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构图学的形成因素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zxz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画风格的形成,根深叶茂乡,有它的独特因素。这个因素,使它在美学上达到“形”与“神”的统一。形的目的为了“神”,“神”的基础是形,因而构图的基本原则,也是以“形”传“神”,立“意”为“象”的,这就是从战国时期屈原以来所形成的現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它对中国构图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构图;中国画;因素
  中国画风格的形成,根深叶茂乡,有它的独特因素。这个因素,使它在美学上达到“形”与“神”的统一。形的目的为了“神”,“神”的基础是形,因而构图的基本原则,也是以“形”传“神”,立“意”为“象”的,这就是从战国时期屈原以来所形成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它对中国构图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哲学、文学、绘画三者结合在一起是中国构图学形成的主要因素。第一,哲学上的影响。唯心与唯物的思想,在对立的斗争中同时存在多甚至也存在于一个思想家的矛盾之中。如老子,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不变的东西,任何事物都包含有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即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随”,以及物极必反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的辩证思想。这些原理在画论与创作中几乎都被直接运用了。在南北朝反对佛教斗争中的范缜在《弘明集》中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唯物思想。明末清初的唯物主义的哲学家王船山所说的“拓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否认“废然之静”,对绘画理论也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王船山不仅是哲学家、诗人也是画家。中国画中正是表现了这种静与动的结合,形与神的统一。第二,文人与画家的合一。中国历代许多画家不象西洋画那样以专业的身份出现。而是许多画家也即是文学家与哲学家,如王维、欧阳修、苏轼、王船山等既是文学家与哲学家也是专业画家。近现代吴昌硕、潘天寿、黄宾虹等对文学,诗词也有较高的修养,国画家特别重视文学的修这是提高画境的要素。哲学、文学、美学的思想渗透到绘画中了,形成了中国画的独特风格根基。第三,中华民族大好山河都是创作的好题材,历代的画家热爱大自然文学,在绘画中更直接地反映了爱国爱景的思想感情。根据各人的生活感受不同有了李思训写海外山、董源写江南山、朱元晖写南徐山、李唐写中州山、马远和夏圭写钱塘山,石涛写黄山等等,这些都以景抒情丰富了他们的观察和体验。这些艺术家为了表现这种大江南北锦绣河山的壮阔,创造了散点构图的方法。第四,艺术的假定性。中国画也和戏曲一样大胆,古代的艺术家,不仅热爱自然,而且还发挥主观能动性。他们不满足于生活现象,还热衷于艺术的加工,理想或幻想使他们在诸如《人物夔凤图》《洛神赋图》等作品的的从人物到景物的造形中进行夸张变形。他们看到了艺术的功能作用,因此要求高过现实,以达到“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唐·张彦远)的目的。同时在帝王严酷的统治下,人民对现实的斗争,往往是通过艺术(戏剧、绘画、说唱等)的浪漫手法来表现它,这就使绘画带来了浪漫的而又现实的色彩。第五,诗、书、画的合流。中国画除了它本身的表现技法(如构图、透视、造形,用色、点染皱擦之法等)外,它还直接运用了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段:一是从内容意境上的诗的运用,画中要有诗意,诗意通过艺术形象把它表现出来而成画。或直接将诗句题于画中成为构图的组成部分。这不仅使图文更丰富抒情更深,而且使画的寓意更为广阔了。如朱耷的花鸟画也就涉及到政治思想的表现。而书法作为用笔的基本功,画要有书意,要有篆、草、隶情,国画从而获得二种笔致,来表达作者的性情品格。在技法上产生了运线造形的一种书法的美,构图使它们融合在一起,画与书关系密切,在构图中充实了画图的美。从而突出了民族艺术的特色,使诗、书、画合流,也使构图产生了特殊的效果。
  总结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绘画中构图学的发展及特色。中国构图学是由立意、为象、格局三个内容互相联结所组成的。因此,会给人一种感觉,似乎艺术“构思”就是“构图”,或者误认为“构图”就包括了创作的全过程、这是不恰当的。人类生活不断在变化,艺术的内容改变了,表现内容的形式也一定要变。古代的遗产只能作为借鉴,当然现代艺术创新和发展,要运用美学原理和构图法则创造有时代感的符合大众审美的新艺术。
  从现代创作的观点来研究“构图学”,就不能把它看作是一门孤立的“技法”,应该把它与整个创作活动联系起来,它是整个艺术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试探从较广泛的领域
  来找到构图的规律是十分必要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原则是研究构图学的
  源点。从理论到实践,这个创作方法给我们指引了无限的广阔的方向。中国构图学,它不只是绘画自身发展的产物,它还有深厚哲学基础和文学基础。它始终是在和自然主义,形式主义不断讨论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在艺术创作的深度上,它与文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也是中国画不偏向形式主义的最根本的原因。
  一千多年前,中国构图学的理论就提到那种高度和深度,令人惊叹。我们研究古人这些丰富的构图理论及其艺术实践,对我们研究和发展新的构图学是极其珍贵的遗产。
其他文献
