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香浸润童年,阅读伴随成长。大力推广儿童阅读时发现,故事讲述,是为阅读所做的最经济、方便的宣传方式之一。什么是讲述?讲述的意义何在?作为教师,如何为儿童进行讲述?
1. 故事讲述≠文本朗读,讲述是文本再度创作的视听阅读。
与照本宣科的朗读不同,讲述是讲述者,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将自己的理解和体验,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文本信息,在结构、内容等方面进行适度的个性化创作,并用适合听者(儿童)的方式,用言语表现出来视听艺术。讲述,因为有了声音,有了表情,因而有了温度和连接。它将文学以可亲的方式,传递给孩子,也将读者、作者、讲述者、故事,融合成一个整体。它是文学的好声音,让阅读成为享受,并荡涤着孩子的心灵。
2. 故事讲述≠讲讲故事,讲述是兴趣持续保持的绿色阅读。
“故事讲述”和“讲讲故事”其实有着很多的关联。一个好的讲述者,肯定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但是讲述不仅仅是讲故事,“讲述一个故事”,比“讲讲故事”更难一些,要求、层次更高一些。它需要讲述者考虑如何更好地向别人(尤其是孩子)叙述这个故事,而不是简单地照着文本把故事呈现出来。
3. 故事讲述≠教师表演,讲述是多元互动对话的开放阅读。
好的讲述者一定是一位好演员,他用优美的语言、生动的表情、恰当的体态表达故事。好的讲述需要真情和智慧,需要讲出不同、讲出色彩、讲出童年、讲出生活。
讲述,不是教师将设计好的讲述稿按部就班地说出来,也不是个体在台上眉飞色舞地纵情表演。讲述作为一种阅读方式,它也是一种对话。讲述的过程中,对话主体间视界融合、精神相遇、理性碰撞、情感的交流,各自向对方精神敞开、彼此接纳。
如何让讲述更加贴近儿童,让儿童从讲述中获得丰富的文学滋养及精神浸润,从而为生命打上最美好的底色呢?
一、 领悟主旨,深度解读,创作好故事
八九岁的孩子,在看到自己照料的小宠物、和自己朝夕相处的亲人离去时,心中充满了悲伤,同时也有了对死亡的恐惧和思考。如何让孩子从容接受,并化作对当下生活的珍惜呢?我选择了《獾的礼物》,一本关于死亡、生命的绘本故事,讲述给孩子听。
作者苏珊·华莱,通过獾的梦境,用隧道做比喻,来描述死亡来临的那一刻:
让獾吃惊的是,他正在奔跑。他的前头是一条好长好长的隧道。他觉得双腿非常强壮,稳稳地朝着隧道跑去。他不再需要拐杖了,他把它扔到了隧道的地上。獾飞快地跑着,在长长的隧道里越跑越快,最后,他的脚爪离开了地面。他觉得自己在翻腾,旋转,起起落落,跌跌撞撞,却没有受伤。他觉得自由了,好像已经脱离了他的身体。
为什么在隧道中奔跑,獾显得那样自由?他在隧道的尽头会是消失吗?死亡是旧的一段结束,还是新的一段开始?翻阅作者及此书的背景资料中,我了解到,原文中说:“他知道‘死亡’只是让他离开身体……”日文翻译为:“他知道死了,哪怕是身体没有了,但心还会留下来……”再次阅读文本以及其它有关死亡话题的书本,我对此也有了个人的一定认识。于是在讲述中,加入了天堂和再现这两部分个人创作的内容。
“走出隧道的獾,天啊,眼前,多么美丽的一幅图画啊!温暖的阳光,明净的湖泊,葱郁的大树,盛开的鲜花,歌唱的小鸟……而且,还有好久没见的老朋友,还有,还有好多不认识的新朋友。獾,是那样的快乐,一种从未有过的,崭新的快乐。”
天堂的描述,让孩子体会到死亡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的恐惧。死亡,就像一扇门,逝去并不代表就是结束,而是重新进入另外一个新世界,这是一种超越,一种自由。
结尾处,鼹鼠走到他最后一次看到獾的山坡上,轻轻地说:“谢谢你,獾。”他相信獾能听到。是的,獾一定会听到。原文由此戛然而止,留下一片可供想象的空间。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结尾:
亲爱的朋友们,很高兴看到笑容依旧绽放在你们的脸上、心上。我深深地爱着这个世界,还有你们。这只是一次短暂的告别,在另外一个美丽的地方,我们还会相遇,还会成为朋友,最好的朋友。谢谢你们陪伴着我走过了这一段美好的旅程,因为爱,所以,我们从未分别过。祝福你们,永远快乐、幸福!
