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邑“200壮士群像”对应《收租院》(一)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4soph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大邑县安仁镇建川博物馆聚落抗日英雄雕塑广场约1万平方米,是建川博物馆聚落抗战博物馆系列部分,该系列共有众志成城馆、共产党抗日军队馆、国民党抗日军队馆、四川抗日军队馆、援华美军抗战馆、日本侵略军暴行馆、汉奸及与日军合作人士馆、中国俘虏馆、抗日英雄雕塑广场等9个部分。各分馆建筑均邀请国内外著名建筑师设计,建筑风格独特。
  抗日壮士雕塑广场策划构思为:以1931年至1945年14年的中国抗日事件为背景,塑造200名中国抗日将领和战士。所有人物塑造,按照抗日战争的战区分布,全部以列队站立形式排列。群雕总体设计理念源自秦始皇陵墓的“兵马俑”,突出排列阵式整体气势。整个抗日英雄广场用雕塑形式构成3000平方米的大型纪念景观,所有壮士造像阵式都放置在一个“V”字型下沉式凹槽的空间环境中。这个“V”字型下沉式凹槽总长81.5米,后宽31米,前宽45米,象征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时刻。凹槽侧壁为红色花岗石影雕,表现抗战历史报刊照片。凹槽地面为中国战区和战役示意图,并设置有关抗战文字数据和适当的地景。“中国壮士”群体造型组为阵列。观众自前面俯看整体气势,然后进入阵列中穿行,与“壮士”并肩,并细读人物与地景、侧墙浮雕,最后从后侧走出。
  建川博物馆抗日英雄广场“中国壮士:1931-1945”纪念雕像工程是一个大型的公共艺术活动,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期间,以艺术的名义关注世界人类和平,再现20世纪上半叶的民族战争抗日英雄形象,高扬中华传统精神,祭奠民族忠魂。四川大邑县安仁镇建川博物馆“中国壮士”群雕创作组由成都地区30多位中青年雕塑艺术家组成,所有创作组成员都集中在成都金牛区金牛乡金牛村“中国壮士”工作场,集体合作、施工,创作组的创作活动与40年前安仁镇刘氏庄园博物馆《收租院》当年制作方式对话,为21世纪又一次公共艺术高潮。
  


  “中国壮士:1931-1945”纪念群雕塑像制作是一个大型的当代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活动,充分尊重抗日战争历史事实。创作组大量收集和阅读抗日战争时期老照片、旧图片,塑像造型完全根据文献图典,忠实于当年真实的人物形象。制作期间获得建川博物馆、卢沟桥抗日博物馆的大力支持帮助,部分抗日将领家属也闻讯赶到制作工作室,积极提供相关图片资料。
  所有“中国壮士”塑像高度控制在2米左右,材料为铸铁。造型人物个体形态避免概念化的夸张,也避免过分细节化,强调广场公共空间环境的“阵仗”感和整体气势。塑像工程从2005年1月起动,并在 8月15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完成群雕全部铁像铸造以及建川博物馆抗日英雄广场其他雕塑建设。
  “中国壮士:1931-1945”纪念群雕创作组以艺术实践,提出当代公共现实主义创作观念,创造21世纪当代公共现实主义重要事件。
  “中国壮士:1931-1945”纪念群雕创作组
   2005年7月21日
  


  


  


  


  附:
  
  一、“中国壮士:1931-1945”抗日纪念雕像工程项目相关技术数据:
  地景:3000平方米,45米×81.5米,意为45年8月15日,材料以红花岗石与麻花岗石为基材。
  塑像:铸铁200件×2米/件, 铸铜2件。
  侧墙:高2.5米×长60米×2=300平方米,影雕八组。
  
