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女作家施玮的“灵性写作”与人类意识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越:神性趋向与人类意识的合一
  王红旗:如果从你塑造的人物形象而言,《世家美眷》《逐出伊甸园》《红墙白玉兰》这三部小说各有什么不一样?
  施 玮:这三部小说可以说是“女性命运三部曲”,描述了三种怎样的命运呢?第一部写女性在社会动荡中的命运,以历史中的战争、革命、经济等社会大格局的变动为背景,是“纵述”写法;第二部写女性在极端变革时代中的命运,改革开放是非常独特的,精神、物质极端裂变,审美和理念颠覆失重的时代,是“横述”写法;第三部小说写女性生命自我成长过程中的命运,是在与外界互动中成长的,而这个外界表面上是男人,其实更是男人所代表的社会与文化,是“点述”写法。简单来说是女性命运三重奏:第一部是女性在历史中的命运;第二部是女性在社会中的命运;第三部是女性在自我成长中的命运。
  王红旗:当然也是你把女性意识、宗教意识与人类意识融合在一起,以诗学思维的想象之翼,以“灵性写作”的创作实验,书写女性“生存—精神—灵魂”,以反思女性命运达到对男性政治历史与现实的尖锐批判。而且,你小说中的一个个女性形象,犹如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灵性”“神性”的人类精神发起者,在社会历史与现实的深处都燃起了一支支火炬,构筑成一个精神通过的巨型仪式,正在飞向真正觉醒的“信仰”极地。成就人性的美善、人类不可轻视的光耀与尊严。
  施 玮:我的小说重在呈现“女性灵性自我的自觉意识”:首先,女性要对自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而且要有一个自我成长的空间,有灵性的獨立的存生,才能谈得上和另外一个人有爱情。否则女性自我没有成长起来,没有灵性的自足与自省,没有自觉性的定位与调整,那么她和另一个人的爱情,要么就是彼此伤害,要么就是畸形的共存。这也是我在《红墙白玉兰》中所表达的,两个人都有问题,然后在一起纠缠,不是爱情出了问题,而是他们本身出了问题。彼此都爱,但彼此都给对方痛苦。在婚姻日常生活方面,女性不能一嫁出去就不要自我成长了。男人跟你没有沟通,有时也是女人自己有问题,女人要自我成长,才能自我欣赏,并赢得他人的欣赏和爱慕。否则,只是一味地让男人负责到底,这也是蛮残酷的。
  时隔七年后,我2003年第一次回中国,到书店买了许多女作家的书,发现2005年都在写婚外恋,但是写婚外恋有一个特点,要么把现在叫“第三者”的那个“情人”写得特别优秀,把老婆写得特别差劲,让人看着似乎必须得换人;要么把老婆写得特贤惠而无味,把“情人”写得特别时尚而无羞耻感。反正描述的就是婚姻中没有爱情、激情,即便回归家庭也是迫不得已。
  于是,我就想写本小说。我写两个家庭四个人,没有谁坏得不近情理,都是正常人,都有其情感和行为的逻辑性。其实,生活中我们真的遇到很差劲的人,就不会痛苦了,痛苦是因为都很好。特别是杨修平的太太,通常来说,这个女性会被写得很糟,她出身于工人家庭,她表现得世俗、物质,并工于心计,但最后关头看到她心里是要真爱的。
