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作为医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验证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理论知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实践操作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从合理整合实验课程,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自身修养,加强实验课环节管理五个方面,谈谈强化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教学体会。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实验教学 教学体会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是医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验证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理论知识,加深对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获得相关实验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它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作风的重要渠道[1]。但是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仅仅被看做理论教学的补充,未能引起教师与学生的重视,这直接导致学生提出、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欠缺。如何提高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仍是目前医学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此问题我谈几点体会:
1.合理整合实验课程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出于课时分配与实验可控性的考虑,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实验的课程设置与理论课基本平行,并且因课时少,实验类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过程中的教师讲解与引导居主导地位,学生依赖于教师对实验原理的详细讲解和操作步骤的系统示范,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被调动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体现,实验效果不尽如人意[2]。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的课程设置,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从基础性、综合件及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进行重组整合,划分为基础性实验(常用基本技术)、综合性实验和学生参与设计实验三个教学模块[3]:基础性实验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的六大基本技术,分别是生物安全知识和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病原体标本的涂片制作和染色、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形态的方法、抗原抗体的检测方法等;综合性实验是将基本技术运用于模拟临床标本的病原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检查、病原微生物感染动物及其致病性和免疫性的观察和检测等;学生参与设计的实验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某一实验选题或临床病例资料,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研究并做实验报告。
重组整合不是简单机械地将实验分为三类,必须体现出三者的有机结合,基本技术要融合于综合性实验中;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要囊括学科间、系统间及基本技术间的综合,形成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强化摹本实验,涵盖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项目,使学生既能掌握教学大纲内容,又能得到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科研创新能力的锻炼。在强化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充分体现出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融合及横向联系,并为学生的设计性、探索性实验提供思路和空间。
2.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单一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的需求。整合多种教学手段,构建立体化的教学体系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的方向[4]。在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幻灯、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软件、网络等辅助实验教学:通过多媒体实物图片及三维模型图片,学生可以对病原微生物的形态有更加直观的了解;通过动画,学生对实验原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通实验操作录像,学生对实验过程及操作细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总之,在教学中充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节省人力。除此之外,我所在的教研室一直以来,积极探索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问题式教学(PBL)、团队教学(TBL)、案例教学(CBT)等国际流行的先进教学方法融入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努力探索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体系。
3.巩固理论知识基础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复合学科:医学微生物学部分简单易懂,但枯燥乏味、难以记忆;免疫学部分抽象难懂,系统性比较强,前后联系密切难以整体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因此理论课对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实验课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内容在理论课上难以讲清楚,有些内容必须通过实验验证。通过实验操作和示教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判断,使理论课上无法完成的内容在实验课上完成。实验操作能验证理论并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起搭桥作用。所以应当按教学大纲紧扣理论教学设计实验,在每一次的实验教学中尽量给予学生多动手练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实验课程的教学重点应当是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创新。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程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协调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5],有助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4.注意知识更新,加强自身修养
医学院校的教师必须加强对新理论、新方法及新成果的吸收和应用。近年来临床上的感染性疾病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严重耐药性病原微生物的出现,引起医院内感染激增;病原微生物变异所引起的严重感染性疾病频繁爆发,如SARS、猪流感和禽流感的流行。这些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恐慌,人们似乎看到传染病在全球复活。由于教科书的滞后性,这些新动向,很难在教材中及时得到反映。因此,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任课老师,更应注意理论知识的更新。我们不仅要通过各种方式(如参加短期培训班、进修班、专家讲座等)追踪最新的医学科学发展,吸取新的知识点完善自我知识结构;还要通过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共同交流,开阔教学思维,学习新教学法和新技术,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目前医学教育模式改革对医学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专业课教师除了应当精通所授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外,还要有较广博的文化修养,尽可能多地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全方位提高自身修养。在积极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加强爱岗敬业师德教育,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为人师表、开拓进取的大学教师。 5.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加强实验课环节管理
