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是使用频率最高的重要概念之一。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尊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健全的人格和责任感。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完成自我构建和提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终生受益。因此,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意义。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蔡元培先生也曾提出:“我们的教书,并不像注水瓶一样注满了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做教员时,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都讲给学生听,最好是使学生自己去研究”。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来自于对知识的兴趣和自主学习中获得的成功。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新奇、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9年或12年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和指望他会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如何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生活的建设者?因此,提倡和发展多样化,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提倡用参与式教学活动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学习中不断得到发展。
  目前,很多不科学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制约或误导了学生个性化思维。因此,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的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提高教育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其次,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展现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一个人一旦失去了探索冲动的年龄后,这个人一生的发展就很有限了。”由此可见,还给学生主体学习的地位已是必然。主动探究性学习的着眼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会必要的探究方法,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养成独立的精神和实践习惯。探究不是追求某种“达成度”,而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养成观念,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要使学生这一主体主动探究、发现和体验,教师就必须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作出的回答,无论对与错,教师都应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表扬他们勤于思考的可贵精神,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真正保证学习的学习主体地位。当学生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而“探究学习”较之其他实践活动,更能发挥其能动性和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问、创设情境,并且鼓励学生提问。通过这样来营造主动探究学习的氛围。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吕淑湘先生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教师给学生的最好的礼物。”教师的提问只是一个示范,目的是教会学生提问,善于质疑。创造了提问的情境,就应该鼓励他们提问,因为在他们的提问中相互之间有一个“竞争”的意识,要竞争就思考、表达,这是激活思维的表现,当然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会有这样、那样的见解,这是必然的,有差异就有争辩,有争辩就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个性潜能就能得到尽情的发挥。因此,教师只要经常鼓励学生发问争辩,就能凸现学生的个性,唤醒个体创造和探究的潜在意识。利用讨论、辩论等形式,促进“探究学习”的深入,形成“探究学习”的结果。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学生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探究学习,向纵深发展,形成“探究学习”的结果,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辩论。这就要求求教师在教学中,留给学生时间、空间,提供给学生讨论、辩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究,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
  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讨论、辨论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把“探究”学习引向深入、形成结果。要在教学中注意培养中学生学习的团队精神即合作学习的能力,不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与人交流、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是进行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搜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使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创设一个各抒已见,敢想敢说的交往合作环境特别重要。它能使课党充满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能给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带来学习的乐趣,创设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民主氛围,使学生真正的感到自己是课堂中的主人。要构建这种良好氛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充满爱心。教师要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信任的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一个学生,使那些缺乏自主性的学生受到这种积极氛围的影响和激励,从而去积极主动学习。而“自主一探究”学习则是教学中值得一试的方法。在教学中渗透探究式学习,应该是解决教学改革面临的新问题的重要途径。
  中学教学应是一种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教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让他们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多一些。使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
  (作者单位:341600江西省信丰县信丰二中)
其他文献
例会是在规定的时间里召开的会议,不少单位和团体都是这样照例进行。而教育单位更是如此,它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途径。  既然是例会,自然是要开的。但要讲究质量和效益。有意义、有质量的例会,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促进工作,增强凝聚力,焕发精神,让教师重整旗鼓,以崭新的姿态饱满的热情开展下一步的各项工作。否则,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笔者从教师中获知:某小学例会成灾,一到开例会的时候,教师们急上心头,愁眉苦
期刊
在一个班级里,有优生有后进生,这是一种正常的普遍现象。所谓“后进生”,是指班上相对于优生而言,那些思想素质较差,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这些学生,如果能及时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帮助和教育,则他们中绝大部分都能够改正自己的缺点,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强,思想、个性还未定型,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若积极、正确引导,则他们的不良品质和习惯就会得到有效地纠正。    一、找出
期刊
[摘要] 在职业教育领域中,计算机既被当作“应用基础”,又是重要的专业课程。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我们逐渐认识到:计算机是用科学、文化和艺术共同塑造的有灵魂的机器,它汇集了数学家、哲学家、电子学家、医学家和化学家等众多科学家的知识和智慧,是永恒的前沿学科,是人们接受全面素质教育的良师益友;计算机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明显的差别,它通过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模式和目标,最终能够实现获取知识(技能)、开发智力和
期刊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一切探求的第一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识字教学历来就是一个难点。识字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对某种识字方法的适应性。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特点,采取一种识字方法
期刊
张田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语言积累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明确地将学生的主体性做了定位,要求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促使知能转化,从而提高语文素质。因此,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一、想——读中的思维    在阅读教学的“三为主”中,首先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的主导性又体现在导读、导思、导练
期刊
十多年来,本人在教育战线上苦苦耕耘,无论是担任任课教师、班主任,还是德育工作者,都一直信奉“严师出高徒”这句话,并以此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指南。因为这是先辈的经验所得,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屡试不爽。因此,我在教坛上因“严师”而小有名气,颇受学生家长的信赖和好评。  但是,今年暑假的一件事,使我对“严师出高徒”这句话产生了动摇,并对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其实,“严师”未必出“高徒”。 
期刊
爱,是人类社会中互相之间的一种情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高尚的情感。曾有无数的人为爱而痴,为爱而狂,为爱而欢,为爱而乐……可见爱的力量是多么的大。然而爱与教育又有怎样的联系呢?现就本人多年的教学经历谈谈个人的一点肤浅看法。    一、爱是教育的基础    特别倍受社会称道的师爱,它是无私的。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的本能,而面对别人的孩子,自己的学生,奉献出一份长期的、执着的爱是多么的伟大。教师正因为爱孩子
期刊
【摘要】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以《沉沦》为代表的小说,体现出以强烈的主观色彩,伤感的抒情倾向,绮丽的语言特色为主要特征的浓烈的浪漫主义的风格。本文拟从其最早发表的小说《沉沦》的分析入手,通过对作品主人公命运的关注和对作品创作风格的分析,为赏析郁达夫小说的浪漫主义特色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郁达夫 沉沦 浪漫主义    写于1921年的中篇小说《沉沦》是郁达
期刊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创造的开始。因此,陶行知先生写了一首《每事问》:“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陶行知先生说得很中肯,能不能发问,是人和禽兽的区别,问的巧不巧,是聪明和愚笨的区别。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提问时都不够巧妙,如:问学生“好不好”、“对不对”等硬性问题,
期刊
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学历教育,虽然不是一件新鲜事,已经有了较长时间的摸索和探索,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但是面对目前中小学教师的任职现状和工作条件,要搞好他们的学历教育,问题与矛盾显然是十分突出的,这主要表现在:①部分教师安于现状,不想吃这个亏;②经济条件不允许,想学而不能学。不少中小学教师相对而言经济状况较差,要他们一年拿出1—2000元钱用到搞学历上来,确实存在一些实实在在的困难。③只想拿文凭,不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