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本·阿格尔“生态社会主义”的内生逻辑及启示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pothe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人与生态关系的失衡,生态问题已经演变成世界性的问题。二十世纪以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其独特的视角来探析人与生态的关系,引起了学术界高度关注。以本·阿格尔所构建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为切入点,来探析人与生态的关系何以复归于和谐。党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理论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联系更为紧密。在此背景下,以本·阿格尔的独特生态理论为视角,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战略,为我国构建新时代下人与生态的关系开辟了新方向。
  【关键词】本·阿格尔;生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1)09-0040-02
  本·阿格尔(Ben Agger),美籍加拿大人,现为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授,是首位提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概念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其主要代表作有《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论幸福和被毁灭的生活》等。本·阿格尔一方面是威廉·莱斯生态观念的追随者,另一方面他在马克思与莱斯的理论基础上构建了生态社会主义模式,希望来消除自然的异化,缓解生态危机。本·阿格尔的理论代表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现实的反思与重构,其所构建的生态理念,对我们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生态建设具有一定启示与借鉴意义。
  一、生态社会主义:本·阿格尔构建的生态愿景
  本·阿格尔指出现今社会危机的形式已经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且不仅限于马克思所提出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劳资矛盾。他紧接着进一步指出,现在危机的主要形式已经从经济危机转移至生态危机。面对生态危机的日益频发,他提出从制度模式的视域出发,通过构建一套完善的生态社会制度,寄希从根本上解决当代的生态危机,这也是本·阿格尔的生态愿景。
  本·阿格尔构建生态愿景的观念不同于威廉·莱斯“解放自然”的生态观念,如两者在面对“消费异化”所引起的生态危机,威廉·莱斯认为解决生态危机,在于人类对固有自然观念的革新,使之达到人与自然平行维度的和谐共生;而本·阿格尔继承和发展了威廉·莱斯的生态理论,在处理人与生态的关系上力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出了以“期望破灭的辩证法”的模式来化解消费异化。阿格尔清晰地勾勒出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愿景,并从多重平行的维度出发,来缓解生态危机,以兹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构建“生态社会主义”背后的机理逻辑
  资本主义世界将其自身的生产与消费模式推向了全世界,这也造成了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激化。在此背景之下,本·阿格尔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的构思,从经济——制度——消费三个方面为理论的立足点,通过对这三方面的革新来缓解生态危机,平衡人与生态的关系。
  第一,本·阿格尔在经济的发展模式上,指出“我们认为通过使现代生活分散化和非官僚化,我们就可以保护环境的不受破坏的完整性(限制工业增长)” ①。本·阿格尔希望改变原来固有的生产发展模式,力图推翻原有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建立一种更为合理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本·阿格尔提出“以生态社会主义”理念为核心,着力消除现代工业高度集中的生产模式,以更分散的工业生产模式和降低生产力度为方式,来缓解工业的过度生产危机。与此同时,本·阿格尔认为适当放缓经济发展速度和工业生产规模,有利于缓和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另一方面,在劳动生产中,这也使得工人的劳动更为合理,并摆脱劳动异化的枷锁,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
  本·阿格尔勾勒的“生态社会主义”的愿景始终是以人与生态的和谐为宗旨。将“生态社会主义”落实到具体的模式,使人以科学和理性的观念去看待自然,通过新制度的构建来缓解生态危机,平衡人与生态的关系。
  第二,本·阿格尔在制度层面也做了详细的阐释,以南斯拉夫的制度为例,同为社会主义国家,与苏联制度的高度集中不同,南斯拉夫制度则较为分散化。本·阿格尔论述道:“在南斯拉夫,工人管理主要涉及取消苏维埃式国家对生产过程的政治控制。实际上,在南斯拉夫人们是利用自由市場来尽可能使经济决策非政治化的。” ②
  本·阿格尔明确地指出生态社会主义就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分散化和管理制度的非官僚化基础之上,以制度的模式缓解生态危机,使得工业的过度增长得以控制,消除了生态危机的蔓延,人与生态的关系也得以平衡。
