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前知识经济的时代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将直接面对外国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挑战,对外贸易越来越频繁,企业经营所遇到的各种风险也越来越多,加之企业经营改制中存在的不完善的运作,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的危机越来越严峻。因此一个企业要想在这样的经济潮流中生存、竞争、发展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而建立健全企业內部的控制制度,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內部控制;制度;探讨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各层次、各环节整体科学高效的管理控制制度的有机体系,是由一系列控制政策和程序所组成的系统。目的是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的运行,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与安全,防范各种经营风险,及时防止和纠正错误与弊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经营运作信息的及时准确。它是通过企业内部高层管理者乃至每一名员工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高效的相互制约的行为规范。
一、内部控制的产生
纵观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轨迹,其理论和概念的演变就本质而言,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形成阶段和发展与完善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源于内部牵制的理论假设,这一阶段的特点为:在企业内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内部控制措施、程序和方法,基本上形成了业务处理程序化、业务分工标准化、企业员工间协作与制约制度化,以及与经营目标关联化的理论格局。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一理论在于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重点集中在如何防弊纠错上,使内部控制在面对企业管理实际时显得过于消极和狭窄。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系统论、控制论等理论的影响,以及90年代信息产业和高风险行业兴起的冲击,学术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两种观点。虽然二者存在有一定的差异,但这一阶段的理论特点则反映了人们对内部控制研究重点的转移,即逐步从一般向具体深化,并将内部控制“要素化”,体现了内部控制源于管理阶层的经营方式与管理过程相结合的特点。
二、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 人员素质的控制
主要包括对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控制。人是内控制度的主体,首先企业高层的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很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否则制定科学合理、严谨有序的内控制度就成为一句空话。而制定了内控制度就需要具有相应素质的员工来执行,如果人员素质不符合要求,控制措施就会失效。所以企业应按照不同岗位的要求,招聘不同学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竞聘上岗,科学合理地安排,使每个职员所担任的职务与其所具备的素质、能力相称,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把所担任的工作做到最好。内部控制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因此就高层管理者的控制而言,首先是其应德才兼备,并深知明确实施内部控制的主体,是最大限度强调高级管理层的控制责任,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其次是要设计和协调好各部门、各环节的关系,加强内部的民主监督机制和控制检查制度,防止经营者侵犯国家利益、或非法牟取私利。内部控制是由人来设计和实施的,就会计工作人员素质的控制而言,首先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思想道德的修养,使其做到遵守国家、企业、行业的各项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其次应建立岗前培训,定期不定期的业务再教育,确保会计人员政治上过硬,业务上精通,确保会计工作正确规范严谨,并能适应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科学严谨的内控制度才得以有效实施,保证企业的经营有序科学高效,企业才能在日益竞争的经济环境中得以生存发展壮大。
2 组织控制
首先是不相容职务分离,即经营业务的授权者与执行者要分离,执行者与记录者、监督者要分离。要注重把握①在决策层内部要有明确的透明度、合理的权利分割与牵制。特别应充分发挥董事会必要的集中决策,集体领导,形成即相互支持与协助,又相应提醒与制约的优势,落实监事会与职工代表大会应有的监督检查作用。②决策过程中应有的科学程序以及决策与管理体系中应有的结构层次。对企业的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由于它们涉及的资金或资产数额很大,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影响重大,有时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为了防止资产的浪费和流失,就必须有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来把关。其次,对外投资、资产处理、资金调度以及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如资产重组、收购兼并、担保抵押、财务承诺、关联交易等)的决策一旦作出,其执行过程也必须由不同部门和不同人员相互监督和制约。就会计工作而言,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务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应分离、相互制约。实践证明,为了使内部控制行之有效,三项职务必须分离,资产保管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经营责任与会计责任相分离,授权与执行、保管、审查、记录相分离。
3 业务程序及信息质量的控制
企业为保证各项经济业务科学高效有序的运行,就必须科学合理的规定内部业务程序。控制的要求是,按组织控制的要求和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分工,授予各机构及各层次管理人员相应的审批权,强调任何机构人员不经合法授权不得行使审批权,也不得越权审批,对已经发生的业务必须按照会计控制的要求及时、正确、全面的反映和记录,并复核记录内容,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及时完整。会计信息是企业中最重要的信息,因此,建立和和健全会计信息系统,是完善会计制度设计、信息质量控制的主要方面。企业必须根据现行的会计制度及有关法规,建立一整套完整的会计科目表,建立严格的原始记录和凭证连续编号制度,建立定期盘点制度、对账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建立定期的会计分析制度。只有科学的经营运作,高质量的信息反馈,企业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及时改进控制,及时提出新的更科学的决策。
三、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措施
在规模化的企业中,要通过加强组织控制制度的建设来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组织保障体系。在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中也应该加强组织控制,实行规范化的企业管理。
