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仲勋群众路线思想述论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sle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仲勋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党的宝贵的群众领袖”,他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群众工作中,坚持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及群众观,形成了关于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重要原则、践行方式以及根本目标等朴素而宝贵的思想和观点,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也为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习仲勋;群众观;群众路线;群众工作;党的作风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7-0060-03
  “先进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的基本内涵。今年是习仲勋同志诞辰100周年,作为“党的宝贵的群众领袖”,他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创造性地运用到群众工作的实践当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思想,形成了自己关于群众工作的基本观点和朴素的群众路线思想。这些思想观点既是对长期革命和建设活动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群众观点、群众工作的重要贡献。新时期,对党的老一辈革命领袖的群众路线思想观点进行梳理,对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发展党的群众工作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对我们更好地指导群众工作,保障民生大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密切联系群众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到群众中去,“与群众打成一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工人阶级政党只有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取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才是不可战胜的。列宁曾经指出:“群众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是新社会的基本因素……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人民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源泉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 [2]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从建党之初就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工作路线,始终相信和依靠群众,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习仲勋同志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卓越的群众领袖,他的成长背景和长期的革命实践使他始终和群众站得最近,始终把深入群众、关心群众、动员群众和服务群众作为各项工作和行动的基本准则,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基本要求的思想。
  首先,到群众中去,宣传党的政策,动员和发动群众。1940年初,为了反击国民党在关中地区制造的摩擦活动,时任中共关中地委书记的习仲勋多次有效地组织了反摩擦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他把“动员群众”作为关中区的中心工作来抓,要求党政军各方面在巩固和扩大自身的基础上做好群众工作,要求各级干部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在全体老百姓中,进行极广泛、极深入的政治动员,把老百姓都动员起来,成为坚持斗争中坚强的力量。”其他工作则要围绕“动员群众”这一中心工作,“明确地确定自己的工作内容,以深入乡村的精神,把群众组织活跃起来与巩固起来。”[3]5以此发挥群众自身的优势和力量来巩固和保卫防御据点,保障粮食安全。习仲勋要求在革命根据地,干部要亲自下乡去工作,对于干部去不了的国民党统治地区,则要“印发大量的传单、标语,设法张贴与寄出”。[3]7这也是到“群众中去”的一种形式,通过这种方式,同样宣传了党的政策,揭露了顽固分子的欺骗行为,一定程度上动员和争取了群众。加上其他战线上同志的配合,这种动员方式的效果是很明显的。
  其次,到群众中去,听取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所需。习仲勋很重视把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群众路线结合起来,在群众路线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调查研究的作风,坚持把群众所想和所需作为群众工作的出发点,争取在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1946年,习仲勋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上所作报告中分析边区合作社问题的时候,根据自己的调查和边区政府建设厅的调查材料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结论:边区的合作社应以小型合作社为主,应以群众需要办起来的合作社为主。他充分肯定了当时存在的小型合作社,称它们是“基础的、小型的,和群众的生活结合得非常密切的”。基于此,他进一步分析指出:“从群众自己的需要办起的,资本也不大,他们没有多少脱离生产的人办合作社,或者是半脱离生产的人员去照顾合作社。”[3]27 1948年6月,习仲勋在解放后的黄龙分区干部会议上,进一步强调了根据形势深入群众、了解情况、转变工作方式的重要性,他说:我们今天是处于新的环境,过去的工作经验与工作方式,已不适用于目前的具体情况,必须深入群众,……走出机关,走出城市,深入下层,发动群众。只有一心一意地为人民服务,才会有力量,才会有办法。[4]5751950年,习仲勋在西安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二届第一次会议开幕式上,对各界代表及整个会议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准备会议所要解决的问题,这要大家去做,各位代表均有责任。而关键在于倾听群众的意见,……要解决群众中间的问题,要在每个时期满足各阶层人民大众的具体的政治经济要求。大家都是生活在群众中间,要经常接近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意见,经过协商委员会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加以整理、分析,抓住一两个带普遍性的问题,作为提交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意见,再经过代表们拿到群众中去,反复酝酿,反复集中群众的意见,力求作出研究成熟的决议草案,提交会议讨论。”[3]129这也是他关于深入群众、听取民意的一个概括性的阐述。由此可见,习仲勋所说的到群众中去,听取群众呼声并非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这样不断地实践再实践,检验再检验,就可以使领导者的意见和决策更加符合人民的要求,更正确且更具有说服力。