  二、“中国壮士:1931-1945”抗日纪念雕像创作人员:
  总策划:樊建川
  策划组:樊建川朱成谭云刘家琨
   张颖川邓贤
  项目总负责:谭云朱成
  艺术委员会:雕塑:谭云朱成邓乐
  景观:刘家琨
  文史: 张颖川
  办公室: 李树 张颖川沈允庆闫城
  冯晓琴
  工程组:方义成
其他文献
设计教育现状思考  文/于长敏 By Yu Changmin  (桂林工学院艺术设计系)    摘要:因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仍延续美术教育的老路,以市场经济的法则去指导产品设计的意识还很不够浓。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设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在中国经济发展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教育体制的滞后,现行培养模式的弊病,招生环节的漏洞等方面进行分析思考,以便引起教育者足够的重视。  关健词:艺术设计;教育;思
期刊
张爱廷    张爱廷 男,浙江青田人,生于1939年。1957年开始从事青田石雕创作。1958年至1960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民间工艺美术系。1967年至1968年作为专家被国家派遣赴阿尔巴尼亚传授石雕技艺。197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一年。1988年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1991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1993年被国家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
期刊
简约的外在之“形”与隐匿的内在之“意”,交相“辉映”出温和的“诗”味和冷峻的“思”性。这样的审美指归隐隐约约地标示出了陈志勉雕塑艺术的唯美主义倾向。  但是,简约并不简单!隐匿并不隐晦!  无论简约还是隐匿,都是由“炼”而来。  陈志勉的眼光和心思不只停留在雕塑上,还漫游到绘画上。在漫漫人生路上,他雕塑着,也绘画着。一腔“博爱”的艺术热心“炼”就了一身多才多艺的本领。有人戏称他是一个熔炉——一个如
期刊
内容摘要:辉煌的汉唐石雕体现了东方意象造型手法的精髓,而诗性的语言表述是意象造型手法的基本语言状态,既代表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点,也体现了中国艺术家的人格特征和审美取向。诗性的思维产生了“道”与“文”的结合,决定了意象的表达方式,展现了独特的中国艺术之美。诗性的思考是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方式,在当代艺术创作和研究中,传统的中国诗性艺术思维随着艺术观念全球化的形式逐渐淡化,这势必造成艺术创作中国性的丧失
期刊
一个时代或一个领域的纸质传播媒体——报刊,无疑是我们观察这个时代或这个领域的最好窗口之一。  眼下正是传播媒体你争我夺最为激烈的岁月。美国的道格拉斯凯尔纳在《媒体文化》中很客观地描述了传媒的局势:“在这一领域里,主要的社会群体和诸种势均力敌的意识形态都在争夺着控制权,而个人通过媒体文化的图像、话语、神话和宏大场面等经历着这些争夺”。更何况纸质传媒除了本系统内部的竞争之外还面临着广播、影视和网络等其
期刊
李:博士,你太忙啦!开放展时你没到杭州,晓峰来了。  孙:我收到你发来的几张图片。晓峰看了李秀勤的展览,我没看,我只能是想象。  晓峰:有时候想象会更敏感,会把一些干扰性的东西自然排除掉了。  孙:想得格外美好。我在想一个问题,利用工业厂房做展览对不同艺术家而言,感触可能不一样。我在想,像李秀勤、隋建国这样有较长工厂工作经历的艺术家对这种环境和与工业有关的作品是不是会特别感兴趣一些?李秀勤二十多年
期刊
2005年9月20日,由著名雕塑家、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吴为山教授创作,山西宇达集团公司制造、安装的大型青铜雕塑《老子》落成于江苏淮安市钵池公园,并成为江苏省第四届园艺博览会的主题雕塑。  此尊雕像高16米,重60吨,老子身著宽敞道袍,大袖飘拂,垂眉长髯,双眼凹陷,洞达深远。大耳的夸张,皱纹、双颧、眉弓的强调,赋予了道家的对“物而不化”、“寿同天地”梦想的追求。衣纹采取了线条、体积与平面的压缩、
期刊
本期主题:雕塑与受众的关系  编者按:雕塑与受众的关系各具形态,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背景的呈现的艺术关系是不同的。在当下的社会情境中,公共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的应是雕塑家本身的审美个性与公共性的融洽,雕塑家应以实现公共性的目的而创作,而不是做权利与利益的屈从者,本期所看法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对这一问题的剖析与批评。  写这篇文章完全是基于当下我国政治、经济和艺术之间的模糊关系与现
期刊
在经济蓬勃发展、物质文化生活不断进步的我国城市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的现代环境意识的觉醒和普遍认同,使人们越来越珍视大家共有的生存空间的质量,渴望着物质生活以外的精神享受。人类适应环境求得生存,改造环境求得发展,现代城市环境追求更多的人的主观意愿和感情色彩。  在城市精神环境这一系统工程中,城市雕塑是其重要的一环,占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席位,在提高环境艺术水平及增强环境的文化内涵中起着点睛的作用。基于此
期刊
阿图鲁·马提尼[图1],20世纪最伟大的意大利雕塑家。他1889年8月11日出生于意大利Treviso小镇的一个贫寒家庭。  贫寒的家境使他难以有机会进入小学接受正规的教育,直到12岁他才幸运地到了一家金首饰作坊当了一名学徒。他非常希望能成为一名音乐家,但是贫寒家境的现实使他发现了适合自己的不用花费的艺术追求——他的第二个至爱:雕塑。  15岁时,他进入了一个艺术学校开始学习雕塑和接触陶艺的制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