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脉络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rs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秋天的九月,我在中央党校地厅级文化研究专题班学习两个多月,读了大约20多本关于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发展和历史进程的学术著作。其中我最喜爱读的一部书就是《万古江河》。许倬云的书,10多年前我在出版社当社长时,曾经买过他三联版的《西周史》,买了便放在家里书架上养灰尘,直到近两年来,中国内地有关的著作受到广泛的欢迎和追捧,特别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许倬云的一系列书后,样书送到我的案头,引起极大的阅读兴趣,于是我又读了苏小和的有关书评,对许倬云的著作和思想发生了很浓厚的兴趣。
  
  一、中国历史两个阶段的划分
  
  许倬云这本《万古江河》是通史,洋洋洒洒,将我们的来历、变迁,娓娓道来,一气通贯,综观本书之架构,以中国历史之展开为经,以中国文化之铺陈为纬,贯穿始终的基本思想则为系统论——既着眼于系统内的流变,又不忽略系统间的影响,内外交互作用,一环套着一环。许倬云的笔下,中国依次呈现为“中原的中国、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的中国及世界的中国。”如此流转延展,正如古老的长江黄河,源于高山,归于大海,遂与天下众流无所区别。
  如果说任何历史书写是一种叙事,那么许倬云的《万古江河》一书,就是中国文化的全球化和现代化叙事。作者在书的目录和内容方面作了详尽的阐述。许倬云把中国历史作了两个阶段的划分,即以公元1500年为界,此前为全球经济体系成形的前夕,此后则为中国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500年。这一划分标准,自然让我们想到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他的名作《全球通史》的上下两册的副题就分别是“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为什么要以1500年为界呢?“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全球通史》下册)。当然,1500年只是取一个整数,斯塔夫里阿诺斯强调的其实是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从而使世界联为一体,亦即所谓全球化。从中国融入全球化这一“历史的视界”关照全书,我们就会对许倬云叙述重心的选择多了一层理解:盖将原本各自独立发展的区域联为一体的首在贸易与交通,而影响贸易与交通的又是各个区域的政治性格(或开放或内敛)、经济资源以及民间心态诸端。这样一来,全书就如一线穿珠,一转百转,浑然一体。
  许倬云认为,将中国文化圈当作不断扩张的过程,乃是“得益于梁任公先生《中国史叙论》中所述的观念”。梁启超当年研究中国历史时曾经说过:根据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的历史可以划分“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和“世界的中国”三个阶段。所谓“中国的中国”研究阶段是指中国的“先秦史”,自从黄帝时代至先秦统一。这是中华民族自发达竞争团结之时代。“亚洲的中国”的研究阶段是指“中世史”,时间是从秦朝统一后至清代的乾隆末年,这是中华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不断交流和融合的时代。至于“世界的中国”的研究阶段为近世史。自乾隆至那时,是中华民族和亚洲各民族与西方民族开始交流并产生激烈竞争的时代,至此,中国成为世界的一部分。许倬云这样完全不按中国传统正朔纪年的历史分期,也是出于对文化演变实情的认知与尊重,毕竟“文化演变是逐渐的,不能刀切豆腐,干净利落地切断演变线索,是以本书于叙述历史事件的变化时,稍有超前落后若干年,逸离断代的情形”。
  正如苏小和在他的评论中说到:“中国人存在的形态才是历史的主旋律,市场的力量、文化的流变,民族的融合,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细节显现出来。哦,原来历史不仅仅是皇恩浩荡,不仅仅是农民的仇杀,也不仅仅是改朝换代,数千年间生生不息的,乃是我们不断转折与展开的文化。”
  《万古江河》细述中国文化在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一步步扩大进入世界体系的历程。书中避开了一般的中国史学专著在视角和断代方面的惯性,力图把中国历史文化直接放到人类文明体系的发展沿革中来阐释,大胆地以文化的变迁为依据断代和划段。作者从江河流域的复杂地貌谈起,细述中国文化是怎样从孕育期的源头开始,就与周边文化互相吸收和滋养,突破重组,或迎或斥,为彼此的发展提供动力的。有史以来,中国的文化圈在这样的吸纳、融合中扩大与成长,常常会超越政治和地缘意义的中国,并终将融入世界文化体系。
  全书不但摆脱了中国文化本位主义,也着重于庶民观点及大区域文化的比较研究,每每以全球文化的高视点,来诠释多元、复杂的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二、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对照
  
  拿中国历史发展与世界文明对比时,许倬云是有取舍的,他挑选了某阶段最强盛的文明,评优点劣,他选择的角度很不错,他能站在文化发展的异同上,对各种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发展因素作深入和到位的点评。读了《万古江河》,可以从史实得到论证。随着人类文明的生长,生活范围的扩大,几个不同的文化圈必然要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就好比中国从不是文明的唯一中心,大唐帝国时期,有与之不相上下横跨欧亚的波斯帝国,唐玄宗公元751年大将高仙芝在怛逻斯战役中败于阿拉伯军,造纸术从此传入欧洲。宋代,中国不过是东亚诸多国家中的一个,已经不是东亚世界的中心。那个时候,东方西方各自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展,其文化圈的交集便不可避免,而各种因缘际会,终于酿成现代之世界格局。研究世界历史,应该将自己置身于这个变动的世界之中,将一个更大的坐标作为背景来对照。
