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跳舞的熊》看社会权力关系网中的老年人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yuc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跳舞的熊》出自盖伊·范德海格的短篇小说集《走下坡路的男人》(Man Descending)。本文根据新历史主义的观点,运用文化诗学的分析方法,主要分析文学本文中的社会存在,揭开《跳舞的熊》故事表象下复杂的社会权力关系网以及老年人在这种社会关系中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跳舞的熊;社会权力;社会关系
  《走下坡路的男人》这部短篇小说集中的主角是一群走在人生道路的下坡路上的男人,“范德海格笔下的男性在这段下坡路上个个都碌碌无为,放浪形骸,充满惰性,但妄想自己神勇无比的能力却非同一般。他们大多在职场上失意,在家庭中落魄,被朋友视为怪物,被家人当成负担,但他们内心却自恃英勇,不甘沉沦,徒劳地试图改变自己业已步入的人生下降轨道,这也许正是每个故事的悲情所在。”据称范德海格是从达尔文《人的进化》(The Descent of Man)的书名中获得灵感,对比由猿到人的进化和人类社会由下到上的不断进步,社会中的每个个体却体验了由上而下的跌落和老化过程。
  本文以《跳舞的熊》为例,试图发掘出那些看似受到细致照顾的老年人群体到底在经历怎样的权力压制,而他们的诉求又为何不能得以呈现。此次特别对文本中呈现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梳理。《跳舞的熊》的故事中涉及了多位角色:现实生活中有老年人迪特尔·贝斯基先生、管家哈克丝太太、老人的儿子约翰;回忆梦境中有幼年的贝斯基先生、贝斯基先生的父亲、驯兽人、观众、熊。在现实故事中主要展现了贝斯基先生与哈克丝太太的矛盾冲突,在言语冲突中提及了约翰。在回忆梦境的三段故事中,迪特尔和熊作为主角贯穿了三个故事,父亲的角色出现在第一段回忆,驯兽人和观众出现在第二段回忆。
  一、现实故事中的社会关系
  现实故事阶段的三个角色:老年人贝斯基先生年迈无助,中年的哈克丝太太失偶落魄,最年轻有能力的约翰。他们是各自社会群体的典型代表,同时在小说呈现的片段社会中,他们之间存在父子关系,雇佣关系,主仆关系。马克思曾经指出,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不过是对日常金钱价值的掩饰。而这三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绝不是我们通常见到的社会关系模式。
  1.父子关系分析
  从贝斯基先生的行为和语言中我们可以得知他已经是一个行动不便,意识混乱的年迈的男人。他已经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包括他失禁,健忘,双脚患关节炎无法自如行动,沉湎于记忆与梦境。凭贝斯基先生的身体精神状况,是无法再为社会创造价值。而无法创造价值就表明他不再被这不断发展前进的社会所需要,他将被置于社会边缘。另一方面,在有伦理道德约束和家庭亲情关系存在的社会中,照顾老年人自然而然成为了家庭成员的责任,与贝斯基先生存在父子关系的约翰担起照料父亲的责任。
