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Google,越无知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wei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利益集团操纵的信息发布会使人失去判断力,海量阅读会改变人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担忧,两千多年前就有了。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道尔大厅的门楣上,刻着一句话“知识的一半,是知道到哪里去寻找”。这句话现在可以改一下,“知识的一半,就是Google。”
  以Google为代表的搜索引擎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简化为键盘上的几次敲击,而搜索到的信息,足以让世界上最博学的人自叹不如。全人类历史上的所有智慧成果就在指尖,触手可及。
  这种颠覆传统的技术也引发了不少担心和恐慌。2008年,一篇《Google在让我们变傻吗?》又引发关于新技术和人类能力关系的讨论。之所以说“又”,是因为此类讨论并非首次。传说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满天神佛都表示不满,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后,许多人说这种技术会让异端邪说蛊惑人心,世界上第一台手持式计算器面世,有人担心它会降低人们的算数能力。
  伴随着Google信息如潮水般汹涌而来的,是我们日益分散的注意力。马克·鲍尔莱因在《最愚蠢的一代,数字时代如何让美国年轻人变愚笨而且威胁到我们的未来》一书中写道,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往往无法保持足够的注意力来读完一本书,甚至无法用心领会一首诗的含义;而麦琪·杰克逊在《正在到来的黑暗时代》中警告说,我们的注意力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会越来越分散,更容易陷入片面的认知,最终可能会沦为介于人和机器之间的怪物。
  这些说法看上去很有道理。我们习惯了上网浏览,而非捧卷阅读,我们习惯了从一个主题沿着超级链接跳向另一个主题,而非一页接一页地逐步积累。总之,我们习惯了点到即止,走马观花。毕竟,我们面前摊开的是一个无尽的世界。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全新的阅读方式将会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这种“跳跃式”和“效率至上”的阅读方式会让我们的大脑变成一个“中转站”,被大量片面的信息迅速填满而无暇思考。我们专注阅读和深入理解的能力会下降,而联想能力也会因此而逐渐丧失,随之而去的还有创造力——而创造力,正是人类智能的标志之一。
  互联网上无限制的信息还会带来另外一些副作用。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史教授罗伯特·普罗科托认为,由于拥有大量金钱和权力的利益集团参与和操纵,网上信息的真实程度往往值得质疑。换句话说,互联网上的更多信息可能会让人变得无所适从,变得更加无知。
  事实上,大哲人苏格拉底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过类似观点。他担心因为文字的发明,使书籍取代了人类本来应该存放在大脑中的知识,人类将“停止锻炼记忆从而变得健忘”。因为书籍,人类可以“无需适当的指引便可获取大量信息”,于是“自认为拥有了知识,但实际上大多数时候都相当无知”,于是人们会“自负地认为自己拥有智慧,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苏格拉底的论述,是多么地符合众多“GoogIe依赖者”的特征。
  这种担心是合理的。然而,Google也不过只是一种工具而已,说它将会降低人的思考能力,未免有点夸大其辞了。我们不能说使用Google就会让人的智力下降。正如我们不能说坐飞机就会降低人的体能一样。如何使用信息,和注意力的分配方式一样,是由我们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所决定的。这一切的控制权依然在我们手里,Google并不能代替我们思考。在这个意义上,Google和一个图书馆的图书索引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铁佛摘自《新世纪周刊》)
其他文献
