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促思 演绎算理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關于两位数乘法计算,学生大多数只掌握了算法,却对算理知之甚少,这在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对乘法的运用和掌握。为此,在教学中可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借助直观的图形演示,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进而掌握算理并将其逐步内化成算法。
  [关键词]数形结合;乘法计算;算理;算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4-0069-02
  《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许多重要的数学内容、概念都具有“数”和“形”两方面的本质特征,即数形结合是认识数学的基本角度,与其说是方法,不如说是基本要求。
  最近笔者听了“有趣的乘法计算”一课,该课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8、19页的内容,包括两位数乘11的算法、“首同尾合十”的算法、(a 1)×(a-1)=a×a-1的算法,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对每一种算法的理解都不是很透彻。而笔者在六年级的数学课堂上也出示过这三类问题,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对两位数乘11的算法还有一点印象,而对其他两种算法则完全不记得了,更别提运用了。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现状,反思所听的课,笔者以为对于算理的透彻理解要摆在首位,只有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对算法的印象才会深刻,才能从记忆走向运用。下面,笔者从理解算理的角度谈一谈对于“有趣的乘法计算”教学的调整与反思。
  【案例描述】
  教学片段一:两位数乘11的算法
  (1)列竖式计算下面一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16×11 43×11 78×11 96×11 24×11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并核对答案后思考:积的每一位上的数和原来的两位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先自己想想,再和同桌说说。
  (2)汇报交流:积的个位是__;积的十位是__;积的百位是__。
  引导学生总结:积的个位是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积的百位是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积的十位是原来两位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的和。
  (3)猜一猜53×11的积,你是怎样想的?
  根据上面总结的规律,猜想53×11=583,并用竖式验证,发现猜想正确,进一步总结规律,简化为“两头一拉,中间相加”。
  (4)猜一猜64×11的积,说说想法。
  师:你觉得64x11=6104的算法对吗?
  生1:不对,因为两位数乘两位数,不可能得到四位数。(此错误教师和学生均没有发现)
  生2:我是估算的,64接近60,11接近10,它们的积会比600大一些.但6104太大了。
  师:这里的计算过程和前面有什么不同?
  生3:十位上满十要进一。
  (学生列竖式计算,得到结果为704)
  师:这里百位上的6为什么变成了7,多出的1从哪里来的?
  (完善算法:两头一拉,中间相加,十位满十,百位加一)
  教学片段二:探索“首同尾合十”的算法
  出示:22×28 47×43 41×49 56×54 62×18
  师:观察每个算式中的两个乘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两个乘数十位上的数相同。
  生2:个位上的数相加等于10。
  师:像这样的算式,叫首同尾合十算式。
  师(出示上面算式的得数):积和原来的两位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其中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呢?积的末两位是怎么算出来的?积的末两位前面的数呢?
  师:当两个两位数相乘,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之和为10时,积的末两位等于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积的末两位前面的数等于原来乘数十位上的数与比它大1的数的乘积。
  猜答案:35×35 45×45 25×25 15x15 55×55
  教学片段三:探索(a 1)×(a-1)=a×a-1的算法
  出示:64×66 74×76 84×86
  师:运用“首同尾合十”的算法迅速填写结果,然后再说说是如何快速而准确地完成的。
  师:当两个两位数相乘,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相差2时,乘积为两个乘数的平均数的平方与1的差。
  【案例反思】
  同一节课的三个教学片段,都是以“计算多个同类型题,观察结果,发现计算规律”为主线贯穿全课教学。学生并不能经过自主交流进而发现计算的规律,片段一中虽然有一小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发现规律,但却出现一个错误的想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不可能等于四位数;存在一个疑问:对于64×11=6104,为什么学生在竖式中会把十位进的1和百位的6相加,而在口算中却会出现错误?而片段二和片段三的学习内容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发现其中的规律,全部由教师来总结。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学生只掌握了两位数乘法计算的算法,却对算理知之甚少。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呢?一方面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将本课分解成两个课时,另一方面,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借助直观的图形演示,促进学生思考,同时抓住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用清晰、具体的实物操作来演绎算理,再逐步将算理内化成算法。
  1.数形结合,遵循儿童认知规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具体运算阶段是指七到十一岁的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儿童能根据逻辑法则进行推理,但这种思维能力仅局限于具体情境或熟悉的经验。举个例子:如果问一个三年级的学生“A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领者。在“分数大小的比较”综合练习课上,教师认为的“简单”撞上了学生的“不简单”,只有沟通才能完美解决这个“不和谐”。  [关键词]分数;比较;沟通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3-0053-02   “简单”撞上“不简单”  对于“分数大小的比较”,北师大版教材按照
[摘要]“综合与实践”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生活为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发展,夯实学生数学基础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对教师的教学具有极大的挑战性。教师依托教材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感知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活动;经验;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
在初中flash动画教学中,学生动画设置失败的原因不尽相同,如果逐一纠错修改,势必造成课堂效率低下。在教学中我引入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微信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探索“微课导学——自主展示——翻转助学——任务驱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引导线动画”研究课为例进行说明。  教学模式分析  本模式教学环节与信息技术应用对应关系如下:  学习过程分析  环节一:微课导学,知
[摘要]复习课在数学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好的复习课能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在“运算律”单元复习课中,引导学生自主整理,教师要建立知识间的“联结点”;要充分挖掘知识的“出错点”,借题扩散,让学生触及知识本质;要凸显知识内在的“思想点”,提升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感悟数学思想。  [关键词]自主;复习;运算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空间与图形”在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样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培养思维能力呢?  一、教学应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突出现实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空间与图形知识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这充分说明了空间与图形知识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
[摘要]“长方体表面积应用问题”的教学是长方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用“微课题”的形式践行了“设计多层多样、实施多步多途”的措施,既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关键词]多样;多途;数学本质;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35-0019-04  在“立体图形的综合复习
[摘 要]小学立体图形特征的教学,教师应注重从生活到数学,构建立体图形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注重静态与动态相结合、二维与三维并重,促進学生自主理解平面与立体的关系,实现平面与立体的相互转化;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想象、实践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思维能力等得到自由发展,切实深化学生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  [关键词]立体图形;空间观念;空间思维;教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
[摘要]在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互换的复习中,通过回顾求经过时间的基本方法,建立时间计算和想象钟面的联系,然后让学生在外出探亲的情境中经历观察、记录、对比、分析等数学活动,发现数钟面、计算时间轴、分段转换计算等多样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24时计时法;经过时间;时间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 35-0010-
[摘 要]在学生学习近似数相关知识基础之上,展现近似数的现实意义,并借助数线直观明理明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优化估算方法,系统整理准确数与近似数的运用。  [关键词]准确数;近似数;估算;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2-0020-02  史宁中先生说过:精算的本质是数的运算,估算的本质是数量的运算。  人教版教
[摘要]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直指学生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培养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师应将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有机结合,在以实践探索为导向的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思考、有效合作,从而触摸数学本质,形成数学思想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实践操作;观察想象;看一看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2-0052-02  【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