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视角下的《珍珠鸟》文本解读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h0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解读文本需要建立学生视角。《珍珠鸟》一课的教学,从学生视角出发,基于三个问题并作出解答,使得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了深度。《珍珠鸟》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一篇散文,被收录在多个版本的教材中,同时也是多见于公开课的课文。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更关注学生视角下的文本理解,并对此进行了多次教学研究,略有收获。
  一、珍珠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
  由于学生的认知经验所限,他们对珍珠鸟并不了解,而在学生对课文所描述的对象都不了解的情况下进行深度解读,其实是一个伪命题。事实上,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就多次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有学生提问:“珍珠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教师有两种选择:一是搜集相关的材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珍珠鸟。二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通过对问题的不断提出与解决,在学生的大脑中构建出珍珠鸟的形态。笔者在教学中与学生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师:好多同学都问了同一个问题,那就是“珍珠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能不能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呢?
  生:(略带失望,声音并不响亮)可以。
  师:看来大家并不乐意,是希望老师直接告诉你们答案吗?
  生:(异口同声)不是。
  这就是学生的特点,当教师的问题略带挑战性的时候,他们就会勇敢地面对这种挑战,选择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在上面问题的驱动之下,学生开始对文本进行新的解读。
  生:老师,我发现了珍珠鸟有红红的嘴和红红的腿。
  生:老师,我也发现了,珍珠鸟是一种很肥的鸟。
  师:(给予肯定评价)同学们阅读课文很仔细,能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寻找到珍珠鸟的特征。根据大家的描述,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只鸟,看看和你们心中珍珠鸟的形象一样吗?
  这个时候,學生会带着这个问题进一步阅读课文,这也是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学生的视角下完成的。由于学生想知道珍珠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在他们对课文进行深度阅读时,珍珠鸟的形象就一步步清晰了。这个形象是由学生自主构建的,也是接近于真实的珍珠鸟形象的,由于珍珠鸟形象的清晰,他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往往会有更深的理解。
  二、作者为什么要写珍珠鸟
  “鸟儿是人类的朋友,那自由飞翔的身姿,绚烂缤纷的色彩,婉转多变的歌喉,为世界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乐趣,也让古往今来的诗人作家写出了许多闪耀着灵性的文章。”这是一节获得高级别优课评比一等奖的课堂上教师对课文写作由来的介绍语。对于这段介绍,笔者的观点是:我们的语言可以更朴素一些,我们的介绍还可以基于学生的问题来进行。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曾经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珍珠鸟呢?”
  这个问题有好多学生抢着回答,有的学生说:“因为珍珠鸟很可爱。”有的学生说:“因为珍珠鸟是作者朋友送给他的。”也有的学生说:“因为作者在与珍珠鸟相处的过程中,发现了它有很多的变化,作者感觉这种变化对生活特别有意义,引起了他的很多感触,所以他就写下来了。”……应当说,学生的这些答案都是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得出的,而反过来,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推动学生对文本形成更有深度的解读。
  笔者在学生作出回答之后进一步追问:“作者写珍珠鸟还有其他的理由吗?”
  很自然,学生在听到这个问题以后,会继续解读课文,于是有了新的答案。
  生:作者在与珍珠鸟相处的过程中,有着相互付出的过程。
  师:哦?这个观点非常有趣,你能说得更具体一些吗?
  生:因为我发现,作者其实为珍珠鸟做了很多事情,比如说它为珍珠鸟提供了一个幽静的居住环境,还给他添食加水;珍珠鸟也给作者带来了很多的生活乐趣,还有对生活的思考。
  生:(附和)对,我也发现了。课文最后一句话其实就是作者的思考。
  很显然,学生的这些答案,就是此前自己所提出问题的答案。这个答案不是教师给的,而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这其实就是学生视角下对文本的解读。
  三、鸟儿不应该自由自在飞吗
  在研究这篇课文的解读时,笔者得出一个观点:“《珍珠鸟》一文,寄情于物,抒发小小哲理,虽未脱旧式花鸟鱼虫小品文的传统,却也无可厚非。然而问题随之而来:鸟儿作为自然界中自由的生命,是否可以如对待家禽一般豢养戏弄?‘生物’与‘宠物’,不是同一概念。”
  其实在教学中,笔者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有一个学生提问:“为什么我们要把鸟儿养在自己的家里,而不让它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呢?”
