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智慧给我们的启示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传统语文教学,我们更要做到去其“糟粕”,存其“精华”,并予以充分的吸收,让传统的语文教学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得到继承与发展。
  一、 “简单”的智慧
  传统语文的阅读教学方法是简约而有效的,概括起来是六个字:熟读,精思,博览。
  1. 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要“读”,二是要读“熟”,达到成诵的地步。古人不仅对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且还要求学生多读,还要求学生做到熟读成诵。学生经过“十年寒窗”的苦读,如果能背下几百篇文章,几百首诗词,就有了厚实的基础,腹中也就不再空空如也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力的增强,如再有名师指点,“悟性”渐开,先前的读背功夫就会化为写作能力。因为记忆力在儿童时期最好,等再大一些,便失去了这一先机,输在了起跑线上。
  2. 精思——口颂心维,涵泳得趣。何为“精思”?“精思”即揣摩、玩味,精思”是一个过程,是不断领悟的过程。读书要“精思”,这是非常必要的。首先,精思才能使读书有所获。其次,精思可以使读书者获得读书的本领和技巧。在思的过程中,才会对如何揣摩和玩味文字产生联想,久而久之,读书者就变得会揣摩和玩味文字了。再次,精思可以锻炼人的毅力和耐心。
  3. 博览——广泛涉猎,博取众长。博览群书,也是传统语文教育十分重视的。当然,博览还应该包括览“无字书”,即在生活中学习。这一点,古人有认识,但强调得不够。因此,就博览来说,今天的语文教育有必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应该说,语文学习,“博览”是有效之法。
  二、 “呆板”的窍门
  传统的作文教学强调学生多做、多改、仿效,就是这种看上去很是呆板的作文形式培养出历史上很多的文学大家。
  1. 多写多练好处多。作文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运用,只有通过多次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所以,传统语文教学提倡作文要多做,是符合从写作实践中培养写作能力的规律的。
  2. 文章不厌百回改。传统语文教学不仅提倡作文要“多做”,而且强调文章要“多改”,多改也是训练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学生自己修改,或老师批改指点,能使学生从文章的症结所在进一步体会和掌握文章写作的规律。我国古代的文人学者,历来重视文章修改,把修改文章作为提高文章质量的重要手段。
  3. 踩在前人肩膀上。传统语文教学还提倡开始写作的时候要仿效。事实上,学生初学作文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课本中一篇篇规范的文章就是学生仿效的样本。这是很有道理的。初学作文者,对文章的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比较生疏,从模仿开始,慢慢地就容易摸到作文的路子。古人一直认为,仿效名家名篇,“师其神”而不“师其貌”,“师其意”而不“师其辞”是“最为文之真诀”。
  三、 “启发”的哲学
  1. 启发的时机——遇“惑”乃发生。教学的重要思想是“启发”,孔子十分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的思维处在一种“困惑”的状态,其求知欲最强,引导学生达到“明了”的境界。人们习惯上认为,课堂上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就学得越快、越好;教师带领学生“钻山洞”,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更快一些。事实上,这样做容易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教师成了“讲师”“话筒”,学生却成了“听众”“哑巴”,课堂就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我们教师要做学生思维的导火索,引爆学生的思维,让课堂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
  2. 启发的目的——举一而反三。启发的目的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老师举出一个例子,学生就能够举出三个例子来,其实质是学生能灵活运用知识。
  3. 启发的三重境界——更上一层楼。启发有以下三重境界,它们呈层层递进之势,让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攀升,达到更上一层楼的效应。启而不发,问题在于启不得方法,我们要做到知己知彼,确认学生已经知道什么并据此进行教学,才能启而得法。有启有发,教师启了学生就能发出来,教师不启学生就发不出来,学生对教师的启发有一种依赖感。这是启发学生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渡阶段,启的得法,才能解决依赖,教师要善于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方法教给学生,不仅启知识,而且要启方法与思路。不启而发,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学会分析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不需要教师去启,学生就能够发出来的境界。这个也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作者单位:溧阳市上黄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奇妙的动物世界》一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热爱自然,了解自然”这一单元主题的交际内容。现将两课例所遵循的一般规律总结如下:  一、 目标引路“学”为基,准确定位“导”弗牵  目标决定方向。A案目标完全以学生在这节课上能够达到怎样的目标而设定,根据低段学生已有知识建构,降低交际难度,准确定位教学重难点设定教学目标。指向清晰、明确,凸显“引导”而非“牵引”。 B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动物世界的奇妙