【摘要】:近几年对民间美术图案的研究日渐深入,人们渐渐意识到其背后所蕴含的美学内涵。从一方面来说,民间美术图案中体现的民族心理素质以及精神素质表现出的是极为质朴的民间审美观念,而另一方面,其本身的美学价值蕴藏在实际运用价值之中,它是美学价值和使用价值完美结合的产物。而这也就构成了民间美术最大的特色——它是深入讨论民间美术图案文化价值的意义之所在。  【关键词】:民间美术图案;应用;美学价值;民俗心
期刊
【摘要】:近年来,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留学生“能”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在检索到众多的文献中,不同的研究者对“能”的義项分类不尽相同,调查语料的来源也大都限于本校学生或是某一国别的学生的语料。大部分研究者将研究重点放在“能”与“会”的对比或分析上,尚未全面地对“能”的各义项偏误进行分析。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试图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1.1版)来进行统计分析,在更大规模语料与更多国别研究对象的基
期刊
【摘要】:线条不仅是中国画的基本语言,也其精神支柱,以线造型作为中国画的基本手段一直贯穿着整个绘画的发展。由于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兴起与交融,时代的更替与艺术语境的变迁,在经济市场下的中国画面临许多冲击与诱惑,对此我们有必要加深中国画线造型的认识。本文主要整理和归纳历代画论,“饮水思源”让我们汲取前人的精华,对线条加以分析,并帮助我们在创作中对中国画的认识和创新。  【关键词】:中国画;线  从世界艺
期刊
The Scarlet Letter reflects the social problem that the Puritan society hampered human nature by its moral laws. In the Scarlet Letter, we will always feel the pressure from religious spirit. Faith sh
期刊
【摘要】:纳雍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川黔片黔方言,其声母、韵母、声调都与北方方言有着一定的不同,本文采取描写语言学的方法,对纳雍方言的声、韵、调进行研究,探讨其中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纳雍;方言;声母;韵母;调值  一、什么是方言  方言,俗称“地方话”。它是通行于某一地区的“话”。我国自周代开始就已经有方言的概念了,那时的方言称作“殊方异语”,“殊方”指的就是不同的地方。伟大思想家斯大林提到,
期刊
【摘要】:冷战后,民族主义的主体越来越多样化、全球化和民族主义的表现越来越极端化。不仅表现在国家数目的增加,而且表现在族群、部族、种族及跨国民族性质的组织实体大量涌现;新的时代背景下,民族主义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焦点问题,它不但逐渐成为影响当代世界发展的最为活跃的因素,更成为决定诸多民族、国家、国家集团之间竞争、合作或冲突的纽带和桥梁研究冷战后的世界民族主义问题,不但有助于世界各国家、各民族深
期刊
【摘要】:广场舞作为一种全面参与的生活娱乐形式,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与建设意义,对该文化进行探讨,对其带动作用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国家文化建设工作的推进。近十年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但是增长的人民文化需求与国家的文化生产力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落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广场舞作为一种全民娱乐和全民参与的娱乐活动,融合了中国的音乐、舞蹈、和丰富的中华文化。这一形式不仅带动了群众文化
期刊
【摘要】: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在各地区民族的创造、发展与传承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近年来我国高度关注对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保护,特别是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度明显提升,这使得中国民俗文化有了更好的生存空间。民俗文化与影视艺术的互动由来已久,合作具有双向性的价值。本次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探索中国民俗文化在影视艺术上的表现与应用,为展现民俗文化价值,赋予民俗文化生命力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国民俗文化
期刊
【摘要】:现如今,旅游早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项支柱产业。其中最为突出的一项就是将民族特色与文化相融合发展而成的特色旅游产业。在旅游的过程中,逐步将民族文化渗透到其中,做到这二者的协同、协调发展,为了切实挖掘其可行性,需要将民族文化的传播进行大力弘扬,对于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民族旅游;特点;民族文化  一、民族文化的特点  (一)民族文化具有民族性  不
期刊
【摘要】:在电影《股疯》的英文译名“Shanghai Fever”中,第一个词“上海”是故事发生的地点;而第二个词是故事讲述的核心---“发烧”。这里的“发烧”不是身体的病变,而是一种精神的狂热,对金钱、对物质近乎疯狂的追求状态。这部电影用镜头传递出一个时代社会的信息,将上世纪90年代全民炒股达到疯癫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虽然影片最终以大团圆的结尾结束,但其间主要人物几乎被金钱摧毁的家庭和亲情仍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