  第三,到群众中去,转变工作作风,为群众办实事。习仲勋还把到群众中去作为转变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他强调要完成好工作任务,“必须要有正确的工作态度和正确的工作作风”,一切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群众的迫切要求和群众的自觉基础出发。归根结底就是要带着工作热情到群众中去,深入调查,如果没有调查,没有计划,盲目地依靠热情去办事,就会犯错误。[3]233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在1944年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司法会议上就明确要求:“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方面,不当‘官’和‘老爷’,要走出‘衙门’,深入乡村,深入基层,转变作风,真正为群众想办法办实事”,只有这样,才能把各项政策贯彻好,才能使各项工作同人民取得联系。[4]42-43为了克服边区土改中“左”的情绪和错误,习仲勋在1948年给毛泽东的电报中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克服各种不良作风,深入到群众中去,包括时任西北局副书记的马明芳和组织部部长马文瑞等同志。他强调:“为更密切地知道各地土改和救灾,切实克服各级领导的官僚主义作风,特通知各分区和县负责同志经常分散下乡,到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对坐在机关里发号施令。这种方法,既可提高领导,又可加强工作,为真正地树立一种踏实朴素的领导作风而努力。”[3]42-43   二、群众路线的重要原则:“从群众来,向群众学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不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动力。毛泽东同志曾讲:“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可见,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力量,而这些力量正是历史车轮不断前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这些动力和智慧正是从群众中来的。习仲勋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又是优秀的群众工作者和卓越的群众领袖,他深知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深知党的革命成就和思想理论都是从群众实践中取得的,这些从群众中来的“法宝”,经过再次和群众结合,就掌握了群众,必然会变成无穷的革命力量。所以,他一再强调:要把党和人民政府的政策、任务拿到群众中去,广泛宣传,细心听取群众的呼声,相信群众力量,凡是动员群众一块去做的,都胜利了。[3]169他要求边区农业生产要学习农民的土办法,在土办法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科学研究和指导,把土办法提高一步,然后再去指导农业。这也就是说,要先向农民学习,再去指导农民。[3]25同时,他提醒和督促干部要加强学习,“要在实际工作中学习”,“每个县的领导干部都要亲自下乡,主持一区一乡的工作,或每做完某项工作或发现新问题,召集干部会议,总结经验,提出办法,教育全体干部。”[3]108这样实践——学习——总结,再指导实践——再学习——再总结,循环往复,从而提高领导干部工作能力,也提高了各项工作的实效性。
  习仲勋主张向群众学习,尤其强调要向技术人员、先进分子和群众能手学习。他在1951年郑州铁路管理局西安分局扩大干部会议上做了“依靠和团结职工,办好人民铁路”的讲话,讲话中多次强调依靠和团结职工的重要性,要求管理干部要向他们学习,他说:“技术人员在今天更为重要,技术就是本钱,没有技术,就不能很好地去建设。那些有技术的职工,就是今天工人阶级中的优秀分子,我们对他们,不仅要尊重和爱护,而且要向他们学习。”[3]15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缺乏这方面的经验,西北地区的绿化和林业管理问题非常严重,一度出现了“机械封死”、“明封暗不封”的错误,鉴于此,习仲勋果断地要求在林业管理中同样要严格执行群众路线,充分发挥群众的能动性、群众的力量和群众的智慧,“要做到发动群众负责管理山林,严禁滥伐,防止山火,广泛建立护林组织,明确权利义务,增强群众护林的信心……我们也可以做到,发动群众调查研究,由群众出主意,弄清哪些山林宜封或不宜封,哪些山林先封或后封……我们还应该做到,从群众中找能手,从西北的群众中找西北的米丘林,把科学知识和劳动人民的宝贵经验结合起来,研究各种土壤和不同的气候,研究各种栽培方法加以总结推广。”[3]233
  习仲勋无论是在具体实践中还是在指导工作中,都坚持“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方法。路线、政策、策略,是从群众中来的,是总结了过去的群众斗争的经验,用以指导今天的群众斗争”。他十分注意分析形势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主动向群众学习,他总结说:“今天的群众斗争不是完全重复过去的群众斗争,必定有许多新的经验,新的创造。领导机关要善于发现它、总结它、推广它,用以更好地指导今天的群众斗争。”他强调“我们是群众的先生,又是群众的学生,要善于当群众的学生,才能更好地给群众当先生。各级党的领导机关,必须重视这一条,否则就会落在群众运动的后面。”[3]177
  三、群众路线的践行方式:“一切依靠群众,发挥群众智慧”
