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我最喜欢看连环画,常常把连环画翻得烂掉了封皮。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阅读绘本故事,特别是充满幻想色彩的童话、神话,以及科幻故事等。想象是孩子成长的翅膀,想象性的童话作文,更是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向往,也是孩子学习语言、学习写作的极好路径。吴琳老师所选取的看图作文素材,源自英国作家苏珊·华莱的《獾的故事》,故事本身充满了人间的温情,足以让人为之动容。因此,这个写作的内容本身,对孩子的精神发展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选择什么样的话题作为写作的内容,的确是需要我们精心选择的,尤其是孩子的写作,所写的更应该贴近他们的生活世界——属于儿童的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说,吴琳老师具有作文的课程意识,且能在自己的博览群书中,寻找到适合孩子的作文素材,的确是一件不易的事。
看图作文,如何充分利用图画的优势,在写作方法及能力培养上凸显教学的指导功能呢?从孩子学写作的视角看,图画作文有话可说,但话要说得好,更要写得好,就是一个有话要说的事情。
一、看图作文,“想”比“看”更重要
看图作文,你可以看到的是画面,看不到的是画面中省略的、隐藏的更多的画面,连续性的画面,甚至人物开口说的话,心里想的话。这些更为丰富的动态过程和情境,都无法在一张或几张画面上呈现出来。因此,看图作文,依据画面的“想象”比仔细“观察”显得更加重要,因为想象是无穷尽的,而观察则是有局限的。吴琳老师首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正是看到了“想”比“看”的重要性。
如何想象?如何才能产生丰富而合理的想象?特别是从一张图画上,想象出一个合情合理而又趣味无穷的完整故事,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做到的。比如獾教狐狸打领带这张图,如果没有打领带的生活经验,你就无从想起,即使再大胆,也很难想象出那个教打领带的情节,所以,想象需要孩子的生活经验。而现实是我们中国的孩子,一般在小学四年级之前,没有学过打领带,但是孩子一定学过系红领巾。系红领巾的经验是可以迁移的:为什么要学习系红领巾?谁教你的?如果是妈妈教你的,那么妈妈是怎么示范的?怎么帮你系上的?你是怎么学会的?你系上红领巾之后,走在校园里是什么感觉?这些经验,其实都是可以移植到獾教狐狸打领带这个故事里去的。所以,想象需要经验的迁移,而教学就是要促使学生学会联系,学会迁移。有了这样的经验迁移是否就可以想象得丰富了呢?未必如此。一般的孩子都是这样想的:獾怎么教?狐狸怎么学?开始狐狸怎么也学不会,獾还是很耐心地教,最后狐狸终于学会了,獾很高兴。如果仅仅这样想象,就落入了“套路”,体现不出孩子真正的想象力。教学要在这个“情节”的独特性上发挥作用,怎么想?往哪儿想?你唯有堵住这一条“套路”,孩子才会有更富创意的想象:狐狸要去参加一个派对,非得系领带不可,可是怎么也系不像;雄狐狸要去约会;狐狸第一次当模特走秀……有了这样的情节,故事就不会千人一面了,就会饶有情趣了。想象,常常会带给人创造的快乐和激情。
二、看图作文,“讲”比“写”更丰富
孩子都会说话,看着图画自然就能开口讲故事,不管故事讲得是否生动形象,总是能讲的;但给孩子一张画,让孩子拿起笔来写一个故事,哪怕是一段话,孩子都觉得很难很难。我们常常说:能说就会写,写无非就是把说的话记下来而已。其实,说和写并非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写”不是“说”的书面记录机。讲故事,具有现场感,面前有一个或一群活生生的听众,因而你的讲有明确的对象和目的,有讲的动力。何况在讲的过程中,可以视听众的反应进行调整,以便更吸引听众,所以边讲边在积极地思考和想象,构想出更美妙的情节或场景来。而写的时候,是一个人,没有对象感,也没有需要感,因此是一种独白。没有丰富的心灵世界和丰富的情感推动,一个人是很难静得下心来,写出那么丰富而美妙的文字的。所以,看图作文,如果没有充分的讲故事作为前提,直接看图写作,无异于一种精神“折磨”,把本来很美好的绘本阅读,变成一件痛苦不堪的事情了。少了兴致,作文教学就没了意义。吴琳老师的作文课,讲述的部分非常充分,每一个孩子都有足够的时间去想,去说。因为她知道,“讲”会比“写”更丰富。唯有“讲”出了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而教学最需要研究的是,从说到写的转化规律。
