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古重视朗读,现在依然重要。朗读,可以领悟语言之美,可以培养表达能力,可以提高审美情趣,可以激发情感之美,可以激发联想与想象能力,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可以积累语文知识,可以发展学生智力,可以陶冶美好情操。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朗读语感理解素养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的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胸中能装有百十篇范文、几百首诗歌,就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是人人都知道的名言,而白居易则是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则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
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朗读有切身的体会,假如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假如不读,学生就无从感悟文章;假如不读,学生就难以理解文章。一个没有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是不可想象得,所以,我认为——不读,就不是语文课。
第一,课堂上让学生反复朗读,可以使学生在朗读的同时领悟到语言之美。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讲过一个极好的诱导学生情感、丰富学生语言的方法,那就是——给学生读书并指导学生朗读。他认为这样做不仅可以延长学生们注意力持续的时间,扩大他们的词汇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而且可以使他们领悟到语言之美。他的这一观点我极为赞同,而且在教学中努力实践。在课堂上我经常给学生读书听,有时还尝试配乐朗诵。在朗诵中,让学生领略《春》的艺术魅力,感受《最后一次讲演》的震撼力量,体会《岳阳楼记》的人文传统,欣赏《望岳》的气势与胸襟……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朗读的兴趣大大高涨,书声琅琅的课堂使教师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都得到了心灵和语言的升华。
第二,朗读是一门艺术,可以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同是一篇诗或文,干巴巴的读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给听者的感受、感染、影响也是不同的。对于好的朗读,人们会由衷地发出赞叹:“真美”!这“美”指的是音乐的美、艺术的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回旋往复,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扣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并由此而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听潮》,此文着力突出海潮这部“伟大的乐章”之美,由恬静柔美的“梦幻曲”到明快悦耳的“奏鸣曲”,再到撼人心魄的“交响曲”,加之作者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构成了极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我和学生们反复朗读、吟诵,在诵读中大家仿佛同作者鲁彦一起在夜幕笼罩的海边听潮,具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形成对海潮完美艺术形象的体验与感受。
第三,朗读可以激发人的情感美。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文中蕴涵感情的抒发与宣泄,使静态的无声的语言文字化为动态的有声的具体情景,从而激发读者与听者的情感美。可以说,好的朗读可以使读者、听者、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化为一种难以言传的情感力量,拨动人的心弦,撼动人的灵魂。例如《白杨礼赞》,作者由衷赞美了白杨树,从白杨树的外形到内在精神,再到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层层深入,逐步推向高潮。反复朗读,自然会激发学生对白杨树、对英勇的抗日军民的钦佩、热爱与赞美之情。再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后一段,作者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为了宣泄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议论兼抒情的表达方式,反复朗读,自然会使读者、听者的情感同样达到高潮,从而激起人们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之情。
第四,朗读,可以激发人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实现的。朗读,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造成人们身临其境感觉的就是借助合乎情理的联想和想象。所以,我们说联想和想象是语言的翅膀,朗读,则是托起这双翅膀的空气。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联想和想象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没有联想和想象就失去了语文课的魅力。这样,他们就会有联想和想象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突出这两个方面。让学生在朗读中根据具体的语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展开双翅自由翱翔于语言的天空。例如,朗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就会产生春雨细密,悄然润物,诗人喜不自禁的联想;朗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就会使人联想到辽阔无边、无限美好的北国雪天风光图。再如朱自清的《春》,文章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朗读时,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营造一种氛围,将学生带入“春”的美境之中,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为文中描绘的意境增添更加丰富的色彩、内容。反复朗读,这种意境感就会越明显、越强烈,联想和想象力就会越丰富。
第五,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试想,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享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有谁会无动于衷?有谁不产生尝试一番的念头,进而激发其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加强朗读大有裨益。说到激发兴趣,不单单是在课堂上,更可以延伸到课外,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我在网络上就经常到“中国朗诵网”、“配乐朗诵网”、“声之韵朗诵网”等网站寻找朗诵资料,并向我的学生推荐这些优秀网站,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从而“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当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时,他们自然就会自觉主动地去“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尤其是在今天,网络的普及更是给我们提供了便捷有利的渠道和广阔的空间。
第六,朗读,是积累语文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要求在阅读方面“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没有积累,自然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语文素养。我们知道,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勤于积累,方能厚积而薄发。而积累的过程如同化蛹为蝶,想成为蝴蝶,必须经过成蛹的过程,相对于蝴蝶短暂的翩翩飞舞而言,这个过程极其漫长,然而又是不可或缺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朗读、背诵引导学生品味并“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是学习的过程,也是积累语言的过程,更是培养语感的过程。
总之,朗读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有其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将“朗读”作为一项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要求教师对学生加强训练并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可见朗读是何等的重要。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范读以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一定要认真对待,并要努力提高朗读的艺术水平,使语文课的特点真正得以体现,使学生在朗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我们真正重视朗读,提高朗读水平,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这一主体在朗读中充分体现出来,让朗读的作用完完全全地发挥出来。