  从文中可知,约翰出于某种原因并没有亲自照料父亲,而是雇佣了一个寡妇女人——哈克丝太太,在父亲的管家来照顾父亲。而在后文哈克丝太太与贝斯基先生的争吵中我们得知,约翰将父亲打电话给自己的权力交给哈克丝太太来判断。这一些都将这对父子关系的实质剖开呈现在读者面前。贝斯基先生虽然是父,但年迈无力的他丧失了生产能力,无法创造社会价值,无法满足自己的生存消费需求。所以他必须依靠自己儿子才能生活下去。贝斯基先生失去了父亲角色曾经的掌控权和对自己的控制权,将这些权力让渡给了他赖之以生存的儿子约翰。掌握了主动权的约翰也有权不参考父亲的意愿,而雇佣他人来协助履行他作为儿子的义务。年迈的父亲实际上成为了被支配的“子”地位,而又工作消费能力的儿子成为了掌有支配权的“父”。
  2.雇佣关系分析
  哈克丝太太是一位有了老态的中年妇女。包括她“肥大的手掌”“宽大的脸”“硕大、松垮的双乳”“松垮的双臂”“宽腰和肥臀”,这一些都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不再年轻的寡妇。约翰能选择雇用他人来实行自己的义务,而哈克丝太太却无法拒绝这份工作。这意味着哈克丝太太在创造价值方面低于约翰的,她被社会所需要的程度低于约翰。如果她还年轻,并有更好的工作能力,大约是不会接受照顾贝斯基先生这样麻烦的差事。作为约翰雇佣来照顾贝斯基先生的管家,她首先与约翰构成雇佣关系。
  哈克丝太太对自己与雇主的关系十分清楚。在贝斯基先生感觉尊严受损而宣称要解雇管家时,哈克丝太太称“……谁雇我,谁开我。谁出钱,谁点戏。你钱没出,戏也不能点。没门。你儿子雇我,你儿子付钱。没有他亲口所言我绝不挪动半步。” 显然哈克丝太太只认同经济关系,哪怕她作为管家生活在贝斯基先生的房子里,和她没有经济关系的贝斯基先生也对她没有任何支配权,照顾贝斯基先生是她被约翰雇佣来应进行的工作。对她而言,贝斯基先生只是一个没有权力的工作对象。这也是她行为处事毫不顾及贝斯基先生感受的根本原因。
  3.主仆关系分析
  虽然作为管家的哈克丝太太与房子的主人贝斯基先生之间存在主仆关系,但由于此前父子关系中支配权的让渡,这种主仆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以至于哈克丝太太帮助约翰履行义务的同时,也掌握了仅次于约翰的对贝斯基先生的支配权。把哈克丝太太与贝斯基先生相比,哪怕只从独立的个体来看,她在社会中的位置就优于处在边緣的贝斯基先生,因为她仍然处在社会经济关系之中,她能创造经济价值。而此时,她已经手握管理贝斯基先生的权力,又不受制于贝斯基先生,还能切断贝斯基先生与雇主约翰的联系。虽然贝斯基先生确实受到哈克丝太太的照料,但从二者的心理来看,哈克丝太太在这段关系中明显不是“仆”的位置,反而更像主人那样拥有统治权。贝斯基先生则完全失去了作为主人的尊严。
  通过整理这三对关系,我们能看清这三个角色在《跳舞的熊》呈现的社会片段中的生存状况。 约翰经济地位最优,居于这个社会核心的位置,拥有对父亲和哈克丝太太的支配权。哈克丝太太经济地位次之,在社会中处于不太重要的位置,向上听令于约翰,向下管理贝斯基先生。迪特尔·贝斯基先生没有经济地位可言,是社会最边缘的人,他受到的权力压制是双重的,不仅受制于儿子约翰,还无法抗拒哈克丝太太折损他尊严的管理方式。   二、记忆梦境中的社会关系
  《跳舞的熊》中的熊角色只存在于小说中的非现实社会。而这些以熊为主角引出的在贝斯基先生脑海发生的故事,对小说中的现实社会关系进行了很好的补充和丰富。小说中有两次回忆,一次梦境。第一次是年幼的迪特尔目睹父亲在马厩剥熊皮,第二次是移民之前年轻迪特尔在罗马尼亚市场观看熊跳舞,第三次是弥留之际的迪特尔将哈克丝太太看成了友好欢迎的熊。
  1.剥熊皮的父亲
