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工作机制的完善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作为我国当前的一项基本刑事政策,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发展方向,对于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实现预防和惩罚犯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它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合法、公正、严格、有序地引导和实施,才能够为打击刑事犯罪创造良好的司法基础和工作机制,才能够最终实现建设和谐社会。
  关键词:宽严有据;罚当其罪;客观尺度;区别对待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于二〇〇六年在两高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是从当今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上保护人权发展的大趋势出发的。为了能够很好地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有效打击和震慑犯罪,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实现法律为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保驾护航的积极效果,“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因此应运而生,也开始了其保障自由、维持秩序、实现正义的使命之路。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理论指导和价值作用
   对于检察机关而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主要体现在:坚持区别对待,对严重刑事犯罪坚决严厉打击,依法快捕快诉,做到该严则严;对主观恶性较小,犯罪情节轻微的未成年人、初犯、偶犯和过失犯罪,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慎重逮捕和起诉,可捕可不捕的不捕,可诉可不诉的不诉,做到当宽则宽。
   法的价值在于追求公平、正义,秩序和效率。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作用:
  (一)打击和孤立极少数
   对于罪行十分严重、社会危害性极大、犯罪手段极其恶劣的犯罪嫌疑人和刑事被告人,认罪悔罪态度恶劣,企图逃避法律制裁的,应当依法从严查处。对于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渎职侵权造成极为严重的社会危害、严重损害群众利益,毁损国家干部形象,应从严查惩,加强侦监力度,打击和孤立极少数,树立司法权威。
  (二)教育、感化和挽救大多数
   对于主观恶性小、犯罪情节轻微、认罪态度较好的被告人,依法予以教育、感化、帮教。如此,使得那些积极悔罪、肯于、敢于投案自首,主动配合检察机关的侦查和揭发犯罪,节省司法资源,提高办案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检察机关对案件线索和违法犯罪的查处和侦破,对于发现、打击犯罪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三)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立面,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宽严相济,既有利于犯罪分子从严处理,严厉惩罚和消灭犯罪,同时也给那些情节轻微,有悔罪行为的犯罪人重新走向正确道路的希望,最大程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有助于瓦解犯罪和敌对矛盾,减少社会对抗和违法犯罪的发生。宽严相济,刚柔并济,发挥检察机关在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功效。
  二、在实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存在的现状和不足
  法律的有效实施是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结合的必然要求,国家制定“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为了更好地打击违法犯罪,实现建设法治国家,但是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客观尺度把握上
  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由于执法者的主观因素、自身素质乃至受社会舆论等影响,使得在 “宽严相济”的尺度上,有一定的伸缩性和个别的不规范性。在社会舆论和网络关注下,现实中也有刑事被告人为了逃脱罪责,抓住负面效应,通过网络散布负面消息,企图煽动和利用善良群众干预和妨碍司法机关依法办案,影响了办案人员对该政策的把控,也影响了司法独立性,使得“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执行中存在一定的偏差和随意性。
   (二)执行中,刑事法律和刑事政策上出现的一些模糊
  法律具有权威性和严格的程序性,也具有极高的法律效力。而刑事政策则是国家基于预防、控制犯罪而制定、实施的细则及具体措施的总称。二者是不同层次的,但又相互结合。刑法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制定的前提和政策实施的依据,“宽严相济”是刑法的内涵和外延,具有现实性和客观性。二者在实施上既相互贯彻,又应当严格予以区分。现实司法实践中,也存在一些用刑事政策一味代替刑法的实施,一些犯罪分子借机利用政策寻找对策,逃避刑法制裁,如编造虚假立功等情形,以达到从轻或者减刑的目的。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执行的参与和监督上
  尽管我国法律监督机制较以往相比,已有质的提高,如: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建立,但是仍然无法切实、全面地把监督所有司法环节,“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执行,人民群众的参与和监督较少。
