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运动处方教学模式以及其在小学体育课堂实施的意义,并设想通过不同方式对小学生体质情况进行归类分组,然后简要介绍了按照不同组别的差异来实施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及其效果,最后得出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课堂的实施是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运动处方
目前,小学体育教育尚处于所有孩子学习和接受同样方式的体育锻炼的模式,殊不知,每一个孩子的身体素质和机能都是不相同的,水平參差不齐。所以,这样的锻炼方式并不会真正有效的提高每一个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的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得到有效锻炼,是所有体育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
一、运动处方与运动处方教学模式
运动处方是指在身体测评的基础上,根据锻炼者身体的需要,按照科学健身的原则,以生理学为理论依据,以体质测试(包括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为基础,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和身体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以处方的形式,针对个体特点和身体状况制定运动的内容、频率、强度、时间、周期,为锻炼者提供的一种科学的、定量化的、指导性的运动锻炼方案,并以此为出发点,掌握锻炼的方法和手段,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以便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是指:根据学生的需要,按照其健康状况、身体机能和技术水平,运用科学原理,以处方的形式所指定的量化运动方案。处方包括健身内容和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中身体活动的负荷强度和运动频度的把握、锻炼时间的长短以及自我监督等。
二、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课堂实施的意义
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是一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体育教学的需要,为学生量身定做体育运动计划,使学生通过参与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各项机能的有效改善和提高,运动处方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终身体育发展意识以及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有重要的意义。其本质特征是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因人而异,区别对待,针对性强,可优化教学效果,它可以利用多样的身体练习及形式,解决一切与学生体质健康相关问题的教学活动
三、小学体育课堂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一)学生本质健康调查。在制定运动处方前,体育教师须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与评定,掌握每一个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包括受试者身体素质、心肺功能、身体形态等,这些指标测量可以与教育部要求上报的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相结合,获得较准确的数据。
要掌握的内容包括:一、是否患有不适合进行体育运动的疾病或损伤。二、学生各项体质健康测试的等级情况。包括身高、体重及身高体重指数(BMI)、立定跳远、掷实心球、握力及握力体重指数、50米跑、肺活量体重指数、坐位体前屈和5米×4往返跑。这些数据中可以用身高体重指数(BMI)反应出学生的肥胖程度,用50米跑反应出速度,力量方面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可分别用立定跳远、掷实心球和握力体重指数来进行评定,耐力方面可用肺活量体重指数来评定,柔韧和灵敏可分别用坐位体前屈和5米×4往返跑来评定,这些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的重要依据。三、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兴趣爱好。包括学生属于开朗活泼外向型的性格,还是沉默寡言内向型的性格,与人交际情况怎样,有哪些体育兴趣爱好等等,这些也是制定运动处方的一些参照。
(二)分组及其标准。由于一个班学生的体质是参差不齐的,所以要想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有效的锻炼,分组是必须的,我们可以参照运动处方的分类来进行分组。
(1)按照肥胖程度来进行分组。目前诊断肥胖病多采用体质指数(BMI)的方法,世界卫生组织一直将其作为判断人体肥胖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据亚太标准,BMI≤18.5为过轻体重,18.5 (2)按照体质测试标准分组。由于学生体质的参差不齐,为了能够有更好的区分度,按由好到差的等级分成A、B、C、D,按照体质测试标准可采取两种不同的分组方法。第一种是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的等级评定来分成A、B、C、D;第二种是在没有标准参照的情况下教师可按照测试成绩的百分比来进行分组,例如测定力量素质时,根据全班学生握力体重指数的数据,按百分比算超过90%的人为A组,位于60%-90%之间为B组,30%-60%为C组,剩下的为D组。