这些文字由讲述者的构思、整理后,不仅补白了画面,更是当时情境的一种还原和再现,再通过声音的传递,文字就拥有了生命力。讲述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关于故事的补充、添加、延伸、衍生等再创造方式,成为讲述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讲述者,调动和投入内心情感的讲述,将文本开发为一个崭新的,属于自己的故事。
二、 解密隐喻,直抵内心,运用好故事
童话故事看似简单,但简单的背后,却有着丰富的内涵,这些内涵,在一遍遍的阅读和体验中,渐渐明晰起来。故事中的隐喻,让孩子善良,给孩子增添了审美的意趣,让孩子的心灵变得丰富、敏锐,让他们拥有发现美的眼睛。《獾的礼物》讲述后,学生分享起个人的感受。有的孩子说:獾告别的背影好像在告诉我,如果你活着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有意义的,对他人有帮助的话,那么你最后就会走进美丽的天堂。獾死了,但是他依旧活在每个小动物的心里,他给每个人都留下了美好的一段回忆。我们可以像獾那样,从容地看待死亡,接受死亡。”在教师的讲述中,学生不仅读到了图画书中画面的隐喻,而且也建构起了自己对死亡的哲学思考。几个月后,一位同学给自己刚刚离去的奶奶写了一封信,他说:“奶奶,谢谢你陪伴我们这么长时间,你把爱给了周围的每一个人。虽然我们很想你,但我相信,你一定在温暖美好的天堂里幸福生活着。请您每天看着我们的笑容,把我的悲伤忘掉。我爱您,奶奶。”教师所讲述的《獾的礼物》,不仅让学生对死亡有了自己的见解,更重要的是人物的形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当孩子面对亲人离去这样的重大转折性事件时,他可以将故事中汲取到的力量,运用与现实生活中,并且获得了当下的极大满足。
三、 平等对话,幸福守望,分享好故事
讲述有时可以是讲述者个人纯粹的叙述,有时也可以是讲述者与倾听者互动式的叙述。
师: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玩得鼻尖冒汗,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想一想,当你满身大汗地回到家,你的奶奶是怎么做的?
生1:奶奶拿毛巾给我擦汗,还递水给我喝。
生2:奶奶说:“哎哟,怎么玩得这样,快坐下歇歇。”
生3:奶奶要我快去洗澡。
师:奶奶拿毛巾,给水让你喝,催你去洗澡,为什么?
生:奶奶关心我,怕我生病,怕我累。
师:记得我小时候有一回,和妹妹到河边扔石子。扔着扔着嫌不过瘾,慢慢走到水里去扔。水中的台阶上长满了青苔,又黏又滑,我一屁股坐到了水里,身上全湿了。我心里慌了,回去肯定得挨骂呀。结果我的外婆瞧见了我的模样,你猜,怎么着?
生:一定没有骂你,忙着给换衣服呢!
师:你怎么知道?
生:我奶奶也是这样的。
师:长辈就是这样看孩子的。冰心奶奶怎么看孩子呢?
