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品德与社会学习“生活化”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fei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显示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如果脱离学生自己的生活讲道德,他们习得的往往只是“关于道德的知识”,“是枯萎的道德语言符号和知识气泡”,而不是丰富的生活。学生对产生于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和想法十分感兴趣,兴趣越强烈,为实现其想法而進行的活动就越有广度和深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景,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思品学习中了解生活、走进生活、学会生活,从而促进他们的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一、 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
  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上课兴趣倍增。课程内容回归生活是引发儿童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只有当儿童真正感到所要学习的内容是他想要知道的或想要解决的问题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儿童的眼光看社会,努力发现学生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教材现成的“生活”材料,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的多样化的学习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中了解生活,为学会把握自己生活的方向打下基础。如教学四年级《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一课时,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该怎么做或不该怎么做,而是结合教学内容富有感情地给学生讲“孩子在家看电视、玩电脑前学习”的一个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小孩看到电脑、电视都很开心,但爸爸把电视关了孩子却露出不愉快的表情呢?你知道为什么吗?这时,学生就会结合自己平时在家玩手机或者电脑的实际情况,畅所欲言,纷纷说出自己的做法与想法。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从故事中了解买东西要“量入为出”。接着把家长不给孩子玩手机、电脑的原因讲清楚,让学生明白玩手机或者电脑不是不能玩,让孩子明白并不是所有的电视节目都适合我们小学生看,如果看电视不加选择或者时间过长,不仅会耽误学习而且对心理和身体健康也会有害。怎么合理的运用手机与电脑是孩子该思考的问题,从而懂得生活中要多体谅自己的父母,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生活中合理运用科技产品的小知识。最后要求学生结合课前收集到的家庭运用手机或电脑的哪些程序,手机、电脑、电视运用情况材料,给自己家里做一个“合理运用多姿多彩的媒体”,并与同桌、家长交流。这些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内容,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创设情景,巧妙点拨,学生不但乐意学,而且能从中了解到更多的生活知识,激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模拟中走进生活
  早在19世纪,有一位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她形象地解释: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住了,做了,很自然地就有理解了。对学生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体验的才刻苦铭心,终身难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营造适合学生活动的学习氛围,如“演一演”“做一做”“学一学”,让学生在课堂模拟表演中再现生活场景,把学生带进生活情境之中。如在《我是聪明的消费者》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以下两个模拟活动:一是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进行角色表演,然后针对表演中所出现的难题进行小组讨论、汇报,让学生从中了解关于商品的一些知识和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法律知识;二是开展“模拟商业活动”,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商品”(玩具、文具、日用品等)一批。广告牌一块,放挂在指定的课桌上,指定几名学生充当售货员姐姐卖“商品”,然后让学生拿着“代金劵”20元去买“商品”,教师适时指导学生买商品。在学生感兴趣的氛围中进行这样的商业模拟活动,学生不再对买东西那么陌生了,而且更深刻地了解了生活中购买商品的小巧门和小知识,加深了对生活的认识。
  三、联系实际,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生活
  生活化的思品课堂强调“以活动促发展”主张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因为唯有“活起来”“动起来”,学生才能真正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多种教学情景,和组织开展多样的模拟活动外,还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学会生活,促进行知的统一。如教学《今天我当家》一课时,教师除了让学生介绍当家的情况和在课堂模拟做家务外,还应要求学生回到家里真正当家一回,并把当家表现情况让家长在“我当家做主啦”评分表上做好评价,并交给老师。这样,学生就会在当家的体验中学会做家务,学会节俭,学会劳动,能掌握更多的生活知识,从中还能体会到父母平时的辛苦,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使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断养成。
  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因此,教师可以联系实际,将思品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如“我是劳动小能手”“跳蚤市场”“班级卫生我维护”等活动,这些活动能使学生在体验中得到认识的内化和升华,促进学生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此外,思品课程还可以与环境课程、社会课程、活动课程互相结合,使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育活动融为一体,力求优势互补,提升德育实效。
  总之,教师在思品教学中坚持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真正将课程植根于生活,用生活的理念指导课堂,就能实现品德学习“生活化”。
其他文献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它的进展很多情况下离不开启发。启发,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发展特点与需要,适时而巧妙地给学生以启迪、开导、点拨,帮助他们独立思考。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教师是主导,教学过程要由教师来组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确的理解,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那么,想要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启发式教学法。有效的
期刊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傳统美德的一个重要规范,也是革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诚实守信”也不断赋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涵。当今,越来越被重视的家庭教育着实离不开诚实守信这一原则。  一、诚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诚信从家庭开始,诚信是家庭的基础。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和家训。家风对每个人都有着 潜移默化而重要的影响。那什么是诚信呢?诚既诚实,就是忠诚老实,实事求是,不说
期刊
一、教育新常态  新,创新。常,规律。新常态就是要按规律创新。教育新常态就是要按照教学教育的规律,按照人才培养、成长的规律,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既不能无视规律,为了创新而创新,又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  二、什么是快乐学习  (一)快乐学习有着丰富的内涵  它既是目的,又是方式。既包括了因为学习掌握了知识、提高完善了自己作为目的快乐,又包括了学习方式的趣味性。它既是
期刊
教育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的内容、含义、意义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世界的格局而不断变化的。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作为一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一名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当中,更不能缺少对教育的思考,从“授道解惑”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传授知识为主到教学和德育相统一。从学校教育为主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通过学习和思考,做到学,问,思,辨,行有机结合,不断提高自
期刊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这是老师们长期以来一直思考的永恒话题,也是大家一直探索和努力的方向。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最终目的都是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我们知道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深入,新课程理念已经渗透到每位教师的心田。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交流学习已成为不少教师的首选方式,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也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体现算法多样化。但是有些教师并没有真正将这一理念融会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追求好的“成绩”,他们一味灌输用“算术方法”解答,忽视了用方程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不但与课标中提倡“算法多样化”要求相背离,有碍于学生全面、持续地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小学生后续学习对方程知识的需求。  二、
期刊
从教二十多年,干了二十多年小学班主任的我,对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热爱。我认为,教育工作者的最本职工作就是不仅要培育适合教育的学生,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让学生充分享受教育,在老师的引领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因此,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悦纳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当前,尊重学生的情感,多激励学生,让学生快乐成长,已经成了一线教师尊崇
期刊
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因此,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怎样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  一
期刊
学本式成长课堂,是指以学生学习为本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协同合作,共同围绕着核心问题开展自主性的探究学习,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学习活动。在教和学关系方面,师生之间不是那种传授和告知关系,而是合作学习,共同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关系。它强调“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因学活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以实现真实、自由、自主的阳光学习,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那么
期刊
摘 要:文章基于“普特结合”构建共融校园的特殊教育工作实践,分别从共融文化的创建、建立共融机制、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教学的开发、家校衔接、活动渠道拓展六个方面,研究探讨如何构建共融校园的实践活动,将不同种类班级的学生融合在一起。  关键词:普特结合 构建 共融校园  研究背景:2014年全国特殊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启动实施国务院批准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李克强总理对这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