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下一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_bird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与现代教育体系的思想宗旨在哲学上是辩证相符的,因此一直是教育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学术界对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观点基本认识是一致的,即生活决定了教育。本文重点研究该教育理念和其蕴含的心理教育思想,并将其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中,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战提供了新的路径。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心理健康;小学生;心理教育
  现代教育体系的核心思想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身心健康发展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必须不断进行教育理论的创新和改革。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宝库,能够指导现实,并且与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相符。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符合大众思想的一套教育理论,不仅具有科学性,同时具有很风雅的现实性,因此应该进行深入研究,从高点和整体上认知其价值,并参考我国的国情和实况,将其运用到现代小学心理教育中,创造新的发展途径。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涵
  进入20世纪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兴起,主要的领导代表是美国的杜威,自此教育的价值基础发生变化,不再讲究“学科本位”,转向了“生活本位”,形成了以儿童教育为中心的新坐标,组织教育活动的核心不再是学科知识体系,而是满足青少年生长的实际需要。进步主义教育推动了1918年美国的中等教育改革,明确规定中学是面向大多数人的教育,应该是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这也是西方的进入现代教育的开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源自杜威的教育哲学,又对其进行了发展,他将生活教育定义为“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核心理念就是教育必须是生活的教育、依据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教育Ⅲ。结合中国的实情,陶行知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等原理做了180°旋转,提出新的命题,也就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反对教育与生活脱离,并反对小众化的教育和文化。陶行知坚信当代的新教育必须注重经验和实践,这些应当与书本学习的地位同样重要,主张普及大众教育和大众文化,认为教育应当与民众和自然万物相亲近,反对为读书而读书,教学的中心应该是生活,“教”与“学”的中心应该是“做”,主张融合教学和生活,实现“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形成环境复杂,一方面是反对传统的封建教育,一方面抵制盲目的“洋化教育”,其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形成于中国教育建设运动的实践中,因此具有浓重的本土特征和民族特征,符合我国的国情。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历久弥新,从未过时,至今仍然符合新时代的教育现实需求。五四运动后,新教育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进程,直至今天,中国的教育仍然没有完成改革,教育的实质中心依然没有从“学科”彻底转向“生活”,长期盛行的“应试教育”就是证明。在矫治应试教育方面,生活教育理论直接对症,是最佳疗方。生活教育其实就是应试教育的对立面,随着对陶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教育界一直认为其是属于中华民族大众的科学现代教育理论,具有哲学辩证性,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符,既可以指导当代教育理念,又可以辅助设计未来教育体系。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实现素质教育,不能只靠改革考试制度、加大教育资助等侧面手段,必须从根本上人手,改变教育与生活的脱离状态,将生活与教育结合起来,让青少年能够在学校中健康成长,并学会学习和生活才是最直接的方法。陶行知的教育精神体现的是民族化、民主化、科学化和大众化,他提出培养五项学习修养,即为博爱而学习、为独立而学习、为民主而学习、为和平而学习、为科学创造而学习。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是一门哲学理论,属于顶层建筑,统管了不同层面、不同领属的教育问题。在实践中,依据这些理论创造出了众多的教育方式,体现了其强大的创造力、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时至今日,在教育改革中重新启用生活教育的这一瑰宝思想,对于弥补现代化教育的缺失现实意义重大。
  二、“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心理教育思想
  虽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没有明确地提到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其理论及实践成果都赋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思想。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精髓就是教育必须是活的教育,认为必须按照儿童的需求来进行教育,首先必须揣摩儿童的心理,因材施教。想要引导儿童成为好学生,与其建立心灵链接是非常重要的,帮助其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是首要任务。
  第二个核心就要注重儿童的身心两方面的健康成长。要充分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依据生长发育过程的合理程序,结合不同兒童的心理、性格、年龄特点,施行和谐发展的“教”和“育”。儿童的天性是最重要的,结合实际的成长环境,选取适当的教育方式方法才是真正的育人育才。
  最后先生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知、情、意。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习得用科学的态度研究学问,用艺术的审美改造环境,并养成优秀的意志品质,能选择适当的处事应变方式。用现代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探讨先生的这些主张,可以将知、情、意培养理解为培养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和严谨的求学态度,真正习得观察认知、分析推理、试验会通等多种能力,培养独立的思想、坚韧的意志和优良的品质,能够热爱美、欣赏美、创造美,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利用自身去支配和改良环境。
  这些思想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则,也就是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前提下,最终其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推行知情意合一的辩证统一教育,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和学习的关键。
  三、如何实现“生活教育理论”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生活教育理论”,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全面体现生活即教育的主张,让生活为心理教育不断输送能量,体现生活教育的巨大价值。生活决定教育,但是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改造生活,这也是发挥教育力量的方式。所以在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工作时,必须掌握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实际情况,用生活中可见的素材去缔造情境,让孩子们从实践中感悟真理,从心灵深处认知和接纳生活的教育启发,升华心理素质。   第二要体现社会即学校的主要。生活处处是教育,生活处处有课堂。学校不能再狭义地定义为课堂,广阔的社会是内涵丰富的大课堂。必须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扩大,让儿童能够从生活实践中学习到知识和真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基调,因此必须摒弃理论的束缚枷锁,从儿童生活中选取可见的环境和内容,开启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认知能力培养,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习得创新能力。社会海纳百川,能够提供取之不尽的教材。
  第三要体现教学做合一的主张,教和学是方法,最终做才是能力。生活即教育的具体教学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最重要的主体,其意志和品质决定了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按先生的思想,教与学的中心应该围绕做,老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实现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其心理健康成长。对小学的孩子来说,说教式的心理教育难有良效,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搬出生活的实例,让学生参与进来,才更可能给到孩子教育的启发。
