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实施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人更好地发展。但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许多一线的教师因为对学生资源重视不够,使他们面临新的困境。帮助教师走出困境,就是要克服思维的定势,重新认识学生资源,树立起学生资源意识,不断提高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让教师与学生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大潮中获得双赢。
【关键词】学生资源 开发 利用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持。许多一线的教师,在慨叹课程资源匮乏的同时,又以“画地为牢”的思维模式,禁锢自己的思想、行动,使自己对身边——包括对自身所蕴涵的丰富课程资源缺乏应有的认识,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学生资源熟视无睹,造成各种教学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很显然,目前制约学生发展的瓶颈不在于资源的短缺,而在于教师资源开发意识不强和能力不足。
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就是要把一切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文将着眼于最容易为人所忽略的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展开探讨。
一、什么是学生资源
一般来说,凡是在课内外表现出来的、可被利用的、有利于教学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均可称之为学生资源。学生资源具有生成性、动态性、待开发性、多样性和难以复制等特点,它往往透过学生的语言、行动和情绪等形式表现出来,有时则以一种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氛围、环境和机会来彰显。
弄清学生资源的概念,必将有助于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应成为开发学生资源的主体
教师有着普遍优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目的有较为清晰的认识,理所当然地肩负着挖掘学生资源、服务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使命。
1、树立学生资源意识
意识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这里特指教师对学生资源的主动觉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习惯把教学资源限制在教室、书本、教参、练习册以及其他教学辅助资料这些有型的物质形式里。而在电教设备普及的今天,更多的人把目光集中到各式的教学课件这样一些虚拟的数字信息里。思维观念的定势,使很多的教师习惯于按自己的教案、预设组织教学,对最能反映学生真实情况的学生资源则视而不见。因此,教师必须从意识上承认,除了教室、书本、教参、练习册、各式教学辅助资料外,学生本身就是一个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等待教师的开发和利用。
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问学生:“冰雪融化之后是什么?”
一个孩子回答:“冰雪融化之后是春天。”
这是一个既写实,又具诗情画意的答案,不正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吗?遗憾的是,教师没能抓住这个不期而遇的资源,而是颇费唇舌地把学生引导到“冰雪融化后是水”这样的科学答案上。这样一个案例,除了说明教师缺乏应有的应变能力和语文功底外,与教师缺乏学生资源意识也不无关系。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确立学生资源意识呢?请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吧!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父母,或许我们就是其中一个:孩子成长中的点滴,是我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一些为旁人忽略的小事,往往却是许多为人父母者活生生的教育素材。孩子一言一行,基本没能逃过父母的“火眼金睛”。究其原因,一是基于天性,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父母所肩负的责任,让他们成为孩子的有心人。
教师,尤其是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师,他们在孩子的心中,不仅仅是教育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更多地扮演着父母的角色。当教师真心实意地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就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想到把学生资源看作是一个宝藏,用心地去开发和利用。
2、不断提高自身挖掘学生资源的技能
既要有心,还得有力,否则只能慨叹“无可奈何花落去”!
不少一线的教师,对课堂中出现的资源,虽然意识到它的价值,但却时常显得束手无策。如果你是一位小学美术老师,大概也曾遇到过课堂上因为学生打翻水桶、调色盘,洒落墨汁、颜料,而使本来有序的课堂一下子“失控”的经历。在一次大型的公开课上,一个学生边举手,边陶醉于欣赏自己刚完成的创作。没想到正在这时,前面飞来的两滴墨汁刚好不偏不倚落在她的画上。泪水盈眶的孩子眼看就要“哇”的大哭,年轻的女教师边抚摩着孩子的头发,边从孩子手中取过毛笔,“刷刷”几笔,两滴浓墨成了两只栩栩如生的蜜蜂,孩子马上破涕为笑,犯错的孩子也从刚才的惊恐中恢复过来,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旁边的孩子在惊叹老师处变不惊的同时,更为老师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喝彩,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学生资源时而不经“预约”、突然而至,明摆在你眼前。但更多的时候却以隐蔽的方式存在于学生当中。只有走下讲台,进入到学生中间去,一些不易被发现的资源才有可能暴露在教师的眼前。当突发性和生成性学生资源一旦出现,教师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恰当判断和决定:审视这个资源对本课教学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对实现教学目标有什么样的价值?明确了这些问题后,再决定是课上即时捕捉还是延时捕捉,是直接利用还是间接引用。这样的判断和决定,既考教师的眼光,更考教师的能力。
三、学生资源的利用
学生资源不能仅凭经验去找,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研究,根据学生经验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去开发,使资源、目标、学生之间形成互动关系。假若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源简单地堆砌到课堂教学上,硬塞给学生,可能让学生成为唐代大师柳宗元笔下的新蝜蝂,为“资源”所累。如何用好用活挖掘到的各种学生资源,让它们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呢?