  中华文化存在的时间非常早,但是正式跨入成熟文明的门槛应是4200年前,也就是说现在是公元21世纪,跨门口是公元前21世纪。按中国的朝代划分夏商周,即夏朝开始约200年前就跨入了成熟文明的门槛。标志是什么?三个标志:第一个需要文字;第二个需要有城市的雏形; 第三个需要有青铜器。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排列上居第三位。世界文明古国一般说来有四大文明古国, 中国处于第三。第一位是巴比伦古文明,也就是现在的伊拉克所在地;第二位是埃及古文明, 这两个文明的时间比中华文明大概早两千年,第四位是印度文明。四大文明古国,博大精深,文化深厚,独立完成,各有千秋。
  中华文明很伟大,一直生生不息,到今天为止都没有中断湮灭,从这个角度讲, 世界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那就是我们的中华文明,这一点很了不起,非常值得中华民族骄傲。外国学者也都认为中华文明是唯一活着的文明。
  19世纪的中国受尽欺辱。一开始, 英国人和法国人打中国,皇上只知道是远方的蛮力,但是,当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 受到中华文化影响的小徒弟日本一拳把我们打倒的时候,中华文化从精神上已处于崩溃的边缘。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的时候,已经是中华文明临近灭亡的不详讯号,但是完全没想到,军师团练大臣王毅荣先生发现了甲骨文,他在八国联军占领的当天自杀了,但是甲骨文被快速的研究出来,让中华学人看到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就是夏商周, 中国现在确定4200年的文明史就是根据甲骨文来的。而且就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的同时发现了敦煌藏经洞,让中国惊愕地发现了一个清晰的唐代,这是文明对人们的一种提醒。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的:“19世纪中华民族在某种意义上是非常可怜的。今天,我和大家都幸逢其时,遇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代。”
  许倬云言:“中国文化于中古以来,俨然是东亚许多地区共同参与的一个文化体系。”这个表述应该有两层含意,一层意思是:肯接纳、肯吸收,才是中国历史文化得以生长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另一层意思是:中国文化肯被别人接纳和吸收,从而对世界文化产生影响,成为其他国家的重要文化元素。各种文化都是在这种此消彼长、彼消此长中发展成长起来的,而所有的文化体系,终将融于人类共同缔造的世界文化体系的大海,万古江河,昼夜不息。
  《万古江河》给读者最深的印象是脉络非常清晰,读者的思路能够很流畅地顺着历史发展阅读下去。文笔优美也是这本书的一大优点,造词遣句典雅蕴藉,而且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许倬云是带着热情和亲情去写作的。
  
  三、全球化网络时代的文化影响与传播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全球投资、跨国资本的全球流动,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全球化的趋势;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实践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拓展,以跨时空的交往、跨时空的实践,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实现了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实践方式的全球化。
  全球化不是单个人、单个地区、单个民族、单个国家的行动,而是全球无数个人、无数个单位、无数个民族、无数种制度在全球经济与社会交流和交往实践中的互动,这种互动的多元性、多维性、多层性,决定了文化的多元性。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从本质上折射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全球化与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促进了人类文化的新繁荣。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是有民族文化记忆,民族文化记忆链的断裂,也就意味着作为一个整体民族自我意识的丧失。互联网时代的带来,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打破了国界、区界、族界,英语建立起了“中心语言”的垄断地位。汉语,现在世界上大约有10亿多的人口使用,远远超过了使用英语人口的总数。但是,互联网上使用的全中文浏览器和全中文软件,许多都是美国公司提供的产品。这些产品一旦有什么差错,所用的帮助语言还是英语。不懂得英语而得不到帮助的无奈,让我们或多或少地产生了被排斥、被边缘化的伤感和惆怅。这种惆怅让我们感受到了,互联网在带来先进科学技术和信息时代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带来了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大相径庭的西方异质语言和文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对民族文化带来的影响和冲突迅速扩大,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将直面互联网带来的严峻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互联网技术潜在文化价值的影响。目前互联网技术所支持的思维表达方式是以西方男性文化为标准的,亦即互联网平台所支持的发言主体并不是所有的人,而是指向西方的白种男人。互联网虽然设置了多种语言方式,英语却成为网络通用的标准语言。美国传播学家马克·波斯特更深刻地提示出了这种网络话语现象的实质:“互联网上英语的使用占绝对优势,这暗含着美国权力的延伸。互联网将美国用户标准化,就如同只有美国的电子邮件地址不需要国别标识码。”