  第一段回忆由哈克丝太太强制“按时起床”而引发,五岁的迪特尔去看父亲杀熊,原本只是出于好奇而去偷看父亲到底如何对待那个拍死两头大母猪的、“杀手、豪客”“真厉害”的熊,却目睹了父亲剥熊皮、砍熊头、让鸡将熊皮啄食干净的过程。亲眼见到一个厉害威武的大熊变得越来越不像熊,越来越像个裸露的人——“两只胳膊,两条腿,裸露的粉红色肌肤,那是个人”。面对这一切“迪特尔感到了越来越强烈的不安”“感到了那种越来越强烈的恐惧”,他甚至将自己等同于一场“谋杀案中身不由己的同谋”。
  迪特尔已经将那头熊等同于自己。他感觉自己就像那头被父亲灵活的剥掉皮的熊一样,被哈克丝太太剥掉了尊严和权力。他是猎物、被捕杀者,哈克丝太太是猎手、捕杀者。而他现在的无力就如同五岁的他蹲在狭窄的马槽里因为害怕而无法对父亲做出反抗一样,只是现在他又成了哈克丝太太折磨自己的同谋,那种“身不由己的同谋”罪恶感,源自他对自己的痛恶,失去了健康的体魄和精神,威武的熊已经成了悬挂在马厩中、垂着无力四肢的粉红色肌肉体,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反抗施暴者,也不再获得尊重,这让贝斯基先生深深体会到了屈辱和无能。在这“身不由己”的“恐惧”之中,迪特尔只能向父亲求助,而父亲却是渾身油脂鲜血一副谋杀犯的样子出现在他眼中。这不禁让人想起贝斯基先生在现实中与其儿子的关系,他因为遭到哈克丝太太不尊重的对待而自己又没有权力反抗,只好求助于自己的儿子。但此时的儿子就如同记忆里“谋杀犯”一样的“父亲”,拥有了“父权”,而哈克丝太太借助这种“父权”把贝斯基先生“剥皮”。约翰与哈克丝太太共同构成了剥熊皮的父亲。
  2.市集上跳舞的熊
  第二段回忆产生于贝斯基先生与哈克丝太太关于饮食、抽烟与打电话的争论之后。他想起了青春年少时,在那生机盎然、淳朴无邪的罗马尼亚集市上见识的另一场残酷——跳舞的熊。这头熊被驯兽人牵扯着,被逼跳舞,摔倒,被人嘲笑。最后它自觉跳起了优美的舞蹈却无人欣赏,反而因为忤逆了驯兽人遭到了一顿暴打。迪特尔因为这头熊所受到的毫无人性的待遇而感到“羞愧难当”,“难道那个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但他却无法对驯兽人做出反抗,只能跑开了。
  在这段回忆里,贝斯基先生又与跳舞的熊产生了共鸣,哈克丝太太如同驯兽人,约翰如同市场上的观众。哈克丝太太不许他吃咸肉鸡蛋只许他喝带“小黄粒”能通便的粥,作为他偷肉吃的惩罚不许他抽烟,不许他解雇自己因为付雇佣金的是他的儿子,不许他随便给约翰打电话。这头“熊”做任何事情都要经过“驯兽人”哈克丝太太的允许,而“驯兽人”哈克丝太太又服从于给驯兽人“几枚硬币”的“观众”约翰。“观众”想要看到怎样的“熊”,“驯兽人”就要训练出怎样的“熊”。“观众”只想看到“熊”的训练成果,而看不到“驯兽人”到底是如何训练“熊”的。“观众”看完了表演之后就离开,看不到“熊”因为挽回尊严的“表演”而遭到“驯兽人”的惩罚。有许多都是给予“驯兽人”管理“熊”的权利的“观众”所看不到的,因为他们只愿意看到合乎规矩而跳舞的“熊”,甚至面对“熊”的一些笨拙行为还会“乱哄哄的窃笑”。
  这段描写让我们知道贝斯基先生在社会关系中体验到的压抑和嘲笑远比小说现实故事中描写的还要严重。从现实方面的社会关系来看,尽管哈克丝太太和约翰的行为有些不近人情,但都是有理由的,反倒是不遵循社会关系原则的贝斯基先生显得糊涂幼稚。通过贝斯基先生的回忆,揭开了这似乎合情合理的表象,让人直视其真实的内部。哪怕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约翰和哈克丝太太分别掌握了支配和管理贝斯基先生的权力,他们可以要求贝斯基先生行为合乎规范,但他们却不能忽视贝斯基先生的感情诉求,不能夺取贝斯基先生受到尊重的权利。
  3.“熊”最后的反抗