三、看图作文,“对话”比“情节”更生动
看图作文,我们常常重视情节的构想,因为情节最易吸引人,也最能表达意思。但是,图画中的人物,在具体的情境中,一般都是开口说话的,而且会有人物之间的对话,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在图画中一般都没有直接标示的,需要我们看图时根据画面人物的位置和动作,想象出那个对话的情境。讲故事的时候,画中的人物往往会开口说话,而一旦到了写的阶段,学生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把人物所说的话都省略了,或者变成了一种转述。于是,我们会看到学生的作文显得很简单,也很单调,就是什么人怎么做。“让人物开口说话”,指导学生写好图画中人物的对话,甚至透过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则是一种叙事构思方法。比如獾教狐狸打领带,可以通过对话,把狐狸为何要学打领带的情节表现出来,而不是用叙述的方式。两相比照,可以让学生获得更为真切的认识:对话,真的会比情节更生动;或者,对话,会让情节更生动。如果学生缺少对话的想象能力,你不妨通过表演的方式加以还原,把静态的画面还原为动态的生活情境。这样的教学是否更有意思呢?
四、看图作文,“读”比“改”更有益
作后如何讲评?这是一个很少讨论的话题。因为我们的教学管理部门有很明确的规定:认真批阅,字词句的错误要圈出订正,且有眉批,须写总评。因此,批改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负担,不仅仅需要智力,还需要体力。然而实际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学生往往只看几眼,甚至只瞄一眼,看个等第就合上了。改得越多越细,孩子看得越少,因为他们觉得有点难堪。小学生的作文,应该多就少改,只要文通句顺,就算达标了。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更无必要追求文学化的语言。孩子写作,重要的是能够把自己的话写通顺,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如此而已。
正因为如此,让孩子自己通过朗读的方式,用自己的耳朵来听,评判是否通顺、是否清楚明了。你听懂了,就是写清楚了;你听得耳顺了,就是写得通顺了。就是这么简单!长期坚持,必然养成学生自读自改的好习惯。让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这或许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而一味地要求教师详评细改,有的时候反而得不偿失。依我看来,“读”比“改”更可靠,也更有益学生的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忠信)
看图作文,如何充分利用图画的优势,在写作方法及能力培养上凸显教学的指导功能呢?从孩子学写作的视角看,图画作文有话可说,但话要说得好,更要写得好,就是一个有话要说的事情。
一、看图作文,“想”比“看”更重要
看图作文,你可以看到的是画面,看不到的是画面中省略的、隐藏的更多的画面,连续性的画面,甚至人物开口说的话,心里想的话。这些更为丰富的动态过程和情境,都无法在一张或几张画面上呈现出来。因此,看图作文,依据画面的“想象”比仔细“观察”显得更加重要,因为想象是无穷尽的,而观察则是有局限的。吴琳老师首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正是看到了“想”比“看”的重要性。
如何想象?如何才能产生丰富而合理的想象?特别是从一张图画上,想象出一个合情合理而又趣味无穷的完整故事,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做到的。比如獾教狐狸打领带这张图,如果没有打领带的生活经验,你就无从想起,即使再大胆,也很难想象出那个教打领带的情节,所以,想象需要孩子的生活经验。而现实是我们中国的孩子,一般在小学四年级之前,没有学过打领带,但是孩子一定学过系红领巾。系红领巾的经验是可以迁移的:为什么要学习系红领巾?谁教你的?如果是妈妈教你的,那么妈妈是怎么示范的?怎么帮你系上的?你是怎么学会的?你系上红领巾之后,走在校园里是什么感觉?这些经验,其实都是可以移植到獾教狐狸打领带这个故事里去的。所以,想象需要经验的迁移,而教学就是要促使学生学会联系,学会迁移。有了这样的经验迁移是否就可以想象得丰富了呢?未必如此。一般的孩子都是这样想的:獾怎么教?狐狸怎么学?开始狐狸怎么也学不会,獾还是很耐心地教,最后狐狸终于学会了,獾很高兴。如果仅仅这样想象,就落入了“套路”,体现不出孩子真正的想象力。教学要在这个“情节”的独特性上发挥作用,怎么想?往哪儿想?你唯有堵住这一条“套路”,孩子才会有更富创意的想象:狐狸要去参加一个派对,非得系领带不可,可是怎么也系不像;雄狐狸要去约会;狐狸第一次当模特走秀……有了这样的情节,故事就不会千人一面了,就会饶有情趣了。想象,常常会带给人创造的快乐和激情。
