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的政策导向研究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职业教育,是在一定的普通教育基础上进行的直接适应职业需求的专门教育,是农村劳动力再生产的基础教育与从业衔接的必经环节,也是农村劳动者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1教育政策是“国家较高决策层为实现教育目标并依照一定程序而制定的教育实际行动纲领和准则。”2职业教育政策体现出人们对职业教育本质、规律本质以及思想的进步,农村职业教育政策法规建设事关农村职业教育的兴衰与成败。回顾我国农村教育政策的发展,把握其中的演变规律,梳理政策导向,将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一、“立位为主”的政策导向期
  1949-1966年是我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也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萌芽时期。1953年3月31日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重视手工业的指示》,指出手工业的价值,其衰落和兴盛将会直接影响城市、农村的失业人口,强调了手工业发展的价值,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村手工业的发展。1951年政务院公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共中央批转华东局《关于颁布(发展农业生产十大政策)的请示》、1952年政务院颁布的《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1953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春耕生产给各级党委的指示》都表现出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的一定重视程度,为以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国务院在《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明确规定,要“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和技术指导工作,有计划地训练大批的农业技术干部,系统地建立、充实和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和技术指导工作的机构。纲要指出,从1956年开始,在12年内,由各级农业部门分别负责,为农业生产合作社训练初级的和中级的技术干部(包括农、林、水利、畜牧、兽医、生产管理和会计等)500万到1000万人,以适应合作经济发展的需要”31958年,发动的大跃进和农村人民供社化运动,农村职业教育迅速膨胀,仅1958年一年建立的农业中学就达到20000所,招生数高达200万人。1959年学校数增加到22302所。1960年又增加到22597所,在校学生达230.2万人。41961年,教育部发布了《全国高等学校及中等学校调整工作会议纪要》,“会议讨论了高等学校及中等学校缩短战线、压缩规模、合理布局的问题,并且讨论了通过调整工作如何集中力量提高办学质量等问题”。调整了之前大跃进引起的数量过多,质量不足的问题。1963-1965年,随着农村发展形式的好转,农村职业教育得到稳定发展。
  这一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政策逐步由边缘走向中心化,农村职业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发展,农业发展是这一时期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根本目的,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旨在实现培养农业人才,促进农业发展的目的,农村职业教育政策趋于正规,为今后农村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支持。但是由于与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脱节,且受到宏观政策的干扰,发展极其不稳定。
  二、 混乱的政策导向期
  1966年-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它对建国十七年的教育进行了全面否定与批判。1967年,人民日报发表了《打倒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总后台》,全面否定了职业教育政策,指出“半工半读”就是“资产阶级的职业学校”等思想,在各种思想和政策的打压下,一些部门和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几乎全部停办,中等职业教育结构遭到严重破坏。1975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推广辽宁朝阳农学院经验和有关政策问题的请示报告》,报告中指出,今年高校学生招生,农业院校学生一般实行“社来社去”,凡是毕业后自愿当农民的要给予积极支持,各地开始推广在这种混乱状态中出现的朝阳农学院的“朝农经验”。
  这一时期的教育政策的制定受到来自社会和经济政策的制约,变动过于频繁,发展不稳定,受人为因素影响,极大的忽视了客观规律的制约,出现了政策的盲目性与多变性以致走向极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服务农村经济为主的政策导向期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1978年,卷起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掀起了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史上最大规模的发展和改革。
  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正式开始了对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报告》中指出:要使高中阶段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应当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学校、农业学校并举,国家办学与业务部门,厂矿企业、人民公社办学并举的方针。县以下教育事业应当主要面向农村。为农村的各项建设事业服务。经过调整改革,要使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学生数在整个高级中等教育中的比重大大增加。5这份文件成为我国即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份对职业教育做出系统规定的政策性文件。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中,确立了农村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发展目标、规模、层次结构和课程目标,把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结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到了振兴农村经济,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战略措施的重要位置。6这份报告中指出,改革农村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振兴农村经济,加速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措施。除了在高中增设职业技术课,还要把一部分普通高中改办为农业中学,新版一些职业学校。因此,在这之后的两年里,我国农村职业高中的招生数比过去翻了一番。
  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投入的“两个增长”原则。这项决定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决定》提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贯穿《决定》精神,不少农村地区从教育体制入手,对教育结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开始有系统的进行改革,涌现出像辽宁省海城县、山东省平度县等探索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路子的典型。1987年2月,国家教委与河北省政府决定,在阳原、定县、青龙三个贫困县建立对农村教育进行综合改革的实验区。自此,拉开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序幕。
  1986年,国家教委等四部委联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主基调,改变了文革期间造成的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发展的局面,形成了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奠定了我国改革开放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模式。
  1988年,“燎原计划”开始在全国实施,主要是与 “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相配套以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
  1991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要积极进行农村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现农科教相结合,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农科教一体,三教统筹”的综合改革与发展。这一文件成为其后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基本框架奠定了政策性基础。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加大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农村职业高中数量和质量得到了很大发展,向社会输送了更多的人才,为农村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1996年4月,国家发出《关于进一步办好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农业类专业的意见》,指出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9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接着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适应农村经济、科学技术、教育统筹发展的需要,举办多种形多式的职业教育,开展实用技术的培训,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这部法规的诞生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法规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和奠基石11,自此以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远发展。但由于农村职业教育依然薄弱,农村经济进程与职业教育无法同步,自1995年以来,农村职业学校从数量上出现严重滑坡。
  1998《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
  1999《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都要求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必须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增强农村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围绕着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结构的调整,这一时期的农村职业教育也进行了重大调整和改动,从对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政策到骨干师范职业学校的建设政策无一不体现出我国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普通基础教育共同构建了农村教育体系的主要部分,“农科教”结合的理念贯穿在这些政策当中。
