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景观体验的限制因素研究

来源 :旅游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orpiok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书法景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景观体系中的文字景观组成是城镇社会文化空间中的特色景观和重要休闲体验对象。对书法景观的体验限制将导致书法景观实际功能的丧失,使书法景观不能显著提升旅游者场所感知、文化认同、参与及满意度。该研究通过文献梳理的方法,综合休闲和旅游研究中限制因素的概念框架,结合书法景观体验场景进行整合修正,形成了书法景观体验的限制因素量表,并采用该量表对具有典型书法景观的西安大雁塔北广场的游客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分析,以研究书法景观的体验限制问题。结果表明,书法景观体验的限制存在个人限制因素、人际限制因素与结构限制因素的三因子结构,证实了书法景观体验中存在限制阶层结构。元模型(Meta model)结果也表明书法景观体验中的限制协商过程的存在。另外,人口统计学特征对限制因素的影响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限制阶层结构。研究对于休闲限制阶层模型在旅游中的应用场景有所拓展,针对书法景观这一特殊的体验对象的限制因素探讨将有助于对不同活动场景下的旅游限制因素的研究。
  [关键词]书法景观;限制;休闲限制阶层模型;协商过程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7—0028—07
  引言
  书法景观是由成批书法作品在特定地理空间范围内集体展现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外部视觉特征和特殊地方感的场所环境。作为人地关系中重要的地理环境元素,书法景观的体验和欣赏将直接影响人类的环境感知、场所行为模式以及地方感形成等方面。旅游场所中的书法景观体验将会影响旅游的参与、动机、需求或满意等等方面。然而,书法景观作为书法——“中国文化核心之核心”的客观存在和具有明确物质载体的文化景观类型,在旅游活动中往往由于一些限制性因素被旅游者忽视,不被旅游者加以环境的使用(如活动的参与),导致不能显著提升旅游者场所感知、参与或满意度等,最终成为旅游场所的“摆设”。
  “限制”的概念广泛运用于休闲领域已近40年,西方休闲限制的研究大致经历了形成期、试验期、假设驱动期和理论驱动期4个阶段。早期学者关注休闲限制的定义,而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拓展了休闲限制因素的类别研究。克劳福德和戈比(Crawford&Godbey)将休闲限制分为3种类型:个体限制因素、人际限制因素以及结构限制因素。克劳福德等又以三类休闲限制类型为基础,提出了休闲限制阶层模型。休闲限制阶层模型认为,个体是以阶层方式逐一面对不同类型的限制,并进行协商,进而影响对于活动的参与。
  虽然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旅行阻碍就已经被提出,但是直到最近,休闲限制理论才被引入旅游研究中。研究者针对大自然旅游、博物馆旅游、节事旅游、体育旅游、邮轮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进行了旅游限制因素研究。对于不同的游客特殊细分市场如老年人、学生、残疾人等,研究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人口统计学特征对旅游限制的影响也有所探讨。虽然休闲限制理论极大地拓展了旅游限制的研究,但是该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还存在以下问题:①特定的旅游活动形式下的旅游限制因素和结构不同于休闲活动背景下的休闲限制因素和结构;②旅游活动中的旅游限制因素并不是同质的,不同的活动下旅游限制因素不同。
  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的方法,综合休闲和旅游研究中限制因素的概念框架,结合书法景观体验场景进行整合修正,形成书法景观体验的限制因素量表。使用该量表进行调查,验证书法景观体验中是否存在限制阶层模型以及限制协商过程,对人口统计学特征对书法景观体验限制的影响进行探讨。研究对于休闲限制阶层模型在旅游中的应用场景有所拓展。针对书法景观这一特殊的旅游体验对象的限制因素探讨将有助于对不同活动场景下的旅游限制因素的研究。
  1 研究路线与方法
  1.1书法景观体验限制定义
  本研究根据休闲限制定义以及其在旅游中的定义拓展和修正定义书法景观体验的限制因素:书法景观体验的限制因素是抑制人们欣赏书法景观,忽略书法景观存在,导致不能或者不能持续进行书法景观体验、参与书法景观体验活动,进而产生旅游体验质量问题的一切因素。
  1.2量表设计
  本研究根据丘吉尔(Churchill)提出的测量量表设计规范进行书法景观体验限制的量表设计,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书法景观体验的自身特征,设计了一套含14个测度项目的量表。通过专家小组会议讨论以及网络预调研的结果,删除了其中3项相关性不强、选择频率较低的测度项目,最后形成一套11个测度项目的书法景观体验量表。
  1.3验证性因子分析
  为验证书法景观体验的限制阶层模型,分析书法景观体验中的限制是否存在三因子维度,本研究采用了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可以检验观察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假设关系,可以说是结构方程模型当中最基础的测量部分。它不但是结构方程模型中其他后续高等统计检验的基础,更可以独立应用在信度的考验和理论有效性的确认上。在旅游研究中,验证性因子分析经常作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前的一个前置步骤或基础框架。