  二是英语文化强力渗透的挑战。尼葛洛庞帝曾说:“在互联网上没有地域性和民族性,英语将成为标准。”他的意思是说只有以美国为代表的英语文化才具有世界性。若是这样,必然会对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造成伤害。但不容乐观的是,如今在互联网上,英语内容占90%,法语占5%,世界上众多的其它语系只占5%。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说:“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单一文化的威胁。”这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尤其是对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只能成为被迫接受信息的群体,其唯一的选择是无奈地面对发达国家的文化“侵略”。互联网的开放性、便捷性,将使多元文化、多元价值理念可以在网上得以充分交汇。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基础设施上的绝对优势,不断倾销自己的文化,过分地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等意识形态观念,将使互联网上英语文化的强力渗透日益成为“霸权文化”。
  三是文化多样性的危机。语言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历史上普遍恒久的特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语言文化多样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世界语言十分复杂,专家估计大约有5000-7000种。世界最畅销书籍《圣经》的外语译本截止1997年就达2197种。但是,专家估计,目前世界尚存的五六千种语言,在21世纪将有一半消亡,200年后,80%的语言将不复存在。
  在日益广泛的全球文化传播中,互联网轻易超越了地域和民族的藩篱,作为文化的载体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空间压缩,使得信息流通的成本空前降低,也使得地球上任何个人与机构参与全球信息传播活动的初始成本空前降低。互联网已经成为并将越来越成为全球信息交换、文化传播的新平台。
  互联网的到来,事实上已经使全球成了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属于任何国家、民族和任何组织,没有地域界限,彻底粉碎了各个不同文明的地域限制和时空间断。不管人们处于什么样的地理位置,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和信息,都能以平等的身份,随时随地参与其中,共同享受网络带来的各种信息服务,并从中体会网络文化的信息内涵。网络文化跨越时空的特性必定将给人类文化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深刻影响。
  全球传播已经成为一个出现频率相当高的词汇, 但在互联网没有出现之前,全球传播从未以如此快的速度,如此广的范围,如此深的厚度进行过,正是互联网使全球传播成为一种显而易见的趋势。
  
  四、后信息时代的文化帝国主义依然在扩张
  
  意识形态是所谓的文化传统、文化体系、精神财富或价值观念的总和,互联网是后信息时代的文化帝国主义,互联网经济也许是文化帝国主义一个极为诱惑的陷阱,国际著名的学者丹·希勒说:“互联网实质上是政治、经济全球化的最美妙的工具。互联网的发展完全是由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所驱动,而不是人类新建的一个更自由、更美好、更民主的另类天地。”
  在全球传播背景下,互联网上进行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流动是一种不对等的传播,通常都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流动。
  《万古江河》是许倬云毕生智慧的结晶,也是他对中国文化发展问题的创新诠释。《万古江河》以江河流域的扩大比喻文化的进展,从中国文化发轫的地理空间开始谈起,论及史前时期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与分合,然后再细述中国文化在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一步步扩大进入世界体系的历程。最后,全书以中国文化面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帝国压力下的“百年蹒跚”为结束。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问题首先是一个作为经济、政治与观念统一的制度文化,当前全球化发展不单是经济与科技问题,而且是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的扩张,《万古江河》中描述的面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帝国压力下的“百年蹒跚”情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如今,面对互联网,中华民族文化同样面临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正如1840年鸦片战争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样的历史教训,互联网的文化冲击浪潮是中国政府要引起注意的一个重大问题。