  第三,对消费模式的重新构建。面对劳动异化所导致消费异化,本·阿格尔首先强调:“马克思关于人的需求的基本模式强调需要创造性劳动。” ③本·阿格尔判断,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可以改变消费异化的现状,人们在创造性的劳动中去满足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本·阿格尔继续指出,只有当人们克服了消费异化和找到非异化劳动,才能使得制度更平稳的趋于生态社会主义。
  本·阿格尔认为克服消费异化与进行非异化劳动都在于个人的自我满足,他力图勾勒的生态社会主义,其核心宗旨就是为了消除消费异化,使消费更合乎理性。即人在非异化劳动中创造自身得价值,在非异化的消费中获得满足感与幸福感。本·阿格尔指出这种非异化消费模式更是一种稳态的经济发展模式,消除不必要的浪费,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满足人们的需要,同时也保护了生态自然,这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真正的缓解。
  (二)“生态社会主义”所要实现的总体性目标
  面对现代的生态环境危机,本·阿格尔提出以生态危机取代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不再是当今的主要危机。他认为生态社会主义的总体性目标即在于促进人的全面解放与打造一个无异化状态的世界。本·阿格尔指出人的全面解放亦使得人与自然关系的解放,缓解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紧张的状态,人与生态关系的和谐得以复归。毫无疑问,当人得以全面解放,则必然会推进社会解放与自然解放,其最终将形成无异化状态的社会。生态社会主义与实现人的解放和无异化社会,两者之间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形成不再有劳动异化、消费异化、人的自我异化的无异化社会正是生态社会主义所要实现的总体性的目标,同时自我解放与非异化社会的实现,亦使得人们以更合理的方式去处理人与生态自然的关系,科学地面对生态自然,适应生态自然,最终达到人与生态的和谐共处。   (三)构建“生态社会主义”的方法论
  本·阿格对实现生态社会主义,明确提出三条清晰的实践路径,即限制过度的经济增长、构建非极权制度、运用科学技术去解放异化的自然。
  第一,限制过度的经济增长。本·阿格尔开门见山地指出生态系统已经无力支撑无限增长。稳定而合理的经济模式是其所一直推崇且追求的经济模式,这与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在《小的是美好的》所勾勒的“稳态”经济模式是相似的。其避免资源的浪费和能源的过度开发,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使得经济能更合乎“健康”的发展,从而更好地维护人与生态的和谐。
  第二,构建非极权制度。本·阿格尔认为高度的极权管理制度会造成一系列的浪费,并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商品过度生产所产生的浪费,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不断地加剧消费异化。本·阿格尔强调制度的分散化可以避免资源的过度浪费,对人与自然的紧张状态具有缓解作用,并有效地遏制消费异化的趋势;在另一层维度,制度的分散化与社会终极的工人管理理念不谋而合,其不但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并符合马克思一直所提倡的共产主义精神。
  第三,运用科学技术去解放异化的自然。本·格尔深入的揭示科学技术对于解放人与自然的作用,舒马赫在《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中强调“适的宜技术”可以消除工业高度集中的特征,有助于保护生态,使其免受人类过度的开发。另一方面,发挥科学技术在生态治理过程中的应用作用,有助于人类以科学、理性的方式去利用资源和开发资源;这亦如马尔库塞所提倡的技术理性所类似,合理地运用技术,将技术合理且正确地应用于人与生态之间,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异化的枷锁中解救出来,向非异化的状态复归。
  二、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更是彰显了我国对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从历史观的角度进行阐释,这更是对生态文明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归纳,并赋予了时代的意义,丰富了理论支撑,并对后世关于生态问题的治理具有指导意义。
  在生態环境愈发重要的今天,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自然更是融为一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是从理论照进了现实。从威廉·莱斯提出对人类自然观念的革新到本·阿格尔以勾勒的生态机制来消除异化了的人与自然状态,以此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本·阿格尔作为20世纪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的理论构建者,其观念与理论具有超越时代的内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仍有一定的现实理论意义。
  注释:
  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99页。
  ②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04页。
  ③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06页。
  作者简介:
  黄胤辚,男,浙江杭州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在读,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技术批判。
其他文献