  此外,本研究还将采用雷默尔等(Raymore,etal.)提出的系列方法(含中位数分割,同步性z检验以及元模型)探讨书法景观体验限制的协商过程,采用多元方差分析研究人口社会学特征对书法景观体验限制的影响。
  2 实证研究区域与数据
  2.1研究区域
  大雁塔北广场位于始建于公元589年的大雁塔脚下,是目前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喷泉广场和最大的水景广场。广场以大雁塔为中心轴三等分,中央为主景水道,左右两侧分置“唐诗园林区”、“法相花坛区”、“禅修林树区”等景观,广场南端设置“水景落瀑”、“主题水景”、“观景平台”等景观。大雁塔北广场作为通过书法景观来增强休闲内容和活动的辅助主题休闲广场,通过大量的地面表现(地景浮雕)、雕塑表现(大唐精英雕塑)、小品表现(水景雕塑小品)等书法景观形式展示中国书法艺术,供游人参观欣赏,寓教于乐。对大雁塔北广场中书法景观这一特殊的文化景观的展现形式已引起了当地书法家的关注,游客书法景观体验的研究对未来文化景观规划有重要价值。   2.2数据获取与调查样本分析
  2.2.1问卷设计与调查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书法景观体验的限制因素测量量表、旅游者书法欣赏偏好、参与及满意度测量量表、旅游者人口学特征及出游特征等内容。书法景观体验的限制因素测量量表采用5分制李克特量表,1表示非常不同意(满意),2表示不同意(满意),3表示一般,4表示同意(满意),5表示非常同意(满意)。调查小组一行14人于2010年8月11-13日及16-20日在大雁塔北广场对游客展开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及访谈,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89份,整理后获得有效问卷486份,回收率及有效率分别为98%和83%。
  2.2.2样本描述统计
  从表1的样本统计结果可知,被访者以中青年人为主,学生、技32/1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居多,学历层次和收入水平较高;绝大多数被访者是第一次来到大雁塔北广场;而从距离上一次拿毛笔写字的时间来看,58.7%的被访者上一次拿毛笔为一年前或者从未写过,说明对书法的了解和掌握水平并不高。
  3 结果分析
  3.1书法景观体验限制阶层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3.1.1数据检验
  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和检查,对于异常数据进行必要的核实、校正和剔除,而对缺少的数据则采用样本均值进行替代处理。对于由11个限制性因素项组成的量表进行问卷效度分析和信度阈值0.5,说明模型中的观察变量对于潜在变量的平均解释能力一般。各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均是显著的,取值介于0.35~0.69。实证结果支持理论假设,说明书法景观体验的限制阶层模型得到了较好的验证。此外,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反映潜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构因素与人际因素的路径系数大于人际因素与个人因素的路径系数,而后者又大于结构因素与个人因素的路径系数,这反映了限制阶层模型中各层级间可能存在的“限制因素协商”。
  3.2“协商过程”验证
  为探讨个人因素,人际因素和结构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协商”过程,可以采用雷默尔等的研究方法:①计算三种因素的平均得分,该得分分别由三种因素的各个体观察变量得分做算术平均。②采用中位数分割手段将三类因素均划分为低与高两类,由此划分出8组,任何一个受访者都只可能属于这8组中的一组。第一组:低(个人因素),低(人际因素),低(结构因素);第二组:低,高,低;第三组:低,低,高;第四组:低,高,高;第五组:高,低,低;第六组:高,高,低;第七组:高,低,高;第八组:高,高,高。利用同步性z检验对样本分布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除第四组与第五组差异不明显外,其他组差异显著,显示分布并不遵循概率分布,而是存在关系或层级。③用元模型来研究“协商过程”,即从一个层级的限制因素到更高一级的限制性因素。假设存在这类“协商过程”,则存在四种限制条件群体,即个体因素高感知群体,人际因素高感知群体,结构因素高感知群体及全因素低感知群体。
  个体因素高感知群体由第五、第六、第七、第八4组组成,本研究中的观测样本数为195。人际因素高感知群体(n=112)由第二、第四组组成。结构因素高感知群体(n=50)为第三组。全要素低感知群体(n=129)则为第一组(表3)。在一般情况下,按照协商过程产生的金字塔型阶层理论,4个群体的大小关系应当是个人因素高感知群体>人际因素高感知群体>结构因素高感知群体>全因素低感知群体。从4个群体的观测样本个数来看,个人因素高感知群体>人际因素高感知群体>结构因素高感知群体是符合金字塔形规律的,但是全因素低感知群体观测样本个体数目较大,这是由于本研究的对象是已经参与到旅游活动和书法景观体验的游客,所以全因素低感知群体比其他3个群体大是合理的。比较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协商过程”的存在,证实了限制阶层模型在书法景观体验中是适用的,说明个体克服个体限制因素后才会逐步转向人际限制因素与结构限制因素。