  一切依靠群众就是要相信群众,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在深入群众、向群众学习的基础上,尊重和支持人民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运用和发挥群众智慧与力量。习仲勋在谈及司法工作与群众工作结合的问题时,曾语重心长地说:“(司法工作)只有通过人民,才会解决得最快、最正确。如果不发挥人民本身力量,孤独地依靠我们干部去处理,那就需些年月!” [3]11这也是他重视依靠群众、发挥群众智慧的一个重要的体现。为了防止党员干部骄傲自满,脱离群众,习仲勋时常给他们敲警钟:“不要以为自己比老百姓高明,其实不然,新的创造要在老百姓中找寻。”[3]11他一直坚持认为群众运动“必须是也必然是通过群众亲身的经验,通过群众自己去展开。”[3]75在边区的土改、冬学等运动中,他都非常注意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和自身力量,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边区的土改中,他主张在典型示范的基础上放手让群众自己搞,而不是用死板的教条和僵硬的计划去代替活泼的群众运动。[3]75冬学运动中,在教员的聘请和教材的选用问题上,他主张要征求群众的意见,尽量让群众自己决定由谁来教、教什么等问题。对于在工作中出现的命令主义或者尾巴主义的苗头和作风,他批评说:“实际上就是不相信群众,不懂得群众发动起来了便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不懂得群众就是一切力量的源泉。”[3]77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的工作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如此一来,就面临着两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是城市接管问题,另一个就是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关于城市接管问题,习仲勋多次在讲话、报告中做了明确的指示:“我们要依靠工人、职员、学生和各种劳动人民的组织,作为城市革命政权的可靠群众基础,还要从工人、职员和其他劳动群众中选拔一大批优秀分子来做管理城市、工厂、企业等等的干部。”[3]81遵照这个指示,西北局所辖地区的城市接管工作相对快速、平稳、顺利地完成了。关于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他仍然坚持要走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观点,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而“不是学旧衙门作风,发下一纸命令,叫群众照此行事,而是要和群众商量”。[3]130他进一步解释说:“就是将集中起来的群众的意见,又向群众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群众中有无限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只要我们把群众动员起来了,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任何事情都是可以办成功的。这就是毛主席教导我们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正确领导方法。只有真正学会这种方法,才能有保证地做好我们的工作,才能不断地教育和提高群众,使之觉悟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自己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3]130   四、群众路线的根本目标:“一切为了群众,为群众服务”
  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习仲勋认为,坚持群众观点就是“要深入到群众中去,真正把群众看做自己的亲人, 一点一滴、脚踏实地替群众做些事情,为群众服务”。[3]19他认为,“既是为老百姓服务,就应该站在老百姓中间,万不能站在老百姓头上。中国这个社会,老百姓怕‘官’怕‘老爷’,是见惯了的(‘官’和‘老爷’也喜欢老百姓怕他们)。”[3]10他批评说这种现象很糟糕。
  习仲勋认为,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不仅要体现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上,而且要体现在党的干部和普通党员的行动中,体现在干部、党员关心群众切身利益、具体生活中。要着力解决好群众最迫切需要的问题,解决好群众的贴身生活问题。在边区土改过程中,他要求各级干部在做好中心工作的同时,要注意“按照当地实际情况办事……每一乡村每一时期群众当前迫切要求的问题都不一样,绝不能拿一个计划到处去套,必须从解决当地群众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同时按照群众运动发展随时修改已定的计划,把群众充分发动起来,去完成所有工作。”[3]75-76他在谈及边区妇女工作时,要求妇女工作者都要有一门本领,如果没有一门专长,“首先就不能深入到群众中去,不能给群众解决生产、卫生等等问题。”如果党员干部都有一门本领,都学会一门技术,“分散在各个职业部门中,那我们就可以从各方面联系群众。”[3]20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解放区的接管工作,他除了要求注意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平稳地完成接管外,还强调接管后最重要的是要保障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他指出:“在维护了秩序和治安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迅速恢复电力供应以及邮电、铁路、汽车交通,尤其是要迅速解决粮食、煤炭的需要。这些供应停了,城市人民一切生产和生活都难维持。”[3]84这种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的思想,既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鲜活体现,也是习仲勋朴素的民生思想和以人为本思想的写照。
  习仲勋认为,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的群众观点,还应该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所以,我们所有的方针政策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兼顾不同阶级、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一部分人质疑社会主义中国税收政策的合法性,面对这个质疑,习仲勋给出了有力的解释:我们应该认识到人民政府的税收是“取之于民”而又“用之于民”的,形式上我们也是向人民要东西,但目的是为人民办一些大事情,这和过去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剥削广大人民血汗,中饱四大家族私囊、取之于民用之于己的税收政策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我们是为了办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大事,是为了人民的长远利益,是为了建设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引导人民走向康乐社会。[3]123-146所以,他强调,在国家面临财政经济困难的时候,“必须向广大人民征收部分生产盈余作为国家税收,以此积累资金来建设国家工业和从事人民的福利事业,目的在于帮助人民大众创造更多的财富。”[3]123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9.