【摘要】马克思的时间观是一种社会历史理论语境下的时间观,它关联着特定的社会状态与历史发展阶段,它刻画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剥削的程度以及人的存在状态,它也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重要维度。作为最新一代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罗萨广为学界关注,罗萨的时间观是其建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的重要基点。本文以时间概念為参照,考察、对比、分析经典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与最新的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罗萨)的时间观,探究异同背
期刊
【摘要】 封建社会的士儒风气,建构了刘大鹏早年“拒商”和“轻商”的社会认知,然而,随着世风丕变,物换星移,刘大鹏为了生计考虑,不得不转而“从商”,然观察其内心主观意向,却存在应变与屈从,妥协与顺从的倾向。了解刘大鹏内心复杂的社会心态,有助于窥探晚清士绅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境遇和心态变迁。  【关键词】 刘大鹏;拒商;从商;社会心态  【中图分类号】K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往往面临着经济压力的增大而导致他们的自尊心异常敏感和脆弱,国家在给予他们物质帮扶的同时,更要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解决其“心理贫困”问题。本文将从共产主义人生观中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问题的积极影响方面,进一步研究共产主义人生观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心理贫困;乐观主义;集体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
期刊
【摘要】春秋时期是一个历经动荡的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各阶层私欲膨胀,都在为自身谋求最大的利益分配,等级意识逐渐淡薄,等级僭越的行为频繁发生。各阶层对礼的僭越冲击着礼乐制度,加速了礼崩乐坏的速度。在《左传》的记载中,出现了大量僭礼的事件,预示着礼崩乐坏的背景下人性和社会的变化。  【关键词】《左传》;僭礼;礼崩乐坏  【中图分类号】K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期刊
【摘要】戴季陶在《日本论》一书中对日本民族的信仰、特性、外交政策、审美等进行了一系列的介绍。通过该书中对明治维新的论述,可以发现戴季陶是想借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来“告诫”中国,强调中国革命若想成功,就必须要有“信仰”,而这一信仰其实就是他在书中多次赞许和宣扬的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关键词】戴季陶;日本论;神权信仰  【中图分类号】G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庄子》内七篇之间存在着一种次第展开的因果递进关系。《逍遥游》从时间和空间的开阔视野揭示了逍遥的理想境界;《齐物论》从道的高度突破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让我们开出一个平等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养生主》以技写道,讲我们如何养生;《人间世》揭示了人世间复杂的人际关系,心斋以对;《德充符》贱形贵神,为我们揭示人性的光芒;《大宗师》以真人写真知,让我们看到笑对生死的局面;《应帝王》用心若镜,揭示了内
期刊
【摘要】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系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的核心纽带,是记录民族发展历史的核心符号。然而,伴随各民族经济文化以及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以及传承存在极大的问题。本文以文化生态为研究视角,以四川夹江手工造纸为例,探讨了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生态视角;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J5
期刊
【摘要】红色文化诞生于革命与战争年代,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对发扬中国精神、树立中国形象、走向世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桂林旅游城为切入点,以湘江战役红色旅游文创产品为例,对桂林旅游城与红色产品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并对未来发展的可行性路径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红色文化;湘江战役;红色产品;桂林旅游
期刊
【摘要】通过对非洲原始艺术的认识和初步研究,认为非洲原始艺术“本真”质朴的特质所具有的艺术美是与非洲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并对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非洲艺术;原始;特征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9-0051-02  非洲原始艺术所具有的质朴、粗犷、颜色对比强烈、形状多变等表现方式在精神和情感方
期刊
【摘要】蒋晓云的“民间素人志”系列写作,书写38个民国年间出生的女性故事,描绘百年中国的社会变迁、时代流转和个体命运的起伏。《百年好合》和《四季红》书写眷村外的外省人、流亡女性等“非主流”群体的个人际遇、家长里短、家族兴衰,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蒋晓云;民国素人;《百年好合》;《四季红》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