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章赏析

来源 :新校园·学习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dehui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自己种棵树
  
  我的家乡渭北山区,春来植树是相沿甚久的习俗。每年春季万物复苏之际,人们便会在自己的庄前屋后、地畔道旁栽植树木。那一株株杏树、梨树、核桃树、椿树、苹果树栽下了,一片片嫩芽绿叶长出来了,一朵朵艳丽的花儿绽放了,绿树绕郭,杂树生花,小小山村就有了新的模样,人们脚步轻快地从树旁走过,就有了别样的好心情,一年的农事活动也就从这植树开始了。
  曾去三星堆博物馆参观,古巴蜀人对树木的重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把对树木的尊重推向了崇拜的地步,认为树木根植大地而直指天空,是天人沟通的重要阶梯和通道,天人交流、人神感应都要通过大树的转达与传递,人的灵魂升入天堂也要通过树木这一登天之梯,栽下一棵树等于架起一个登天梯,所以,他们敬重树木,不但广植树木,而且用非常复杂的青铜铸造工艺铸造出了高达4米有余的太阳神树。
  我不相信树木有灵之说,但我对树木充满热爱之情。在老家的院落四周,有外祖父和父亲栽的各种树。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些树已长得很高很大了,有桃树、枣树、梨树、核桃树、香椿树,最多的是杏树。小时候,每当春天杏花开满枝头时,我总爱在树下听蜜蜂在花间歌唱,而在夏日红杏满树时,我就爱躺在树下,一边享受着荫凉,一边等熟透的杏子落下来享用。这时,外祖父总是笑眯眯地看着我说: “这就叫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记住了,你长大了也要为你的后人栽树呀!”父亲栽的树更多,杨树、柳树、桐树……绕满了老宅的四周,但用材树明显多于果树。他每每能抚摸着他栽的树对我讲述每棵树的栽植时间和当时的想法,有准备盖房用的,有预备给我结婚打家具的,有为他和母亲做棺木的,只有很少的几棵是为我们兄妹栽的各种果树。我嫌父亲栽的果树少,他却面色凝重地说:“农民过日子,不实用不行啊!”其时,正处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农民的日子家家都紧巴巴的,作为家长,父亲当时心里真不轻松。
  我虽在农村生活的时间不长,但还是栽过不少树的,其中最引以为豪的是亲手建了一个六亩地的苹果园,共栽了356棵苹果树,这些树现已年年花果飘香了。而最令我难忘的是我8岁那年栽的一棵树。记得那时我才上学,一天放学回家路上捡了一株洋槐树幼苗,已快成干柴了,就在路边用手刨了个坑栽了下去。几天后,它竟然发出了绿芽,令我非常惊奇,于是,我又把它拔了出来,拿回家栽在了院子的西墙下,这样它就在我家西墙下生根发芽了。这小树长得很快,第一年就和我一般高了,第二年就开出了一串串洁白的洋槐花,引来不少蜜蜂采花蜜,使我家的小院顿添生机和景致,我也为此赢得了母亲多年赞誉。
  闲来乱翻书,知道古人植树也多有说道,其中生儿植树很有意思。据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生儿育女,要给每个婴儿栽20棵树。这样等到结婚年龄,树就可做车轱辘,按一棵树可做三副轱辘,一副值3匹绢计算,20棵树共值180匹绢,就够结婚费用了。为婴儿植树,是当时盛行的风俗,时至今日,贵州的侗族等少数民族还有为出生子女种“女儿杉”的习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为子女种树在子女那里已没有了响应者和支持者,那么,就给自己种棵树吧,因为那样你会永远拥有一个绿意盎然的心境,一如我的那棵洋槐树。(文/王朝鲜 选自2009年4月《榆林日报》)
  赏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精品,它告诉我们人心中要有所追求,有所向往,这样我们才能发现生活的美,陶冶我们的心境,从而编织五彩的生活。本文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巧妙地使用了过渡句,这样使得上下文内容联系得相当紧密。如文章第二段主要写古巴蜀人对树木的重视,这是因为他们相信树木有灵。而第三段的开头一句作者却这样写道:“我不相信树木有灵之说,但我对树木充满热爱之情。”显然,这里的第一个小分句是承接第二段的内容的,而第二个小分句“但我对树木充满热爱之情”则是开启下文,巧妙过渡,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思考题:
  1.文章第一段的画线部分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人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父亲为什么栽的用材树明显多于果树?这体现了父亲的一种什么精神?
