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是课程衔接中最为关键的部分,通过对中高职衔接课程教学内容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衔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课程教学内容衔接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立交桥,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中高职衔接是其中关键一步。中高职衔接的方面很多,但归根结底都落脚在课程的衔接上,课程衔接是其他形式衔接的落脚点,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又是课程衔接中最核心的部分。文章对中高职衔接课程教学内容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针对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衔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中高职学校在制订中高职课程教学标准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
1 中高职衔接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
通过走访部分中高职学校,了解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的现状,查阅系列中高职衔接资料,发现中高职衔接课程教学内容在以下几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1.1 课程定位不清楚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根据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准备性原则”,中等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需的学习准备,高职是中职的继续和提升。但通过比较中高职专业课程,就会发现相类似的课程中高职教学内容并无多大差别。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够清晰,未能很好的界定中高职阶段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1.2 课程教学内容未序化,不能体现能力的递进
从学生获取的专业技能形成过程来看,在技能水平的不同阶段所掌握的技术技能的内容和水平是不同的,因而必须由不同的职业教育层次、阶段来完成,否则就会带来专业技术技能与教育层次的错位。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特别是对中高职共有工作岗位而言,对应到课程教学内容上就应该有所区分,应该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应该由易到难,逐步体现能力的递进。从现有的课程教学内容来看,在中高职开始内容几乎一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炒现饭”的感觉,不仅不能起到提高学生技能能力,反而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 课程教学内容未和工作岗位对接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课程内容应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应教授什么内容,学生应该学习哪些内容,应该是基于工作岗位和职业标准要求。而现行的大多数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未能够将专业最新技术、最新设备和新材料等内容融入,这就使得教学和实际生产过程是脱节的。教授的内容不能对应到岗位,学生就业后不能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
2 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衔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 明确中高职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差别
把握和突出高职教育特色,使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有机衔接,必须首先明确高职与中职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的差别。教育部规定,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服务、技术和企业一线,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中初等应用型人才的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领域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更好的来解决社会经济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它的培养目标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上有所升华。
2.2 确定专业行动领域及学习领域
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为了学生能够掌握足够的专业技术知识,是为了将来的就业岗位打基础的。因此在确定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过程中,应该要严格的对专业就业岗位进行调研,确定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将专业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进行转换,这样才能明晰课程应教授哪些内容,尽量做到课程教学内容的够用,适用。
2.3 符合人才成长发展规律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课程的设置,根据岗位要求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因此,依据岗位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要求,按照能力递进的规律,依照职业资格标准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在注重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应加大力度进行改革,让教学的过程和实际生产过程进行对接,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积累经验。所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融入更多的实际生产案例,压缩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
3 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衔接应采取的措施
3.1 建立中高职衔接工作平台
对很多地区而言,有关中高职衔接的研究更多的是局限于独立的学校,没有政府的参与,没有教育部门的主导,没有中高职学校的合作,没有企业的参与。在研究过程中,中职学校不了解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不清楚中职学校已教授内容,造成中高职衔接研究的混乱。所以在中高职衔接的研究工作中,应该由政府或者教育部门牵头,建立中高职衔接研究工作平台,加强高职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之间的交流,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采取课题立项、项目招标等多种形式,开展中高职衔接的如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等的专项建设和专题研究。研究成果经鉴定和认证,由教育行政部门或专业指导委员会权威发布,通过工作平台,定期召开会议、组织活动、交流经验,打破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为政、互不往来”的现状,这样才能更加深入的开展中高职衔接的研究。2013年湖北省启动了以技能高考大类专业为重点,研究制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成立了部分专业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项目开发团队,为湖北省中高职衔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2 制定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衔接的研究机制
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印发使得中高职衔接的工作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关中高职教育体制的衔接、学制的衔接、中高职模式的衔接、招生考试制度的衔接、职业能力的衔接等机制正在逐步健全。但基本上都是在宏观层面的研究,有关教学内容衔接方面的研究机制还相当缺乏。所以有关部门应加强有关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衔接机制的研究。从政府或教育部门层面,建议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或是开展相应的项目建设,加大教学内容衔接的研究;从学校层面,加强中高职合作交流,通过整合专业、课程、实训基地等方式逐步调整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探索出中高职教学内容衔接的方法。
3.3 合理定位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教育部规定,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服务、技术和企业一线,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中初等应用型人才的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领域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根据专业中职和高职不同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文化知识体现必需够用,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体现层次,重新构建适应专业特点的中高职相互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建立课程标准,确定课程内容,实现中高职的内涵衔接。
3.4 建立多元化的中高职衔接课程质量评价标准
课程质量评价是指为确保能及时地更新、完整和完善课程体系,参照培养目标所派生的课程教学目标,规定相应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课程的过程和结果做出综合价值分析和判断,从而为课程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课程质量评价的目的在于判断一门课程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为了能够更好的掌握中高职衔接课程的质量,促进中高职衔接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完善,促进教学改革,推动课程建设,必须倡导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融学生、校内专家、企业专家为一体的评价团队,通过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培养质量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掌握课程教学的准确信息,及时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凌,肖化移.试论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J].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2]朱能军,贺静伟.中高职课程及教学内容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9).
[3]毛艳秋.中高职煤矿电工类课程内容衔接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1).
[4]《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 号).
[5]《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
[6]《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高[2000]1号).