完善的实验准备是确保实验成功的前提,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实验准备主要是对实验中涉及的仪器设备及物品的准备。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操作性强,所需准备内容比较多,如实验菌种、实验动物、抗原抗体等各种材料的准备比较繁琐,实验准备过程比较复杂、费时费力。因此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准备工作基本全部由专职实验技术人员负责。任课教师在每次实验课前,不仅要和实验技术人员互相沟通协调,详细了解实验准备情况,而且要进行两次以上的预实验,确保实验所需仪器、试剂摆放到位,预判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解决预案,以保证实验的准确顺利进行。
为合理利用时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除了要做好课前准备之外,还有必要按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各环节的特点,加强对每一环节的管理掌控。首先任课教师要认真备课。教师只有充分备课才能做到准确、流畅地讲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也才能保证教师在实验课堂上灵活处理各种突发问题。其次,在实验开始前解答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对整个实验操作过程较为熟悉,保证实验得以顺利开始。学生动手操作前,教师还要做好必要的演示,尤其是一些复杂的实验操作,单靠教师空口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对关键操作步骤、特殊贵重仪器使用等进行详细演示。只有在准确、规范的演示,详细具体的指导下,才能降低甚至避免学生实验中的差错,提高学生实验成功率。再次,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和个导。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关键步骤的操作,对其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耐心指导。对操作失败组要及时引导分析原因,鼓励其重新操作完成实验。最后,实验结束后,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完整的实验不仅要使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和掌握相关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其严谨认真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因此,无论实验结果是否与预期一致,都要认真总结、分析,如实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就实验成败原因进行详细分析。
总之,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医学课程,是学生学习后继专业课的基础与保障,实验课教学对本课程教学意义重大。同时许多新理论、新知识都是通过科学的实验手段获得的。因此,在实际实验教学工作中,指导教师需要热爱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此外,还需要专心研究教学方法,合理设计实验,加强实验教学环节管理,不断提高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出综合能力更强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勇,扬继文,杨宗琪等.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技能大赛初探[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9):3008-3009.
[2]李显成.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初步实践[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4):181-182.
[3]王少华,诸欣平,胡永秀等.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10,9(2):248-250.
[4]时文燕,郑家庆,李瑶等.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几点体会[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1,32(5):306-307.
[5]李红梅.浅谈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3,38:44-45.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实验教学 教学体会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是医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验证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理论知识,加深对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获得相关实验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它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作风的重要渠道[1]。但是长期以来,实验教学仅仅被看做理论教学的补充,未能引起教师与学生的重视,这直接导致学生提出、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欠缺。如何提高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仍是目前医学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此问题我谈几点体会:
1.合理整合实验课程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出于课时分配与实验可控性的考虑,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实验的课程设置与理论课基本平行,并且因课时少,实验类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过程中的教师讲解与引导居主导地位,学生依赖于教师对实验原理的详细讲解和操作步骤的系统示范,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被调动起来,主体作用得不到体现,实验效果不尽如人意[2]。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的课程设置,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从基础性、综合件及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进行重组整合,划分为基础性实验(常用基本技术)、综合性实验和学生参与设计实验三个教学模块[3]:基础性实验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的六大基本技术,分别是生物安全知识和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病原体标本的涂片制作和染色、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形态的方法、抗原抗体的检测方法等;综合性实验是将基本技术运用于模拟临床标本的病原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检查、病原微生物感染动物及其致病性和免疫性的观察和检测等;学生参与设计的实验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某一实验选题或临床病例资料,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研究并做实验报告。
重组整合不是简单机械地将实验分为三类,必须体现出三者的有机结合,基本技术要融合于综合性实验中;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要囊括学科间、系统间及基本技术间的综合,形成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强化摹本实验,涵盖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项目,使学生既能掌握教学大纲内容,又能得到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科研创新能力的锻炼。在强化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充分体现出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融合及横向联系,并为学生的设计性、探索性实验提供思路和空间。
