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美学思想的认知隐喻分析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ha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道德经》的论述中,老子主要围绕“道”的概念进行阐释,在老子眼中,“道”有自己的运行轨迹,因此世人只需要按照“道”的轨迹去作为就可以,因此“道”的各种行为特点就是人们应该遵循的,是大善,“善”既是“美”,这些行为是符合“美”的标准的,是应该崇尚的。本文以认知隐喻理论为理论基础,围绕老子“道”的概念中符合“美”的特点,分析老子是如何以具体的世间万物为源域、通过以隐喻为认知手段去说明“道”这个玄之又玄的抽象概念。
  关键词:老子 美学思想 认知隐喻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现代美学的研究重点放在了艺术美学上,而在中国传统的美学观点中,艺术美学以外,哲学美学、伦理美学也是很重要的研究方面。《道德经》中对于“道”的很多哲学阐释就是从哲学的角度阐述美学思想。
  老子揭秘世界的本源就是“道”,老子之所以揭出“道”,是为了揭示世界的本来面目,只有知道世界的本来面目,世人才不会因乱作为而扰乱世界。世人应该顺从“道”而作为,顺从“道”的作为是符合至善的、应该崇尚的,“善”即是“美”,因此遵循“道”的行为就是美的。老子的美学思想就体现在他对“道”的论述中,在阐释“道”的存在状态、运动方式以及对待万物的态度时,都在表达他对“美”的观点和看法。
  在老子眼中,“道”这个概念惟恍惟惚,玄之又玄,是不可道的,老子是如何帮助大家理解“道”的呢?本文将《道德经》八十一章内容进行分类、对比,归纳总结,发现他使用了大量的隐喻来表达“道”的美,而且在表达过程中通过相似性在“已知事物”和“道”之间建起了认知通道。
  认知隐喻学告诉我们,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它可以帮助人类将某一已知领域的事物或经验用来说明另一领域的未知事物,尤其在说明抽象概念方面,隐喻是中国思维方式中常见的认知工具。
  认知隐喻学的创始人乔治·莱考夫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这样解释概念隐喻:人们对于意义的理解不是依靠客观真理和中心角色扮演,而是来自日常生活的现实体验,隐喻是连接现实世界和概念世界的桥梁,起到中间扮演的转换角色,它是人类所赖以生存的,隐喻解决了客观存在和主观感觉互相转换的关系,因此隐喻的研究是诠释意义的必经之路。
  隐喻实施的双方是“始源域”和“目标域”。隐喻就是始源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一定有一个相似的映射。这一点在《道德经》中也有很明显的展示。
  在《道德经》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道”。根据老子的描述,“道”创造、运行了整个世界,可是这个无法用语言描述的“道”有着怎样的特点,人们应该如何去认识“道”、遵循“道”,如何达到“道”“善”和“美”,老子借助了大量的认知隐喻来认识理解这一最大的哲学概念。
  一、“道”的形态美
  “道”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形态存在,老子解释得非常清楚,就是“无”的状态和“大”的状态。
  1.道之美在于“无”
  “道”的概念之所以难以理解,老子认为是它最大,别的已知概念都无法描述它,另外一个原因是它独立存在于世界之外,是“无”的状态,所以它无法被看到,难以被理解。
  例1: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第14章)
  例2: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第41章)
  老子認为“道”是无法被感知的,如例1,“道”是不见、不闻、不得的形象融为一体的,因为“道”是独立于我们的感觉之外的。老子用人类已知的“夷”“希”“微”的感受作源域,“道”作目标域,来说明“道”的“不见”“不闻”“不得”,由此说明“道”的“无”的特点。
  2.道之美在于“大”
  由于“道”独立于世界万事万物之外,是“无”的状态,因此“道”也是最大的,这个“大”不是用已知的世间万物可以代替理解的,“道”的“大”超越了空间的限制。如:
  例3: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第67章)
  例4:吾不知其名,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25章)
  世人总想用一个已知事物来和“道”比较,从而得知“道”的样子,可是老子说“道”无可比较。老子用“不肖世间万物”作源域,“道”作目标域,说明道之大,通过和世间万物的比较,说明“道”超越了我们已知的物质宇宙,超越了我们已知的空间范围,它前所未有的“大”。“大曰逝”也是意味着“道”大到没有极限,大到不会消逝,大到“远”的极限。这里老子用空间上已知的概念“逝”“远”作源域,“道”作目标域,说明“道”的“大”超过了有限的空间,它是无限空间的大。
  二、“道”的作用美
  “道”对世间万物究竟意味着什么?“道”对世间万物是如何起作用的?这是老子说明的“道”的第二个问题。
  1.道之美在于“创造”
  通过老子的描述知道“道”最大的特点是“生”,是“创造”。
  例5: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第42章)
  例6: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第52章)
  老子认为“道”创造了“一”。“生”的过程是“从无到有”,“创造”这个过程也“从无到有”,老子以“生”作源域,“道”作目标域,以“从无到有的创造性”的作为的相似性将“生”和“道”之间建立隐喻,说明“道”的创造性。
  对于“创造”这个特点,老子还进一步说明“天下母”就是“天下的开始状态”,这个“母”就是“道”,老子把“母”当作源域,“母”当作目标域,把生育过程作为两者的相似性,说明“道”创造世界就像生育的过程。
  由此可见,老子借助“生”“母”这些已知的具体概念说明“道”和“道”这个抽象概念的“创造性”。   2.道之美在于“规律”
  老子认为“道”创造了万事万物,万事万物要在“道”这个范围内运行,这个运行遵循的就是“规律”。
