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琵琶作品的音乐音响与艺术内涵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thon_zh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琵琶;音乐音响;艺术内涵;现当代作品
  在现当代有关音乐结构的理论中,指作品“曲式”的狭义的结构概念已被由音高、音色、节奏、力度、织体、音区等音乐元素建构而成的、具有内在聚合力以及某种逻辑关系的、全面的、广义上的结构取代。音乐结构是由节奏、音高、音色、力度等音乐诸元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所组成的一个系统。音乐中音高、音色、响度、时值不仅作为音乐结构基本元素,同时也作为音乐音响基本元素存在,是音乐在时间、空间延展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美学“韵”的基本构成。在中国现当代音乐的结构中,除了音高、调性以外,速度、力度、音色、节奏、节拍、织体等要素都可能成为决定乐曲结构的重要角色。音色音响作为音乐细胞材料,在时间与空间延展过程与状态存在中,将音乐从静态的音高横向结构(旋律)转移到整体时间内各个结构要素(包括音高、音色、音响、节奏、节拍、速度、力度、密度、织体等)的动态变化上,在横向、纵向、深度立体音场中构成具有某种逻辑关系的整体艺术结构。通过音乐音响的产生和消逝、能量的聚合与释放、呼吸的淡入及淡出所造成的音乐结构的意象化铺陈,集艺术内涵于音乐音响,形成了中国现当代音乐独特的意象化结构布局方式以及感性化表述的结构逻辑。
  一、作品概述
  《千章扫》这首作品是作曲家从中国草书的动态美感中获得创作灵感,借助琵琶特有的张力和音乐色彩表现力,用远近、高低、强弱的渐进声响层次,对照草书体态、线性起伏和速度疾徐变化,在刚柔浓淡的对比中,展现流畅无滞、一贯到底的气势。整首作品由胸中气、游丝连绵、点滴成流、蟠龙走四个标题性多段体构成,采用西方无调性创作技法,具有明确的现当代音乐风格。作品在单音纵向思维拓展的过程中.将东方音乐审美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术相结合,通过20世纪无调性音乐中常用的音色旋律和点描作曲手法,与中国传统音乐中独有的单音、腔音、横向旋律、音色变化等传统审美结合,以非常规手法表达传统音乐中的音韵特点。作品将琵琶音乐艺术的韵与势同草书艺術的表达连结呼应,以声绘形,以形传神,以神塑形,声形合一,传递中国文化内涵。
  二、音乐音响
  (一)音色
  乐曲主要以扫和单弹这两种琵琶技法音色为基本动机音色展开全曲。
  1.弹
  弹为点状音响,乐曲中单音连点成线,多用于表现藕断丝连与留白的线条艺术.在无调性无节奏的单音线条中流转传达水墨问水的静动状态,暗含音乐如水的艺术理念。
  2.扫
  扫弦为以点成线,以线成面的立体声响,多用于描绘草书艺术中粗狂有力的笔锋与线条。扫与弹两种音色在旋律音高流转之间对比融合,表现水墨交融,黑白相问的书法艺术,立体形象地呈现草书的灵动与粗狂。
  “在聆听艺术音乐音响中,音色是最先关注的信息,也是唤起经验、激发联想的重要因素,通过音色可以很直接地感受到作曲家的意图。”受中国音乐文化“音高为界,音色为肉”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中国现当代音乐创作中,音色音响的变幻往往与音高的展衍互补互融、相辅相成。
  (二)音响的高低层次
  音高是旋律在空间上变化、起伏、流动的空间高度,是旋律构成的基本要素,中国传统音乐常常由单音的腔韵及横向单线条旋律构成。现当代中国音乐作品通过对单个音内部的音高运动与游移的腔韵过程以及各类型线条的聚合与离散进行雕琢,使音乐呈现出感性化、意象化的音响特征。
  作品在演奏中,通过扫弦技法的音色旋律表达草书中粗狂、有力的粗线条笔锋。轻扫时指尖挂弦,过弦迅速,声音更加松弛,强扫时则更加注重张力。在首段胸中气中,以四五度音程为框架围绕A、E音,在力度和气息的渐进变化中形成连续扫拂的片状音响。右手连续扫拂,左手在音高上由低到高构成半音阶走句式的分层推进,音高由相把位6推至一把位4,由一把位2推进至三把位1,由三把位2推进至四把位6,由低到高进行了三次半音走句式演奏,气息、力度、张力、紧张度等随音高增加,音乐在音高横向线性化运动过程中从能量积蓄到释放衍变积累了巨大的张力,音色由虚转实,层次由薄转厚,气息由静止逐渐展开。随后乐句再次由相把位通过半音级进,一泻千里推进至四把位fff的强扫,体现了笔墨的浓、泼、破,传达出草书书写时的气势、张力和走笔时墨色由淡转浓的变化。