其他文献
禅宗 《景德传灯录》中有庞蕴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居士言下顿领玄要。庞居士所谓“不与万法为侣”,是说从“万法”中独立出来,不受其约束,不在其变化中,这是禅家超越的态度。庞居士问题问得玄妙,马祖的回答亦让人费解,表面上看似乎是所答非所问,实际上却是不语禅,一语直指心性。八大是一位画者,却深受曹洞宗的影响,他的绘画思想和观念有明显的禅宗思想。如
期刊
中国现代政治领袖没有自己写回忆录的传统,孙中山没有写、蒋介石没有写、毛泽东没有写、邓小平也没有写。这些政治领袖都有许多传记,但都是后人写的。他们似乎不喜欢自己回忆自己、评价自己,他们选择了让历史去评说他们,只有李宗仁例外。所以,《李宗仁回忆录》的撰写人唐德刚先生认为:《李宗仁回忆录》“在中国近代史传记项下,是一部鲜有其匹、全始全终的‘当国者’的自述。”  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最有价值的地方可能不是历
期刊
中国出版界有一本神奇的书,连续7年高居全国畅销书排行榜——它就是《窗边的小豆豆》。书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讲述了她童年时一段真实的故事:小豆豆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她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    一本好书的力量    小豆豆的可爱在于她的真实,她想跟小燕子聊天,想看宣传艺人,就在窗前傻傻等着。它描述的是一个孩子的成
期刊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在世界的目光越来越汇聚中国的时刻,如何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向世界呈现中国城市发展的全貌?这是“中国城记”系列丛书(中、外文版)从策划之初便开始思考的问题。    不一样的视角:外国人看中国城  不一样的城市记录,需要有不一样的视角。为了与众不同的视角,“中国城记”找到了一群特殊的城市记录者——外国人。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老外”,与当地居民交谈,进行采访创作。这样的视角,是
期刊
曾几何时,我们把孔子称为圣人,我们习惯于用万代师表来形容孔子的伟大,中华文化中的完美情结雕刻了孔圣人的牌匾。但是当我们赞美花魁的缤纷艳丽时,却忽略了绿叶的繁盛,与圣人的高大相比,孔门弟子的形象则显得渺小而又模糊不清。   当面对的是历史上最伟大的老师,最出色的学生时,我们的脑海里不禁疑窦丛生。他们的对话,被后世读书人奉为千古经典,甚至被看作治国的纲领指针镌刻在经籍里。然而,孔子是字字珠玑,所言都是
期刊
烦琐枯燥的寻常生活陷入例常公事的层层漩涡,几成废井,囚住困顿无措的我们,有道是,“山外青山楼外楼”,人生的几多幻景,便呈现出层峦叠嶂之态,浮云遮望眼,使得肉眼凡胎的我们短见而弱视。  无论现代科技如何发达到能令我们日行千万里,轻易就能在转瞬间到达另外一个城市或国家,或者轻点鼠标网上冲浪便可知天下事。然而,放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来看,人终究还是孤独无援的,像井底之蛙苟活在原处——或近或远,世界总有那么多
期刊
第23届全国大学出版社图书订货会在南昌举行  本刊讯 11月13日上午,第23届全国大学出版社图书订货会开幕式在南昌国际展览中心东广场隆重举行。在大学出版体制改革关键性的一年,同时又是“十一五”规划完成、“十二五”规划即将开启的重要年份,本届订货会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  据了解,每年一届的全国大学出版社图书订货会,已成为大学出版社响亮的展会品牌。多年来,大学出版社向学校和社会奉献了大量各学科、多层
期刊
2010年10月6日—10日,第62届法兰克福书展圆满举行。同往年一样,这场出版界的盛会吸引了一些国际巨星光临,如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 Franzen)、布莱特·伊斯顿·埃利斯(Bret Easton Ellis)、肯·弗莱特(Ken Follett)、大卫·格罗斯曼(David Grossman)以及新出炉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
期刊
李万强,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并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长期担任外资企业高层管理职务,曾任职于志鸿教育集团、世纪天鸿书业有限公司和金太阳教育集团,任集团副总裁及公司总经理,长期致力于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研究和经营管理研究。    “国美股权”之争虽已告一段落,其引起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引进职业经理人的争论、思考却没有终止。国美纷争,实质上是企业所有者和职业经理人在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共同目标前提下
期刊
为进一步提升期刊编辑、经营人员的策划与运营等技能,真正领会《著作权法》的丰富内涵,加强期刊界的交流与合作,中国首届现代期刊出版策划与编辑技能高级研修班6月20日—22日在绿城南宁举行。  在为期三天的研修活动中,来自辽宁、江苏、广西各地的100多名期刊编辑与国内著名期刊领军人物、《著作权法》研究专家和出版营销专家进行了积极热烈的交流互动,共同为中国期刊的发展筹谋献策。  中国新锐期刊《新周刊》总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