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人物画的演进(二):释道画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en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释道画主要分为佛教题材和道教题材两类,是人物画中重要的一个画科。
  古人对于道释绘画,极为重视,甚至有论者认为:“古人以画名家者率由道释始,虽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妙迹永绝,而瓦棺维摩,柏堂庐舍,见诸载籍者,恍乎若在”,这说明早在魏晋隋唐时期,画家们便以道释题材作画,广泛运用于人物画中。明清以来,大凡长于人物画者,几乎都有过画道释人物的记录。这是与文人画家们秉承画以载道、修身养性的宗旨分不开的。
  
  


  佛教题材的人物画分为佛经故事、罗汉、观音和佛事等多种类型。在明清时代的画家中,以罗汉和观音入题者较为多见,而佛经故事及佛事相较而言略逊一筹。
  明代后期,佛学流行。禅宗主张破除一切名相的执着,简称“扫相”。因而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以“扫象”、“洗象”为主题的美术作品。不仅在绘画方面,在当时流行的版画、瓷器、文房四宝及其他古玩上都有运用,成为晚明道释画的一个重要题材。丁云鹏(1547-1628年尚在)的《洗象图》(图一)便是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该图所绘大象乃白色,象征纯洁。大象周围有众僧人相围,有清洗扫帚者,有双手合十站立者,有虔诚面对大象者,也有手握禅杖簇拥在大士身后者。整个洗大象的过程是一种非常庄严而神圣的,是一次庄重的佛事,是破除名相的实际行动。因此在这类画中,我们体验到作者以笔墨作佛事,以虔诚的佛弟子之心解读禅宗三昧的良苦用心。丁云鹏所作的《洗象图》不止一件,在江苏省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单位都藏有此图。这说明,丁云鹏对“洗象”题材的热衷,反映其不遗余力地弘扬佛法之拳拳之心。
  “渡海罗汉”也是道释画中常见的题材。叶绿的《渡海罗汉图》卷(图二)以广阔的场景展现罗汉渡海的辉煌场面。从右至左分别描绘丛林中栖息和行走的两个罗汉,接着是一罗汉骑着驯服的虎往海边行进,海水中罗汉或脚踩着瑞兽,或坐在巨石上后面被小鬼推着,也有罗汉脚蹬圆石,如同耍杂技般轻松自如地漂行,更有少者搀扶着老者被海龟驮着,一些法力高超者则轻松地踩在苇叶之上在波涛中航行,还有老者被小鬼抬着在水中缓缓滑行。海的另一边,则是龙王率领着一群牛头马面的小鬼恭恭敬敬地迎接众僧的来临。整个画面生动有趣,颇类一幅完整的连环画,生动形象地刻划了佛经中渡海罗汉艰难而最终功成的故事。作者在刻划人物时用白描手法,将不同形象、不同行为的罗汉描绘得生动别致,赋予了罗汉们一种动感;大海之波涛、水纹,则受到宋人的影响,颇有马远遗风。作者自称是“佛弟子”,所以在这些以佛经故事为主旨的人物画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皈依佛门的虔诚。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画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画作本身。
  


  佛教教义中,面壁修行是僧尼们达到净化心灵、领悟教旨并升堂入室的重要一环。所以“面壁图”就成为佛教画中重要的题材。明代宋旭(1525—1606年后)的《达摩面壁图》(图三)和晚清吴昌硕(1844—1927年)的《拟罗两峰面壁图》(图四)便是如此。
  宋旭的《达摩面壁图》所写达摩趺坐深山石洞,纹丝不动地面向空洞的石壁,其虔诚之态,心如止水之神情,在画家的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家为了表达出达摩不同于常人的生命意志,特地将其置身于陡峭的石洞之中,头顶上是嶙峋的山石,高耸入云,脚下是山涧、悬崖。这里是人迹罕至之地,正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人的心灵可以和宁静的大自然交融、沟通,达到天人合一之境。这是作者对于面壁修行的笔墨诠释,是对面壁罗汉的一种崇敬与膜拜。宋旭的同类画在旅顺博物馆也藏有一件,构图大致相似。这也和丁云鹏一样,以不厌其烦的笔墨昭示自己的向佛之心。
  无独有偶,吴昌硕所画的《面壁图》也是将僧人置于山洞之中。所不同者,罗汉端坐于山泉之中,任水流潺潺,依然闭目修行,仿佛外界的所有风吹草动、花开花落都与自己无关。修行的最高境界在于“忘我”,进入无我之境。在这幅画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作者所传递的这种境界。作者在画上题诗曰:“九年面壁壁留影,要知妄动不如静”,表明参禅中以静止动的不二法门。吴昌硕更将这种参禅延伸到书画,认为“参书画禅视此境”。如果延伸到其他种种方面,似乎不无道理。由此看来,作者作面壁图的佛教涵义已经大大降低,更多地是向人们揭示一种“要知妄动不如静”的哲理。此图虽然作者注明是拟罗聘的笔意,但无论从画风还是意境看,都已经完全是吴氏“笔样”。
  明末陈贤也以画罗汉、观音著称。他所画的佛像人物,大多以白描写之,风格颇类文征明。其《罗汉图》(图五)所画人物庄严法相,线条遒劲,乃明人白描画的典范。不过他也有一些其他风格的佛教人物画。如日本泉屋博物馆所藏《观音图》便是另类。
  