(3)按照学生性格特点及运动倾向类型分组。按照学生的性格特点可分为:活泼、好动、开朗的外向型;安静、离群、保守的内向型;按运动倾向的类型可分为:喜欢对抗性的集体运动项目、喜欢对抗性的个人运动项目、喜欢非对抗性的集体运动项目和喜欢非对抗性的个人运动项目。之所以要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及兴趣爱好进行分组是因为运动处方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身体健康,还要有意去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实施方式。在制定运动处方时,要依据学生的不同体育爱好和体育需求及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规律和体育锻炼的原则来制定运动处方。在制定运动处方时,要保证运动处方的可行性。要根据本校的运动场地和场馆、体育器材的使用和课程的安排来制定。
(1)选择适当的运动项目和内容。按照肥胖程度分组实施时,可分为肥胖组、轻体重组和标准体重组。对于肥胖的学生,主要采取的锻炼内容为有氧运动,且必须是低强度的持续不断的有氧运动,这种锻炼方法已被证明是具有最好减肥效果的锻炼方法。比如:有氧健美操、定向运动、慢跑、游泳等等。而对于低体重的学生组来说锻炼内容就截然不同,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要增加体重,所以应当要以抗阻训练为主,利用器械或负重的形式来进行无氧训练。这种对肌肉进行抗阻训练的方法已被证明是增加肌肉体积和力量很好的锻炼方法,可以通过增加肌肉进行达到增重的目的。比如:跳远、杠铃哑铃练习、仰卧起坐、俯卧撑等等。标准体重组的学生则相对宽松一点,可进行有氧、无氧的交替练习或者有氧无氧混合练习。比如:篮球、足球、跳绳等等。 按照体质测试标准分组时,我们要针对有不同体质组的学生进行项目的选择。比如:对于速度测试等级为A而耐力素质等级为C或D的学生我们则主要选择耐力练习为主的锻炼内容;同样,对于耐力素质或柔韧素质等级为A或B而速度素质为C或D的学生则主要选择以速度练习为主的锻炼内容。对于多项运动处方和综合运动处方内容的选择,教师则可视具体进行进行不同素质练习内容的交替练习、循环练习或混合练习。
按照学生性格特点及运动倾向类型分组时,教师须依照不同性格特点和运动倾向类型合理选择运动处方的内容,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各项良好意识的养成及心理健康发展。比如:喜欢对抗性集体运动项目的外向型学生给他们安排篮球、足球等项目并引导他们遵守运动规则,尊敬对手和队友,培养良好体育运动精神;喜欢非对抗性个人运动项目的学生同样需要安排集体项目,但可以先从隔网的集体项目如排球等开始,然后逐步过度到足球、篮球这样的直接身体对抗的运动项目,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团队意识和拼搏精神等。同样,也没有固定的锻炼内容,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不管选择哪种运动内容,教师都需要详细说明锻炼方法、手段,还要写明动作方法及动作要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清楚明白的按处方上的内容进行锻炼。此外,处方中最好体现有氧、无氧、混合项目的相互配合,保证学生机体的全面发展。
(四)运动强度评估。运动处方教学中,为了安全和锻炼效果,需要我们掌握合适的运动强度。具体可采用人工触摸桡动脉脉搏测脉率的方法,在准备部分即刻,基本部分教學中以及放松锻炼即刻测定30秒脉率,换算成每分脉率以监测锻炼强度【4】。最适宜的锻炼强度为最大心率(HRmax)65%-80%单位,即心率在130-150次/分之间。根据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运动测试与运动处方指南推荐的几种普遍使用的推测HRmax的公式,笔者认为Astrand提出的HRmax=216.6-0.84×年龄是最适合对小学生的测试方法。根据利用心率(HR)计算运动强度的方法:靶心率=HRmax/peak×期望强度%,这里的靶心率为130-150次/分,HRmax/peak为最大心率或峰值心率。由于儿童运动时生理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在智力和心理上发育还不够成熟,所以运动中应多加注意,给予鼓励和支持【6】。根据以上,运动强度公式有:
HRmax=216.6-0.84×年龄
靶心率=HRmax/peak×期望强度%
(五)连动频率设置。运动频率是指每周运动的次数,合理的运动频率会使锻炼效果最好。每次运动间隔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运动处方的效果。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6】,每周安排3-4次运动间歇进行,即可取得最佳的健身效果。根据2008年体力活动指南建议,小学生每天进行60分钟中等至较大强度的体力活动,所以小学的运动处方频率每周可以达到5次或以上都是允许的。目前,全国正倡导中小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运动处方教学模式也可与此进行结合实施。
四、小结与展望
