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王益明的文章《一个特立独行的企业家》发表以后,引起民营企业界的关注。企业家大都是忙人,而且很忙。为什么宁波翔神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夏志中却似乎是一个例外。据说,他还在神悠悠地写一本名叫《治企大纲》的书。夏总研究世界产业发展规律后发现,不少企业为何刚刚起步,转眼又会辉煌变色?其基本原因就是缺乏“制度治企”和“文化治企”的基础资源,说到底,最缺乏的就是战略资源。
战略、管理之双重困境
为什么中国民营企业既难做强更难做大?因为中国民营企业面临战略和管理双重困境。战略,成了民营企业最为稀缺的资源。当很多企业认为战略不是当下的晚餐,认为战略只是企业家头脑中的规划、企业简介上的标志性口号时,真正的战略就丢失在芝麻与绿豆的草丛中了。
翔神集团董事长夏志中说,民营企业常常陷入战略困境,以群体形式出现大起大落的时候,我们必须跳出具体的企业、具体的现象,去思考问题背后的渊源与逻辑,去寻找突破困境的钥匙,去探寻基于现实的突围之道。
特别是产业中的二三线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竞争导致的价格战,成为不少民营企业永远也跨不过去的门槛。从领先者进入、到后续者跟进;从价格战抢拼市场、到玩微利游戏勉强支撑,再玩转产或多元化,似乎成了固定的模式和摆脱不掉的宿命。
怎样才算把握了企业管理的底线?我欣赏夏志中董事长的思路:“总想着探寻怎样的观念和方式去经营自己的企业。” 他深刻地总结说,在寻找规律中孕育感觉,跟着感觉去开拓执行,执行中完善制度,按照制度打造人才平台,平台还要与时俱进持续发展,在持续发展中创新机制。从根本上讲,在企业经营中,创造性的东西没有想象中那么多,一些基本规律,除了遵守,别无选择。所以,“制度治企”就是企业管理的底线战略,绩效是唯一的检验标准。这一底线战略,可以称之为民企的“治企大纲”,或者说“入门战略”。
之所以成为入门战略,是因为对这一战略的违背,将构成民企成长和发展的首席杀手。当民营企业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一部分,成为市场主体一分子的时候,必须按照企业运作的游戏规则出牌。夏志中先生说,他不很赞成“能人治企”的理念,做企业不是伺弄后花园,由不得主观随意,而要靠“制度治企”,再进一步发展到“文化治企”。
夏志中为什么老是说自己一点不忙?因为他告诉我说,企业经营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弄得复杂的原因正是企业家自己。中国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的管理,在“术”的层面上,无论是模仿还是创造,看不出有多少不足;在对“战略”的尊重上,却几乎都存在很大程度的欠缺。不客气地说,在民营的企业家群体中,失败的企业往往被小聪明给干掉了。只有越过“入门战略”底线的企业,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不懂得遵守基本规律的企业,无论它的规模多大,厂房多么漂亮,从本质上看,只不过是放大了的个体户。做企业还是做个体户,这里划出了一条分水岭。
尊重基本规律至关重要
沉下心来,仔细研究民企出现的问题,不难发现很多问题的发生,出在对一些基本规律的认识、遵守和坚持上。对基本规律的不尊重、不知道如何尊重、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的尊重,是民企身陷困境的真正根源。所以,企业家在对一些基本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上,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
夏志中的思考是发人深思的。现在,所谓的现代化民营企业,大部分人还是在用农民的方式做企业。他们既没有真正做到“制度治企”,更未及在“文化治企”中培养出商业文明的种子,来不及建立起现代企业经营的战略理念和文化基因。这就应该坦率地承认:在民营企业骨子里流淌的还是农业文化的血液。夏志中撰写《治企大纲》,提出建立“制度治企”和进一步实现“文化治企”的管理入门战略,对民营企业具有“启蒙”管理的重要意义。
面对将来,民营企业家要思考的事情有两件:一、今天赚到钱,今后能否持续赚钱?二、今天取得成功、正在取得成功的企业家,怎样从那些已经倒下、正在困境中奔突的一个又一个企业家身上,看到时势的急速变化?夏志中在与记者的漫谈时认为,中国经济走过了机会型发展尾期,国际产业结构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把中国推到了“组织与制度”升级换挡的关口。机会型发展的黄金历史成为过去式,战略型驱动的时间之窗就在眼前,不要身陷在成功的漩涡中不能清醒。
在民营企业几家欢乐几家愁的背后,在一幢幢现代化厂房的背后,在企业家脑子里所思所想中依然没有越过入门战略的基本底线,实际上仍旧是一个“加工作坊”的现代版。如果我们不能用智慧和战略来治理企业,那么,那些陷入困境的企业将很难换回昨日的辉煌。
必须夯实企业基础管理
德国著名现代管理学家格蕾丝说过这样一句很流行的话:“有什么样素质的员工,就有什么样的企业管理。”由此推理,在中国,太少有合格的产业工人。这个话说得也许有点过火。但也是有点道理的,因为中国绝大多数产业都是制造业,工人绝大多数来自于广大农村。农民工有两个特点:一是,缺少制度意识;二是,太注重实用主义。
产业工人需要什么?需要对操作标准的尊重,需要对制造细节的精确把握,需要在心灵上、行动上建立起规则和制度意识。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农民工只是形式上的产业工人,要建立对标准的基本尊重,强化制度和标准的执行,是民企管理一直以来的心头之痛和难以维艰的命题,也是企业管理绕不过去的门槛。
夏志中的《治企大纲》,简而言之,就是要我们知道,如果没有夯实企业的基础管理,没有建立起对制度标准的尊重和培育出对文化基因的普及,就很难保证企业制度和标准体系的落地。企业规模越大,落地就越困难;企业发展越快,制度体系就越难得到支撑和保障。 久而久之,作为管理风险的直接承担者——企业家,就会失去对制度的基本信任,企业只能通过对人的信任来实施管理。这大概也是民营企业家族模式背后心酸的逻辑。所以,企业家夏志中先生的结论是:制度的核心是公平和公正,建立起对制度的基本尊重,是民营企业内部管理的第一使命,也可以说是治企大纲的根本。
夏志中还告诉记者说,“不要把企业管理搞得太过神秘和复杂。相反,回到最基本的起点上,从基础的制度管理着手,想办法一条一条地把制度和标准落实下去,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必将硕果累累。什么是不简单?把简单的工作做到最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容易?把简单的工作,日复一日的坚持下去,就是不容易!”