  明人绘画,大多承继宋元风格。在宋元佛教绘画中,表现最多的有伏虎罗汉。明代无款的《罗汉伏虎图》(图六)便是这种遗风的延续。此图画风古雅,用笔精细,无论是虎的威风还是罗汉的威严以及随从们的战战兢兢,都刻划得生动有趣。从画风看,当为明代早期作品。此图虽然并未具名,但诚非深谙画理、禅旨者不能达到如此境地。所以,在美术史上,一些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忘的无名艺术家,往往并不输于名家、大师,此为一例。
  清代罗聘(1733—1799年)画过很多罗汉、高僧。他所画的《罗汉册》(广东省博物馆藏)笔法精湛,能将无数罗汉的法相通过相同的笔法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每个人物都描绘得极为生动别致,绝无雷同,这是作为一个绘画大家所展示出的艺术技巧和造型天赋。他的《高僧乞米图》(图七)是仿电住道人石溪(1612—1673年尚在)而作。石溪即“清初四僧”之一的髡残,以画山水著称,偶擅人物,画迹传世较少。据罗聘在此图上题识可知,石溪的人物画纯用破笔直下,因而此图是作者“窃其法”,认为“颇有似处”。从该图之风格可以看出,人物之衣纹和线条用破笔和焦墨,颇似石溪的画风。
  比罗聘略晚的苏仁山(1814—1850年后)是一个狂怪的人物画家,其画风与同时期的其他画家迥然有别。他在擅画人物画的同时,也涉猎山水,书法也别具一格。有论者认为他的画“是一位天才画家善于利用画谱材料而创造出非凡艺术的上佳例证”。此处所言之“画谱”,即《芥子园画传》。他所画的《十九大士像》(图八)即是这种画风的代表。他在继承《芥子园画传》的基础上以怪异之风融和传统的白描技法,将人物之形象刻划得淋漓尽致。该图作者有题识曰:“高王十九摩诃萨,梦授能销兵与刑。可惜尘缘多劫梦,南柯终是未曾醒”,颇具南宗之禅理。所画之十九大士个个形象逼真,虽然受尺幅所限,未能充分发挥其淋漓尽致之笔致,但亦可见其技法之精湛与意境的高深。
  


  在清代人物画中,以罗汉(或达摩)为描写对象者,不胜枚举。这反映明清以来人物画家对于佛画的追捧。同时,从侧面看出佛学的盛行对于这一时期人物画的影响
  在佛教画中,观音也是经常被描写的对象。作为佛经中的重要人物,观音成为救苦救难的象征,是人间福祉的化身。因此无论在佛经故事,还是在戏剧、文学塑造中,观音都是以一种慈眉善目的仕女形象出现。她不仅救苦救难,还慈航普度、送子等等,是人间美好愿望的依托。俞明(1884—1935年)的《观音像》(图九)描写的是观音脚踏彩带翩翩行走于云彩之上,后面跟着一个身舞彩带的小童。观音的形象吉祥、安宁,恬静地俯视着苍生。作者在刻划这种形象时显然已经融合了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至于我们一看到此画时已经有一种灵魂被净化之感。从画面看,这应该是一幅送子观音图,表达了普天之下渴望得到孩子的“准父母”们的一个美好愿望。
  在观音画中,尚有千手观音、观音坐像、莲坐观音等等多种造型。清末刘泳之的《观音像》(纸本设色,64×26厘米,苏州灵岩山寺藏)所画观音则为坐像,前方有一小童来谒。观音慈眉善目,雍容淡定,头顶佛光环绕,给人一种祥和、安宁之感。见此画而息心,观此容而得棒喝,这是画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至。
  


  当然,在佛教画中,还有一类是专门悬挂于庙宇、佛场的人物画。这类画大多没有作者署名,绝大多数来自于民间画工的手笔,如明代无名氏的《朝天图》(广东省博物馆藏)所画轮回中的佛教诸神。他们带有程式化的形象在佛教道场中经常出现,成为佛教画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门类。不过,对于此类画,美术学者似乎并不将其作为传统国画家的艺术来考察,反而更多地是将其作为一种特有的民间信仰和民间美术来研究。这是由这些画本身的功能与艺术水准所决定的。
  