1、激活学生资源,使其成为教学双赢的利器
某些学生资源,客观来说还不能称之为资源,因为被利用之前,它通常以沉睡的方式存在于学生当中。对于这样的资源,教师意识到它存在的同时,还得通过设定某些教学情境,激活这些已知的资源,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当学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时,心情放松、思维敏捷,学习就会变成一种享受,各种的奇思妙想也会随之产生,生成性资源和个性资源就会相伴而至,并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中显出优势。学生的“奇思妙想”,不但能成为活跃课堂气氛的催化剂,还会引发教师授课灵感,成为教学相长的利器。
2、学会“由己及人”、“由近到远”的资源利用模式
一位心理学家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个圆圈,他分别向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和幼儿园的小朋友提了同样的问题:“这是什么?”结果发现,年龄越大,回答越理性,能够想象出来的东西越少;相反,年龄越小,他们的答案越五花八门,想象出来的东西也越丰富。心理学家经过潜心的研究发现,人的年龄、经历并不一定能够成为人创造力发展的驱动力,处理不当,还会发展成为阻碍人创造力提高的桎梏。如何帮助孩子不落入俗套?笔者以为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学会“由已及人”、“由近到远”的资源利用模式。即从自己已有的资源,由自己熟悉的资源入手,从小学会主动地学习、实践、探索,学会不断发展、永不满足。在一节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创设了《竞争商场经理》这样一个数学活动。他把各式商品制成POWERPOINT教学课件,让孩子根据生活的经验和刚学到的分类方法,通过拖动鼠标在电脑上对商品进行分类,然后附加没有电梯、化妆品搞促俏等限制,让学生优选出最合理的分类或摆放方式,使经理人选脱颖而出。这样一个数学活动,就是让孩子运用资源,挖掘出商品分类的多重标准,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并初步体验激烈的生存竞争,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3、搭建利用的平台,放大资源的功效
当捕捉到对课堂教学产生较大作用的学生资源时,教师不妨趁热打铁。如在《比一比》教学时,笔者就有这样的经历。就教材内容而言,包括“谁比谁多(少)、谁比谁长(短)、谁比谁高(矮)”这样的内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像踢毽子、跳绳和投球这样的游戏活动。结果孩子们在“玩”中不但明确了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还比出了谁比谁多几、谁比谁少几。捕捉到这样的学生资源后,笔者及时调整了教学,取消预设的其他教学内容,临时安排了一分钟的口算和一分钟的拍皮球比赛,得出的数据,孩子们通过两两比较,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对“谁比谁多(少)”这部分内容的认识,为后继相关的练习扫平了障碍。
很显然,资源利用的过程,是一个效能放大的过程。教学中,教师不妨通过异质分组的合作学习模式,让个性化的资源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被利用、提炼,在小组汇报或展示时,转化为小组的资源,又在比较、总结的过程中转化为集体的资源,进一步放大其功效。
着眼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课程实施过程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然选择。教师只有遵循“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的原则,学生资源才会以各种生动的形式纷呈出现。对捕捉、激活、开发出来的学生资源,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内容,开阖自如地加以利用,必将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发展,实现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曾益源:《浅谈课堂教学资源》,《广西教育》,2002.第34期
2、张慧琪:《学生——可开发和利用的宝贵教育资源》,《云南教育》,2001.第20期
3、陈惠英:《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捕捉、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同心教育网
4、李建平:《中国教育报》,2005.10.8第2版
5、蒋建平:《中国教育报》,2003.8.30第4版
(作者单位:510360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五眼桥小学)
【关键词】学生资源 开发 利用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持。许多一线的教师,在慨叹课程资源匮乏的同时,又以“画地为牢”的思维模式,禁锢自己的思想、行动,使自己对身边——包括对自身所蕴涵的丰富课程资源缺乏应有的认识,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学生资源熟视无睹,造成各种教学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很显然,目前制约学生发展的瓶颈不在于资源的短缺,而在于教师资源开发意识不强和能力不足。
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就是要把一切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文将着眼于最容易为人所忽略的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展开探讨。