  (三)音响的远近层次
  音量是声音的物理性质之一.在音乐术语中又称“强弱”或“强度”。中国音乐往往具有以弱取胜的特点。
  远是声音渐虚、渐微、渐静所产生的空间效果,远的意境可以通过音量的减弱来实现。乐曲演奏中,有点状颗粒的单音停顿,有点连成线的音高游走,有连续扫弦涌动的密集音效。点与点续进之间,连点成线之间,通过力度与虚实问的音量与音色变化流动,产生渐微、渐远、渐静的音响感受,形成远近不同的空间音响层次,进而从时间空间上构建意境进行艺术意象的内涵表达。乐曲中泛音演奏时指尖触弦轻薄透亮的点状音色,余音空泛的音色及弱而静的音量处理,给人以远的立体空间效果,声音与意象结合传达出脱弃世俗的境界。
  近则是声音音量由小增强,音色由模糊变明晰,由远即近产生的更加具象的感官感受,音乐演奏上主要通过音量强弱、音色虚实的对比变化实现。如乐曲起始部分,通过不协和音程6、4由双弦滚奏弱奏起始.在片状音响中逐步加入重音,随时间推移重音强度逐层增加,扫弦由浅入深,由弱到强,一气呵成,气息一簇而下,在A音上极强的力度维持,最终收在以右手扳弦,形成断音音效,形成有层次的扫拂段落。响度上由弱到强,听觉上由远及近,在音量音色等推进变化中自然过度,对比强烈,一气呵成,使塑造的草书艺术更具张力和渲染力。乐句收尾处重音的力道仿佛草书的洒脱不羁,左手拉弦留韵,塑造头没垂尾、绝笔收势的直观感受,整体上呈现草书艺术的音乐意象。
  (四)音响的疏密层次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在声音的四种物理性质中,其发音的长短对音乐来说最为重要。   中国现当代音乐的创作吸收运用中国传统音乐散板节奏,突破了西方规律性、序律性的重音循环系统,走向了模糊化、弹性化的时位观念,消解节奏与小节线的界限与边际。本曲全曲无小节线,在乐曲点滴成流段的演奏处理中,乐句在同音反复问流动进行,人弦由浅渐深,力度由轻渐重,触弦面、角度、弹性在单音流转之间随气息推动而变化,通过不同圆润、流动、虚实、强弱、音色等音响变化推进在音乐点线之间往复流转。音乐的韵律在时间的线性流动中不受限制地随气韵、音腔与声调的变化弹性伸缩,重音和强弱非规律性地随气韵变化,打破了音乐等时长的节奏循环。气息的流动与静止,强弱的变化与推进,在虚实之间转换,推进音乐的流动发展,释放出音乐的情感与灵性.单音在时间的流转之间得以有了自己的节奏归属和表达。水滴急音则密,水滴缓音则疏,乐曲中无论是点滴成流、水墨间似断非连的艺术表达,还是一气呵成的草书笔锋中扫弦的强弱松紧变化.音与音在时间连接过程中通过节奏韵律呈现出了虚实、疏密、松紧层次。线条是狂草艺术表现形式的灵魂,狂草线条连续、多弧度形成的曲线也呈现出草书线条艺术中的节律感。狂草极强的节奏韵律和笔势与音乐韵律相得益彰,在节奏的顿挫、松紧、缓急中,草书线条的粗与细、浓与淡、曲与直、枯与润的艺术感染力得以展现,在音乐的动静之中传达着韵与势的美。
  三、艺术内涵
  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内涵逻辑是最为重要的基础思维方式。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追求一种具有虚灵性的意境美,并在音乐的形式上对于“意境”“韵味”“传神”等美学概念的审美价值表现出极度的认同。中国现当代音乐的音响结构大多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象征意象以及文化内容寓意,它们的形成并非来自于西方现代音乐的理性思考与结构逻辑,而是源于中国现当代作曲家直觉、想象、心性与音乐融合的结果。作品中罗永晖先生根据中国音乐与书法在传统艺术特点中的共性与个性,将中国文化中的道、韵、圆为作品的艺术思想之源,以琵琶之声塑草书之形。通过音乐音响中音色、音长、音高的“持续”過程形成一种静态的音响“场”形态.在多层次音响魅力中构成不同的音乐艺术意境,融内涵于音响,诠释中国文化内涵。
  (一)意象化结构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自古以来注重对自然、气韵、意境等非逻辑化概念的描绘。作品由胸中气、游丝连绵、点滴成流、蟠龙走四个标题性多段体构成,标题化的构思促使乐曲的每一个段落都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意象结构。音乐标题化、意象化结构逻辑以及标题对于音乐人文性、诗意性的表达,使得乐曲从整体上呈现为一种标题化、意象化的多段体综合结构。
  (二)音响与内涵
  1.道