  3.作者在路上捡了一株洋槐树幼苗之后,为什么先栽在路边,后又拔回去栽在自家院子里?这体现了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
  4.读了全文之后,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要想着“为自己种棵树”?这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参考答案:
  1.主要采用了景物描写的方法,描写了种下树之后小小山村的新模样,突出了人们一年之际在于春的无比欣喜和对生活充满无限希望的感情。
  2.因为农民过日子,讲究的是实用,所以栽了很多的用材树。父亲正处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且当时农民的日子家家都紧巴巴的,这体现了父亲的一种责任精神和意识。
  3.先栽在路边是因为看到这株洋槐树幼苗已快成干柴了,很是可怜,后又移栽到自家院子里是因为他看到洋槐树幼苗竟然发出了绿芽,令他非常惊奇。这表现了作者对树木无限喜爱的思想感情。
  4.因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为子女种树在子女那里已没有了响应者和支持者,那么,就给自己种棵树吧,因为那样你会永远拥有一个绿意盎然的心境。这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倾听民歌
  
  民歌很土,但清新、质朴、率真,这一点,在读《诗经》中的《国风》,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唐宋曲子词,元朝的散曲、小令以及明清的歌谣和小曲时,我们都能体会到。遗憾的是,记录在古籍中的民歌,大多数只能读到质朴的文字而听不到优美的曲调。现在仍在流传的民歌,是经过演唱者口口相传并提炼加工而得以保存下来的,时间愈长、流传地域愈广,魅力愈大。
  我对民歌情有独钟。不论是艺术家演奏或演唱的艺术精品,还是山野村夫放开粗嗓门吼出的山歌,都让我感到其乐无穷。
  “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听东北民歌《摇篮曲》那舒缓、柔曼的旋律,感受它恬静的意境和安详静谧的氛围,不由得为母性的温柔而深深地陶醉。
  “哎—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哎,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哩……”云南民歌《小河淌水》,让你仿佛看到一位美丽的姑娘,盯着自己的倩影倒映在清澈的小河里,正等待着心上人的到来。那心情,期待中包含着娇嗔,急切中包含着幽怨,把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而西北民歌信天游,则把人带到一个自由、辽阔的空间,“山丹丹(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来了晴了天……”那高亢的音符、舒展的旋律,真正是绕梁三日,余音不绝。而“对面价沟里流河水,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这嘹亮的《信天游》,一下把人带到了蓝天白云下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站在崖畔上放歌一曲,天地间回荡着这豪放舒展的旋律。
  比较起来,江南民歌则是另外一种意境,曲调大多温柔婉丽,如“我有一段情呀,唱拨拉诸公听。诸公各位静呀静静心呀,让我唱一只无锡景呀,细细那道道,唱拨拉诸公听”。含蓄深情地向你讲述着江南的风土人情。而“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呀几家愁……”这哀婉、幽怨的旋律,宛如一位不幸的少女,向你倾诉人世间的不平,唤起内心深处的同情和怜悯,从而引起对复杂社会现象的关切和深思。
  倾听或者吟唱民歌是一种享受,品读民歌又何尝不是一种精神盛宴!一次读到“白天想你没办法,夜晚想你城墙上爬”两句民歌,不禁拍案叫绝。我读过不少或豪放或缠绵的爱情诗,但其表现力在这两句明白晓畅的民歌面前,不知要逊色多少!一个没有多少文化水平的人,对于日思夜想而又见不到的意中人,相思之苦、挚爱之深,无不浓缩在字里行间,耐人寻味。
  上大学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由塔塔尔族民歌改编的器乐曲《在银色的月光下》,那迷茫、凄婉的旋律所营造的悲剧氛围,深深地扣动我的心弦,乐曲中那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追求精神感动着我,脑海中便浮现出一位豁达、幽默的师长形象,于是,诗句便从笔下流淌:
  佝偻的腰身
  正好作犁默默耕耘
  满天下芬芳的桃李
  给了我收获的欢欣
  燃去了那只红烛
  却拥有无数明亮的星星
  别伤心哟,年轻人
   我胸中仍是那颗滚烫的心
  这首诗后来被收入《中国当代大学生优秀文学作品欣赏》诗歌卷中。我想,编辑老师之所以不弃,是不是在阅读作品时,感受到了一种心灵的震颤呢?(文/邓世太 选自2009年12月14日《洛阳日报》)
  赏析:
  这是一篇声情并茂的散文精品,文章一方面用优美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了各种民歌的风格和特点,犹如一桌丰盛的民歌大宴,给人以优雅的视听享受。另外,这篇文章写作上也巧妙地使用了过渡句,如“而西北民歌信天游,则把人带到一个自由、辽阔的空间”,这里用过渡句来巧妙转折,将上下文的内容有机地衔接在一起,自然过渡到“倾听或者吟唱民歌是一种享受,品读民歌又何尝不是一种精神盛宴”!这句话前面的内容讲的大多是倾听或者吟唱民歌,后面的内容讲的是品读民歌,自然而有韵味。
  思考题:
  1.读了全文之后,请你说说下列两句中加点的词语所指代的内容。
  (1)这一点,在读《诗经》中的《国风》,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唐宋曲子词,元朝的散曲、小令以及明清的歌谣和小曲时,我们都能体会到。
  (2)但其表现力在这两句明白晓畅的民歌面前,不知要逊色多少!
  2.东北民歌《摇篮曲》的曲调的特点是什么?听了之后给人一种什么感受?