  道教题材的人物画分为仙道故事、道教人物和道场画等多种。相比教佛教画而言,道教画在题材和数量方面要远逊一筹。但在千百年来人物画发展的历程中,道教画仍然是一个不可忽缺的门类。我们从存世的画迹中亦可窥见其发展的脉络。
  道教画中最为多见的也是对于神话传说中八仙的描绘。所谓“八仙”,是指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李铁拐、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等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位神仙。每个神仙都有自己的行头和典型特征,因此在画家笔下,只需要给他配一些必要的装饰和行头,阅者便会一目了然。当然,对于八仙的崇拜,很多学者更原意将其作为一种民间信仰来视之。但道教中所崇尚的“仙道”,与“八仙”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本文在探讨道教画的时候,还是将其归在名下。
  在以八仙为主题的道教画中,有将八仙置于同一画者,如明代无名氏所作的《八仙会集图》(图十),将八位各显神通的神仙聚集在一起,每个神仙的神情各异。从画风看,颇似戴进一路的风格。这种人物画也与前述无款的《罗汉伏虎图》一样,具有相当高超的艺术水准,从时代看,当为明代中后期之作。
  


  当然,也有只画一个或两个、三个者,如明代张翀的《散仙图》(图十一)。该图所写为张果老脚蹬草鞋,腰挎葫芦,手托木杖,身披羽衣,一幅风尘萧散的神态。作者题诗曰:“早披内景爱玄虚,遂向仙官佩羽衣。谒帝中宵升紫府,课经清昼掩松扉。洞边旧说青牛度,鼎内今看绛雪飞。花甲初周还更转,长生应是得真机”,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张果老是一个得道的仙人,长生不老,有出尘之慨。
  在八仙的题材中,无论是写一个或多个,仙道人物的形象大多不拘行迹,有的甚至蓬头垢面,显示出一种无拘无束、闲云野鹤式的生活方式。这些神仙远离人间烟火,因而他们的形象自然不必遵循世间的礼数。这既是仙道人物的真实写照,也是画家们的一种美好理想。在这些画中,也许比佛教画更容易传递出画家们的一种出世理想。有趣的是,以仙道人物为主题的人物画家中,大多是仕途不得意者,如戴进、张翀等,他们借助这些远离世间喧嚣的仙道人物,宣泄内心的愤懑,并寄托自己的理想。所以,如果更深入地去研究这些道教画的话,应该是有很多有趣的话题。
  明代戴进(1388—1462年)的《二仙图》(图十二),初看以为是描写合和二仙,但从图中人物形象看,当是另有其人。该图描绘的是二仙在山涧、荒谷中行走。一仙头托蟾蜍,喜笑颜开,从其形象看,当为刘海;另一仙紧闭牙关,手扶铁拐,从其形象看,当为李铁拐。此图之风格颇似宋人,反映出浙派画家的院体画风。
  在道教人物中,始祖老子是经常被描写的对象,文征明(1470—1559年)的《老子像》(图十三)便是一例。此外,周道行的《梓潼帝君图》(广东省博物馆藏)也描绘的是道教人物。
  