(作者联通:262500山东省青州市郑母初级中学)
【关键词】朗读语感理解素养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的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胸中能装有百十篇范文、几百首诗歌,就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是人人都知道的名言,而白居易则是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则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
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朗读有切身的体会,假如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假如不读,学生就无从感悟文章;假如不读,学生就难以理解文章。一个没有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是不可想象得,所以,我认为——不读,就不是语文课。
第一,课堂上让学生反复朗读,可以使学生在朗读的同时领悟到语言之美。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讲过一个极好的诱导学生情感、丰富学生语言的方法,那就是——给学生读书并指导学生朗读。他认为这样做不仅可以延长学生们注意力持续的时间,扩大他们的词汇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而且可以使他们领悟到语言之美。他的这一观点我极为赞同,而且在教学中努力实践。在课堂上我经常给学生读书听,有时还尝试配乐朗诵。在朗诵中,让学生领略《春》的艺术魅力,感受《最后一次讲演》的震撼力量,体会《岳阳楼记》的人文传统,欣赏《望岳》的气势与胸襟……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朗读的兴趣大大高涨,书声琅琅的课堂使教师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都得到了心灵和语言的升华。
第二,朗读是一门艺术,可以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同是一篇诗或文,干巴巴的读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给听者的感受、感染、影响也是不同的。对于好的朗读,人们会由衷地发出赞叹:“真美”!这“美”指的是音乐的美、艺术的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回旋往复,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扣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并由此而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听潮》,此文着力突出海潮这部“伟大的乐章”之美,由恬静柔美的“梦幻曲”到明快悦耳的“奏鸣曲”,再到撼人心魄的“交响曲”,加之作者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构成了极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我和学生们反复朗读、吟诵,在诵读中大家仿佛同作者鲁彦一起在夜幕笼罩的海边听潮,具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形成对海潮完美艺术形象的体验与感受。
第三,朗读可以激发人的情感美。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文中蕴涵感情的抒发与宣泄,使静态的无声的语言文字化为动态的有声的具体情景,从而激发读者与听者的情感美。可以说,好的朗读可以使读者、听者、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化为一种难以言传的情感力量,拨动人的心弦,撼动人的灵魂。例如《白杨礼赞》,作者由衷赞美了白杨树,从白杨树的外形到内在精神,再到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层层深入,逐步推向高潮。反复朗读,自然会激发学生对白杨树、对英勇的抗日军民的钦佩、热爱与赞美之情。再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后一段,作者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为了宣泄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议论兼抒情的表达方式,反复朗读,自然会使读者、听者的情感同样达到高潮,从而激起人们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之情。
第四,朗读,可以激发人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实现的。朗读,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造成人们身临其境感觉的就是借助合乎情理的联想和想象。所以,我们说联想和想象是语言的翅膀,朗读,则是托起这双翅膀的空气。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联想和想象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没有联想和想象就失去了语文课的魅力。这样,他们就会有联想和想象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突出这两个方面。让学生在朗读中根据具体的语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展开双翅自由翱翔于语言的天空。例如,朗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就会产生春雨细密,悄然润物,诗人喜不自禁的联想;朗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就会使人联想到辽阔无边、无限美好的北国雪天风光图。再如朱自清的《春》,文章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朗读时,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营造一种氛围,将学生带入“春”的美境之中,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为文中描绘的意境增添更加丰富的色彩、内容。反复朗读,这种意境感就会越明显、越强烈,联想和想象力就会越丰富。
第五,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试想,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享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有谁会无动于衷?有谁不产生尝试一番的念头,进而激发其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加强朗读大有裨益。说到激发兴趣,不单单是在课堂上,更可以延伸到课外,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我在网络上就经常到“中国朗诵网”、“配乐朗诵网”、“声之韵朗诵网”等网站寻找朗诵资料,并向我的学生推荐这些优秀网站,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从而“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当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时,他们自然就会自觉主动地去“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尤其是在今天,网络的普及更是给我们提供了便捷有利的渠道和广阔的空间。
第六,朗读,是积累语文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要求在阅读方面“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没有积累,自然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语文素养。我们知道,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勤于积累,方能厚积而薄发。而积累的过程如同化蛹为蝶,想成为蝴蝶,必须经过成蛹的过程,相对于蝴蝶短暂的翩翩飞舞而言,这个过程极其漫长,然而又是不可或缺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朗读、背诵引导学生品味并“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是学习的过程,也是积累语言的过程,更是培养语感的过程。
总之,朗读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有其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将“朗读”作为一项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要求教师对学生加强训练并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可见朗读是何等的重要。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范读以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一定要认真对待,并要努力提高朗读的艺术水平,使语文课的特点真正得以体现,使学生在朗读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我们真正重视朗读,提高朗读水平,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这一主体在朗读中充分体现出来,让朗读的作用完完全全地发挥出来。
(作者联通:262500山东省青州市郑母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