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义务课程标准看历史思维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838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48-02
  1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历史思维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兼容。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等特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等特征。两门学科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两大性质区域性和综合性就形成了“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的课程设计思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时序性明显,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就采用了“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
  由于这种性质上的区别,人们长期把历史和地理分开,习惯了分科的思维。或者是一些倡导“史地不分家的”的背后也只是把地理知识和历史知识强加在一起,使历史、地理这两个学科貌合神离。1992年国际地理教育联合会颁布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将地理学定义为“旨在解释地区特征以及人类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的科学”,指出地理学的学科视角之一是“从时间动态来观察世界,认识地区特征及人类和环境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这说明,地理学这门综合性的学科应该学习历史学科的时间视角,以空间和时间这两个思维角度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综合学科思维的方式解决地理问题。
  2历史思维中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1从时间维度上看地理演变:美国历史科国家标准对历史思维的论述中历史具有按时间顺序的思维,从2011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也可以看出时序性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重要特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历史课程应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性质就是区域性。这就说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主要是从空间的维度分析地理现象。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设计思路规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其中,“地球与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可以看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了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所以地理要素采用了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而地理事物和现象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同一时间地理事物和现象也具有地域和空间的差异,教师若能引领学生从时间和空间的两个维度来分析、思考问题,有助于学生重新组合知识,把握知识脉络,理清知识结构。
  在学习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的区域与人口中的人口与民族这一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在教授这节课时教师应以空间差异为横坐标,以时间差异为纵坐标。平常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会从世界的全局的观点看中国的人口增长趋势,一般会从人口的自然增长的空间线索上看: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也是不平衡的。二战后,而在授课的时候也要结合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线索是: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农业革命之前,人口增长缓慢,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增长速度较快;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20世纪以来是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速度开始趋于缓慢。表1
  2.2将历史知识与地理知识结合,生动地理课堂: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具体的地理环境,历史和地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地理课堂中,将历史知识落实在教授相关的地理知识时,能够活化课堂,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中国地理农业发展部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有关的知识,如在中国古代史部分要求“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因此,就可以运用古代史中对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状态,产生原始农业的环境和原因切入讲解,从而引导出我国当今农业发展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化地理课堂教学。
  3意义3.1有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地理视角:坚持从时间和空间维度看待地理问题,有助于学生培养纵向思维,而不是局限在地理知识空间差异的横向思维的比较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以动态的眼光,综合立体地认识地理事物。由此,学生可以意识到地理不仅是研究区域差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有助于学生重新组合知识,把握知识脉络,理清知识结构,不局限于单科,形成多维角度看待地理问题的全面视角。而在形成这种全面的视角之后,面对地理问题,就会注重地理问题地理现象的生成原因,注入历史思维,体验地理的奥妙。
  3.2打破单科思维,实现学科间的综合分析: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既有科学的知识,又有人文精神。在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特性的基础上,应该体现综合学科兼容性的特点。充分吸收其他学科中的地理文化,使学科间的思维渗透。古人云:“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我们在学习地理学科的时候,应该以“宇——空间的视角”和“宙——时间的视角”来认识地理。运用历史方法,从时间动态的角度理解地理知识,打破局限于单科的思维,用综合思维方法,对地理现象地理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归纳,评价地理现象并获得地理结论。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40-01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指口头语言,“文”即书面语言。我们每个人都要说话,都要读书写字、与他人交流。所以语文一定要学好。  但是想要学好语文也并非易事。语文枯燥而繁琐,小学生年龄小,学过的知识少,懂得的道理也少,各种心理过程常带有很大的无意性。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只一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33-01  随着课改的深入,初中《生物》一改过去豆芽课的形象,越来越受到重视。初中生物会考的成绩,不仅会作为结业的依据,在很多地区,甚至已经纳入高中阶段招生的参照,既受到广大考生、家长的重视,也影响和决定着广大考生的命运。然而,面对会考,生物科也有着范围广,内容杂,时间紧,知识散等特点,初二会考前还有新课要
期刊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35-01  现状堪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颁发已十二年有余,纵观目前中学教育,素质教育只是装点门面,以时间加汗水的应试教育局仍大行其道。象僻远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绝大多数学生住校,早上6:30起床,晚上10:00就寝,上午4节课,下午4节课,晚自习3节。课堂老师讲,自习也讲,
期刊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44-01  实施“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的是全面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有识之士指出:“下个世纪的国际竞争,将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特别是国民素质的竞争,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现在的中小学生,就是下个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天不为他们打好全面素质基础,下个世纪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陷入被动,受制于人。”这段警示是中肯的。拥
期刊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36-02  语文自主学习,顾名思义是指学生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问题,从而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也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不等同于自由学习,教师不能袖手旁观,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41-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的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46-01  1高三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高三学生存在的问题很多,只有把这些问题及时解决掉,才能为高考扫清障碍,顺利的升入一所理想的大学,实现自己的梦想。高三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体现如下:  (1)“高原现象”又称“瓶颈效应”。相当多的高三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会出现一段时间学习成绩和复习效率停止不前,甚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47-0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围绕教学目标开展合作、对话、探究、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这便是课堂的动态生成。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生成性问题?是回避问题、规避“风险”,还是积极应对,把静态的教学过程变成动态的生成过程呢?下面就以“联系”的观点来探讨面对“意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