制度治企的两个战略原则
夏志中先生是不喜欢人云亦云的企业管理家。他的集团公司能够做出“为国争光”(原国家领导人薄一波题词)的业绩,至少坚持了制度治企的两大原则。其一是,关键掌控原则。所谓关键掌控原则,就是在企业内部,根据人力、物力、财力和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的基本状况,依据“打补丁”与“对调焦”的基本方法,建立起内部管理的关键掌控战略,以最经济有效的办法,推动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民营企业管理基于现实的第一个战略选择。 其二是,强势管理原则。所谓强势管理就是在动作管理上,必须从制度和标准的角度,加强实现对制度和标准基本尊重的习惯建设;在思想管理上,强化对制度和标准尊重的意识形态建设。有一句至理名言:“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这是强势管理价值的最好注脚。
夏志中是2010年浙商中最具投资潜力的50家企业排名第18位的著名董事长。就是因为他真正懂得经营的战略底线,真正懂得关键掌控和强势管理的原则,屡战屡胜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突围和升级。还是夏董自己的一句话说得最好:“民营企业把最缺乏的战略资源补齐了,把最基本的功课做好了,稳步、健康、持续发展的希望也就更大了。”
(本文作者系原《解放日报》高级记者、美国加州《Diamond Bar News》执行副总编)
战略、管理之双重困境
为什么中国民营企业既难做强更难做大?因为中国民营企业面临战略和管理双重困境。战略,成了民营企业最为稀缺的资源。当很多企业认为战略不是当下的晚餐,认为战略只是企业家头脑中的规划、企业简介上的标志性口号时,真正的战略就丢失在芝麻与绿豆的草丛中了。
翔神集团董事长夏志中说,民营企业常常陷入战略困境,以群体形式出现大起大落的时候,我们必须跳出具体的企业、具体的现象,去思考问题背后的渊源与逻辑,去寻找突破困境的钥匙,去探寻基于现实的突围之道。
特别是产业中的二三线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竞争导致的价格战,成为不少民营企业永远也跨不过去的门槛。从领先者进入、到后续者跟进;从价格战抢拼市场、到玩微利游戏勉强支撑,再玩转产或多元化,似乎成了固定的模式和摆脱不掉的宿命。
怎样才算把握了企业管理的底线?我欣赏夏志中董事长的思路:“总想着探寻怎样的观念和方式去经营自己的企业。” 他深刻地总结说,在寻找规律中孕育感觉,跟着感觉去开拓执行,执行中完善制度,按照制度打造人才平台,平台还要与时俱进持续发展,在持续发展中创新机制。从根本上讲,在企业经营中,创造性的东西没有想象中那么多,一些基本规律,除了遵守,别无选择。所以,“制度治企”就是企业管理的底线战略,绩效是唯一的检验标准。这一底线战略,可以称之为民企的“治企大纲”,或者说“入门战略”。
之所以成为入门战略,是因为对这一战略的违背,将构成民企成长和发展的首席杀手。当民营企业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一部分,成为市场主体一分子的时候,必须按照企业运作的游戏规则出牌。夏志中先生说,他不很赞成“能人治企”的理念,做企业不是伺弄后花园,由不得主观随意,而要靠“制度治企”,再进一步发展到“文化治企”。
夏志中为什么老是说自己一点不忙?因为他告诉我说,企业经营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弄得复杂的原因正是企业家自己。中国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的管理,在“术”的层面上,无论是模仿还是创造,看不出有多少不足;在对“战略”的尊重上,却几乎都存在很大程度的欠缺。不客气地说,在民营的企业家群体中,失败的企业往往被小聪明给干掉了。只有越过“入门战略”底线的企业,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不懂得遵守基本规律的企业,无论它的规模多大,厂房多么漂亮,从本质上看,只不过是放大了的个体户。做企业还是做个体户,这里划出了一条分水岭。
尊重基本规律至关重要
沉下心来,仔细研究民企出现的问题,不难发现很多问题的发生,出在对一些基本规律的认识、遵守和坚持上。对基本规律的不尊重、不知道如何尊重、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的尊重,是民企身陷困境的真正根源。所以,企业家在对一些基本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上,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