  当然,和佛教画一样,道教画中也不乏一些做道场法事而制作的道场画等。这些画大多没有作者具名,来自于民间画工。有的即使有作者署名,在文献典籍中几乎也是无稽可考。它们大多悬挂于道教仪式之时,或者张贴于门上,或长期悬挂于道观或宫殿。无论那种存在形式,都有一种区别于其他人物画的典型功能——就是实用性。这种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自然会降低其艺术追求,但对于道教研究来说,其意义则远远高于普通的人物画。
其他文献
2007年11月,“和谐之美——醴陵釉下五彩艺术陶瓷精品展”在京城拉开帷幕。这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釉下五彩陶瓷艺术的首次专业展览,吸引了众多收藏爱好者的目光,也唤起了人们对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关注。在明清景德镇陶瓷占据收藏市场大半壁江山的今天,醴陵釉下五彩瓷由于其独特的历史、艺术特点,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或可成为收藏者独辟蹊径的一个品种。  首先,短暂的生产历史使醴陵釉下五彩成为稀有品种。  醴陵釉下
期刊
20世纪80年代,石家庄井陉北宅村一座晚唐砖室墓中出土了一件陶塑吹奏俑,为我们提供了晚唐时期一个民间艺人组成的小乐队走村串户室外演奏的场景。  五个或坐或立的民间艺人与两匹憨态可掬的母子马聚于一个长18.5厘米、宽16.5厘米的四足底座上,其中四个坐俑高约10厘米,立俑高约15厘米。其质地为含沙较多的缸瓦胎,俗称大缸料,局部施以褐色釉。整体雕工粗拙,但形神兼备。五位吹奏俑与母子马围成一个U字型,吹
期刊
一位雍容华美的仕女骑着一匹绛红色的马,头戴一顶黑色垂黄纱的帷帽,透过面纱露出丰腴的面庞,细长的柳叶眉,挺直的鼻梁,红色的樱桃小口,更增添了一份妩媚。仕女上身着粉白色地碎花长袖衣,下身着绿地树叶纹长裙。裙上部齐胸,双脚穿黑色长靴,并蹬于脚蹬,昂首挺胸。马身为深褐色,颈部与臂部两侧、马头前额中间饰有白色圆点,圆点内用褐色装饰点缀,马的四蹄呈白色,马笼头以及马身上的装饰均以黑色线条勾画,并在黑色线点下绘
期刊
4月9日,香港苏富比春拍中国书画专场取得了14851.125万港币的总成交额,265件拍品成交219件。该公司中国书画拍卖历来以近现代书画为主,今春的这一结果,给中国区域的近现代书画拍卖带来了相当丰富的想象空间。  在此之前,由于2005年以来近现代书画行情的调整,中国书画拍卖步入了一个长达三年的调整期。直到2007年秋拍,在以《赤壁图》为代表的一系列古代书画精品天价成交的带动下,书画拍卖的行情方
期刊
清朝末年,天津艺林中出了一位名扬中外的传奇式人物,他就是泥人张彩塑的创始人张明山。他的作品生动传神,就像把真人浓缩了一样,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泥人张”。有人说他把泥炼成了仙丹,简直绝了。徐悲鸿先生则把他和世界著名的雕塑大师相媲美。  泥人张彩塑从张明山开创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它继承了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传统形式,吸取了天津杨柳青年画的特点,在处理写实与夸张、塑与彩的关系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
期刊
4月9日,在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刘小东2004年绘制的《战地写生:新十八罗汉》、张晓刚1995年绘制的《血缘系列:大家庭三号》各以6192.75万港币、4736.45万港币创画家本人作品成交纪录。电视节目主持人播报后以“松了口气”评说。在股市“哀鸿遍野”、楼市“曲高和寡”、奥运火炬传递频遇干扰之际,中国艺术家作品在国际市场受到追捧,着实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市场中的多米诺骨牌    在中国
期刊
引子:中国玉器的衰落期与复兴期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并正式结束了玉器这种物质文化在中国典章制度史上发挥过的独特功能。拥有几千年悠久玉文化传统的国家在一夜之间似乎突然失去了自己的精神脊梁,反传统的事件接连不断,令人难以理解的狂逆举动日嚣尘上,一浪高过一浪对传统制度与文化的摧残,中华文明备受磨难,物质载体或灰飞烟灭,民俗精神或湮沦变易。在玉器这一具象上的表现则是曾经拥有宗教、政治、经
期刊
曾几何时,清末民初的民窑瓷器被当成了古玩市场中的垃圾而乏人问津,而当今火爆的收藏投资热却让它越来越像是一个蒙尘的“灰姑娘”,成为市场后来者的新宠。殊不知,清末民初时期的民窑瓷器不仅已拥有高高在上的价格,且赝品也已大量出现。  在《文物天地》收到的求鉴照片中,清末民初时期的民窑瓷器占了相当部分,赝品率很高。民国瓷器只真不假的状况,早被几年前行情上涨蜂拥而入的赝品打破。针对近年才进入市场的收藏投资者而
期刊
在广东佛山祖庙三门前东西两侧屋脊上,原陈设有两尊清晚期石湾窑陶塑神像——日神、月神,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修祖庙时,由石湾著名陶塑家黄古珍塑造的。近年为对文物进行有效保护,两神被拆换下来,由佛山市博物馆收藏。   石湾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是我国陶瓷史上著名的民窑,形成于唐宋时期,繁荣兴盛于明清,流传发展至今。千百年来,薪火不熄,世代相传,自成体系。其产品在明代前以生产碗、盘、罐、煲等日
期刊
今年至今已进行了三十余场古籍拍卖,欲从近万件拍品中选出十件最佳之品,还真不是件容易之事,并不是因为好东西少,而恰是因为佳品太多,难以取舍,只好采用缩小包围圈法,先选出100余件上佳之物,然后在这个范围内再定取舍,最后选出这十件佳丽。当然,这仅是笔者眼中的十佳,环肥燕瘦,落选者不一定不如入选者,正如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需要说明的是,选秀的标准不是依据成交价自上而下的排列,如是这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