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幻无常的美丽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okie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学也一样。为此,如何才能把一堂课上得波澜迭起,让听者耳目一新,设计者往往费尽心思,极尽变化之能事。然而,听课之后,每每觉得美中不足。因为许多课体现的仅仅是设计者的思路。换言之,学生仅仅是课堂的参与者,而不是课堂的创造者。这大大削弱了课堂的精彩程度。那么,课堂的点睛之笔究竟体现在哪里?怎样才能让一堂课上得自然又充满灵气?我思考着。
  《体积与容积》一课的难点是“同一个物体,形状改变,整体体积不变”。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要让学生理解并不太容易,因为学生一向是以直观的视觉感知来判断物体的大小。加上我是第一次教学这个知识点,毫无经验可谈。在查阅了他人的实录及教案之后,我决定,还是在教学体积与容积的概念之后,再专门来研究这个问题。
  但是事有意外。上课之时,准备的苹果居然放不进量杯。是视觉欺骗了我,也是太不细心,居然没有事先试一试。然而正是这样的一个突发事件,让我顺利地突破了难点。
  片断一: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体积与容积的认识》
  师:拿出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苹果,问,哪一个大?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
  生:把苹果分别放入装有水的杯子里,看哪个杯子的水升得高。
  ……
  师: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到底哪个苹果大。
  (我把苹果放进杯子里,没想到有一个苹果放不进去。)
  师:糟了,放不进去,怎么办?
  生1:把苹果切开。
  师:切开?苹果的总体大小有没有改变?
  生2:变小了。
  生3:不变。
  师:到底是变了还是没变?请四个同学为一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后,依然各执一词)
  组1:切开了,苹果自然就变小了。
  组2:不对。虽然把苹果切小了,但合起来还是原来苹果的大小。
  (学生演示)
  师:那么,把苹果切开后,整体大小有没有改变?
  生:没有!
  师:也就是说,同一个物体的形状虽然改变了,但是整体体积——
  生:不变。
  (师把切后的苹果放进去,还是装不下)
  师:怎么办?
  生1:再切小点。
  生2:老师,你干脆拿个榨果汁机把苹果榨了,然后拿苹果渣来比较,省得装不下还得再切。
  学生哄堂大笑,纷纷说,对啊对啊。
  师:这个想法很有创意。如果把苹果榨了,苹果的整体体积有没有改变?
  生1:没有。
  生2:不。有改变。
  师:为什么?刚才我们不是说同一个物体的形状虽然改变了,但是体积不变吗?
  生:榨完后的苹果不仅剩下苹果渣,还有苹果汁。
  生:如果要比较,得把苹果渣和苹果汁加起来算。
  ……
  反思:
  课堂的活力缘于生成。最深刻的印象来自全身心地参与和创造。苹果放不进杯子,这是意外,却也是一个绝佳的生成机会,因为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开始主动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我及时把握住这个机会,把问题抛给了学生,“放不进去,怎么办?”学生自然而然地说出了切苹果的办法。我又适时问道:“切开后的苹果有没有变小?”引导学生讨论、辨析、演示,理解了切开后的苹果只是形状变小了,整体体积不变,从而得出了“同一个物体,形状改变,整体体积不变”的结论。
  第二次苹果放不下时,学生提出了榨苹果的办法。这含有戏谑的成分,却也是学生灵性的表现,因为它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我并没有采取冷处理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分析“榨后的苹果体积有没有改变”,激发学生的思维。果然,学生分析后发现,榨后的苹果分成了苹果渣和苹果汁两部分,只算苹果渣是不行的。这说明,学生对“同一个物体,形状改变,整体体积不变”的理解更深一层了。而这些知识,都是学生自已发现的。
  片断二: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体积单位》
  师出示:一个苹果的体积是120( )
  生1:120立方厘米。
  生2:120立方分米。
  师:哪个答案正确?为什么?
  生3(拿起1立方分米的小方块):1立方分米就这么大了,如果是120立方分米,岂不是比一个箱子还大?哪有这么大的苹果!
  生2:怎么没有?你怎么知道没有?我说,就有!
  生4:哪有这么大的苹果啊。
  师:哦?你有这么大的苹果啊?明天带一个来给同学们开开眼界好吗?
  生(热烈地齐答):好!
  生2(不好意思地):沒有,没有,没有这么大的苹果。
  师:也许以后会有这么大的苹果。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所以,正确的答案应该是120立方厘米,对不对?
  生2害羞地点了点头。
  反思:
  课堂是动态的过程。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处于活动的状态中。由于人的思维各异,因此学生对于同一个知识点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其中不乏错误的思维。如何在不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纠正学生的理解偏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生2是一个自尊心比较强的学生,在明知自己的答案错了之后,还是心服口不服。此时,如果强制改正,虽然他不再坚持自己错误的看法,但学习积极性必然大受损伤。为了保护学生的这种精神,也为了让学生心服口服,我顺水推舟,既然你说有这么大的苹果,那就带一个来给我们看看。轻轻松松把难题抛回给生2。学生一下子犯难了,哪里拿得出来这样的苹果呢?就这样,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情况下,一节小小的课堂插曲完美地结束了。
  课堂的情况千变万化,许多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但正是这些意外,更能体现学生的灵气和教师的机智,使课堂达到最高水平。因此,我们要不拘泥于成见,不墨守成规,小心地呵护学生的“思想出轨”,灵活处理每一次课堂意外。因为惟有经过师生思维碰撞而产生的智慧火花,才能让课堂升华,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而这,往往来自意料之外的细节。正是这些变幻无常的意外,成了我们和学生交流的最佳途径。当我们把握住了它,也就完成了课堂的点睛之笔。
  