  四、“全面支持,探求发展”的政策导向期
  2001年5月14日,《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通知》指出,为适应市场需求必须着力开展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必须遵照“实用、实际、有效”的基本原则;必须进一步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行、学历教育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准则为农村进城务工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工作。
  2002《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十五期间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5亿人次的要求。每年800万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能够接受多种形式的转移前培训,并且提出农村和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是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地位,明确了“十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提出一系列推进职业教育事业的重大政策措施,为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创设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003年,国家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以农民培训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村成人教育。
  2004年,《教育部关于关于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加强城乡统筹等扩大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规模,允许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
  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意见》指出:努力把每年未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500至600万农村初中毕业生中的相当一部分,吸收到中等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和城市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面向西部地区和农村跨地区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东部地区和城市的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鼓励支持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与西部和农村的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办学。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的若干意见》、《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自主体系的若干意见》,这几项政策从财政上补给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生活需求,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试图让更多农村供应不了学生的家庭接受职业教育,以便将来服务于社会。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见》以及推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素质工程”、“农村劳动者科技书屋”、“百万中专生计划”等促进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
  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五、 反思
  不管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与规模的政策、师资培养的政策还是劳动就业政策都表现出政策采取多种形式的方式,激发了职业教育的需求,赋予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新的内涵和意义。首先,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在三大历史变迁中虽然有过很多波折,但是一直以来政策的导向目标是一致的,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总体目标是为了以农村建设为核心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存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的接轨。其次,农村职业教育政策明显受到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建国初,社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村职业教育政策政治意味浓厚,政策执行力度过大,造成很多不良的后果,改革开放后,人们开始将更多的关注点转移到对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全面性和人文性。然而,农村职业教育政策中一些命令式的表述、缺乏计划性、连续性和可操作性的监督措施,削减了政策的执行力,导致政策落实不力。
  
  参考文献:
  [1]王帮超.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村发展的作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4),6:5.
  [2]杨达生.职业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7:35.
  [3]赵翠.建国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5:2.
  [4]《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1984:182.
  [5]何云峰.1978-2008农村职业教育政策法规全景扫描与审思[J].山西农业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
  [6]孙琳.转型时期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1-37.
  [7]张乐天.教育政策法规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23-227.
  [8]孙琳.转型时期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1-37.
  [9]李峻.近三十年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评价与建议[J].教育与职业,2008(23)
其他文献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走过孕育、实践、地位确立、大力发展的四个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
当前高等美术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如高等美术教育如何肩负传承民族文化问题,高等美术教育如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问题,高等美术教育教学如何适应新时期美术发展的需要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美术学科的发展,关系到美术教育人才的培养,因此,对此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体系主要分三大块:一是各类艺术院校,二是师范类院校,三是综合类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在教学改革中,对《药事管理学》课程尚无新的突破,本文就此提出了深化药事管理教学改革的一些建议。  1.强化药事管理学科的理论教学  通过药事管理学科的理论讲授应 让学生真正认识药事管理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以药学实践为中心来介绍药事管理学的起源、发展历史,探讨其性质、特点、研究方法及内容,结合目前国内外本学科的发展、研究成果、现状进行阐述,使学生熟悉该学科在药学事业中的作用和地位,重
CBI教学模式(Content - Based Instruction)是指将特定的内容和语言教学目标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从20世纪60年代起,CBI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与研究者的重视和支持, 当前国内的大学英语教材也明显渗透了“内容本位”的编写模式,但是CBI教学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较少, 因此,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CBI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揭示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CBI教
教育与环境是人类后天所必然接触的事物,这两者在人的成长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当中的,人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当中生产、
下面笔者围绕中小学参与式教师培训的目的意义,并借鉴我们开展《中小学参与式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做分析,将几年来进行教师培训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党员来体现。”高校、高校党组织在肩负着向社会提供合格建设人才的同时还肩负着向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新的力量的重任。   随着近年来高校大学生队伍的不断壮大,在大学生中出现了积极要求入党的热潮。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高校中申请入党的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百分比最低为48.7% ,在个别少数本科院校,此比例甚至超过90%。
本丈介绍常减压蒸馏过程微机自学习优化操作系统的功能,自学习调优技术及其应用效果.本文所提出的思想、方法,技术对于企业寻求优化工艺条件,获得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
高校承担着提高国民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重要责任。院系和机关处室负责人是高校的中坚和骨干力量,是各项具体政策措施的执行者、实施者,承上启下,在培养合格人才、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学校发展、维护师生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提高中层干部抓落实促发展的能力,是高校领导层和各级组织必须认真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抓落实是推动目标顺利实现的前提基础和基本途径  只有抓好落实,才能把
我国的外语教师教育已经进人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结构调整和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教师供求关系的基本矛盾也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并随着公众对其子女教育期望的提高转变为永恒的质量矛盾。改革外语教师教育体系,优化教师结构,整体提升外语教师素质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显得非常迫切而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