  3.3人口统计学特征影响的多元方差分析
  采用多元方差分析进行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水平、月收入等)对个人因素、人际因素以及结构因素的影响进行分析,模型结果仅保留0.05水平下的影响显著因素。根据限制性因素类别建立独立的3个多元方差分析模型。为保证结果的解释有效合理,多元方差分析模型采用非饱和模型,影响因素包括纳入分析的所有人口统计学特征的所有主效应和所有变量之间的二元交互效应。
  个人因素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在0.05水平下显著影响个人因素的变量包括年龄、月收入、年龄与民族的交互作用,年龄与月收入的交互作用,民族与受教育水平的交互作用,民族与月收入的交互作用。
  从人际因素的多元方差分析(非饱和模型)结果(如表5所示)来看,在95%置信区间下显著影响人际因素的有年龄与受教育水平的交互作用,性别与年龄的交互作用。单个变量的主效应影响均不显著。
  最后,结构因素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所选取的人口社会学变量的主效应及所有的二元交互效应对于结构因素影响均不显著。
  个人因素、人际因素和结构因素三种限制性因素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①人口经济学特征对于个人因素影响明显。年龄因素说明不同的个体生命周期阶段,个体因素存在差异;月收入水平也对个体因素产生影响;不同年龄民族、月收入的差异以及不同民族受教育水平、月收入的差异都会影响到个人因素。②人口统计学特征对人际因素影响相对于对个人因素来说减弱,仅有年龄与受教育水平的交互作用,性别与年龄的交互作用产生影响。③人口统计学特征对结构因素影响不显著。4结论与讨论
  本文引入休闲限制理论,通过实证研究对书法景观体验中的限制因素的类别、结构以及协商过程进行了分析,同时还分析了人口社会学特征对书法景观体验限制的影响。
  (1)本文针对书法景观体验中阻碍性因素,借鉴休闲限制概念定义了“书法景观体验限制”,并借鉴休闲限制测度量表以及该量表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实例,结合书法景观这一特殊的文化景观类型体验时的限制因素,构建了书法景观体验背景下的限制测度量表。经实证研究,该量表虽需改进,但已具备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2)研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探讨了书法景观体验背景下的限制三因子结构和限制阶层模型。结果发现,书法景观体验限制存在个人限制因素、人际限制因素与结构限制因素的三因子结构,因子之间也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并呈现相邻相关性强、远离相关性弱的现象。由于实证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正在进行参与活动的人群,全要素低感知群体会较大,其他三类群体包含的个体数呈现了良好的大小关系。研究虽然证实了在书法景观体验这一特殊的旅游场景中存在限制阶层结构与限制协商过程,但是书法景观的体验限制因素并不等同于以往研究中的限制因素,书法景观的体验限制因素更加侧重于地方景观的感知以及中国艺术的审美。
  (3)本研究发现人口统计学特征的部分变量主效应仅对个人限制因素产生影响,而部分变量的二元交互作用也只对个人限制因素和人际限制因素产生影响。无论是主效应还是二元交互作用对结构限制因素影响均不显著。这表明人口统计学特征对书法景观体验限制阶层模型中的近端因素有影响,而不能影响远端因素,因为该特征主要是对个体特征的描述,部分变量如年龄阶段、性别、受教育水平可能会影响人际关系,从而影响人际限制因素。这一系列影响效果也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书法景观体验限制阶层模型。
  (4)另外,通过在问卷调查中的访谈和观察,大雁塔北广场上书法景观的展现形式(雨后的书法地景难以观赏)、展示内容(地景浮雕中雕刻错误,书法景观小品“雁塔晨钟”出现“塔”和“钟”两字错误)等景观规划设计问题也对书法景观体验的提升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并且引起了书法家的反感。在书法景观场所的规划和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旅游者的书法景观的体验限制,采用合理的书法景观展现方式,对书法景观的形式和内容进行细致的校验,才能使得作为中国文化象征符号的书法景观被旅游者所使用,提升旅游者场所感知、参与或满意度等,而不会沦落为旅游场所的“摆设”。
  [责任编辑:刘鲁;责任校对:翟佳羽]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農村经济发展带来農民财富积累及農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農民旅游迅速发展。文章基于中国转型期的社会背景,在回顾近30年来国内農民旅游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農民旅游的概念内涵、研究历程、研究视角和研究特征进行了概括,并提出一些尚待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旅游学科研究框架下如何界定農民、農村非均衡性导致的農民旅游差异化问题、如何划定農民旅游市场的界限以及如何对農民旅游市场进行统计等,最后构建出農民旅游
期刊