期刊
课堂上,师生进行对话交流时,我们应该怎样去倾听呢?倾听后,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相匹配的教学行为呢?  一、 倾听中将存在问题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教学案例一] 《我不是最弱小的》第7自然段:  师:什么叫滂沱大雨?  生1:雨下得很大。  师:还有哪些词是写雨下得大?  生2:大雨如注。  生3:倾盆大雨。  生4:狂风骤雨。(学生把“骤”读成了“聚”,但教师毫无察觉)  师:(激励性评价)同学
期刊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下《奶奶的白发》一文中第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一天,我指着奶奶的头发好奇地问:‘奶奶,为什么我的头发是黑的,你的头发是雪白雪白的呢?’”  有位教师在指名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后问:“小朋友,你知道什么是‘雪白’吗?”一位小朋友马上站起来响亮地回答:“就是像雪一样白!”小朋友的回答精妙绝伦,作为听课教师,我为这位小朋友的勇敢和聪明竖起了大拇指,以为更应博得上课老师的赞许,遗憾的是这位老
期刊
同课异构的“同”是指同一教学内容、同一篇课文。从语文教材的角度看,同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是有规定性的;从学生的角度看,同课异构面对的学生群体其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大致相同;从教学活动的角度看,同课异构要尊重的教学规律是相同的。同课异构的“异”概括起来讲,包括文本解读上的异,教学资源重组和利用上的异,教学设计和构思上的异,教学方法上的异,语言文字运用上的异,教学风格上的异等。  本文通过对无为县教师进修
期刊
对话教学指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围绕课程目标,以语言为媒介,展开的在教师主导下,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熏陶情感,形成主流价值观,获得基本语文素养的多向交流活动。  一、 想象中加深情感体验  [案例一] 《早》一课第7自然段教学概述  第一步:我紧扣“奔走”,引导学生读文理解其“快速的跑”的意思,接着说:“现在你们想想,鲁迅当时“奔走”时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可
期刊
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常常看到有的语文课堂比较沉闷,学生不愿意发言,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来说上课就是一种折磨,而对老师来说,教学的激情也难以迸发。如何创造出和谐的教学境界?我想,平等地对待学生,教学中对学生多加以信任,这样的课堂会是愉悦的,美好的。  一、 信任学生,还给学习的时空  教学《牛郎织女》笔者根据“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展开了教学过程。在引导学生感悟写法时,笔者心
期刊
书香浸润童年,阅读伴随成长。大力推广儿童阅读时发现,故事讲述,是为阅读所做的最经济、方便的宣传方式之一。什么是讲述?讲述的意义何在?作为教师,如何为儿童进行讲述?  1. 故事讲述≠文本朗读,讲述是文本再度创作的视听阅读。  与照本宣科的朗读不同,讲述是讲述者,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将自己的理解和体验,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文本信息,在结构、内容等方面进行适度的个性化创作,并用适合听者(儿童)的方式,
期刊
一、 当下习作教学的积弊  1. 功利绑架了意愿。省了写作的意愿和冲动,才会讲真话,抒真情。但现实是老师和学生都把写作当作了应对考试的一种手段,不管学生有没有写作的欲望,都得写,这种被写作成为普遍现象,学生常常言不由衷,空话、假话、套话屡见不鲜,功利绑架了意愿,让习作的本质功能荡然无存。  2. 命题者绑架了学生。命题者指定的写作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往往又没有完全对接,和学生的生活有较大的距离,但学生
期刊
蝴蝶和小猫捉迷藏  蝴蝶藏  小猫捉  蝴蝶飞呀飞  藏在花丛里  小猫找啊找  眼睛都花了  它分不清哪個是花  哪个是蝴蝶
期刊
悯农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孙双金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诗歌译文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在田里锄草,豆大的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每颗每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用汗水换来的。  诗歌亮点  这首诗语言浅显明了,但蕴含的道理深刻,耐人寻味,因此流传颇广,深受推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