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一念清明万物生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q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明是一个孤独的画家。
  瘦瘦的身躯,文人的情怀。在采访中发现,他总是把外界现实生活的艰难投射在绘画中。他说,自古那些绘画大家,他们的生存境遇与绘画是相互成就的。艺术是漫长,也是孤独的。每一个艺术家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万物只是一面镜子,只会把他们的心擦得更干净。
  在李明的作品中,看似有着浓厚的传统文人画的基调,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当代视角。既研学古人金农、陈洪绶的古拙之美,亦有新表现主义基弗、席勒的取长之法。他不拘泥于古人表达的束缚,相反近年来一直对国外现代派艺术家思想有着自我的解析。他作品既有山水、动物,亦有风景,万物寂静,画中有着孤独的诗意,这是李明作品一贯的风格。随着近年来新水墨的兴起,李明的作品作为其中的代表,都是在传统与当代之间,通过不断解构、创新,拓宽水墨的边界,这是一个脱胎换骨、凤凰涅槃的过程。
  探寻传统绘画之外的可能性
  李明是山东人,本科与研究生都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之后一直走着职业画家的道路。他在济南有一个自己的工作室,他参展的作品很多,从国内到国外,从履历上足以看出他的勤奋与优秀。
  生活在当下的李明,对现实的洞察力入木三分,但是内心跟古人很相似,借物抒情、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性灵”之美。他的绘画天地是自由的,飘逸与空灵,体现出中国文人禅画的意境,富有韵律。中国文人画的精要与境界,往往都与人品、学问、才情、思想不可分割。尤其是宋元绘画,更是把这样哲学思辨推到了一定的高度。无心灵的高度与自由,内心没有波澜,绘画就是匠气与呆板的描绘。李明,从大学毕业之后开始了漫长的寻道之旅,这是他绘画语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源。
  李明的画重视意境,更重视万物的蓬勃生命力,在他的笔下万物都通人性,尤其是他的动物系列,更是把那种细腻、灵动之感体现得淋漓尽致。201 5年创作的《藏》,画面的猫带着懒意;眯着眼睛,十分可爱,线条简洁,朦朦胧胧像是被一层雾霭遮住,也像是穿过红尘的一道屏障。这种在动物身上体现出的善意,也反衬了作者的心境。除了古意盎然,仿佛作者站在大自然面前缄默,带着深深的虔诚。
  自然是有自己的野性的,但是李明内心更能体悟到超越个人的束缚,通达宇宙与自然的融合与慧通。他也一直在探寻中国传统绘画之外的一种可能性。扎实的基本功让他一方面在磨练传统绘画的技法,另方面融入当代感,对水墨的传统语言实现高度转化,这也是新水墨的一大特点。李明有大量的山水画,这些看似描写山水的风景,其实关乎更高维度的智慧。他一方面在文人画的想象与追问中寻找当下生活的答案。通过朦胧野趣而古意拙朴的绘画格调,向我们不断阐释了其营造的美学意象。
  借鉴基弗的古今穿越
  另一方面,李明所实现的是水墨于当代语言的一种表达。我们在其中看到了很多古代文人画,甚至是宋代山水画的特质,但是李明所表达的并非是一种传统的延续。在采访中,他谈到了他的偶像是基弗,他的作品色调上就有基弗的冷黄调,像是废旧工业的材料,像铜铁一样锈迹斑斑的痕迹。尤其是李明的风景,有很多风景画中的场景萧条与孤冷、黯然。李明其实不是一个乐观的人,现实中承担了更多的敏感与善良。很显然从李明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属于高敏感的人群,这对绘画者可以说是种天赋。这也是他的作品独特语言与风格的所在,脱离世俗与平庸。
  在李明的画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多余的元素,他试图用一种物象表达自己的宇宙观、信仰。他有着对事物的好奇,保持着这种神秘的绘画表达,尤其是一层薄雾般的灰尘让表达更具有耐人寻味的意蕴。就如《荒芜的风景》中,裸露的土地,没有任何生机,深灰色的土地色调让这一切的叙事有了可探讨的观念。群山构成的是一种俯瞰的景象。《荒芜的风景》有着更深入的一种隐喻。在这片土地上,土壤被污染,群山有铅铜色的重金属的粉尘,弥漫在空气中。这是作者基于基弗在历史的废墟中思考人类的一种观点。李明思考的是环境污染,让高原呈现出了一种重度污染,呼吁全社会来关注自然环境。