2.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单一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的需求。整合多种教学手段,构建立体化的教学体系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的方向[4]。在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幻灯、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软件、网络等辅助实验教学:通过多媒体实物图片及三维模型图片,学生可以对病原微生物的形态有更加直观的了解;通过动画,学生对实验原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通实验操作录像,学生对实验过程及操作细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总之,在教学中充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节省人力。除此之外,我所在的教研室一直以来,积极探索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问题式教学(PBL)、团队教学(TBL)、案例教学(CBT)等国际流行的先进教学方法融入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努力探索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体系。
3.巩固理论知识基础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复合学科:医学微生物学部分简单易懂,但枯燥乏味、难以记忆;免疫学部分抽象难懂,系统性比较强,前后联系密切难以整体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因此理论课对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实验课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内容在理论课上难以讲清楚,有些内容必须通过实验验证。通过实验操作和示教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判断,使理论课上无法完成的内容在实验课上完成。实验操作能验证理论并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起搭桥作用。所以应当按教学大纲紧扣理论教学设计实验,在每一次的实验教学中尽量给予学生多动手练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实验课程的教学重点应当是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创新。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程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协调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5],有助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4.注意知识更新,加强自身修养
医学院校的教师必须加强对新理论、新方法及新成果的吸收和应用。近年来临床上的感染性疾病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严重耐药性病原微生物的出现,引起医院内感染激增;病原微生物变异所引起的严重感染性疾病频繁爆发,如SARS、猪流感和禽流感的流行。这些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恐慌,人们似乎看到传染病在全球复活。由于教科书的滞后性,这些新动向,很难在教材中及时得到反映。因此,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任课老师,更应注意理论知识的更新。我们不仅要通过各种方式(如参加短期培训班、进修班、专家讲座等)追踪最新的医学科学发展,吸取新的知识点完善自我知识结构;还要通过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共同交流,开阔教学思维,学习新教学法和新技术,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目前医学教育模式改革对医学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专业课教师除了应当精通所授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外,还要有较广博的文化修养,尽可能多地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全方位提高自身修养。在积极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加强爱岗敬业师德教育,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为人师表、开拓进取的大学教师。 5.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加强实验课环节管理
完善的实验准备是确保实验成功的前提,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实验准备主要是对实验中涉及的仪器设备及物品的准备。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操作性强,所需准备内容比较多,如实验菌种、实验动物、抗原抗体等各种材料的准备比较繁琐,实验准备过程比较复杂、费时费力。因此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准备工作基本全部由专职实验技术人员负责。任课教师在每次实验课前,不仅要和实验技术人员互相沟通协调,详细了解实验准备情况,而且要进行两次以上的预实验,确保实验所需仪器、试剂摆放到位,预判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解决预案,以保证实验的准确顺利进行。
为合理利用时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除了要做好课前准备之外,还有必要按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各环节的特点,加强对每一环节的管理掌控。首先任课教师要认真备课。教师只有充分备课才能做到准确、流畅地讲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也才能保证教师在实验课堂上灵活处理各种突发问题。其次,在实验开始前解答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对整个实验操作过程较为熟悉,保证实验得以顺利开始。学生动手操作前,教师还要做好必要的演示,尤其是一些复杂的实验操作,单靠教师空口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对关键操作步骤、特殊贵重仪器使用等进行详细演示。只有在准确、规范的演示,详细具体的指导下,才能降低甚至避免学生实验中的差错,提高学生实验成功率。再次,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和个导。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关键步骤的操作,对其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耐心指导。对操作失败组要及时引导分析原因,鼓励其重新操作完成实验。最后,实验结束后,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完整的实验不仅要使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和掌握相关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其严谨认真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因此,无论实验结果是否与预期一致,都要认真总结、分析,如实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就实验成败原因进行详细分析。
总之,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医学课程,是学生学习后继专业课的基础与保障,实验课教学对本课程教学意义重大。同时许多新理论、新知识都是通过科学的实验手段获得的。因此,在实际实验教学工作中,指导教师需要热爱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此外,还需要专心研究教学方法,合理设计实验,加强实验教学环节管理,不断提高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出综合能力更强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勇,扬继文,杨宗琪等.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技能大赛初探[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9):3008-3009.
[2]李显成.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初步实践[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4):181-182.
[3]王少华,诸欣平,胡永秀等.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10,9(2):248-250.
[4]时文燕,郑家庆,李瑶等.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几点体会[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1,32(5):306-307.
[5]李红梅.浅谈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3,38: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