  (作者单位: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银江华侨学校)
  
  
  (责任编辑:郭敬燕)
  
其他文献
我们可以用一个词形容中学时代,有人幸福,有人辛苦,有人迷茫,有人快乐。中学是我们从少年走向青年的重要阶段,每个人有着不同的印象与回忆。这是中国真实的教育现状,同时也折射出不同的老师、不同学校对于教育的不同理解。然而,我对教育的理解是朴素最美,幸福至上。  我在一篇六月份的博客中引用这样一句话:“我们走了很远,却忘记了为何出发。”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育。现在的教育让人眼花缭乱,十分浮躁。常有人说我有前
接到李小文老师去世消息的时候,是美国时间凌晨0点20分。在异乡寂静的夜晚,竟不知该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噩耗。犹记得2014年8月底临出国前,去找先生告别并求教。先生谆谆叮嘱,说到了美国更需加倍努力,切莫骄躁,要踏踏实实地做科研、出成果。独在异乡为异客,总免不了会有浮躁、急于求成的时候,每每此时想起先生的叮咛,想象着先生在美国求学时定会如何,也能慢慢地静下心来告诉自己,科研需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毅力。临
本期主讲  程惠萍,山西省特级教师,山西太原市迎泽区教研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研究中心委员会委员,山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十大杰出知识女性”,教育部“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课题实验先进指导工作者。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已经是今日语文教学的一种共识,因为只有把“教什么”的问题解决好,“怎么教”的问题才有讨论价值。王尚文先生在《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来自粤教科技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桥梁”的第2课《平直的梁桥》。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实际,教师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和创新编排,课题改为“梁桥的秘密”,第一部分为探究提高桥面承重的方法,第二部分为设计制作梁桥模型,第三部分为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本课的重点是通过研究影响梁桥桥面承重的因素,设计和制作小桥,探究发现梁桥的秘密:梁既能够增加承重,又能够支撑桥面。  
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需要有层次、有梯度。桥梁书作为介于图画书和纯文字书之间的图书类型,像桥梁一样,沟通了儿童从亲子阅读到独立阅读的两岸,帮助他们顺利完成由图画书到文字书的过渡。  笔者曾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所小学,看到了孩子们分级阅读的书籍,这些书籍分级的依据是儿童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心理发育水平。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并进行相应的检测,以此来确定学生的阅
编者按:  清水濠小学是一所于2003年由清水濠第一小学、清水濠第二小学、丽水坊小学三所学校合并而成的新学校,现有26个教学班,975名学生,63名专任教师。当初,绝大多数人并不看好这所由三个“麻雀学校”合并而成的学校,认为单是合并校面临的人际困境就足以使这所学校元气大伤了,更别提什么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但转眼8年多时间过去了,清水濠小学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已将那些悲观者的预言悉数打破。在“先继承、
主持人的话  《荒野生存》讲述了一位年轻人通过进入荒野追求自我实现的故事。在一个充满欲望和谎言的社会中,他选择离开社会来纯净自我的心灵。无疑,这是一种极端的做法。这个故事带给人的震撼在于,它温情又残酷地展現了一个人在内心世界的探索中所需要的勇气和可能付出的代价。这让我想到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的一句话,他说:“我不相信历史的必然性,但我相信人类在大部分环境因素被决定的情况下,仍有一点点可以活动的自由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指南》提倡的教育理念,对幼儿园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提示我们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应重视幼儿的自主学习,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形成终身受益的
【摘 要】从2009年开始,美国政府致力于科学教育标准的修订,分别颁布了《K-12科学教育框架:实践、跨学科概念和核心概念》和《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两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文件,在美国科学教育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两个文件强调创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配套全面细致的评估标准,融合科学实践、跨学科概念与学科核心概念,以及科學教师承担起科学教学测评中的重要角色。这些都对于我国的科学教育及评价改革有启发意义。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对农村的现状有一定的了解。2007年7月毕业后,我和同学去了苏州,最终在一家网络公司从事电子商务,做得有声有色。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上下万众一心支援灾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号召时刻触动我的心,总觉得自己可以为灾区做点什么。除了为灾区捐款之外,我无意间在网上看到灾区缺教师面向全国招聘的消息。和父母商量之后,他们都支持我的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