  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一种呼应内心的关照,这是一个艺术家最不应该忽略的核心。
  而在审美上,作者有意识地向当代语言开始探索,重视水墨语言与现实世界的个体立场,这是作者最个性化的一种表达。李明十分坦诚,在他的绘画表达中能看到思想与情感高度的契合,淡泊宁静的个人情感的流露,缓缓地,没有激烈的膨胀与思想的矛盾,倒是有了一种老庄思想的凝集。基弗的叙事与风格也多少被李明借鉴到绘画作品中,2019年创作的《山水》系列,就有些許显现。在中国古人传统中山水是情怀的体现,但李明却打破了古人对待山水的态度,他的山很坚硬有力,有钢筋水泥一样的牢固与冷漠,在这里“山”是种历史,是一种被人类反复歌诵、记录、凿破的痕迹。这中间的一种隐喻,给予了山一种父性的特征。
  所以,李明山水画从远处看像是传统山水的画法,但是走近之后,你会发现他的山水完全是另一种表达。在李明多年绘画探索的语言中,他一直是向外求的,向西方大师学习,他一直对山水有解构意识。这是当代艺术范围中从传统脱离出来的一种新可能性。与很多的画家不一样,李明是先向外求,再向内求。比如《动物》系列的创作,就是一定程度上对人类的反讽。人类充满了虚伪与狡诈,但是动物身上却表现出满满的温情与爱意。
  忧伤与孤独的余韵
  而这一切的最后,是李明深深的孤独。他的孤独是一种解药,他在绘画中不断地种下自己的念想,当他画完之后就成为一种成就感的转化。这种宁静不同于仙风道骨、观荷、对弈等古人情怀,却有着现代人的忧愁与疲惫。孤独是人类最原始的属性,也是不可避免的话题。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孤独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而对于艺术家来讲,孤独是他们灵感的源泉。如今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也是社会转型的时代,艺术家内心深处对现实的一种无奈与抗争,之后转向对虚幻世界的一种向往与表达——敏感而锐力。现在人们对于物质过度亲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审美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从古到今,有很多人对中国画印象是孤寂、无为……是真正的太虚幻象。而李明将山水转向当代的思考,其实是一种在现代社会个人视角、观点的新的表达。李明以画笔绘生活,写遥远的山水,其实也是内心在当下生活的挣扎与宁静。这种带着感伤与孤独的韵味,在他山水、动物、风景系列创作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低调内敛的他相信,穿透世俗之禁锢,才能最终走向更高的境界。
  (编辑/李木子)
其他文献
古时文人以花样繁多的手段造园,只求“好玩”,却在有意与无意中玩出美学高度。当今,依旧有“好玩”者不甘寂寞,在现代都市中造一方园林,重拾文人那份向往自然古朴、陶冶心灵的雅趣。王大漾,一名自称文人追随者的“蒲人”,从早年痴迷菖蒲,到后来“任性”地为其专门造一座蒲园,硬是把自己的生活融入到园林的一花一草,一砖一木中去。  为菖蒲专门造一座园  王大濛曾在江南大学教书30年,工作除了教授中国画,闲时也喜欢
期刊
园林在中国艺术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园林中的古典建筑之美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古为今用的中式园林设计,蕴含的不止是对古典园林建筑设计形式的传承,也是对古典美学、传统文化的致敬。  北京大兴机场中国园  航站楼里的“中国风”  大兴国际机场共有5个登机指廊,每个指廊末端以中国传统文化意象设计了主题分别为丝园、茶园、瓷园、田园、中国园5个室外庭院。其中,中国园是所有庭院中唯一的仿古建筑
期刊