  因为我们的不成熟,每一次选择就是一块砖,一块砖一块砖地砌上去,我们的自私、罪性、偏误就被固定住了,最后砌成了一道命运之墙,让人无法逾越。秦小小的丈夫柳如海,就因为真爱而跃过了这道“红墙”。
  王红旗:第一部分用“红墙”隐喻追求纯粹的爱情如“天路”似的坎坷,红墙上的每一块砖都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都是现代社会政治的、观念的、性别的、自我的、他者的、文化的、心理的,等等,种种阻隔的隐喻。而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红墙”给追求爱情自由与人生理想的青年所造成“巨型”羁绊,个体的人是无法逾越的,“逃离”就成了唯一的选择,思念就成了唯一的隐忍心痛;第二部分用“白玉兰”象征爱与宽容,爱由“占有欲”的情欲之爱,转化为博爱与圣爱。“红墙白玉兰”自然是写爱情与婚姻、灵魂与肉体之间的矛盾纠葛与冲突。而多次出现的“红杉树”意象,隐喻女性人格独立和理想之爱的永恒。
  当然,也许是中国男性被文化阉割,担当意识缺失,导致女性对柳如海型的男人很向往。
  施 玮:你要是去美国接触老外的话,他们最平常的就是这样。他不会来“审判”你的出轨,居高临下地收容你,而是爱你就爱你,与你一同承担、处理;不爱就不爱,彼此分开。因为基督教思想中,罪人是不能审判罪人的,甚至不能论断,只有圣洁的神可以审判。任何人不具有道德优势,并且夫妻二人是成为一体的。我觉得中国大多数男人,与妻子之间也很喜欢分对错,并抓住错误定罪,且不放手。
  我在写作时,身边有一帮在家带孩子的中国女硕士、女博士,我写完一段就电邮给她们看,每周我们在一起聚会时都吵得不可开交,一拨人喜欢柳如海,一拨人喜欢杨修平。
  有一次,我很感动我先生在一个采访时所讲的话,别人问他:“你们是模范夫妻,你怎么会那么爱你妻子?是不是因为她很优秀、很可爱?”他说:“不是。如果因为你妻子可爱而爱她,下一分钟,她就有可能不可爱了,或是你觉得她不可爱了,人都是会变化的。我不是因为她可爱而爱她,是因为我被上帝选了来做她丈夫。《圣经》中有句话说:你们做丈夫的,也要按情理(原文作知识)和妻子同住;因她比你软弱,与你一同承受生命之恩,所以要敬重她。我是被上帝选择来爱她,这个女人和我结婚,也就是选择从我这儿来得到爱,所以我爱她,当我爱她的时候就自然看她可爱了。”
  后来,我在《红墙白玉兰》最后,写到柳如海与杨修平的对话时,就用了与这类似的话。
  王红旗:今天的女性,最大的痛苦就是没有安全感,如果丈夫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外在条件而爱我们,而不是因为我们是他的爱人而爱我们,这就很难让人有安全感,因为所有的条件都是有可能改变的,尽管我们可以努力再努力。
  施 玮:这就是中国文化里面的劣根性之一:妻子既然如衣服,那么我身份不同了,我当然得穿不同身份的衣服。从这个角度上说,换妻就成了正常的人性,而不换妻就成了男人的“崇高”。