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自身的需要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能够有效促进身体各项机能的改善和提高,并且对于提高学生终身体育发展意识以及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有重要的意义,与现阶段“大锅饭”式的体育课堂教学完全不同。根据本文的研究以及笔者前期的实践已证明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课堂实施是非常值得一试的,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实践,在实践中完善、归纳和总结,以期找到一种科学合理的方式在小学课堂实施运动处方式教学。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运动处方
目前,小学体育教育尚处于所有孩子学习和接受同样方式的体育锻炼的模式,殊不知,每一个孩子的身体素质和机能都是不相同的,水平參差不齐。所以,这样的锻炼方式并不会真正有效的提高每一个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的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得到有效锻炼,是所有体育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
一、运动处方与运动处方教学模式
运动处方是指在身体测评的基础上,根据锻炼者身体的需要,按照科学健身的原则,以生理学为理论依据,以体质测试(包括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为基础,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和身体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以处方的形式,针对个体特点和身体状况制定运动的内容、频率、强度、时间、周期,为锻炼者提供的一种科学的、定量化的、指导性的运动锻炼方案,并以此为出发点,掌握锻炼的方法和手段,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以便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是指:根据学生的需要,按照其健康状况、身体机能和技术水平,运用科学原理,以处方的形式所指定的量化运动方案。处方包括健身内容和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中身体活动的负荷强度和运动频度的把握、锻炼时间的长短以及自我监督等。
二、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课堂实施的意义
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是一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体育教学的需要,为学生量身定做体育运动计划,使学生通过参与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各项机能的有效改善和提高,运动处方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终身体育发展意识以及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有重要的意义。其本质特征是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因人而异,区别对待,针对性强,可优化教学效果,它可以利用多样的身体练习及形式,解决一切与学生体质健康相关问题的教学活动
三、小学体育课堂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一)学生本质健康调查。在制定运动处方前,体育教师须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与评定,掌握每一个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包括受试者身体素质、心肺功能、身体形态等,这些指标测量可以与教育部要求上报的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相结合,获得较准确的数据。
要掌握的内容包括:一、是否患有不适合进行体育运动的疾病或损伤。二、学生各项体质健康测试的等级情况。包括身高、体重及身高体重指数(BMI)、立定跳远、掷实心球、握力及握力体重指数、50米跑、肺活量体重指数、坐位体前屈和5米×4往返跑。这些数据中可以用身高体重指数(BMI)反应出学生的肥胖程度,用50米跑反应出速度,力量方面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可分别用立定跳远、掷实心球和握力体重指数来进行评定,耐力方面可用肺活量体重指数来评定,柔韧和灵敏可分别用坐位体前屈和5米×4往返跑来评定,这些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的重要依据。三、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兴趣爱好。包括学生属于开朗活泼外向型的性格,还是沉默寡言内向型的性格,与人交际情况怎样,有哪些体育兴趣爱好等等,这些也是制定运动处方的一些参照。
(二)分组及其标准。由于一个班学生的体质是参差不齐的,所以要想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有效的锻炼,分组是必须的,我们可以参照运动处方的分类来进行分组。
(1)按照肥胖程度来进行分组。目前诊断肥胖病多采用体质指数(BMI)的方法,世界卫生组织一直将其作为判断人体肥胖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据亚太标准,BMI≤18.5为过轻体重,18.5
