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车寸步难行

来源 :留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g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上个世纪末高中毕业时开始,就总有声音在催促我去学开车。那时还是20世纪,大家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满怀憧憬与期待。有一段时间,还有人总结出了21世纪必须掌握的三门技术:懂英语,能操作电脑,会开车。
  不过,对于学车这么高级的技术,我仍然提不起兴趣,我总是觉得公共交通工具就能满足我的全部交通需求。去美国之前,也有对那边情况比较了解的朋友苦口婆心地建议我先学习开车,因为“到了那边,有个车方便得多”。我仍然不以为然,不予理会。
  到美国后,我终于明白了朋友们好心的建议与善意的提醒背后的分量。说实话,在美国有一辆自己的车何止是“方便得多”的问题,没有车简直就是寸步难行,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需求都解决不了。如果说在中国,私家车还勉强算奢侈品的话,那在美国,车绝对是必需品。我不知道住在纽约这样的大城市没有车是怎么样一种状况,我只知道,在我所居住的布鲁明顿这种小镇,如果没有车,去个超市都非常不方便。
  以我所就读的印第安纳大学为例,面积就有1931英亩,好在学校有校车。住在学生宿舍的同学(请注意,这还只是校内学生宿舍,租住校外公寓的情况还先不讨论)每天要搭乘校内的公共汽车上课。校内的各个建筑都离得很远,如果希望像在国内上大学时那样,每天从宿舍步行到教学楼,这种想法基本不可能实现,除非提前1小时出发。而且,这还只是在校内活动。
  如果我们要去校外的超市购物,车的问题就更加突出。刚到美国那几个月,每周或每两周去超市购物一次,是我们当时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但坐什么交通工具去购物却是最大的困扰。我们是可以搭乘公共汽车去远方的超市,但由于平时课业繁重,去超市购物的时间一般都是在周末,而小镇周末的公共汽车,大概半小时才会有一班。而且公共汽车站一般是不会直接设在超市门口的,我们搭乘公共汽车到站后,还要走上一段距离,才会到达超市。去的时候不要紧,反正是空手。回来的时候问题可就严重了。因为我们去超市都会买上两个星期所需的食物,如果把这些东西从超市搬到公共汽车站,是相当麻烦的一件事情。
  所以刚去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是坐出租车从超市回宿舍。在美国小镇坐出租车的体验跟国内更是大不相同。首先是价格奇贵,在国内人民币10元可以达到的地方,这里大概要15美元,还不包括小费。此外还有一个让我们感到奇怪之处:布鲁明顿的出租车会按乘车的人数来收费。
  在布鲁明顿坐出租车需要提前打电话预约。经常坐出租车的留学生,会有两个意外的发现:一是钱花得特别快,因为车费太贵;二是竟然会经常遇到同一位司机。开始还以为是缘分让我们再次相聚,跟司机一聊才知道,原来在这座6万人的小镇上,总共就只有20辆出租车。为什么出租车数量这么少?因为汽车在一般的美国人家里都是必备品,在这个小镇上,出租车几乎都是供我们这种刚来的留学生使用的,而留学生也会陆陆续续买进自己的车,所以出租车所面对的顾客几乎始终是新生,这就决定着出租车的需求量永远都不会太大。
  尽管如此,由于我对车确实是没什么兴趣,只觉得这些身外让我操心之物越少越好,再加上我这人非常宅,活动的范围也很有限,“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所以我倒是一直没有学车,也没有买车。但我必须承认,我这种另类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值得大家学习,没有车的美国生活也让我留下了很多遗憾。我时常想,如果我在美国的时候会开车,有一辆自己的车,是不是我的生活会变得更丰富一些,离开美国后的回忆也更多一些呢?这个答案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奉劝各位准备留美的同学们,最好在出国前就学会开车,它必将带给你更加方便、多彩的生活。
其他文献
光阴荏苒,来到英国快两年了,在经历了只有自己才知晓的辛酸、快乐、痛楚、挣扎和做人的幸福以及逐步对英国社会生活的了解之后,很愿意把自己对英国的一些了解和体会分享给即将踏上留学征途和正在国外只身奋斗的同伴们,希望这些感受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更希望每一位选择留学海外这条路的朋友都能够明确自己的方向,使自己这段难得的人生经历达到效用的最大化。  在英国的这段时间,我体会最深的就是英国人的信用观念。中国留学生
期刊