  3.西北民歌和江南民歌都是我国重要的民歌种类,读了上文之后,请你说说它们的不同点表现在什么地方?
  4.文章最后一句说:“我想,编辑老师之所以不弃,是不是在阅读作品时,感受到了一种心灵的震颤呢?”请你说说这种“心灵的震颤”指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指民歌清新、质朴、率真的特点。(2)白天想你没办法,夜晚想你城墙上爬。
  2.旋律舒缓、柔曼,意境恬静,氛围安详静谧;听了之后让人不由得为母性的温柔而深深地陶醉。
  3.西北民歌音符高亢、旋律舒展,给人一种豪放之感;江南民歌曲调大多温柔婉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同情和怜悯,从而引起对复杂社会现象的关切和深思。
  4.指被那迷茫、凄婉的旋律所营造的悲剧氛围所感染,被那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追求精神所感动,被那位豁达、幽默的师长形象所激励。
其他文献
摘要:说课是教师教研活动的一种形式,本文是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中“房地产法律法规”课程的说课实例,包括说教学目标、学情分析及学习方法指导、课程内容、教学设计和课程评价。  关键词:房地产经营与估价;说课;职业教育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专家,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将自己对课程标准、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课堂程序的设计和安排、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实践等一系列教学元素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的一种教学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三学生的自尊的影响。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EMBU)和自尊量表(SES)对福建省安溪第六中学高三学生118人(男生35人,女生83人)进行调查。  关键词:高三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    一、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学生的升学压力越来越大,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具有不成熟人格类型的青少年增多,已向父母教养方式提出了挑战。高三学生正面临
期刊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尤为重要,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以便及时让学生的嘴“动”起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注意:  一、加强朗读训练  朗读是说话训练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把书面语变成口头语的第一步。朗读课文,可以使口语受到严格训练,得到全面提高。学生朗读课文,能逐渐习惯文章的用词用语,使自己的语言和书面语勾通起来,有意无意中用书面语习惯来
期刊
摘要:创编与训练是健美操完成比赛的两大要素。本文从健美操比赛动作的设计、音乐选配、队形变化等方面来阐述动作的创编。创编动作是比赛的前提,是关键。但再精妙的编排也得依赖于动作完成的质量来得以展示,所以本文从科学选材、组织训练、模拟赛场等方面来阐述健美操训练的技巧和方法。  关键词:健身健美操;比赛;创编;训练    健身健美操是其中一种类型,在广大学生和人民群众中非常普及的一种运动项目,适合不同年龄
期刊
课例: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材第96页。  例5:一个环形,它的内圆半径10厘米,外圆半径15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教学时,我出示了一个环形的教具演示,同时指出:这个环形面积实际是两个圆面积的差。学生理解题意后,纷纷拿起笔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演算。不一会儿,结果就计算出来,也基本达成共识。  正当我准备进行下一个环节时,阚宝同学举起了小手说:“老师,我觉得这道题还可以这样列式”。此刻,同学
期刊
一、文学常识    1.(北京卷)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的总集,这些作品有浓厚的楚地色彩,屈原的长诗《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  B.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他的《新乐府》则反映了较强的批判现实的精神。  C.《堂吉诃德》是意大利小说家塞万提斯创作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形象既是滑稽的又是发人深省的。  D
期刊
函数内容为历年高考必考内容之一,主要考查函数的概念与性质以及几个常见的基本初等函数.要求注意分析函数解析式的特征,同时要关注函数图象(形)的作用.
期刊
数学教学是思维过程的教学,没有学生的参与就谈不上学生的学,更谈不上兴趣,学生参与最主要的就是思维的参与。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无论是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总结,习题的解答,都应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以便降低思维的起点,减小思维的跨度。创设思维的情景,为学生参与知识的“再创造”打下基础。数学难,数学枯燥无味,就是因为学生没有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而是上课听老师讲,课后靠强行记忆和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造成的,所以
期刊
人类的学习大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著名的心理学家班图拉强调说:“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确信我们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对人的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的。”  一些大家的成功更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汉代杨雄以善于模仿出名。王勃和李白都曾模仿过别人的诗句。郭沫若的诗歌模仿了歌德、泰戈尔和惠特曼三位世界大师的诗歌。鲁迅的26篇小说中就有16篇属于模仿之作,最明显的是第一篇成名作品《狂人日记》和果戈里的小说同名。老作家林芹
期刊
笔者有幸参加了2010年山东高考数学阅卷。都说阅卷是一项神圣而艰巨的任务,事实也正是如此,时间紧,任务重,既要保质又要保量,因为这关系到考生的前途与命运,来不得半点马虎。通过这次阅卷,笔者感慨良多,收获颇丰。    一、 阅卷流程简介    今年的山东高考数学阅卷继续采用网上阅卷的形式。所有阅卷人员都接受了专业的培训,熟悉了评分细则及阅卷程序。评卷是“双评”,即有两位老师阅同一份试卷,分别打分,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