(3)按照学生性格特点及运动倾向类型分组。按照学生的性格特点可分为:活泼、好动、开朗的外向型;安静、离群、保守的内向型;按运动倾向的类型可分为:喜欢对抗性的集体运动项目、喜欢对抗性的个人运动项目、喜欢非对抗性的集体运动项目和喜欢非对抗性的个人运动项目。之所以要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及兴趣爱好进行分组是因为运动处方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身体健康,还要有意去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实施方式。在制定运动处方时,要依据学生的不同体育爱好和体育需求及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规律和体育锻炼的原则来制定运动处方。在制定运动处方时,要保证运动处方的可行性。要根据本校的运动场地和场馆、体育器材的使用和课程的安排来制定。
(1)选择适当的运动项目和内容。按照肥胖程度分组实施时,可分为肥胖组、轻体重组和标准体重组。对于肥胖的学生,主要采取的锻炼内容为有氧运动,且必须是低强度的持续不断的有氧运动,这种锻炼方法已被证明是具有最好减肥效果的锻炼方法。比如:有氧健美操、定向运动、慢跑、游泳等等。而对于低体重的学生组来说锻炼内容就截然不同,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要增加体重,所以应当要以抗阻训练为主,利用器械或负重的形式来进行无氧训练。这种对肌肉进行抗阻训练的方法已被证明是增加肌肉体积和力量很好的锻炼方法,可以通过增加肌肉进行达到增重的目的。比如:跳远、杠铃哑铃练习、仰卧起坐、俯卧撑等等。标准体重组的学生则相对宽松一点,可进行有氧、无氧的交替练习或者有氧无氧混合练习。比如:篮球、足球、跳绳等等。 按照体质测试标准分组时,我们要针对有不同体质组的学生进行项目的选择。比如:对于速度测试等级为A而耐力素质等级为C或D的学生我们则主要选择耐力练习为主的锻炼内容;同样,对于耐力素质或柔韧素质等级为A或B而速度素质为C或D的学生则主要选择以速度练习为主的锻炼内容。对于多项运动处方和综合运动处方内容的选择,教师则可视具体进行进行不同素质练习内容的交替练习、循环练习或混合练习。
按照学生性格特点及运动倾向类型分组时,教师须依照不同性格特点和运动倾向类型合理选择运动处方的内容,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各项良好意识的养成及心理健康发展。比如:喜欢对抗性集体运动项目的外向型学生给他们安排篮球、足球等项目并引导他们遵守运动规则,尊敬对手和队友,培养良好体育运动精神;喜欢非对抗性个人运动项目的学生同样需要安排集体项目,但可以先从隔网的集体项目如排球等开始,然后逐步过度到足球、篮球这样的直接身体对抗的运动项目,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团队意识和拼搏精神等。同样,也没有固定的锻炼内容,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不管选择哪种运动内容,教师都需要详细说明锻炼方法、手段,还要写明动作方法及动作要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清楚明白的按处方上的内容进行锻炼。此外,处方中最好体现有氧、无氧、混合项目的相互配合,保证学生机体的全面发展。
(四)运动强度评估。运动处方教学中,为了安全和锻炼效果,需要我们掌握合适的运动强度。具体可采用人工触摸桡动脉脉搏测脉率的方法,在准备部分即刻,基本部分教學中以及放松锻炼即刻测定30秒脉率,换算成每分脉率以监测锻炼强度【4】。最适宜的锻炼强度为最大心率(HRmax)65%-80%单位,即心率在130-150次/分之间。根据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运动测试与运动处方指南推荐的几种普遍使用的推测HRmax的公式,笔者认为Astrand提出的HRmax=216.6-0.84×年龄是最适合对小学生的测试方法。根据利用心率(HR)计算运动强度的方法:靶心率=HRmax/peak×期望强度%,这里的靶心率为130-150次/分,HRmax/peak为最大心率或峰值心率。由于儿童运动时生理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在智力和心理上发育还不够成熟,所以运动中应多加注意,给予鼓励和支持【6】。根据以上,运动强度公式有:
HRmax=216.6-0.84×年龄
靶心率=HRmax/peak×期望强度%
(五)连动频率设置。运动频率是指每周运动的次数,合理的运动频率会使锻炼效果最好。每次运动间隔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运动处方的效果。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6】,每周安排3-4次运动间歇进行,即可取得最佳的健身效果。根据2008年体力活动指南建议,小学生每天进行60分钟中等至较大强度的体力活动,所以小学的运动处方频率每周可以达到5次或以上都是允许的。目前,全国正倡导中小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运动处方教学模式也可与此进行结合实施。
四、小结与展望
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自身的需要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能够有效促进身体各项机能的改善和提高,并且对于提高学生终身体育发展意识以及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有重要的意义,与现阶段“大锅饭”式的体育课堂教学完全不同。根据本文的研究以及笔者前期的实践已证明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课堂实施是非常值得一试的,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实践,在实践中完善、归纳和总结,以期找到一种科学合理的方式在小学课堂实施运动处方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