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幸福” 学会成长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1234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介绍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世界闻名的安徒生童话中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很多孩子在上学之前就读过。然而,文章的写作背景却离现今孩子们的生活很远,如今衣食无忧的孩子们无法对这个在大年夜冻死的孩子身上承受的苦难和心中体悟的那份“幸福”感同身受。于是,如何让孩子们走进文本品味“幸福”的真意?如何让孩子们从早已熟知的童话中再度找到阅读的价值?成为了我备课之初反复思考的两个问题。
  二、问题提出
  其实,本篇课文对“幸福”的解读是有着不同的理解的,备课时,曾经耳闻有位著名的语文教师就曾提出:品读小女孩的“幸福”,关键在于“要让学生体会到小女孩处于逆境仍对美好的事物充满向往,勇于追求的精神”,教学中要结合当时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宗教信仰思想。而我在查找安徒生的创作背景时,却发现了不同的解读。安徒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拥有生命是幸福的,只要你拥有健美的心灵,什么样的厄运也不能夺走你的幸福。”应该说,在安徒生看来活着并拥有健美的心灵,才能体会到幸福的存在。在卖火柴小女孩的生命,即将被饥饿寒冷夺去的幻视迷离的时刻,她真正拥有了幸福吗?她拥有了的又是真正的幸福吗?当安徒生在写到“小女孩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时”,他又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出于怎样的目的写下这“幸福”二字?我想,应该只有愤慨与抨击、揭露与无奈、同情与祝福……安徒生是满含悲愤与批判写下了这“幸福”二字,这两个字的背后一定表达了作者太多的情感与内涵。这样的写作方法正所谓“以喜写悲悲更悲”呀!当我将自己的观点与当时一起参加指导活动的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武琼老师进行了交流后,武老师也非常同意我的理解,认为虽然是西方的文学作品,但也不能脱离人物真正的生活境遇、作者的创作思想,以及符合人伦情理的情感感悟。
  三、课堂研究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如何引导学生品味“幸福”的真意?必须先弄清楚:这篇经典童话中的“幸福”究竟是什么?
  上课伊始,我首先通过小女孩蜷缩在墙角里的一张图片,引发了学生对初读课文后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回忆,并通过一个主线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引入了对课文的层层学习。于是通过引导孩子们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去寻求小女孩所遭受的苦难,感受在那个又冷又黑的大年夜里,小女孩又冷又饿的蜷缩在冰冷墙角的悲惨情境。接着再由这个穷苦不幸的小女孩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质疑“为什说她幸福呢?”由此切入到了对文本重点和难点内容的学习。
  之后通过对小女孩五次幻想的描写,使学生逐步走进了小女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
  小女孩内心对温暖、食物、快乐和爱的极度渴望,从中深刻的体会到这所有的幸福感受只是在幻想中出现的,而火柴一灭,现实的世界只有那一堵冰冷的墙,只有一个冷冰冰的无人关心、问津与疼爱的现实世界,只有临死前的幻想才给了她从未有过的幸福。然后进一步带领学生透过课题,透过安徒生笔下的“可怜”两个字,让学生体会“你还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由此,学生不仅仅关注到了小女孩内心对幸福的渴望,感受虚幻世界的美好与现实世界的冷酷。更进一步的感悟并开始思考小女孩悲惨命运、生不如死与那个黑暗冷酷社会的密切关系。在深刻体会作者 “以喜写悲悲更悲”的文学创作手法的深刻与高妙中,表达出了他们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深同情和黑暗社会的抨击和揭露。
  随后的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出示有关安徒生以自身的经历来创作这篇童话故事的背景与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在当时丹麦封建王朝统治下,千千万万穷苦的穷困儿童的生活境遇。安徒生正是以他的亲身感受和对广大穷苦儿童的同情,以及对统治阶级的憎恨,奋笔疾书,才写出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优美动人的童话。由此让学生感悟到:读童话不仅是与故事对话,也是在与作者对话;读小女孩不仅是与小女孩对话,也是在与安徒生对话。而那些耐人寻味的语句和发人深思的描写中蕴含的对幸福的诠释和理解也只有在不断的阅读中,在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去慢慢的品味,才能有着更深更多的思考和体会吧!于是我推荐学生们重新走进《丑小鸭》《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去重温这些作品,读出不同以往的人物,读出不同以往的安徒生,读出更多不同的幸福。
  其实,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我并没有刻意提出或引发学生要去感受今天美好的生活所带给他们的幸福,但是从学生的发言中我能听出,他们在本文虚实对比的描写中,已经衡量出了自己与小女孩之间幸福的距离。我想,只有创设情境,只有将孩子们领进课文,感同身受地体悟作者的生活与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和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关注人物命运,孩子们才能品味出幸福的真意。
  四、研究思考
  当然,对于此文的教学因中西差异、时代发展和个人理解的不同还会有许多认识上的不同之处,但我觉得,即使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西方文化中面对磨难死亡超脱乐观的态度,也不应让他们在阅读的真切对比中,丢失掉自己对真实生活幸福的感悟,这才是更应令他们思考、感恩与珍视的。
  作为一篇经典的阅读童话,语文课上无论怎样教,都不能脱离童话的味道,语文的味道、生命的味道。要讓生命的课堂中真正有益的阅读,成为孩子们心灵成长中的一段温暖旅程。教师应首先成为温暖的引领者,要有学生的思维立场,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并及时的给予启发、点拨和鼓励。
  总之,《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的阅读教学,让我对于童话教学、对于语文课堂、对于安徒生、对于我的学生又有了许多的研究、学习、实践和思考。但最令我收获巨大的是自己从这一课的研究中,敢于从不同的声音中去辨析、探寻和坚持自己的思考,“不唯上、不唯名、只唯实”,研究属于自己成长的阅读课堂。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我和学生们还将幸福携手,一路成长……