关键词:课程教学内容衔接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立交桥,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中高职衔接是其中关键一步。中高职衔接的方面很多,但归根结底都落脚在课程的衔接上,课程衔接是其他形式衔接的落脚点,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又是课程衔接中最核心的部分。文章对中高职衔接课程教学内容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针对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衔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中高职学校在制订中高职课程教学标准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
1 中高职衔接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
通过走访部分中高职学校,了解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的现状,查阅系列中高职衔接资料,发现中高职衔接课程教学内容在以下几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1.1 课程定位不清楚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在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根据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准备性原则”,中等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需的学习准备,高职是中职的继续和提升。但通过比较中高职专业课程,就会发现相类似的课程中高职教学内容并无多大差别。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够清晰,未能很好的界定中高职阶段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1.2 课程教学内容未序化,不能体现能力的递进
从学生获取的专业技能形成过程来看,在技能水平的不同阶段所掌握的技术技能的内容和水平是不同的,因而必须由不同的职业教育层次、阶段来完成,否则就会带来专业技术技能与教育层次的错位。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特别是对中高职共有工作岗位而言,对应到课程教学内容上就应该有所区分,应该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应该由易到难,逐步体现能力的递进。从现有的课程教学内容来看,在中高职开始内容几乎一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炒现饭”的感觉,不仅不能起到提高学生技能能力,反而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 课程教学内容未和工作岗位对接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课程内容应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应教授什么内容,学生应该学习哪些内容,应该是基于工作岗位和职业标准要求。而现行的大多数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未能够将专业最新技术、最新设备和新材料等内容融入,这就使得教学和实际生产过程是脱节的。教授的内容不能对应到岗位,学生就业后不能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
2 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衔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 明确中高职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差别
把握和突出高职教育特色,使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有机衔接,必须首先明确高职与中职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上的差别。教育部规定,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服务、技术和企业一线,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中初等应用型人才的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领域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更好的来解决社会经济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它的培养目标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基础上有所升华。
2.2 确定专业行动领域及学习领域
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为了学生能够掌握足够的专业技术知识,是为了将来的就业岗位打基础的。因此在确定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过程中,应该要严格的对专业就业岗位进行调研,确定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将专业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进行转换,这样才能明晰课程应教授哪些内容,尽量做到课程教学内容的够用,适用。
2.3 符合人才成长发展规律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课程的设置,根据岗位要求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因此,依据岗位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要求,按照能力递进的规律,依照职业资格标准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在注重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应加大力度进行改革,让教学的过程和实际生产过程进行对接,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积累经验。所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融入更多的实际生产案例,压缩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
3 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衔接应采取的措施
3.1 建立中高职衔接工作平台
对很多地区而言,有关中高职衔接的研究更多的是局限于独立的学校,没有政府的参与,没有教育部门的主导,没有中高职学校的合作,没有企业的参与。在研究过程中,中职学校不了解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不清楚中职学校已教授内容,造成中高职衔接研究的混乱。所以在中高职衔接的研究工作中,应该由政府或者教育部门牵头,建立中高职衔接研究工作平台,加强高职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之间的交流,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沟通,采取课题立项、项目招标等多种形式,开展中高职衔接的如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等的专项建设和专题研究。研究成果经鉴定和认证,由教育行政部门或专业指导委员会权威发布,通过工作平台,定期召开会议、组织活动、交流经验,打破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为政、互不往来”的现状,这样才能更加深入的开展中高职衔接的研究。2013年湖北省启动了以技能高考大类专业为重点,研究制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成立了部分专业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项目开发团队,为湖北省中高职衔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2 制定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衔接的研究机制
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印发使得中高职衔接的工作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关中高职教育体制的衔接、学制的衔接、中高职模式的衔接、招生考试制度的衔接、职业能力的衔接等机制正在逐步健全。但基本上都是在宏观层面的研究,有关教学内容衔接方面的研究机制还相当缺乏。所以有关部门应加强有关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衔接机制的研究。从政府或教育部门层面,建议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或是开展相应的项目建设,加大教学内容衔接的研究;从学校层面,加强中高职合作交流,通过整合专业、课程、实训基地等方式逐步调整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探索出中高职教学内容衔接的方法。
3.3 合理定位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教育部规定,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服务、技术和企业一线,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中初等应用型人才的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领域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根据专业中职和高职不同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文化知识体现必需够用,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体现层次,重新构建适应专业特点的中高职相互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建立课程标准,确定课程内容,实现中高职的内涵衔接。
3.4 建立多元化的中高职衔接课程质量评价标准
课程质量评价是指为确保能及时地更新、完整和完善课程体系,参照培养目标所派生的课程教学目标,规定相应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课程的过程和结果做出综合价值分析和判断,从而为课程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课程质量评价的目的在于判断一门课程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为了能够更好的掌握中高职衔接课程的质量,促进中高职衔接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完善,促进教学改革,推动课程建设,必须倡导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融学生、校内专家、企业专家为一体的评价团队,通过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培养质量等多方面进行评价,掌握课程教学的准确信息,及时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凌,肖化移.试论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J].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2]朱能军,贺静伟.中高职课程及教学内容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9).
[3]毛艳秋.中高职煤矿电工类课程内容衔接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1).
[4]《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 号).
[5]《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
[6]《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高[2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