3000多年来,中国人从未停止过对理想栖居方式的追求。从海上仙岛“蓬莱”,再到文人心中的“桃花源”,这种天人合一、面水背山的居住梦想,随着中式园林艺术的形成,逐渐羽翼丰盈,一个只属于中国人的“心灵后花园”从此诞生。  中式园林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它不仅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中国历朝历代不同的社会状况、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和工程技术水平,而且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
期刊
在现今新建的中式私家园林中,有数十座均出自一名设计师之手——华雪寒。这位工程师跨界的园林设计师,凭借过人天赋与精益求精的匠心打磨每一座园林,以高雅的格调、出色的设计让一众名家为之拜倒。从自己“摸着石头”造园,到广为受邀,参与各名家的私家园林设计与建造,华雪寒走过一条复兴传统园林的设计之路。  无师自通,博古造园  华雪寒为明朝嘉靖梁溪东亭华察太师后裔,但投身园林艺术与家族并无太大关系。从小到大,他
期刊
提及文物审美,让人不由想起四川安岳地区的佛像“毁容式修复”一事。新佛像周身颜色红黄绿相间,看上去没有了原来佛像的神韵和优雅。 一次不具美感的翻新,顷刻间就将几千年的历史化为虚有。  画家吴冠中说:“现在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审美能够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文物,找到与历史相处的方式。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审美也上升了一个台阶。因爱美的天性,铜镜的市场应需而生。但
期刊
艺术家们一直以来都没有放弃对“时间”的呈现。动态艺术(Kinetic art),就是在造型手法上,加入“时间”的量度。动态艺术是对运动迷恋的体现,动态艺术家不仅把艺术造型本身视为艺术,同时还把它作为呈现时间和动态的独特媒介,作品中除了体现美感以外,还旨在通过光影和声音来表现速度、动态。  现代艺术与现代技术的交汇  最早的动态艺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印象派艺术家,例如克劳德莫奈、埃德加德加和爱德
期刊
中式园林总能让观赏者置身其中从不感到乏味单调,甚至玩味无穷,这得益于在造园手法上的变化多端。造园者通过巧没屏障、曲径通幽,甚至引远方景色入园装点,让人置身其中,处处皆景,每一帧都美如画卷,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的视觉可能。  中式园林在手法上丰富多样,造园者巧用山石、林木、建筑营造诗意画卷,时而顺应自然,时而无中生有,时而隐约、含蓄,时而豁然开朗……造出独具特色又自成体系的园林艺术。以下仅列数种
期刊
品庄棪的画,总有股“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韵味。  简单的构图和内容,甚至缺乏一个完整的画面叙事,却具有强烈的私人视角,像是个好奇心旺盛的路人驻足于微不足道的细节。庄棪一直秉持一种看似没有立场的视角,只描绘亲眼所见,借由这样的“现场”来表达内心的“现场”。或许这正是庄棪绘画的魅力所在。“遮蔽与显现之间,或者说抽象与具象之间,我喜欢去拿捏这种比较暧昧的状态。”  主动进攻派的人设  从庄棪工整的
期刊
经营一家出色的博物馆,除了具备专业的文博知识,还需要更多跨界力量的参与,才能在学术建设与运营上取得平衡。蒲重良,一位驰骋商海多年的跨界者,通过多年不懈努力,在古陶瓷收藏、鉴定领域树立起行业标杆,并团结各方力量,探索非国有博物馆的进阶之道。  一双“火眼金睛”的炼成  仲夏6月,一场备受关注的文物捐赠仪式在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举行,作为捐赠者,蒲重良将自己珍藏的30余件古瓷枕无偿献出。这背后,除了不
期刊
不久前,我曾寓目20世纪50年代广州周时萍、陈柳湘夫妇的批文献资料。周氏夫妇是医学教育工作者,周时萍1951年任广东光华医学院学习委员会秘书,陈柳湘则供职于广东省第一卫生学校。  这批资料中,最吸引我的是一通姚楚英写给陈柳湘的毛笔信。姚楚英是民国才女、教育家,她的诗词与书法,都曾经为人所称道,但又消失于历史长河中,似乎早已被人遗忘。  姚楚英致陈柳湘的信内容如下:  柳湘,我于十四日发出挂号信,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