  王红旗:在阅读你的《在大观园遇见夏娃——圣经旧约的汉语处境化研读》、诗集《以马内利》,发现你将《圣经》与中国古代经典《论语》《诗经》《庄子》对照比较研究,来探求西方神学与东方哲学的“同构性”意义,以及“人与神同在”的核心内涵,更超越了此前“上帝的拯救”思想。尤其是这本诗集《以马内利》,是你个人的属灵经历与真切体验。你在生活与写作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若只有上帝的拯救而无上帝的同在,那不是真正的信仰”。   尤其去年发表的《叛教者》,更是一部中国基督教发展的百年史诗,一部当代文坛“灵性文学”里程碑式的代表作,作品体现出你在皈依基督、成为神学博士之后,“灵性写作”对人类永恒精神信仰的历史探险式的发掘。小说《叛教者》从孕育到诞生的十几年创作过程中,你曾在国内海外苦苦求索,搜集文史资料,拜谒历史现场,采访健在之人,在“非虚构”与“虚构”之间竭力求证这面历史之镜的“真实”。
  施 玮:如果从性别视野来研究《叛教者》,也很有意思。像徐闻音,她其实还是传统的依附于男性的一种形态,她崇拜一个男性,然后受一个男性的吸引,而这个男性一下子好像从神坛下来之后,她就失去了自我,然后她要崇拜另外一个男性,嫁给他,并再一次失望。
  第二部中的女性李如是和王慕真,她们是另一种类型,先是帮助这个男性,女性成了帮助者。但渐渐地来自文化的女性的依附性替代了来自信仰的帮助性,成为她们内在潜意识中的底色。当男人很强的时候,她们就屈服并依附于他们的强势,失去自我;当男性失败时,她们的“帮助者”角色也变味了,以“母性”来掩盖他们的弱点,好像是维护他,其实仍是一种依附。当维护不住的时候,她们剧烈地失望,因为她们无法自欺了,也无法面对自己所丢失的独立的信仰和良知,于是崩溃,甚至失去了自己的信仰,这个过程很复杂。
  王红旗:你在序中谈到“他们迅速地胡乱着生长,在我身心有限的空间里,长成了一大团荆棘,一大团燃着火却烧不坏的荆棘。我怀揣着它,像一个过了产期的孕妇,焦急地在大洋两岸飞来飞去,不得安宁。那火,即便是在夜晚,也烧得我在梦和失眠之间来回冲撞”。“我决定,其实也是不得不,将这些片段写出来,即便是粗糙的、血肉模糊的、像是采石场的生胚般,我也要把他们写出来,以便救我自己脱离他们,重新开始生活。”(施玮:《叛教者》序,美国:Dixie W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16年版,第2页)可以说,这其中蕴含着你的创作良心、社会担当与使命。
  施 玮:这部小说的核心,就是表达人都要认识到自己的罪性,不要“偶像崇拜”。因为这些女人都崇拜这个男人,那些男人也都崇拜他。“偶像崇拜”的破灭,使人看到真实的自己。而且人不光“偶像崇拜”别人,还会“偶像崇拜”自己。其实,中国文化里面也不赞成崇拜人、崇拜物,但是你要敬天,基督教信仰也讲敬拜万有之主。你敬天就有敬畏,但若是人彼此崇拜,就会出问题。
  王红旗:敬天、敬地,其实天地就是宇宙之律。只是在西方人的观念里,在基督教的观念里,那个天就是上帝。但是作品中所有的基督徒都是以“叛教”的形象来拷问个体人的灵魂与那个时代的精神信仰。
  施 玮:作品里徐闻音、廖文君、李如是、王慕真等女性,有“偶像崇拜”男性的女性,有母性的女性,还有李夜声妻子那样沉默的女性。李夜声被人揭发有婚外情,作为一个牧师,他跟两个女同工有性关系,但是他的妻子一声没吭,人家问她的时候,她说在天上有更高的审判,她完全是中国女性沉默不语的典范,一直到最后。小说里的人物原型都在历史中真实地存在着,这使《叛教者》的人性探索更具现实意义。
  王红旗:小说里写到的人性的劣根性、摇摆性、谎言与伪装,的确是“失灵”的状态,是“偶像崇拜”所导致的生命悲剧与社会悲剧。当下社会也是崇拜物,即崇拜权力、金钱。那么,人如何回归自我心灵?