1 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体系。
企业具有产权明晰的特点。但是,产权明晰并不能够代表“管理科学”。而科学管理的前提是以“群体管理”为特征,推行产权多元化,以多元产权投资者组成群体管理队伍是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产权多元化有三方面好处:一是跳出企业自我积累资金的圈子,使资本能够快速增长;二是多股东参与决策,使董事会成员的能力互补,决策更谨慎,从而克服产权“独吃”最终减少决策失误;三是多股东结构可以从企业体制上根本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强化企业内部利益约束力度,使产权人格化、明晰化、合理化,有利于内部激励机制、监 督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形成,完善企业内部组织控制制度。
2 强化企业风险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剧烈竞争的社会,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对风险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活动之一。COSO报告指出,所有的企业,不论其规模、结构、性质或产业是什么,其组织的不同层级都会遭遇风险,管理阶层须密切注意各层级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现代企业必须通过内部会计控制来抑制风险,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低风险与高收益的不败之地。
3 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内部治理结构是一种据以对企业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现代企业的运行需要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体系。这一体系要求职业的管理者阶层和管理者市场,要求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通常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等组成。在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吋要注意做好三方面的控制工作:一是健全企业治理结构,明确各层次管理者的责权关系;二是建立组织机构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通过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实行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内部管理制度;三是严格考核与奖惩制度。对受托者(经理层人员)应该有严格的考核与奖惩制度,以保护委托者的利益。
4 加强单位负责人的自觉控制意识。
内部控制成败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单位负责人内部控制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又是关键。从理论上讲,内部控制本身也有局限性,其中主要是单位最高领导人控制的随意性或相互串通,搞内部人控制。因此,提高单位负责人自觉执行内部控制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从我国一些企业的现状分析,这些企业不是没有内部控制,而是没有良好的执行。其中,往往是企业责任人带头不执行,破坏既定的内部控制程序,导致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或只对下不对上。《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负有执行《会计法》的法律责任。今后在制定内部控制有关规定时,同样要明确单位负责人应负有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由上而下共同执行内部控制的要求,从而推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康发展
我国政府已经积极努力地塑造了一种重视、开发和研究内部控制的宏观环境,引导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但内部控制的健全还有很多繁杂而具体的工作要做。我们相信,在具有前瞻性的引导下,在实务界与理论界的积极配合下,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会得到较快的发展。
关键词:內部控制;制度;探讨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各层次、各环节整体科学高效的管理控制制度的有机体系,是由一系列控制政策和程序所组成的系统。目的是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有序、高效的运行,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与安全,防范各种经营风险,及时防止和纠正错误与弊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经营运作信息的及时准确。它是通过企业内部高层管理者乃至每一名员工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高效的相互制约的行为规范。
一、内部控制的产生
纵观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轨迹,其理论和概念的演变就本质而言,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形成阶段和发展与完善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源于内部牵制的理论假设,这一阶段的特点为:在企业内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内部控制措施、程序和方法,基本上形成了业务处理程序化、业务分工标准化、企业员工间协作与制约制度化,以及与经营目标关联化的理论格局。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一理论在于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重点集中在如何防弊纠错上,使内部控制在面对企业管理实际时显得过于消极和狭窄。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系统论、控制论等理论的影响,以及90年代信息产业和高风险行业兴起的冲击,学术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两种观点。虽然二者存在有一定的差异,但这一阶段的理论特点则反映了人们对内部控制研究重点的转移,即逐步从一般向具体深化,并将内部控制“要素化”,体现了内部控制源于管理阶层的经营方式与管理过程相结合的特点。
二、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 人员素质的控制
主要包括对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控制。人是内控制度的主体,首先企业高层的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很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否则制定科学合理、严谨有序的内控制度就成为一句空话。而制定了内控制度就需要具有相应素质的员工来执行,如果人员素质不符合要求,控制措施就会失效。所以企业应按照不同岗位的要求,招聘不同学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竞聘上岗,科学合理地安排,使每个职员所担任的职务与其所具备的素质、能力相称,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把所担任的工作做到最好。内部控制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因此就高层管理者的控制而言,首先是其应德才兼备,并深知明确实施内部控制的主体,是最大限度强调高级管理层的控制责任,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其次是要设计和协调好各部门、各环节的关系,加强内部的民主监督机制和控制检查制度,防止经营者侵犯国家利益、或非法牟取私利。内部控制是由人来设计和实施的,就会计工作人员素质的控制而言,首先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思想道德的修养,使其做到遵守国家、企业、行业的各项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其次应建立岗前培训,定期不定期的业务再教育,确保会计人员政治上过硬,业务上精通,确保会计工作正确规范严谨,并能适应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科学严谨的内控制度才得以有效实施,保证企业的经营有序科学高效,企业才能在日益竞争的经济环境中得以生存发展壮大。