夏志中的思考是发人深思的。现在,所谓的现代化民营企业,大部分人还是在用农民的方式做企业。他们既没有真正做到“制度治企”,更未及在“文化治企”中培养出商业文明的种子,来不及建立起现代企业经营的战略理念和文化基因。这就应该坦率地承认:在民营企业骨子里流淌的还是农业文化的血液。夏志中撰写《治企大纲》,提出建立“制度治企”和进一步实现“文化治企”的管理入门战略,对民营企业具有“启蒙”管理的重要意义。
面对将来,民营企业家要思考的事情有两件:一、今天赚到钱,今后能否持续赚钱?二、今天取得成功、正在取得成功的企业家,怎样从那些已经倒下、正在困境中奔突的一个又一个企业家身上,看到时势的急速变化?夏志中在与记者的漫谈时认为,中国经济走过了机会型发展尾期,国际产业结构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把中国推到了“组织与制度”升级换挡的关口。机会型发展的黄金历史成为过去式,战略型驱动的时间之窗就在眼前,不要身陷在成功的漩涡中不能清醒。
在民营企业几家欢乐几家愁的背后,在一幢幢现代化厂房的背后,在企业家脑子里所思所想中依然没有越过入门战略的基本底线,实际上仍旧是一个“加工作坊”的现代版。如果我们不能用智慧和战略来治理企业,那么,那些陷入困境的企业将很难换回昨日的辉煌。
必须夯实企业基础管理
德国著名现代管理学家格蕾丝说过这样一句很流行的话:“有什么样素质的员工,就有什么样的企业管理。”由此推理,在中国,太少有合格的产业工人。这个话说得也许有点过火。但也是有点道理的,因为中国绝大多数产业都是制造业,工人绝大多数来自于广大农村。农民工有两个特点:一是,缺少制度意识;二是,太注重实用主义。
产业工人需要什么?需要对操作标准的尊重,需要对制造细节的精确把握,需要在心灵上、行动上建立起规则和制度意识。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农民工只是形式上的产业工人,要建立对标准的基本尊重,强化制度和标准的执行,是民企管理一直以来的心头之痛和难以维艰的命题,也是企业管理绕不过去的门槛。
夏志中的《治企大纲》,简而言之,就是要我们知道,如果没有夯实企业的基础管理,没有建立起对制度标准的尊重和培育出对文化基因的普及,就很难保证企业制度和标准体系的落地。企业规模越大,落地就越困难;企业发展越快,制度体系就越难得到支撑和保障。 久而久之,作为管理风险的直接承担者——企业家,就会失去对制度的基本信任,企业只能通过对人的信任来实施管理。这大概也是民营企业家族模式背后心酸的逻辑。所以,企业家夏志中先生的结论是:制度的核心是公平和公正,建立起对制度的基本尊重,是民营企业内部管理的第一使命,也可以说是治企大纲的根本。
夏志中还告诉记者说,“不要把企业管理搞得太过神秘和复杂。相反,回到最基本的起点上,从基础的制度管理着手,想办法一条一条地把制度和标准落实下去,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必将硕果累累。什么是不简单?把简单的工作做到最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容易?把简单的工作,日复一日的坚持下去,就是不容易!”
制度治企的两个战略原则
夏志中先生是不喜欢人云亦云的企业管理家。他的集团公司能够做出“为国争光”(原国家领导人薄一波题词)的业绩,至少坚持了制度治企的两大原则。其一是,关键掌控原则。所谓关键掌控原则,就是在企业内部,根据人力、物力、财力和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的基本状况,依据“打补丁”与“对调焦”的基本方法,建立起内部管理的关键掌控战略,以最经济有效的办法,推动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民营企业管理基于现实的第一个战略选择。 其二是,强势管理原则。所谓强势管理就是在动作管理上,必须从制度和标准的角度,加强实现对制度和标准基本尊重的习惯建设;在思想管理上,强化对制度和标准尊重的意识形态建设。有一句至理名言:“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这是强势管理价值的最好注脚。
夏志中是2010年浙商中最具投资潜力的50家企业排名第18位的著名董事长。就是因为他真正懂得经营的战略底线,真正懂得关键掌控和强势管理的原则,屡战屡胜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突围和升级。还是夏董自己的一句话说得最好:“民营企业把最缺乏的战略资源补齐了,把最基本的功课做好了,稳步、健康、持续发展的希望也就更大了。”
(本文作者系原《解放日报》高级记者、美国加州《Diamond Bar News》执行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