生:孩子们在阳光下玩,玩得满身大汗,这是运动留下的汗,是活泼的汗,冰心奶奶很喜欢。
师:是啊,冰心奶奶爱孩子,觉得孩子们流出的汗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这是生命的气息,是希望的气息。
这是南京市芳草园小学刘颖老师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的一个片段,老师抓住“汗味为什么会是香的”这个话题,引导孩子和文本(隐含的作者冰心)和教师(讲述者)进行对话。特别是教师穿插其间的自己童年故事的讲述,很策略地帮助学生感受到长辈的关爱,进而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冰心对孩子的爱。在对话中,所有参与者的特征、价值和观念都得到了一定的承认和肯定,有些已经不是简单的对与错,而是将个体的充分发展作为了努力的目标。无论学生的认知水平如何,无论学生当时的感悟程度如何,当学生在教师的讲述中思考,进行个性化的解读,积极地将收获的感悟进行表达时,这本身已经体现出了其主体性的一面。这样的深度阅读,成为他们达成幸福的手段,也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种享受。
(作者单位:南京市天正小学)
1. 故事讲述≠文本朗读,讲述是文本再度创作的视听阅读。
与照本宣科的朗读不同,讲述是讲述者,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将自己的理解和体验,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文本信息,在结构、内容等方面进行适度的个性化创作,并用适合听者(儿童)的方式,用言语表现出来视听艺术。讲述,因为有了声音,有了表情,因而有了温度和连接。它将文学以可亲的方式,传递给孩子,也将读者、作者、讲述者、故事,融合成一个整体。它是文学的好声音,让阅读成为享受,并荡涤着孩子的心灵。
2. 故事讲述≠讲讲故事,讲述是兴趣持续保持的绿色阅读。
“故事讲述”和“讲讲故事”其实有着很多的关联。一个好的讲述者,肯定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但是讲述不仅仅是讲故事,“讲述一个故事”,比“讲讲故事”更难一些,要求、层次更高一些。它需要讲述者考虑如何更好地向别人(尤其是孩子)叙述这个故事,而不是简单地照着文本把故事呈现出来。
3. 故事讲述≠教师表演,讲述是多元互动对话的开放阅读。
好的讲述者一定是一位好演员,他用优美的语言、生动的表情、恰当的体态表达故事。好的讲述需要真情和智慧,需要讲出不同、讲出色彩、讲出童年、讲出生活。
讲述,不是教师将设计好的讲述稿按部就班地说出来,也不是个体在台上眉飞色舞地纵情表演。讲述作为一种阅读方式,它也是一种对话。讲述的过程中,对话主体间视界融合、精神相遇、理性碰撞、情感的交流,各自向对方精神敞开、彼此接纳。
如何让讲述更加贴近儿童,让儿童从讲述中获得丰富的文学滋养及精神浸润,从而为生命打上最美好的底色呢?
一、 领悟主旨,深度解读,创作好故事
八九岁的孩子,在看到自己照料的小宠物、和自己朝夕相处的亲人离去时,心中充满了悲伤,同时也有了对死亡的恐惧和思考。如何让孩子从容接受,并化作对当下生活的珍惜呢?我选择了《獾的礼物》,一本关于死亡、生命的绘本故事,讲述给孩子听。
作者苏珊·华莱,通过獾的梦境,用隧道做比喻,来描述死亡来临的那一刻:
让獾吃惊的是,他正在奔跑。他的前头是一条好长好长的隧道。他觉得双腿非常强壮,稳稳地朝着隧道跑去。他不再需要拐杖了,他把它扔到了隧道的地上。獾飞快地跑着,在长长的隧道里越跑越快,最后,他的脚爪离开了地面。他觉得自己在翻腾,旋转,起起落落,跌跌撞撞,却没有受伤。他觉得自由了,好像已经脱离了他的身体。
为什么在隧道中奔跑,獾显得那样自由?他在隧道的尽头会是消失吗?死亡是旧的一段结束,还是新的一段开始?翻阅作者及此书的背景资料中,我了解到,原文中说:“他知道‘死亡’只是让他离开身体……”日文翻译为:“他知道死了,哪怕是身体没有了,但心还会留下来……”再次阅读文本以及其它有关死亡话题的书本,我对此也有了个人的一定认识。于是在讲述中,加入了天堂和再现这两部分个人创作的内容。
“走出隧道的獾,天啊,眼前,多么美丽的一幅图画啊!温暖的阳光,明净的湖泊,葱郁的大树,盛开的鲜花,歌唱的小鸟……而且,还有好久没见的老朋友,还有,还有好多不认识的新朋友。獾,是那样的快乐,一种从未有过的,崭新的快乐。”
天堂的描述,让孩子体会到死亡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的恐惧。死亡,就像一扇门,逝去并不代表就是结束,而是重新进入另外一个新世界,这是一种超越,一种自由。
结尾处,鼹鼠走到他最后一次看到獾的山坡上,轻轻地说:“谢谢你,獾。”他相信獾能听到。是的,獾一定会听到。原文由此戛然而止,留下一片可供想象的空间。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结尾:
亲爱的朋友们,很高兴看到笑容依旧绽放在你们的脸上、心上。我深深地爱着这个世界,还有你们。这只是一次短暂的告别,在另外一个美丽的地方,我们还会相遇,还会成为朋友,最好的朋友。谢谢你们陪伴着我走过了这一段美好的旅程,因为爱,所以,我们从未分别过。祝福你们,永远快乐、幸福!