  尽管有少数学生打趣说:“因为珍珠鸟太肥胖了,它飞不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确实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交给学生自己去回答。笔者只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今天珍珠鸟与作者的相处,是不是就意味着珍珠鸟是不自由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学生是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去完成的,笔者没有多加干预。等到小组展示自己的合作成果时,有一个小组的答案令人称奇。“我们小组觉得,珍珠鸟养在家里不一定是不自由的,这就和我们现在跟父母相处一样,我们也是自由的,将来我们长大了,可能会离开父母,那个时候虽然在外自由地飞翔,但我们依然会想念自己的父母……”
  将自己与珍珠鸟联系起来,是对珍珠鸟与作者相处作出的回答,也是对文本深度解读的结果。这个答案无疑是具有深刻人文意义的。同样,这个意义是学生在自身视角下获得的,这也彰显了学生视角在文本解读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皇冠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课堂拓展旨在扩大学习的范围,在补充的资源中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提高课堂阅读的质量,培养学生探究阅读的能力,增加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课堂拓展的要素是指拓展的指向是什么,是课堂拓展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拓展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抓住了三个着力点。现以统编本二年级下册《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为例,具体谈谈课堂拓展的做法。  一、课堂拓展要重视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指学生对所要阅读内
不会预习就不会学习。教师上课需要备课,提前准备。对当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教学,也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识字是阅读的基础,第一学段识字教学更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加强识字的预习指导,不仅有助于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激发他们自主学习、自主识字的兴趣。笔者结合第一学段的识字教学规律谈谈识字教学的预习方法。  一、第一学段识字教学规律  识字教学较为枯燥。如果直接让学生认读生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内在情感的集中反映,是作者基于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在遇到特殊情况下内在心境的文字表达。刘勰曾经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与文本、作者进行深入对话的通道,让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和所运用的写作方法,揣摩作者的内在情感。笔者以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史铁生写的《那个星期天》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基于情节发展,梳理情感呈现的主线
“一边读一边预测”就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依据阅读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对故事后面的内容进行推测,并验证自己推测结果的过程。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习“一边读一边预测”的阅读策略呢?一是因为“一边读一边预测”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给学生带来阅读乐趣;二是因为让学生“一边读一边预测”,可以激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带着思考去预测故事的发展;三是可以使学生的创作思维得到有效培养。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充
统编本一年级上、下册安排了集中识字,其中有来自于古代的蒙学教材,有中国传统的字谜识字,还有的揭示汉字造字规律……均采用韵文的形式,朗朗上口,学生在诵读中就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意蕴,选文不管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因子。因此,我们的识字教学不能“為识字而识字”,应进行适当的文化观照,让识字教学丰厚起来。  一、图画—文字,追溯“形意”合体  汉字的“形”不是一个简单、生硬的符号,如
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统编本教材从一年级上册开始均安排有“快乐读书吧”板块,旨在提升学生阅读质量,让学生亲近经典,走进经典。纵观教材“快乐读书吧”可以看出,其编排有以下特点:(1)推荐书目种类齐全,既有文学类,又有科普类,如四年级下册的“快乐读书吧”是以苏联作家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理解、评价、鉴赏等都与思维有着直接的关系,发展学生思维可以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升。在教学中,按照双线目标和课堂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但许多教师经常会忽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更有效呢?  一、在理解词语中发展学生思维  正确理解词语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从这些教学建议看,学生仅仅阅读教科书显然是达不到课标中要求的阅读量的。为此,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模式,群文阅读随着课改的深入应运而生。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阅读教
统编本二年级的课后练习题中有让学生讲故事的要求。这些要求多数是以语文要素的形式提出的,充分彰显了编者对学生讲故事的重视。那么,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为什么要进行讲故事训练?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讲好故事呢?  一、低年级讲故事训练的必要性  要想把讲故事的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明确讲故事的意义与必要性非常重要。  1.明确“讲”的本质  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对讲故事存在误解,认为讲故事不过是对课文内
句子是文章的基本单位,正确理解句子意思是阅读的基础,也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抓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与语言规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发现语言规律,迁移运用,在“三个指向”意识下,适切训练,以使学生的句子训练更加扎实、有效。  一、指向例句  低年级学生正是学习说话、写话的起始阶段,教材中的句子也呈由短到长、由简到繁的规律分布着,这就为学生的说话、写话提供了范例。因此,要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