一、什么是学生资源
一般来说,凡是在课内外表现出来的、可被利用的、有利于教学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均可称之为学生资源。学生资源具有生成性、动态性、待开发性、多样性和难以复制等特点,它往往透过学生的语言、行动和情绪等形式表现出来,有时则以一种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氛围、环境和机会来彰显。
弄清学生资源的概念,必将有助于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应成为开发学生资源的主体
教师有着普遍优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目的有较为清晰的认识,理所当然地肩负着挖掘学生资源、服务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使命。
1、树立学生资源意识
意识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这里特指教师对学生资源的主动觉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习惯把教学资源限制在教室、书本、教参、练习册以及其他教学辅助资料这些有型的物质形式里。而在电教设备普及的今天,更多的人把目光集中到各式的教学课件这样一些虚拟的数字信息里。思维观念的定势,使很多的教师习惯于按自己的教案、预设组织教学,对最能反映学生真实情况的学生资源则视而不见。因此,教师必须从意识上承认,除了教室、书本、教参、练习册、各式教学辅助资料外,学生本身就是一个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等待教师的开发和利用。
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问学生:“冰雪融化之后是什么?”
一个孩子回答:“冰雪融化之后是春天。”
这是一个既写实,又具诗情画意的答案,不正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吗?遗憾的是,教师没能抓住这个不期而遇的资源,而是颇费唇舌地把学生引导到“冰雪融化后是水”这样的科学答案上。这样一个案例,除了说明教师缺乏应有的应变能力和语文功底外,与教师缺乏学生资源意识也不无关系。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确立学生资源意识呢?请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吧!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父母,或许我们就是其中一个:孩子成长中的点滴,是我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一些为旁人忽略的小事,往往却是许多为人父母者活生生的教育素材。孩子一言一行,基本没能逃过父母的“火眼金睛”。究其原因,一是基于天性,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父母所肩负的责任,让他们成为孩子的有心人。
教师,尤其是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师,他们在孩子的心中,不仅仅是教育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更多地扮演着父母的角色。当教师真心实意地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就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想到把学生资源看作是一个宝藏,用心地去开发和利用。
2、不断提高自身挖掘学生资源的技能
既要有心,还得有力,否则只能慨叹“无可奈何花落去”!
不少一线的教师,对课堂中出现的资源,虽然意识到它的价值,但却时常显得束手无策。如果你是一位小学美术老师,大概也曾遇到过课堂上因为学生打翻水桶、调色盘,洒落墨汁、颜料,而使本来有序的课堂一下子“失控”的经历。在一次大型的公开课上,一个学生边举手,边陶醉于欣赏自己刚完成的创作。没想到正在这时,前面飞来的两滴墨汁刚好不偏不倚落在她的画上。泪水盈眶的孩子眼看就要“哇”的大哭,年轻的女教师边抚摩着孩子的头发,边从孩子手中取过毛笔,“刷刷”几笔,两滴浓墨成了两只栩栩如生的蜜蜂,孩子马上破涕为笑,犯错的孩子也从刚才的惊恐中恢复过来,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旁边的孩子在惊叹老师处变不惊的同时,更为老师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喝彩,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学生资源时而不经“预约”、突然而至,明摆在你眼前。但更多的时候却以隐蔽的方式存在于学生当中。只有走下讲台,进入到学生中间去,一些不易被发现的资源才有可能暴露在教师的眼前。当突发性和生成性学生资源一旦出现,教师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恰当判断和决定:审视这个资源对本课教学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对实现教学目标有什么样的价值?明确了这些问题后,再决定是课上即时捕捉还是延时捕捉,是直接利用还是间接引用。这样的判断和决定,既考教师的眼光,更考教师的能力。
三、学生资源的利用
学生资源不能仅凭经验去找,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研究,根据学生经验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去开发,使资源、目标、学生之间形成互动关系。假若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源简单地堆砌到课堂教学上,硬塞给学生,可能让学生成为唐代大师柳宗元笔下的新蝜蝂,为“资源”所累。如何用好用活挖掘到的各种学生资源,让它们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呢?