  首先,现实中,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只知道刑法,却不熟悉现有的刑事政策,使得一些刑事被告人不懂得主动认罪、悔罪,增加检察机关办案的难度和工作量。
  其次,对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监督,在我国检察机关领域,较多体现为上级院的检查监督,人大政协的监督,使得政策的执行无法得到更多人民群众的监督,政策执行出现一些偏差,甚至是错误。
  三、针对以上不足,所提出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严格把握落实和控制“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客观标尺
  首先,在法律政策的实施中,检察机关应当统一、严格、公正地制定标尺,才能够遏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态势。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尺为准,可以明法理。只有严格规范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具体实施标准,切实做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执行严格依照和遵循刑法的规定和刑法的相关法律原则,才能在制度层面上统一、客观和标准。
  其次,正确树立刑事政策的良好舆论导向,提高检察机关办案人员的法律素质和办案能力,规范政策执行的程序和标准,确保宽严相济实行的客观性和合法性,确保司法独立也在刑事政策的执行中始终如一。检察机关应当积极地发挥网络舆情等功效,正确、科学引导公众,克服办案人员在执法中的偏差和任意伸缩性。
  最后,严格审定“宽严相济”的落实和执行。从宽政策或者从严处罚的认定,不能由哪个领导决定,也不是由办案人员主观判定。这需要在办案人员予以初步提出建议的同时,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合法权益,严格依照法定程序提出,经审判机关予以核实方能认定。
   (二)严格、明确区分刑事法律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作为不同位阶具有不同效力的刑法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都是刑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适用和实施刑法制度的同时,应当着重注意以下几个区别:
   (1)以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等法律为前提,严格统一标准地适用宽严相济
  作为检察机关,在向法院提出量刑建议的情况下,“宽严相济”的贯彻执行始终应与刑法等相一致,应当严格做到宽严有据,罚当其罪,公正严明,特别审慎地监督法院的自由裁量权,使之与罪刑法定原则、宽严相济政策相统一,切实保障刑事被告人合法的刑事诉讼法益,使得最后的刑事判决、裁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群众的考验。
   (2)在诉讼程序中确保诉讼程序与刑事法律、“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法定化
  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在刑事诉讼中得到真正地行使,是刑事立法宗旨实现的基本要求。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注重程序法益已成为保证刑事诉讼严格依法进行,确保刑罚的适用和裁判的作出是合法有效的,才能使犯罪分子真心实意地服从法律的制裁并积极地悔罪和接受改造,从而根本上实现刑事司法工作最大的法律效果,促进社会的和谐统一。
   (3)注重提高办案人员的法律素养和办案业务的能力,深化其对适用刑事法律和“宽严相济”政策的认识
  要在广大检察机关中加大对相关从业人员的法律培训和政策学习,使得办案人员能够真正吃透二者的实质内涵,并把之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才能发挥相应的法律实效和工作实效,促进司法公正。
  三、建立良性的引导参与和监督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实施的机制体系
  法律工作不仅仅要求司法机关的参与,也要依靠群众的参与和监督,才有助于提高检察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有助于建立一个长久、良性、有效的监督实施机制体系,形成合力共建司法和谐社会。
  一方面,要把刑事法律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大力普及教育,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法律允许和鼓励其参与的环节中,树立法律权威性,有力震慑违法犯罪,使得法律和政策的执行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确保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对抗。
  另一方面,应当建立完善群众监督机制,把人民监督员制度更广泛地应用到检察工作中。政策的执行往往具有较大的幅度,只有加大群众、媒体、网络及社会参与监督,才能使之在公开、透明中进行,才不会产生偏差和错误。检察机关应当树立良好的形象并率先引导公众正确参与,在全社会中形成正确导向机制。
  综上所述,检察机关在构建完善的刑事法律体系的进程中,应当积极把“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融入到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多层面、全方位执行,并把法律和政策的有机统一结合作为一切工作的准则,构建安定、和谐的社会局面。
  
  (作者通讯地址:福建省尤溪县人民检察院,福建尤溪365100)
其他文献
摘 要: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的犯罪形势不容乐观。据统计,全国检察机关每年受理提请逮捕、移送审查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数占受理捕、诉犯罪嫌疑人总数的9%左右。在2010年批捕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不满16周岁犯罪嫌疑人的比例为16.99%,较往年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越来越不容被忽视的社会性问题。如何引导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并预防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未成年人;