2 组织控制
首先是不相容职务分离,即经营业务的授权者与执行者要分离,执行者与记录者、监督者要分离。要注重把握①在决策层内部要有明确的透明度、合理的权利分割与牵制。特别应充分发挥董事会必要的集中决策,集体领导,形成即相互支持与协助,又相应提醒与制约的优势,落实监事会与职工代表大会应有的监督检查作用。②决策过程中应有的科学程序以及决策与管理体系中应有的结构层次。对企业的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由于它们涉及的资金或资产数额很大,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影响重大,有时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为了防止资产的浪费和流失,就必须有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来把关。其次,对外投资、资产处理、资金调度以及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如资产重组、收购兼并、担保抵押、财务承诺、关联交易等)的决策一旦作出,其执行过程也必须由不同部门和不同人员相互监督和制约。就会计工作而言,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务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应分离、相互制约。实践证明,为了使内部控制行之有效,三项职务必须分离,资产保管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经营责任与会计责任相分离,授权与执行、保管、审查、记录相分离。
3 业务程序及信息质量的控制
企业为保证各项经济业务科学高效有序的运行,就必须科学合理的规定内部业务程序。控制的要求是,按组织控制的要求和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分工,授予各机构及各层次管理人员相应的审批权,强调任何机构人员不经合法授权不得行使审批权,也不得越权审批,对已经发生的业务必须按照会计控制的要求及时、正确、全面的反映和记录,并复核记录内容,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及时完整。会计信息是企业中最重要的信息,因此,建立和和健全会计信息系统,是完善会计制度设计、信息质量控制的主要方面。企业必须根据现行的会计制度及有关法规,建立一整套完整的会计科目表,建立严格的原始记录和凭证连续编号制度,建立定期盘点制度、对账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建立定期的会计分析制度。只有科学的经营运作,高质量的信息反馈,企业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及时改进控制,及时提出新的更科学的决策。
三、加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措施
在规模化的企业中,要通过加强组织控制制度的建设来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组织保障体系。在非公有制的中小企业中也应该加强组织控制,实行规范化的企业管理。
1 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体系。
企业具有产权明晰的特点。但是,产权明晰并不能够代表“管理科学”。而科学管理的前提是以“群体管理”为特征,推行产权多元化,以多元产权投资者组成群体管理队伍是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产权多元化有三方面好处:一是跳出企业自我积累资金的圈子,使资本能够快速增长;二是多股东参与决策,使董事会成员的能力互补,决策更谨慎,从而克服产权“独吃”最终减少决策失误;三是多股东结构可以从企业体制上根本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强化企业内部利益约束力度,使产权人格化、明晰化、合理化,有利于内部激励机制、监 督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形成,完善企业内部组织控制制度。
2 强化企业风险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剧烈竞争的社会,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对风险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活动之一。COSO报告指出,所有的企业,不论其规模、结构、性质或产业是什么,其组织的不同层级都会遭遇风险,管理阶层须密切注意各层级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现代企业必须通过内部会计控制来抑制风险,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低风险与高收益的不败之地。
3 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内部治理结构是一种据以对企业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现代企业的运行需要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体系。这一体系要求职业的管理者阶层和管理者市场,要求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通常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等组成。在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吋要注意做好三方面的控制工作:一是健全企业治理结构,明确各层次管理者的责权关系;二是建立组织机构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通过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实行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内部管理制度;三是严格考核与奖惩制度。对受托者(经理层人员)应该有严格的考核与奖惩制度,以保护委托者的利益。
4 加强单位负责人的自觉控制意识。
内部控制成败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而单位负责人内部控制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又是关键。从理论上讲,内部控制本身也有局限性,其中主要是单位最高领导人控制的随意性或相互串通,搞内部人控制。因此,提高单位负责人自觉执行内部控制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从我国一些企业的现状分析,这些企业不是没有内部控制,而是没有良好的执行。其中,往往是企业责任人带头不执行,破坏既定的内部控制程序,导致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或只对下不对上。《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负有执行《会计法》的法律责任。今后在制定内部控制有关规定时,同样要明确单位负责人应负有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由上而下共同执行内部控制的要求,从而推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康发展
我国政府已经积极努力地塑造了一种重视、开发和研究内部控制的宏观环境,引导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但内部控制的健全还有很多繁杂而具体的工作要做。我们相信,在具有前瞻性的引导下,在实务界与理论界的积极配合下,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会得到较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