  最后一段关于熊的梦境出现在贝斯基先生将死之际。趁哈克丝太太出去购物时,他拖着身子将门锁上,将哈克丝太太放逐出这栋房子,心满意足的享受了一小会的自由和梦境。他看到了那头跳舞的熊自愿地为他表演了一出完美、优雅的舞蹈,对他张开了欢迎的双手,他在半梦半醒之间沉入芬芳、亮丽的熊毛之中,被拥进了他最最向往的温暖怀抱。虽然现实是贝斯基先生死于中风,躺在了哈克丝太太的怀抱之中。
  当贝斯基先生意识到自己有片刻夺回支配权与自由的可能时,他开始了反抗。就像“熊”为尊严而自觉跳出的舞蹈一样,行动不便、失禁和精神混乱都无法阻挡他演绎一出“优雅的舞蹈”,贝斯基先生采取了他力所能及的行动,并成功对“驯兽人”哈克丝太太宣布了驱逐。 他欣赏自己的行为,梦境中的熊越长越大,这头熊得到了他应有的尊严和自由,贝斯基先生重新找回了愉悦和快活。可是这对于“驯兽人”而言是无法接受的,她“喂它、养它、教它”,而贝斯基先生竟然背叛了她的照顾。哈克丝太太最后砸碎地下室的玻璃,穿过窗洞进入房子。头撞到了锅炉的哈克丝太太盘算着如何找老家伙算账来补偿自己被折损的尊严,被伤害的权威,而她却从未意识到她一直在折损贝斯基先生的尊严,伤害他的权威。被哈克丝太太闯入屋内的动静惊扰的贝斯基先生,在半梦半醒之间撞到了衣柜,站立不稳的他“感到自己的一侧面颊被什么猛击了一下,令人麻木的一击”,随后他便倒进了“熊”的“温暖怀抱”其实是“哈克丝太太等着的怀抱里”。要庆幸贝斯基先生最后确实在梦境里找到了自己的尊严和自由。他免于再见那剥夺他自由和尊严的哈克丝太太,免于再在他生存的社会中挣扎。
  迪特尔·贝斯基先生是熊,他在这段社会关系中处于最劣势,这位老年人是被忽略了诉求的弱者,生活无法自理的他只能服从强者的命令与安排。但每个老年人都曾经也是社会中的强者,曾经享受过支配权,控制权,自由和尊严,这些在其老年全部丧失,更令人胆寒的是在社会关系中占据主动地位的剥夺者们对此毫无意识。他们只希望老年人不要影响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所以他们理所当然的用最少的时间将老年人安排成最不影响他们的状态,一切都似乎有理有据。
  三、结语
  毫无疑问,贝斯基先生就是熊的化身。在社会关系中,贝斯基先生这类老年人从起初失去支配权,到随之失去的尊严和自由,在最后他们连表达的权力都被夺走。贝斯基先生在物质生活中的一切权力和自由都被约翰和哈克丝太太拿走,他的各种需求也被哈克丝太太以为他健康着想为由拒绝,而他向儿子表达意愿的权力则直接被哈克丝太太夺走。被贝斯基先生仅剩的自由只在精神上,这也是他为何沉迷于回忆和梦境之中的原因。其中,连回忆都受到了现实的牵扯,他的回忆往往是由现实引发,与现实的感情相呼应的事情。这并不能是他感受到自由。他唯一不受到现实丝毫限制的地方是梦境,在那里他自由想象,自由表达,成为了一头有尊严有自由的“熊”,最后也在梦境中离开了现实。
  在社会关系中,掌握权力的一方往往意识不到他们对关系另一方的支配与夺取,因为这种行为被盖上了社会权力关系的伪装而变得合理。《跳舞的熊》这篇小说为弱者发声,让支配者发觉自己手中握有的权力对弱者的影响有多大,它描绘了一个社会缩影,却警醒了所有处于社会关系中人。
  参考文献:
  [1]盖伊·范德海格,范德海格,赵伐.走下坡路的男人[M].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8.
  [2]张之沧.福柯的微观权力分析[J].学术评论, 2005(5):45-50.
  [3]周平.边缘地带的人性呼唤——《舞蹈的熊》及其他[J].名作欣赏, 2000(3):33-37.
  [4]沙飞.人和熊的相互注释——《跳舞的熊》结构的解读[J].阅读与写作, 2009(5):11-14.