旅游业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的特殊作用 廖斌  1 引言  在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看来,自然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引擎和动力。现实中,以丰富自然资源为基础的资源型城市,更是建立在现代工业助力下,在全球化范围内一时兴起。但随着自然资源枯竭,资源型城市面临一系列发展困境,有些甚至滑向衰竭,看起来资源枯竭型城市是遭遇了某种更大程度上的“资源诅咒”(curse of resources),丰富的自然资源并不
期刊
[摘要]网络搜索数据记录了用户的搜索关注与需求,为研究旅游经济行为提供了必要数据基础。文章基于百度指数,以北京故宫为例,利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了百度关键词与北京故宫实际游客量间的关系,建立了没有百度关键词和加入百度关键词的两种预测模型并进行了预测精度比较。结果表明:故宫实际游客量与百度关键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和格兰杰因果关系;加入百度关键词后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的样本期内的预
期刊
[摘要]旅游者是低碳旅游开发的关键。文章以武陵源景区为例,构建自然遗产地低碳旅游开发中旅游者参与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低碳旅游环境、旅游者低碳消费习惯和低碳旅游参与意愿的关系。研究发现,低碳旅游环境对旅游者的低碳参与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旅游环境对旅游者的低碳消费习惯不具有显著的影响,旅游者的低碳消费习惯对其低碳旅游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相比低碳旅游环境建设,旅游者低碳习惯培育在低碳旅游发展
期刊
[摘要]为满足旅游者的差异化需求,酒店在前期设计过程中需要与地方文化结合,并保持建筑外观和内部装饰的设计感,这与接待服务的原真性相关。然而,现代酒店以标准化、规范化服务为基础,为旅游者提供食、住、娱、购等基本功能,这些功能需要以标准化为基础。从消费者角度,旅游者既需要个性化、创新的酒店设计,又需要获取大众化、高性价比的酒店产品。酒店设计在原真性和标准化之间存在两难。文章基于理论分析,构建基于原真性
期刊
[摘 要]文章从顾客视角出发并以湘西自治州为例,在大量文献研究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和顾客价值曲线分析法,研究得出民俗旅游资源特质排序和湘西州大众旅游市场的顾客价值需求点;然后,将两者进行对接,构建出民俗旅游产品创新的顾客价值因子矩阵;最后,结合矩阵分析提出产品创新的建议,旨在为民俗旅游产品创新提供思路指导。研究表明:民俗旅游者有独特的价值需求。感民俗趣味、随性生活、猎奇、观民族风情为第一层级的价值需
期刊
乡村的力量 乡民的立场 马波    (青岛大学旅游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国策的提出,已有近8年的时间了。这项政策的出台,说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迫切需要解决,而解决之道重在寻找乡村持续发展的实现之路。回顾8年的历史,城乡统筹的政策目标是清晰的,而实践过程则充满坎坷。各地,包括200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成都市和重庆市,基于城乡统
期刊
[摘要]为了从总量绩效和质量绩效两方面研究西北五省区旅游业发展状况,在系统分析相关因素对旅游产业绩效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作用的同时,通过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以及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因素的总体影响以及相关因素的动态影响过程,结论为:西北五省区提升旅游产业绩效,应依托于低级要素到高级要素的逐步释放;注重旅游产业的资本投入和提高各地经济整体实力;在劳动力投入方面注重素质建设;对市场制度建设、对外开放和
期刊
[摘要]旅游度假区作为开展度假旅游活动的专业化区域,是我国旅游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旅游度假区的开发模式是目前国内外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但鲜见关于开发模式变迁的系统讨论和理论解释。文章指出,亚龙湾旅游度假区的开发模式经历了由“政府主导”模式到“企业主导”模式再到“政府主导、企业配合”模式的转变;并明确指出开发模式的变迁存在路径依赖。文章在探讨理解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两种不同进路的基础上,采納“
期刊
[摘要]文章试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维度出发,论述旅游社会学研究中的文化交流与汇通现象,阐述旅游社会学与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联。通过系统分析,研究旅游活动中由于文化融接而产生的具体事例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活动规律等相关问题。文章首先基于诠释学的研究视域,通过具体事例论证旅游行为中文化因素对某些旅游事件中人类心理所产生的影响,之后运用事理学学派的心理性个体概念及知行本征机制对旅游个体进行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