其他文献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傳统美德的一个重要规范,也是革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诚实守信”也不断赋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涵。当今,越来越被重视的家庭教育着实离不开诚实守信这一原则。  一、诚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诚信从家庭开始,诚信是家庭的基础。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和家训。家风对每个人都有着 潜移默化而重要的影响。那什么是诚信呢?诚既诚实,就是忠诚老实,实事求是,不说
期刊
一、教育新常态  新,创新。常,规律。新常态就是要按规律创新。教育新常态就是要按照教学教育的规律,按照人才培养、成长的规律,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既不能无视规律,为了创新而创新,又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  二、什么是快乐学习  (一)快乐学习有着丰富的内涵  它既是目的,又是方式。既包括了因为学习掌握了知识、提高完善了自己作为目的快乐,又包括了学习方式的趣味性。它既是
期刊
教育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的内容、含义、意义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世界的格局而不断变化的。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一名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当中,更不能缺少对教育的思考,从“授道解惑”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传授知识为主到教学和德育相统一。从学校教育为主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通过学习和思考,做到学,问,思,辨,行有机结合,不断提高自
期刊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这是老师们长期以来一直思考的永恒话题,也是大家一直探索和努力的方向。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最终目的都是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我们知道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深入,新课程理念已经渗透到每位教师的心田。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交流学习已成为不少教师的首选方式,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也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体现算法多样化。但是有些教师并没有真正将这一理念融会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追求好的“成绩”,他们一味灌输用“算术方法”解答,忽视了用方程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不但与课标中提倡“算法多样化”要求相背离,有碍于学生全面、持续地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小学生后续学习对方程知识的需求。  二、
期刊
从教二十多年,干了二十多年小学班主任的我,对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热爱。我认为,教育工作者的最本职工作就是不仅要培育适合教育的学生,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让学生充分享受教育,在老师的引领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因此,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悦纳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当前,尊重学生的情感,多激励学生,让学生快乐成长,已经成了一线教师尊崇
期刊
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因此,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怎样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  一
期刊
学本式成长课堂,是指以学生学习为本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协同合作,共同围绕着核心问题开展自主性的探究学习,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学习活动。在教和学关系方面,师生之间不是那种传授和告知关系,而是合作学习,共同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关系。它强调“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因学活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以实现真实、自由、自主的阳光学习,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那么
期刊
摘 要:文章基于“普特结合”构建共融校园的特殊教育工作实践,分别从共融文化的创建、建立共融机制、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教学的开发、家校衔接、活动渠道拓展六个方面,研究探讨如何构建共融校园的实践活动,将不同种类班级的学生融合在一起。  关键词:普特结合 构建 共融校园  研究背景:2014年全国特殊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启动实施国务院批准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李克强总理对这次
期刊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显示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如果脱离学生自己的生活讲道德,他们习得的往往只是“关于道德的知识”,“是枯萎的道德语言符号和知识气泡”,而不是丰富的生活。学生对产生于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和想法十分感兴趣,兴趣越强烈,为实现其想法而進行的活动就越有广度和深度。因此,在教学中,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