当我还是小男孩的时候,我非常崇拜祖父。他是一名切罗基祖的印第安人,嘴里有说不完的故事。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大山下,祖父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深深感染了我。  记得是一个暖春的下午,祖父和我坐在河边的大岩石上。岸边的大石头经过水流的洗礼已经磨去棱角。我们有时钓鱼,有时观赏鱼儿快乐地在岩石夹缝儿的水流中游弋。让我更感兴趣的是,一些小鱼似乎被卡在岩石的缝隙间。我长久地注视着它们,心里一直在想:它们如何安全地回
期刊
MM:  我觉得你呀,过度紧张。记得夏天我们在新加坡会合,有一天早上,弟弟还睡着,我一醒来你就挨过来跟我说话,抱怨我“不爱”你啦,玩得太多啦,念书不够认真什么什么的,记得吗?你自己也知道其实你自己有问题——不懂得生活的艺术。就拿我们的通信来说吧。两个礼拜前你就开始“写了没有?”不停地问。老天,我知道今天是截稿日,那么我就今天坐下来写,但是我的写,是一边听音乐一边和朋友写MSN一边写信给老妈。我希望
期刊
少女时代的我性格很怪,深信不管怎么强调要打磨“内在美”,世间男子还是只围着美女转,察觉不到心美女子的好。就这样,我既不修饰外在,也无心打磨内在,度过了十几岁的好年华。  我没留下太多十几岁时的照片。仅存的几张,都是嘴角朝下撇着,瞪着镜头的表情。  “将内心塑造得更美好吧!”女老师如是说。给我的印象,是扶着老者之手过人行横道的看起来是温柔的少女姿态。  这样看似有些刻意的善行,我能做得出吗?于是,我
期刊
我是一个南方孩子,刚到北京的时候,由于口音以及个子矮小,常常被人欺负,最初几个月,没有一天我不是哭着从学校回来。有一次,我在饭桌上哭得泣不成声,外婆看着心疼,对母亲说:“你总要管一管,去找找校长或者其他孩子的家长。”母亲瞟了我一眼,问了一个我那个岁数根本不可能回答的问题:“为什么那些孩子只欺负你,却不欺负别人?”  这个问题几乎伴随了我整个成长——无论我受了什么委屈,无论我得到多么不公平的待遇,我
期刊
一位老乞丐,走得非常累了。到了一户人家门口,他想讨碗水喝。有个孩子坐在门口,便进屋去倒水,主人说:“倒杯热水吧。”孩子取了一次性杯子去倒热水。主人看那乞丐一头花白的头发,于是再说:“大过年的,给他加点茶叶。”孩子于是加了茶叶,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端到老乞丐的手中。   老乞丐捧着那杯茶,慢慢地喝着。喝完了,他从怀里取出一个苹果,放在孩子的手上。说:“我饭刚吃过,苹果我也咬不动,送给你。”孩子不要,跑
期刊
说起小学生作文,我相信是令很多家长头疼的一件事情。在敲这篇文章时,我脑海浮现的,是我那7岁的孩子,上小学二年级时,每次为写不出作文而痛哭的情景。  作文是很硬的作业,写不出来不仅孩子没面子,老师那关也过不了。没办法,我与爱人只好替孩子写。有意思的是,我每次替孩子写的作文,都被老师改得一塌糊涂,我也因此几乎在孩子面前没有任何权威。  我个人在孩子面前没有权威事小,毕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还有“拨乱反正
期刊
巴尔扎克无疑是一个响亮的名字,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巨著《人间喜剧》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这样一位对生活有着独特观察的文学巨匠,早在青年时代就针对社会生活的生理、心理疾病方面发表过自己的独到见解,撰写理论文章,并定下了四部描写公共道德、科学观察、讽刺批评的写作计划。《风雅生活论》便是计划之一。  巴尔扎克将现代人分成三个等级,“劳动者、思想者、有闲者”,并分别为他们对应了“劳碌生活、艺术家
期刊
◎适食物者为俊杰,适者生存。(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儿棒!挑肥拣瘦,不是养生之道。)  ◎一位猎人正在森林中追捕一只藏羚羊,肥硕、笨掘的羚羊已经在森林里舍生逃命,周旋了不知多少圈。(舍生逃命?藏羚羊到底是想死还是想活?)  ◎映入眼帘的是方格子床单,白色的墙,以及一点一点往下滴的药瓶。(药瓶莫非是沥青做的?)  ◎面黄肌瘦的妈妈三十多岁就如五岁的外形。(浓缩才是精华!)  ◎一位病人,他的骨髓出问
期刊
大雨不告退,泄气也要飞  希望在找寻,仰望的笑脸
期刊
【技巧解说】  比喻是将抽象的道理、情感、事件发展过程用形象的事物表达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所谓“修辞”就是修饰言辞、将语言写得优美动人。比喻是给文章语言润色的重要手段。喻体为事物,随处可见,事物的特征明显,容易用语言表达,而且在摹写事物的过程中很容易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  对于抒情文,我们不是缺少对事物和人物的情感,而难的是用语言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而且还要表达得生动形象,吸引人。比喻的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