  第四要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内涵,设计多样化的教育方法,让心理健康教育随处可见,创建优良的环境,时刻熏陶孩子们的心理。从心理方面指导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品质是最重要。只有在对学习有兴趣、有求知欲的基础上掌握学习方法,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生活教育理论”的可用实例分析
  目前小学阶段的教育出现课余二课、学科专业培训热化,很多学习都刻板枯燥无味,与生活脱离,破坏了孩子的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及主动性,“厌学”成为主流。为了武装孩子,英语、音乐、美术、舞蹈、情商等等全盘排上,必须拥有一技之长,孩子课下的时间排的满满的,甚至连跟家人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只能在去学习二课的路上解决。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是认知勤奋、寻找学习兴趣、发展和谐个性、培养良好品质、增强社会适应性的时间段,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发展程度,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才最有效,在这里生活就成为最好的老师。将生活中的场景引入课堂,进行情景体验、角色扮演,然后根据具体的时间讨论分析就是最简单最有效的“行知合一”教育,有所为有所知,启发学生形成自我观念、树立健康的价值观、理性的情绪控制力、强大的抗挫能力。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强度和难度适当的野外生存训练、生活小市场等,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协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在陶行知看来,生活中处处有教育,因此老师和家长需要时刻注意把握生活情境體验。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发现、思索科学问题,建立生活与科学的直观联系,让小孩子体会到科学的存在和用处,引发其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学校应该多设计一些“科学实验”课程,让孩子在老师的启发下,解决问题,例如电动玩具车不动了等等,小学生在亲历亲为的过程中,首先发现问题,再分析解决方案,最后亲身动手验证,还能得出一些结论认识,并和同伴交流,这种在活动中学习科学的方式更有助于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有益于孩子一生的学习和发展。
  五、结论和认识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蕴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思想,对完善现代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当在实际的工作中体现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并创设适应小生健康成长的环境,重新把握生活教育的价值,创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好的数学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需要长期教育、引导和训练的积累。本文就培养小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温习的习惯,良好的观察倾听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应用数学和自我评价的习惯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培养;数学;良好;学习习惯  一、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现状  通过对所在实习学校的学生调查发现,目前,学生在学习
期刊
摘要:值日生劳动对于培养劳动习惯有显著的作用。幼儿期是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要培养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幼儿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劳动成果的尊重”。如今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幼儿普遍缺少应有的动手能力,劳动意识浅薄,服务意识不强。中班是幼儿从自我服务向他人服务的一个过渡,可塑性较强,因此,在这一阶段、在
期刊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当前阶段中职学生心理特征的差异,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分析并总结了中职学生的一系列管理方法。例如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积极性人格,在课堂中教学中将积极心理学理论融入其中,以及如何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给学生带来积极向上的影响等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管理措施;中职学生  在当前的中职学校教学中,最重要的两项内容就是如何对班级和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和学习氛围,
期刊
摘要:杜甫的一首《春夜喜雨》,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润和生机,也给了班主任教师很大的启发。春雨及时又温润,在人们需要的时间悄然而至,滋润万物,让时间万物充满了生机。班主任就應当像“春雨”一样,在对的时间里,利用合适的方法,滋润学生的心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  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普遍感觉到工作艰难,近几年来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关注越来越高,中职班主任的任务也
期刊
摘要:幼儿阶段是人的情绪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幼儿情绪能力的研究进行梳理,有助于进一步开展研究。本文简要梳理儿童情绪胜任力的概念界定研究,幼儿情绪发展的特征研究以及幼儿情绪能力的培养研究,在此基础上从研究内容和重点、研究方法、研究的角度、研究的视野四个方面对幼儿情绪能力的研究提出了进一步的拓展。  关键词:幼儿;情绪;能力  1995年,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发表了《情绪智力》一书,之后情商教育开始在
期刊
摘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爷爷奶奶们会这样对老师说;“老师,我家的孩子老实,不能被那些强大的孩子欺负了。”为什么“性格软弱容易被人欺负”呢?有人说那是因为他“不敢斗争”!他为什么“不敢斗争”?问题转一个圈,恐怕又会回到“性格软弱”上了。其实问题没那么简单,这个人“容易被欺负”的原因,决定着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决定着用怎样的思路来解决问题。  关键词:性格;软弱;强大;人际关系  从小到大
期刊
摘要:新常态下,教育教学改革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新的方法和更高要求。学校档案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管理是衡量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从学校档案管理的内容及重要意义展开分析,针对当前管理现状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学校档案管理的有效性,深入挖掘和利用档案管理价值和潜力,加快学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进程。  关键词:学校档案;信息化管理;实效性  一、新常态下加强学校档案管理的重要
期刊
摘要:家长助教,就是家长进课堂,直接参与教育活动,协助教师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則,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因此,积极有效地开展家长助教活动,能够促进家园联系,为家长和老师搭建一个互动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家长助教  一、帮助家长形成积极参
期刊
摘要:初中生物课标强调让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生物学学习,强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理性思维,强调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以为: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问题教学法,设计好“问题链”,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科學思维;问题链  思维是人类大脑以感性认识与概念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
期刊
摘要:一个人再好的天赋也要努力才能成功,甚至努力比天赋更重要。本文用叙事方式说明了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品格———努力。  关键词:家庭教育;努力;教师  作为一个教师,关注教育,常常不自觉地关注身边小孩的学习、成长、工作,想从中发现教育规律。  有这样一个小孩的成长让我经常在思考,多年不得其解。  为了不伤害到谁,姑且称其为娟。  娟从小人见人爱,小学初中成绩特别优秀,初中升高中考试全县第六名。高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