  例7: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第16章)
  例8: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0章)
  “夫物芸芸”要“复归其根”,这个“根”就是“道”。“道”创造了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又复归于“道”。老子将“复归其根”这个已知世界的现象作为源域,“道”作为“目标域”,说明“万事万物”返回于“道”的规律性。例8中,老子将“反者”作为源域,说明“道”返回、反复的特点。
  3.道之美在于“独立”
  老子眼中“道”的“独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创造万物却不主宰万物,二是万物也主宰不了“道”。如:
  例9: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第32章)
  例10: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10章)
  “道”虽然无名,虽然质朴、隐蔽,但是世间万物没有能支配它的。为了表现“道”的“独立”,用“臣”作为源域,“道”作为隐喻,来表现“道”“不被支配”的特点。“道”虽然创造万物但不占为己有,生长万物却不视自己为主宰。说明“道”创造万物、运行万物却不支配万物,老子用“不有”“不恃”“不宰”作为源域,“道”作为隐喻,来说明“道”不支配万物的独立性。
  三、“道”的力量美
  “道”在展现创造能力或运行能力时不是攻城略地、咄咄逼人的强力运转,而是“柔弱胜刚强”。道的力量美在于“无为”“不争”。
  例11: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第34章)
  例1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8章)
  老子认为“道”在展示自己的力量的时候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规律范围内有所为,超出规律范圍就不为。如例11,“万物恃之”却“不辞”,“功成”却“不名有”,“衣养万物”却“不为主”。为了说明“道”顺应自身的规律性,不做超出规律之外的事,老子用“不辞”“不名有”“不为主”作源域,“道”作目标域,两者的相似性就是“无为”。我们通过已知的“不辞”“不名有”“不为主”等概念来理解“道”的“无为”。老子还认为“柔弱”的力量胜于“刚强”的力量,将“水”作为源域,“道”作为目标域,“不争”作为两者的相似性,用“水”说明“道”的力量是以“柔弱”“不争”展示的。
  综上所述,老子以“道”为主体的世界观建立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体系,这些哲学思想指引着中国人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同时这些哲学思想中更是蕴藏着奠定中国传统美学基础的思想源头。本文根据老子的“道”美学特点将其分为了三类:“道”的形式之美、“道”的作用之美、“道”的力量之美。
  “道”的形式之美体现在“无”和“大”。“道”处于万事万物之外,不是世间任何已知的形态,这种形态老子称之为“无”,同时“道”的大是超越人们所理解的空间限制的,没有现实事物可以与之比拟。
  “道”的作用之美体现在“道”对万事万物的“创造性”和“规律性”“独立性”。“道”创造了世间的一切,这个一切包括所有已知的和未知的世界,具体和抽象的事物。并且“道”把一切万事万物运行在自己规律之下。同时“道”和“万事万物”也只受到规律的影响,“道”对万物不做出超出规律之外的事,同时“道”也运行在自己的规律之内,不受万物的影响,坚守独立性。
  “道”的力量之美表现在“无为”和“不争”。老子认为“道”之所以能展现出“柔弱胜刚强”的力量,就是因为“不为规律之外”“不争规律之外”,在老子眼里,柔弱是比刚强更强大的力量。“道”的“不为规律之外”“不争规律之外”只是在坚守自身规律,因此,“道”的力量是最强大的。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and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 林语堂《老子的智慧》,湖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本文系2019年度新疆艺术学院院级科研项目《老子美学思想的认知隐喻分析》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9XYKYYB06。王燕,1977年生,女,汉族,安徽黄山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中国文化)
其他文献
当前,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审美教育已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初中阶段是学生的素养和审美情趣开始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进行审美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长期以来,审美教育一直蕴含在各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而阅读教学中所蕴含的审美教育尤为突出。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致力于提高初中生欣赏文章、创造美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然而,现阶
多元碰撞、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全面发展的高素养人才,对学校培养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高素养的学生已成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学生的核心素养从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基础三个方面明确提出了全面发展的学生的素养内涵,其中,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培养具有高雅审美情趣的学生,使之健康成长,关乎到学生的幸福、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未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较之其他