  作者简介:欧阳纯子(1992—),女,籍贯:湖南常德,云南师范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其他文献
生命中,有太多的事情身不由己,有太多的无奈心不得已。言不由衷,也许是迫不得已;心口不一,也许是情非得已。看不透的伪装,正如猜不透的人心。弄不明的感情,正如读不懂的心灵。与其多心,不如少根筋;与其红了眼眶,不如笑着原谅。人生一世,糊涂难得,难得糊涂。活得太清楚,才是最大的不明白。人知足就会快乐,心简单就会幸福。  年长者都说,知足者常乐,其实这句话的意义就是对人生的总结。 人生在世,屈指数数就几十年
期刊
【摘要】:2016年11月,一篇名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疯狂转发,不久之后,被网友证实这是一次“带血的营销”。“罗一笑事件”的出现,让公众看到微信平台的巨大功能外,也看到了微信平台求助信息的发布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此事件为例,分析微信求助信息漏洞出现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微信求助信息的治理提供具体意见。  【关键词】:罗一笑事件;微信;求助信息  自媒体时代,为信息的自由发布提
期刊
【摘要】:巴赫的《6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与组曲》是其创作弦乐作品的经典之作,被称作”小提琴圣经”.巴赫创作了许多的弦乐作品,小无是他所作小提琴作品中的珍宝,无论是在小提琴演奏技巧还是音乐内涵表达难度性高,本文从背景,作品分析及演奏家风格流派进行浅析。  【关键词】:巴赫;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演奏;音乐内容  一.人物简述及创作背景  约翰.塞巴斯蒂安出生于德国的音乐世家,他创作的作品数量庞大,也被
期刊
【摘要】:本文是以歌曲《嘉陵江上》的创作背景、词曲作者介绍和歌曲伴奏分析为基础,对歌曲进行演唱分析。分析包括演唱歌曲时如何呼吸、如何获得理想的共鸣以及如何“字正腔圆”的演唱,在分析演唱技巧的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如何在舞台上演唱此曲。把演唱与实践相结合,更全面的阐述分析歌曲《嘉陵江上》。让演唱者在演唱此曲时更好的发挥。  【关键词】:创作背景;作品分析;演唱处理  (一)创作背景  1939年春末,端
期刊
【摘要】:蘩漪与美狄亚代表着中西方的叛逆女性形象,她们的性格是趋向极端的:不是爱便是恨。但蘩漪在复仇中表现出病态、妥协;美狄亚则更显得清醒与坚定。  【关键词】:蘩漪;美狄亚;比较;复仇  《雷雨》与《美狄亚》都属于家庭悲剧,剧中的女主人公蘩漪和美狄亚,都 代表着中西方复仇女性形象。她们是中、西方少有的,最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之一。从蘩漪的身上可以看到美狄亚的影子,性格中都有着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
期刊
【摘要】:苏轼,北宋“三苏”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书、画理论影响深远,本文围绕《寒食帖》以及谢赫六法论的观点和自我的习书画心得加以展开阐述。  【关键词】:苏轼;寒食帖;情感表达;书法理念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期刊
引言:我们总是高估自己,认为自己有多么重要,事实上,你也很平常很平凡。所以,在你趾高气昂时,记得提醒自己;在你忘乎所以时,注意自己的举止;在你骄傲放纵时,记得收敛自己的言行举止。  知名表演艺术家英若诚曾讲过一个故事。他生长在一个大家庭中,每次吃饭都是几十个人坐在大餐厅中一起吃。有一次,他突发奇想,决定跟大家开个玩笑:吃饭前,他把自己藏在饭厅内一个不被注意的柜子中,想等到大家遍寻不着时再跳出来。尴
期刊
【摘要】:莫泊桑先生的《我的叔叔于勒》特意截取了“我”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的经过,放大镜般地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于勒变穷时的不同表现。菲利普夫妇的言、行、态皆是心理,它折射出人物复杂的人生和人性。小说从“我”的外视角来叙述,更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关键词】:小说 ; 《我的叔叔于勒》;故事;心理  一、小说是故事  (一)叙述顺序,起波澜  从课文顺序上看: 盼于勒——赶于勒——赞
期刊
【摘要】:一直对北宋山水画很着迷,本文通过研究北宋山水画的流派,对三个主要流派进行了对比,梳理出三种不同的画风,加之对范宽《溪山行旅图》的观感,可以说理论与实践并行。  【关键词】:雄厚;压迫感;行旅  一.范宽其人  范宽(约950-1031)北宋山水画师,籍贯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字中立,一说名中正,因个性温厚,卓有大度,关中人习称性缓为宽,故名。其画初学李成(916-967)、荆浩(
期刊
【摘要】:网络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入罪化的一个根本前提,在于传统刑法无法满足此类行为的规范评价要求。就当前网络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现状而言,入罪化的迫切性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强烈。虽然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有极大差异性,但网络犯罪在现实中却具有映射性。网络增加了人的认识范围和活动领域,可网络空间的利益多数仍是现实空间中利益的延伸,差别只在于表现形式不同。可以说,传统刑法对网络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适用并未陷入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