  反常合道,即为这首作品中表现的道。禅僧建造枯山庭院,以抽象表达自然,作品借禅宗之道以无调性无节奏的抽象方式,通过非传统的创作技法更深刻地传达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涵。草书艺术是点线的融合、黑白的比对、虚实的意象、势的表达,作者借助琵琶的点线构筑书法艺术视觉上点画、点线的融合,通过扫与单弹、轻与重对比问形成的韵,构建书法中留白之美,通过虚实、强弱、音色的对比变化传递墨色浓淡、干湿的意象,借助扫弦之气势、半音推进的紧张和扳弦的气韵表现草书笔势、力势和气势等艺术特点。黑与白、墨与水、粗与细、干与湿、强与弱、快与慢等,在极与极之间通过非传统无调性无节奏的方式表达反常合道的思想,彰显草书艺术和琵琶艺术的张力。
  2.韵
  古人以水喻道,以水比德,以水喻心境。乐曲通过音色变化、时值长短、节奏疏密松紧等声音变化对水滴的状态进行描绘。以点连线,音乐以线形轨迹在时间的延展中向前“游”动,在音乐的静止处、呼吸与节奏缓急的留白变化间存留余意,塑造水滴成流的音乐意象,传达中国音乐的“韵”。“韵”是“取之象外”产生的余韵和含蓄之美,包含和谐、余音、余味,‘余音’是‘韵’的基础和前提。音乐的余音余韵在书法艺术中的音乐意象可诠释为留白或空白。“空白”同样是中国书画艺术重要的艺术语言,在书法艺术中它既是对笔墨的衬托,也是构成完整狂草艺术作品的重要形式元素,“空白”是作品意蕴、气息的重要载体,不同的空白处理产生不同的作品气息、气势、节奏韵律等,形成巨大的艺术表现力,是狂草之“势”的展示之场,是传统文化的生命体验、审美理想和形式追求。书法艺术中的空白与笔墨,一虚一实,一阴一阳,水墨问一浓一淡,一干一湿,相互作用,互为前提,借由琵琶音响在水与墨的描绘中呈现草书意象.以草书和琵琶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共同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和艺术内涵。
  3.圆
  圆是传统音乐文学艺术中是约定俗成的审美标准,在书法艺术中,“草以点画为情性”,点的形状多变、方向多变或模糊,是狂草书家表现情性、表达情感的重要笔墨语言。点亦是琵琶音乐语言中的基本元素,音乐中“圆”可分为“音圆”“句圆”“体圆”。右手指甲在四根弦上,触弦的角度、深浅、轻重、缓急、气息、发力配合,左手指尖在弦上的推拉吟揉等变化,连点成线、轻重缓急中乐句有起有落,有始有终,每一乐句末在韵的流动中沿弧线收束回原点形成句圆。点滴成流中,单音的圆润、透亮、清莹的音色将水和水流动态通过无声胜有声的方式传达,墨的粗狂与水的清透柔和,交融在视听意境的层次韵味中,营造出听觉的静和视觉的空,体现浑圆化空艺术体验的最高境界。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以来便有非象之象和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思想,象是自然的映射,是人对自然中美的理解与感受,以音乐之象表现书法之象,以艺术之象模仿自然之象。《千章扫》这首作品运用非传统现代作曲技法,通过音高、音长等元素以传统文化艺术内涵为聚合力,以声绘形,将音乐与书画中的艺术共性通过立体音响表达,虚实之间、静动之间的留白,是意象的构造,意境的传达,是韵的艺术,是时间与空间限制下的演奏与创作自由。中国现当代作品以其音响与艺术内涵为聚合,以传统文化为链接,不同维度上也给予了演奏者与听众更多的二度创作空间。
其他文献
[关键词]序列音乐;调性融合;塞缪尔·巴伯;夜曲;十二音体系  从巴洛克时期至浪漫主义时期.调性音乐一直是音乐的主流。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开创的十二音作曲体系将之前调性音乐创作中的主音导向性彻底打破。这一作曲技法的出现,标志着新的作曲思潮与传统作曲方式的彻底决裂。塞缪尔·巴伯(Samuel Barber,191
期刊
[关键词]传统民俗送麒麟;生命力;文化品质;社会环境;即兴创编  中国神话中麒麟的外形特色鲜明:龙头马尾、鹿角马蹄、狮眼蛇鳞。传说其性情温和,寿命长达两千多年。传言麒麟能给人们带来福禄丰收、多子多财、美好长寿等祥兆,一直被中华民族视为吉祥瑞兽,不断融人中国各种优秀传统文化,并一直流传至今,在中国众多类型的麒麟文化中,民间曲艺送麒麟是其中一道颇具色彩的风景线,千百年来送麒麟的习俗从未间断,由此民俗催
期刊
[关键词]Nordoff-Robbins;创造性音乐治疗;理论核心  一种具有创造力的音乐治疗方法是基于一种信念,即每个人内在的音乐性都是与生俱来的,可以为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服务。这种自我实现通过使用即兴音乐最有效地被唤醒。在即兴音乐中,个人与生俱来的创造力被用来克服情绪、生理和认知方面的困难和障碍。在这种与治疗师共同创作的形式下,参与音乐治疗的人积极、主动地与他们的治疗师通过音乐治疗专用的乐器,即