在国内,我们都说搬家是“乔迁之喜”,按理是要请客吃饭大动干戈的。但对于我们这些在异国他乡的穷留学生来说,因为学业、租金、交通及住宿环境甚至是爱情,搬家几乎就是和吃饭睡觉一般寻常的事情。从2002年9月到现在,区区不到3年时光,掐指一算,我举家大迁7次。在朋友中,我的搬家次数真的算非常少了。留学生搬家的原因大同小异,搬家的过程方法却是各显神通。但一提到搬家,几乎都是头皮发麻、劳命伤财的大工程,在国外
期刊
用形体语言诠释现代绘画艺术    2005年4月8日,《生命之火——亚瑟?安日尔绘画展》举行了隆重的展出开幕式。主办方邀请了法国的舞蹈演员,通过她们的表演,帮助观众理解现代艺术的含义。  开幕式当天,两位曾在音乐剧《飘》中担任舞者的法国女演员,簇拥着画家亚瑟?安日尔来到一幅幅画前,用现代舞的方式表达画家的创作思路。她们的表演好似冰与火的交融,让观众对现代艺术有了更深的了解。  此次展览定名“生命之
期刊
王健,世界著名大提琴演奏家。童年时因其卓越才华受到包括小泽征尔在内的世界音乐大师们的嘉许。1985年赴美留学。英国弦乐杂志《斯特拉底》盛赞他是“一位令人激动的演奏家,他的技巧是建立在花岗岩上的”  在伦敦买了房子的王健说他“并没有定居伦敦”,因为“房子买了那么多年,真的没有住过几天”。  现在的王健抱着他的大提琴满世界巡演,偶尔有点闲暇,能在马达斯班一起喝茶,也是难得。  “现在每天花多少时间练琴
期刊
很多论坛的ID下面都会有“来自”一项,网友来自天南海北当然要做个自我介绍,从北京到纽约,悉尼到伦敦,各有各的故事可讲,一直觉得天涯论坛这个名字起的好,既说明了自己的地理位置——海南,又最确切的描述了无论天涯海角,我们都来相会这样一个人类永恒的美好愿望。孤独的灵魂在网络上可以享受到虚拟的社会生活,群居生活。网上的论坛短时间内火起来是顺理成章的,虚伪的人们,孤独的人们,在网上可以云山雾罩吹破牛皮,看贴
期刊
2005年元月30日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瑞士分会与华文出版社联合主办2005年新春联谊会暨新书《在瑞士的岁月》首发式。除本分会成员外,与会嘉宾有:瑞士新任驻华大使丹特·马提内利(Dante Martinelli)先生和夫人;瑞士使馆文化参赞施罗凯先生夫妇;瑞士使馆办公室主任梅约克先生夫妇;瑞士商会会长埃尔钦汗等;瑞士联邦旅游局北京办事处代表冯辉小姐等。此外出席活动的还有四位中国驻瑞士前任
期刊
留学海外,承担的不仅是个人的梦想,往往还有家人父母的期望。相对于有政府、单位作后盾的公派留学生,自费留学生背后的支柱往往只是自己的家人,一旦发生意外,抗风险能力很弱。因此,只身一人客居异国,自己注意保护、照顾好自己首当其冲;其次,就是给自己买份保险,以防以外发生。  据编辑部了解,中国境内目前针对留学生的专门险种少之甚少,只有一种广义上的“海外意外险”,限于赴境外旅游、商务等活动为期1年之内的中国
期刊
端木美,曾留学瑞士弗里堡大学。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  2013年12月18日,阴雨连绵多日的广州迎来了和煦的阳光,为期两天的第十六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开幕。作为与会领导,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端木美来到了广州。《留学生》记者借机对她进行了专访。采访前记者知道端木美精通法语、英语,但令记者意外的是,由于曾在中山大学学习
期刊
中国人远渡重洋,赴法学习,也有100多年的历史。这100多年的历史几度辉煌几多灿烂。    勤工俭学 光照千秋    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1847年前后,就有来自中国的学生自费到法国留学,1872年首批官派生赴法学习,辛亥革命以后,各种形式的留法学生大量出现。尤其是1920年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风靡全国,在中国近代留学史和革命史上留下了千古佳话。后来,其中的许多人成了新中国的缔造者和创业者。  
期刊
“游学”, 也叫“修学旅游”,最早起源于英国,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介于游与学之间,同时又融合了学与游。马可·波罗游历中国17年、阿倍仲麻吕遣唐留学、诺贝尔游历俄美、达尔文环球考察,这些故事都透露出游学曾是世界各国的一种传统学习教育方式。  中国游学出现和形成是在“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在重视经学的汉代,“经学”和“游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到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