  施 玮:如果从女性文学来讲,当女人能够回归女人,男人能回归男人,就不会崇拜什么。如果你奴性了,你就会崇拜别的人或物。如果你自己把自己神性了,你会崇拜自己。所以人既不能奴性自己,也不能神性自己,要把自己当作一个人就对了。女性文学研究还有一个意义,回归“原初”。
  王红旗:回归“原初”,无论从人性还是从心理,就是要回归“灵”的原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俯仰天地的自由,称为凌空的、飞翔的灵,不会掉下来。
  施 玮:“灵”就是呼吸,是风,回归原初就是回到上帝造人的起初状态,回到生命之源,就是回到人的灵能跟上帝的灵接通呼吸,也就与天地万物恢复了“和好”的原初状态。
  如果从创作上谈,大多女作家是先从自己写起,但有的永远走不出自己。我的写作从自己出发写到人群家族,我的视角,也从人的角度渐渐转向超越人的自我中心的角度。当然这个神本主义是借助了我自己的信仰,借助了神学研究,否则是很难做到的。
  王红旗:有的女作家的创作“永远走不出自己”的现象是复杂的。很重要的是她们迷失在外部世界,或者说自我爱情婚姻生活的“表象”里,未能接近“心灵”的本质。因而,人物形象塑造缺乏生气勃勃的活的“灵性生命”。
  可以看出,你的小说里有明显的自传性,你经历的影子很清晰。
  施 玮:的确,前三本都有一定的自传性,第四本《叛教者》里的人物和故事完全与我自己无关,现在写的有关故宫画卷的故事也跟我自己毫不相干,但对人性的思考才是一个作家最为核心的自我投射,所以也不能说与我无关。最近我关注更多的是人对家国和民族的情怀、对历史和文化的承载。
  王红旗:我觉得,家国情怀实际上真的是中国人特别深厚的一种精神财富。有时你反感别人把你当成女作家来研究,其实我有一种和你不同的看法。可能你认为,如果把我说成一个有女性意识的女作家,就是削弱了我自己的力量,甚至是误读了我写作的价值和意义。其实作为一个觉醒的、有独立意识的女作家,她的作品是普世的,是以女性的视野,或女性独有的经验智慧,关注人类问题。
  施 玮:因为研究女作家总往男男女女上面去,其实你任何一部小说里面都有男女,但是我写的不是男女关系,写的是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或者说人与自己的关系。
  王红旗:女性文学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仅仅写女性自我,它是通过女性写作,重估女性价值与本我生命意义,表达女性与男人的关系,与家庭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来重构一个平等的、和谐的、温暖的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
  如同你,通过诸多“灵性写作”的诗意想象,以及对儒释道思想的独特阐释,发现其宗教信仰观念建构的心脉,从笃信的执着到“上帝的拯救”,再到“人与神同在”,清晰地呈现出一种新的宗教观:个体的人不再因畏惧而远避,也不再被动地等待恩赐,而是主动地邀请并经历上帝之灵的内住,达到一种与神同在的“天人合一”。
  正是你的这种由内而外、由上而下的创作视野,体现出“灵性文学”的本质,才有了《叛教者》, “若將我扔进那个绞肉机般的时代,我最大的可能就是成为一个叛教者”。
  当然,如果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好的小说应该是对于男权文化的尖锐批判。但是,我认为女性写作也在共享时代思潮而与时俱进,在女性意识觉醒百年之后的今天,也经历了从女性意识、性别意识、超性别意识、人类意识的阶段性转型,真正优秀的小说应该是向超越性别的人类意识、人道主义的家国情怀发展。
  在国内外大多女作家的作品里,包括你的小说中,都运用灵活多样的叙述策略,表现出一种把小说写作置于“人类意识”之中的丰富思想与艺术形式。正是这样一种殊途同归的女性文学写作,凝聚成一种性别平等和谐的文化精神力量,正在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观念与生存状态,我们每个人也都生活在这个正在改变的世界里,分享着女性文学生命精神的成果。
其他文献
二十多年来,不止十次,被问到“荒田”这名字哪里来的?提问的有记者、报社编辑、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的教授和学生。我的回答是:自己起的,灵感来自我村庄的土名。他们问:有没有特别的寓意?我漫应之:“没有,只是觉得好玩。”他们不满意,追问:总得有个来由吧?我只好故作高深,说,它就是我一生命运的写照。  是的,我的人生以“荒”为标记。我比新中国大一岁,属“老三届”中资格最老的一级。移民海外前,新中国历史每一页都
期刊
摘 要:18世纪,英国画家和美学家荷加斯发表了欧洲美学史上第一篇关于形式分析的美学专著《美的分析》,他在书中提出了“蛇形线赋予美以最大的魅力”的著名形式主义美学命题。荷加斯强调美的多样性与运动性为人带来的感官愉悦,有力地反驳了当时已僵化的新古典主义美学,为浪漫主义艺术登上历史舞台做了必要准备。作为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思想的组成部分,荷加斯有着明显的形式主义倾向,重视人的感性体验而摒弃理性思辨,因此其关