期刊
[关键词]《钗头凤》;同词异曲;审美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乐府》到唐诗、宋词,直至元、明、清时代,古代中国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经典的诗词,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珍贵的历史遗产。1840年之后,随着西乐东渐和学堂乐歌的兴起,我国第一代留洋音乐家将西方的音乐理论带到中国,并受西方艺术歌曲的启发,着手创作中国的艺术歌曲。在此期间,古典诗词成为作曲家创作的灵感来源,他们借鉴西方的作
期刊
[关键词]《梁祝》;传承;新媒体;民族交响乐  一、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概述  每件事要想成功都必须经历磨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成功也不例外。其创作之路苦漫漫,创作者们的辛苦更是不堪言状,然而,即使困难重重,创作者们依然坚持本心,在学习借用民间曲艺表演的技巧上,坚持民族风格,从而将中国风格与西洋体裁结合,创作出了《梁祝》这一神曲。此曲的问世,立刻传遍大江南北,掀起世界波澜。  (一)小提琴协奏
期刊
[关键词]竹笛;当下中国竹笛音乐研究;现状与思考  在国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竹笛音乐研究成果丰富,特别是在硕博论文方面尤为突出,学者们主要结合音乐形态学、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律学、声学、调式学、表演学、流体力学、乐器学等学科理论,对中国竹笛音乐有多重角度的关注。据文献统计,硕博论文的选题主要涉及对竹笛作品演奏的研究。因此,笔者以当下的硕博论文的选题为例,从学科发展方法论、研究对象
期刊
笔者以黎锦晖先生的儿童歌舞剧为切入点,结合时代背景探析儿童歌舞剧的产生与中国近现代歌剧艺术产生的关联,通过梳理中国歌剧在谋求发展之路时创作的代表性衍生剧目对歌剧的影响,结合前人纳析中国歌剧对儿童歌舞剧的继承与发展的思路.笔者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当代歌剧创作中的直观问题和当下社会现状提出自己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儿童歌舞剧;歌剧;黎锦晖  一、黎锦晖及其代表作品  (一)黎锦晖与儿童歌舞剧的萌生 
期刊
[关键词]理解力;歌剧观;科尔曼;作为戏剧的歌剧  “莫扎特那句‘诗歌必不折不扣地充当音乐顺从的女儿’的名言原来和格鲁克、瓦格纳‘音乐为戏剧服务’的观点并不矛盾。出错的不是大师,而是我们自己。”这是杨燕迪先生在为《作为戏剧的歌剧》进行翻译的过程里,于“译者序”中写下的一段话。是的,我们的误判往往导致我们深陷迷局,而关于歌剧作曲家的歌剧观问题,实质上就是围绕着音乐与戏剧的关系问题。到底是戏剧引领音乐
期刊
[关键词]钢琴奏呜曲;贝多芬;作品分析  贝多芬作为世界知名的作曲家、音乐家,一生创作了众多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深受喜爱,无论是演奏还是单纯的欣赏,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人类宝贵文化財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作者简介  贝多芬全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最伟大的钢琴家、演奏家、作曲家之一。1770年贝多芬在德国波恩出生,父亲是一位宫廷歌手,有着较好的音乐氛围和家庭环境,4岁就开始乐曲的学习,并在7
期刊
[关键词]西贝柳斯;民族主义;《芬兰颂》  19世纪是民族主义思想普遍涌动和欧洲大规模的民族建国的时代,民众开始将民族作为个人身份的界定标准,并在民族语境中思考问题。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叶,在东欧和北欧的若干国家先后出现了一批作曲家,他们立志于发展本民族的音乐,分别在各自的创作中采用民族的题材和形式,反映了民族风情和民族精神,人们称这些作曲家为民族主义作曲家或民族乐派作曲家,称他们的音乐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