二、看图作文,“讲”比“写”更丰富
孩子都会说话,看着图画自然就能开口讲故事,不管故事讲得是否生动形象,总是能讲的;但给孩子一张画,让孩子拿起笔来写一个故事,哪怕是一段话,孩子都觉得很难很难。我们常常说:能说就会写,写无非就是把说的话记下来而已。其实,说和写并非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写”不是“说”的书面记录机。讲故事,具有现场感,面前有一个或一群活生生的听众,因而你的讲有明确的对象和目的,有讲的动力。何况在讲的过程中,可以视听众的反应进行调整,以便更吸引听众,所以边讲边在积极地思考和想象,构想出更美妙的情节或场景来。而写的时候,是一个人,没有对象感,也没有需要感,因此是一种独白。没有丰富的心灵世界和丰富的情感推动,一个人是很难静得下心来,写出那么丰富而美妙的文字的。所以,看图作文,如果没有充分的讲故事作为前提,直接看图写作,无异于一种精神“折磨”,把本来很美好的绘本阅读,变成一件痛苦不堪的事情了。少了兴致,作文教学就没了意义。吴琳老师的作文课,讲述的部分非常充分,每一个孩子都有足够的时间去想,去说。因为她知道,“讲”会比“写”更丰富。唯有“讲”出了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而教学最需要研究的是,从说到写的转化规律。
三、看图作文,“对话”比“情节”更生动
看图作文,我们常常重视情节的构想,因为情节最易吸引人,也最能表达意思。但是,图画中的人物,在具体的情境中,一般都是开口说话的,而且会有人物之间的对话,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在图画中一般都没有直接标示的,需要我们看图时根据画面人物的位置和动作,想象出那个对话的情境。讲故事的时候,画中的人物往往会开口说话,而一旦到了写的阶段,学生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把人物所说的话都省略了,或者变成了一种转述。于是,我们会看到学生的作文显得很简单,也很单调,就是什么人怎么做。“让人物开口说话”,指导学生写好图画中人物的对话,甚至透过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则是一种叙事构思方法。比如獾教狐狸打领带,可以通过对话,把狐狸为何要学打领带的情节表现出来,而不是用叙述的方式。两相比照,可以让学生获得更为真切的认识:对话,真的会比情节更生动;或者,对话,会让情节更生动。如果学生缺少对话的想象能力,你不妨通过表演的方式加以还原,把静态的画面还原为动态的生活情境。这样的教学是否更有意思呢?
四、看图作文,“读”比“改”更有益
作后如何讲评?这是一个很少讨论的话题。因为我们的教学管理部门有很明确的规定:认真批阅,字词句的错误要圈出订正,且有眉批,须写总评。因此,批改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负担,不仅仅需要智力,还需要体力。然而实际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学生往往只看几眼,甚至只瞄一眼,看个等第就合上了。改得越多越细,孩子看得越少,因为他们觉得有点难堪。小学生的作文,应该多就少改,只要文通句顺,就算达标了。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更无必要追求文学化的语言。孩子写作,重要的是能够把自己的话写通顺,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如此而已。
正因为如此,让孩子自己通过朗读的方式,用自己的耳朵来听,评判是否通顺、是否清楚明了。你听懂了,就是写清楚了;你听得耳顺了,就是写得通顺了。就是这么简单!长期坚持,必然养成学生自读自改的好习惯。让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这或许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而一味地要求教师详评细改,有的时候反而得不偿失。依我看来,“读”比“改”更可靠,也更有益学生的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