1、激活学生资源,使其成为教学双赢的利器
某些学生资源,客观来说还不能称之为资源,因为被利用之前,它通常以沉睡的方式存在于学生当中。对于这样的资源,教师意识到它存在的同时,还得通过设定某些教学情境,激活这些已知的资源,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当学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时,心情放松、思维敏捷,学习就会变成一种享受,各种的奇思妙想也会随之产生,生成性资源和个性资源就会相伴而至,并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中显出优势。学生的“奇思妙想”,不但能成为活跃课堂气氛的催化剂,还会引发教师授课灵感,成为教学相长的利器。
2、学会“由己及人”、“由近到远”的资源利用模式
一位心理学家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个圆圈,他分别向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和幼儿园的小朋友提了同样的问题:“这是什么?”结果发现,年龄越大,回答越理性,能够想象出来的东西越少;相反,年龄越小,他们的答案越五花八门,想象出来的东西也越丰富。心理学家经过潜心的研究发现,人的年龄、经历并不一定能够成为人创造力发展的驱动力,处理不当,还会发展成为阻碍人创造力提高的桎梏。如何帮助孩子不落入俗套?笔者以为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学会“由已及人”、“由近到远”的资源利用模式。即从自己已有的资源,由自己熟悉的资源入手,从小学会主动地学习、实践、探索,学会不断发展、永不满足。在一节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创设了《竞争商场经理》这样一个数学活动。他把各式商品制成POWERPOINT教学课件,让孩子根据生活的经验和刚学到的分类方法,通过拖动鼠标在电脑上对商品进行分类,然后附加没有电梯、化妆品搞促俏等限制,让学生优选出最合理的分类或摆放方式,使经理人选脱颖而出。这样一个数学活动,就是让孩子运用资源,挖掘出商品分类的多重标准,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并初步体验激烈的生存竞争,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3、搭建利用的平台,放大资源的功效
当捕捉到对课堂教学产生较大作用的学生资源时,教师不妨趁热打铁。如在《比一比》教学时,笔者就有这样的经历。就教材内容而言,包括“谁比谁多(少)、谁比谁长(短)、谁比谁高(矮)”这样的内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像踢毽子、跳绳和投球这样的游戏活动。结果孩子们在“玩”中不但明确了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还比出了谁比谁多几、谁比谁少几。捕捉到这样的学生资源后,笔者及时调整了教学,取消预设的其他教学内容,临时安排了一分钟的口算和一分钟的拍皮球比赛,得出的数据,孩子们通过两两比较,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对“谁比谁多(少)”这部分内容的认识,为后继相关的练习扫平了障碍。
很显然,资源利用的过程,是一个效能放大的过程。教学中,教师不妨通过异质分组的合作学习模式,让个性化的资源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被利用、提炼,在小组汇报或展示时,转化为小组的资源,又在比较、总结的过程中转化为集体的资源,进一步放大其功效。
着眼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课程实施过程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然选择。教师只有遵循“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的原则,学生资源才会以各种生动的形式纷呈出现。对捕捉、激活、开发出来的学生资源,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内容,开阖自如地加以利用,必将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发展,实现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曾益源:《浅谈课堂教学资源》,《广西教育》,2002.第34期
2、张慧琪:《学生——可开发和利用的宝贵教育资源》,《云南教育》,2001.第20期
3、陈惠英:《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捕捉、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同心教育网
4、李建平:《中国教育报》,2005.10.8第2版
5、蒋建平:《中国教育报》,2003.8.30第4版
(作者单位:510360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五眼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