这些文字由讲述者的构思、整理后,不仅补白了画面,更是当时情境的一种还原和再现,再通过声音的传递,文字就拥有了生命力。讲述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关于故事的补充、添加、延伸、衍生等再创造方式,成为讲述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讲述者,调动和投入内心情感的讲述,将文本开发为一个崭新的,属于自己的故事。
二、 解密隐喻,直抵内心,运用好故事
童话故事看似简单,但简单的背后,却有着丰富的内涵,这些内涵,在一遍遍的阅读和体验中,渐渐明晰起来。故事中的隐喻,让孩子善良,给孩子增添了审美的意趣,让孩子的心灵变得丰富、敏锐,让他们拥有发现美的眼睛。《獾的礼物》讲述后,学生分享起个人的感受。有的孩子说:獾告别的背影好像在告诉我,如果你活着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有意义的,对他人有帮助的话,那么你最后就会走进美丽的天堂。獾死了,但是他依旧活在每个小动物的心里,他给每个人都留下了美好的一段回忆。我们可以像獾那样,从容地看待死亡,接受死亡。”在教师的讲述中,学生不仅读到了图画书中画面的隐喻,而且也建构起了自己对死亡的哲学思考。几个月后,一位同学给自己刚刚离去的奶奶写了一封信,他说:“奶奶,谢谢你陪伴我们这么长时间,你把爱给了周围的每一个人。虽然我们很想你,但我相信,你一定在温暖美好的天堂里幸福生活着。请您每天看着我们的笑容,把我的悲伤忘掉。我爱您,奶奶。”教师所讲述的《獾的礼物》,不仅让学生对死亡有了自己的见解,更重要的是人物的形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当孩子面对亲人离去这样的重大转折性事件时,他可以将故事中汲取到的力量,运用与现实生活中,并且获得了当下的极大满足。
三、 平等对话,幸福守望,分享好故事
讲述有时可以是讲述者个人纯粹的叙述,有时也可以是讲述者与倾听者互动式的叙述。
师: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玩得鼻尖冒汗,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想一想,当你满身大汗地回到家,你的奶奶是怎么做的?
生1:奶奶拿毛巾给我擦汗,还递水给我喝。
生2:奶奶说:“哎哟,怎么玩得这样,快坐下歇歇。”
生3:奶奶要我快去洗澡。
师:奶奶拿毛巾,给水让你喝,催你去洗澡,为什么?
生:奶奶关心我,怕我生病,怕我累。
师:记得我小时候有一回,和妹妹到河边扔石子。扔着扔着嫌不过瘾,慢慢走到水里去扔。水中的台阶上长满了青苔,又黏又滑,我一屁股坐到了水里,身上全湿了。我心里慌了,回去肯定得挨骂呀。结果我的外婆瞧见了我的模样,你猜,怎么着?
生:一定没有骂你,忙着给换衣服呢!
师:你怎么知道?
生:我奶奶也是这样的。
师:长辈就是这样看孩子的。冰心奶奶怎么看孩子呢?
生:孩子们在阳光下玩,玩得满身大汗,这是运动留下的汗,是活泼的汗,冰心奶奶很喜欢。
师:是啊,冰心奶奶爱孩子,觉得孩子们流出的汗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这是生命的气息,是希望的气息。
这是南京市芳草园小学刘颖老师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的一个片段,老师抓住“汗味为什么会是香的”这个话题,引导孩子和文本(隐含的作者冰心)和教师(讲述者)进行对话。特别是教师穿插其间的自己童年故事的讲述,很策略地帮助学生感受到长辈的关爱,进而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冰心对孩子的爱。在对话中,所有参与者的特征、价值和观念都得到了一定的承认和肯定,有些已经不是简单的对与错,而是将个体的充分发展作为了努力的目标。无论学生的认知水平如何,无论学生当时的感悟程度如何,当学生在教师的讲述中思考,进行个性化的解读,积极地将收获的感悟进行表达时,这本身已经体现出了其主体性的一面。这样的深度阅读,成为他们达成幸福的手段,也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种享受。
(作者单位:南京市天正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