期刊
摘 要: 江西赣南女作家金朵儿,是近年来儿童文学创作领域中的一名后起之秀,笔耕不辍的她,已经连续出版几十本作品,塑造了虹朵朵、小贝卡等率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受到大小读者的欢迎。她热心于童话艺术创作,将童话中的幻想与现实奇妙地结合起来,文学语言上纯净灵动且追求诗意化,从儿童立场进行思想心灵的健康引导,是其儿童文学的主要特色,为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平添了一道清丽而别致的风景。  关键词:金朵儿 儿童文学
期刊
最早读到元洛先生的《诗美学》,是在20世纪的80年代末。我刚从山东念完研究生来到湖南社科院工作,平时也去省文联的《理论与创作》编辑部帮忙编稿。文联大院里有一个小篮球场,去文联时,常常看到元洛先生和省文联的一帮小年轻在打篮球。那种生龙活虎的神态,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那时自己虽然也念完了研究生,但既能看到《诗美学》这样厚重的皇皇大著,又能经常亲近皇皇大著的作者本人,这样的机会很难得。所以怀着崇敬的心情
期刊
刘荒田,原名刘毓华,1948年出生于台山水步,早年当知青,之后当过教师和公务员,1980年移民美国。在美国,刘荒田在为生活打拼之余,始终没有放弃华文文学创作,先后出版散文随笔集二十一部,诗集四部。2009年荣获首届“中山杯”全球华侨文学奖散文类首奖。  刘荒田从2011年开始,在生活了三十二年的美国旧金山和岭南名镇佛山两地轮流居住,实现了生命的洄流。2015年,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刘荒田的散文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完全相异的两位作家——村上春树和加西亚·马尔克斯身上尝试寻找一个含有着情感涌动的甚至有些可怖意味的相同点。两位作家在完成写作路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之后,对于自己日后写作路程的考量和当下的精神状态有着一定的共性,这一点在他们之前写作秩序相对游离的作品中有迹可循。我们能够看到两位作家将笔触平等地转向了爱情和死亡,而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至今不可脱却的主题。通过村上春树的《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和加
期刊
摘 要:知人论世的阐释模式屏蔽了元稹对于小说主旨的说明,导致张生乃元稹自寓的观点主导了对作品的解读倾向,使绝大多数读者沉迷于在其中发现唐代士人猎艳经历和对张生的“忍情说”进行道德批判的快感之中。《莺莺传》的接受史,实际上是读者的话语权不断膨胀而作者的话语权不断消解的历史。  关键词:元稹 《莺莺传》 阐释传统 反思  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一旦宣告完成并广为传播之后,对作品的话语权也随即由作者一方转
期刊
每一时代的文学、艺术和思想成就,都或多或少有传统经典作家或经典文本的影子。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在每一时代都有其发展特色,比如先秦之思想、唐宋之诗词、明清之小说,这些文艺形式都形成了其经典作家和经典文本,成为后来者向前推进的立足点。本期的“学人研究”,我们以“古代经典的继承与解读”为题,精选三篇稿件,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三位不同时代的文人与传统經典作家或文本的承继关系。在这几篇文章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知识
期刊
摘 要: 中国上下五千年,十二生肖名称不断变化,却也改变不了它的具体意义,而与生肖象征意义有关的因素,吸引人们去探寻它与图腾崇拜、农业社会生活的种种关联,寄托了人们的不同美好祝愿。 十二生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独特的文化意义,使十二生肖也成为汉语教学者了解汉语词汇、中国文化的一小部分。这也难免会引发对外汉语词汇学习时的偏误,它包括词的概念意义与文化附加义的把握不当,对此偏误难点,对外汉语老师可以灵活运
期刊
摘 要:从情节冲突的性质来看,《牡丹亭》到底是什么类型的戏剧?本文通过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揭示了《牡丹亭》的“悲喜剧”性质,并分析了它的“未完成性”的成因。  关键词:悲剧 悲喜剧 彻底性 未完成性  悲剧意味着可怕的灾难和巨大的不幸,其结局往往是优秀人物的死亡和美好事物的毁灭。它是由无法调和的冲突导致的无可避免的灾难,它向人们展示着人性和生活的残缺,展示着人们面对压迫性力量的无奈和无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