摘 要:在語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寻求美、实现美、创造美,因为“美”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本文对此问题展开深入分析。  关键词:语文 追求 美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广大教师和教育专家都在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我们在努
?摘 要:所谓的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探究、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生成超出预设方案之外的新的学习探究主题,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共享学习经验、获得丰富情感体验的同时,创造新情境、习得新方法、生成新内容的过程。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关键词:课堂动态 生成 误区  课堂动态生成的核心,是教师对信息的捕捉、判断、重建的能力。因为课堂是向未知方向迈进的过程,随时都有可
写作中的模仿,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课题,也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课题。茅盾先生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行为主义心理学也提出“模仿”是人类学习不可逾越的阶段。然而许多教师一提起“模仿”,就认为这是一种机械的接受式学习模式,会禁锢学生的思想。其实这种认识是偏颇的。  一、写作中的“举一反三”可以从模仿开始  一只蜜蜂要酿出一公斤蜂蜜,需要来往飞行大约30万公里,吸收大约1200万个花朵的液汁,每次采集
摘 要:对于小学生来说,语言能力的训练十分关键,教师在重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需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本文通过总结小学生的语言发展特点,提出在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以语言发展为本的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低年段语文 核心素养 语言发展 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的效率较低,教
摘 要: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改革,对学校语言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加强对培养和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视,不断探索并创新语言教学的形式与方法,尽可能地将教学内容与游戏活动进行有效地结合,以此来增强语言教学的亮点,提升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学习热情,适当地借助多种资源给学生营造丰富的、生动欢快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体验逐渐达到最佳境界。因此,笔者立足本班实际,在本文提出了以下四点学生园语言教学和游戏活
2017年9月,新入学的中小学生开始使用“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其中,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初中生必背61首古诗词,足见古诗词阅读教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沉淀,蕴涵着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民族自尊自强自信的精神,还熔铸了中华文化之魂与民族道德之根。所以,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初中古诗词赏析教学将担负起重要责任。为此,笔者
摘 要:综合性学习属于新课程理念中的重要学习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质量的转变,是实现实践学习、探究学习、综合学习、主动学习的关键。当前的综合性学习中,教师需要有效引导学生,积极融入生活教育理论,这样可以提升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 小学语文 综合性学习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2.035  生活教育理论比
摘 要:随着近几年小学语文低年级写话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更加科学地开展写话教学成为小学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图画书资源整合对写话教学的积极影响。图画书资源整合是小学语文写话教学的重要步骤,可以增强写话教学的效果。本文结合小学语文低年级写话教学经验,对资源整合的路径展开思考,以期对未来小学语文低年级写话教学的开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 写话教学 图画书资源 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