期刊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公司、企业的破产现象日渐增多,侵犯债权人利益和破坏破产秩序的破产犯罪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目前,我国法律在破产犯罪的相关规定上存在很大缺陷,本文试图就我国破产犯罪的立法现状以及如何完善破产犯罪立法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破产犯罪;立法完善  破产犯罪是指破产申请人或其他参与破产程序的权利义务人在
期刊
摘 要:公序良俗原则是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善良风俗作为公序良俗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理论和实践广泛的关注。在我国的具体实践中,以2001年底四川泸州的“财产遗赠情妇”案件和2005年江苏泰州的“返还彩礼”案件为典型。这两起案件都是典型的将善良风俗引入裁判,是对司法视野下民俗习惯应用的积极探索,是对提高司法公信、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有益尝试,有利于通过适用善良民俗习惯弥补法律出现的空白和不足
期刊
近期,“赵作海案”、“佘祥林案”被新闻媒体披露,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反响,如何遏制刑讯逼供这一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的痼疾顽症又一次摆在司法工作者面前。2011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发布,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作为一名侦查机关的工作人员,我深刻地感受到此次《草案》对遏制刑讯逼供、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利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具体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
期刊
摘 要:建立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对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维护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本文拟针对查询制度的运行现状,查找制度缺陷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行贿犯罪档案;招投标;建议  行贿犯罪档案是指检察机关为预防贿赂犯罪,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运用计算机对行贿犯罪信息进行分类录入、存储和管理而形成的档案。检察机关于2006年建立了
期刊
摘 要:犯罪构成是犯罪成立的条件,挪用公款罪与挪用资金罪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犯罪构成,符合不同的犯罪构成就成立不同的犯罪,犯罪构成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唯一法律标准。  一、主要案情  韦某是广西大化县大化镇某村民委副主任。2007年3月28日,大化县大化镇某村龙考屯等11个生产队分别与大化县人民政府签订“广西壮族自治区公益林管护合同”后,由韦某代表龙考屯等11个生产队以本村民委的名义与大化县人民政府
期刊
夫妻财产制度又称婚姻财产制,是关于夫妻婚前和婚后财产的归属、管理、使用、收益、处分以及债务的清偿,婚姻解除时的清算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我国《婚姻法》着眼中国具体实际,本着约定优先于法定,夫妻财产权利和财产义务平等、保护弱者利益、保障夫妻合法的财产权益和维护第三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确定了约定财产制和法定财产制两种夫妻财产制度。所谓夫妻约定财产制就是指法律允许夫妻用协议的方式对他们在婚前和婚后财产
期刊
近年来,新宁县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在办理受贿犯罪大要案的同时要严肃查处严重行贿犯罪分子的通知》的精神,在大力查处受贿犯罪的同时,积极查处行贿犯罪,较好地遏制了贿赂犯罪的发生,在当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查处贿赂犯罪,笔者对新宁县院 2006年至2011年查处的行贿犯罪案件进行了统计,对当前查处行贿犯罪中存在的难点、原因及对策进行了分析,以期抛砖引玉。   一、
期刊
刑事诉讼证据是指公安司法机关或诉讼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用以证明或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刑事诉讼的证据标准是指司法机关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对自己所提主张提供的证据所必须达到的程度。确定准确的证据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  1、证据标准是改造举证责任的灯塔。凭借对证据标准的衡量,可以知道在刑事诉讼何种证据必须收集,何种证据可以不收集。  2、证据标准是事实认定者决定具体事实能否认定的行为准
期刊
摘 要:司法警察队伍从成立之初的隶属于办公室,到如今实行编队管理,逐步走上了规范化之路。作为人民检察院实施国家强制力的司法保障力量,司法警察的作用不容小觑。然而在目前的实践中,司法警察的发展仍面临职责不明确、警力不足、晋升空间狭窄等问题。为此,笔者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对法警工作的加强和完善提出若干意见,以期为检察工作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关键词:司法警察;管理现状;对策建议   人民检察院司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