但前行的步伐却略显稳健。  高度车路协同的自動驾驶  东风汽车公司副总工程师、技术中心主任谈民强认为我国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的必然路径是高度车路协同的自动驾驶,在他看来,“自动驾驶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依托良好的政策支持和战略引导,需加快智能驾驶技术从前端研发、应用,到终端服务的完
期刊
全球范围内,针对能源、交通、医疗、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频频遭受网络攻击,数据窃取与勒索事件时有发生,加强工业安全防护势在必行。我国是工业大国,工业控制系统应用广泛,但国内工控安全市场规模尚小,行业结构分布不均,企业的防护能力及人员配置均存有短板。  当传统工业现场相对封闭可信的制造环境逐渐被打破,鉴于工控系统一定的脆弱性、工业应用场景较强的特殊性,传统网络安全防护手段难以满足工业控制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