  [2]列宁全集(第33卷)[M].人民出版社,1985:52—53 、57.
  [3]习仲勋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5.
  [4]习仲勋传(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42-43.
  [责任编辑:黎 峰]
其他文献
摘要: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在文化界有着独特的地位,某种程度上引领着散文的潮流,但余秋雨部分历史文化散文中饱含的“滥情”却使其文化智性大打折扣。这种散文对当代散文创作的影响是不利的。  关键词: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滥情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0)06-0105-04    当代文坛谈到历史文化散文,就不能不说余秋雨。余秋雨当年凭借《文化
[摘 要]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也是目前我国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目标。这个问题不仅是一种抽象的理论,更是一种现实的运动。通过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和片面发展产生根源的分析,可以看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应当是分工与教育的良性互动。为此,必须从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上进行改革,破除自发分工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制约。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自发分工;自觉分工;教育  [
摘 要:人物形塑一直是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所关注的焦点。从社会场域理论的视角出发,可以看出人物在文学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随着场域的展开,人物获得了展示空间,从内在和外在行为以及性情倾向中展示了人物形塑的自由度;自由度在文学场中的伸缩性,也带来了文学场内开拓性空间的创生,从而进一步拓展了人物形塑的自由度。因此,我们可以在凝视人物形象中,获取到社会场域的广阔意涵,也同时会加深对人物审美的多维度把握
摘 要:晚清时期,日益腐朽的封建统治使民众生活举步维艰,尤其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妇女的命运更为凄惨。这种时局给女权意识的发轫提供了阶级基础。此时,西方人权学说及女权思潮的涌入,给处于漆黑一室的国人带来了启发和希望,这种女权思潮触发了女权运动的勃兴。伴随妇女解放浪潮的高涨,社会时局发生了有利于女性发展的转折。  关键词:辛亥革命;女权运动;女权主义;女奴思潮  中图分类号:D442文献标识码:A
摘 要:科学解读“中国特色”,前提在于把握解读“中国特色”的关键词,核心在于弄清楚“中国特色”的内涵、外延、实质,目的在于获取“中国特色”问题上的话语权。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的探析可知:就内涵而言,“中国特色”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色彩和风格;就外延而言,“中国特色”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各领域、各方面、各层次的“特色”的有机统一;就实质而言,“中国特色
摘 要:20世纪30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中国共产党人依据当地的独特自然条件,通过工农武装斗争、政权建设、土地革命三位一体的工农武装割据,创建了照金革命根据地。照金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一直坚持到全国解放,依靠的是有利的外部条件和三位一体的武装割据,依靠的是强大的“照金精神”。   关键词:照金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照金精神;理想宗旨   中图分类号:K269.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集中表现,具有先进性、人民性、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和道德属性,它对公民的政治义务、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的德性要求相对优先于对其政治权利、道德权利和法定权利的德性诉求,这跟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重心由民族国家向民主国家平稳转型所需的政治文化具有内在的契合性。要自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公民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公民的义务类德性与权利类德性
摘 要: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背景下,高校探索以优化党支部设置为思路、以学科专业为单位组建师生合编党支部,是创新高校党支部设置方式、发挥教师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升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质、激活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有益实践。本文基于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的党建工作实践,对高校师生合编党支部建设模式的内涵和特点进行探讨,分析了高校师生合编党支部建设模式的成效及问题,提出了优化高校师生合编党支部建设模
摘要:冲突之法治化解决途径包括三个层面:司法、法案与立法、举报,目前农村群体冲突之法治化解决并未占冲突解决的主导地位,农民与基层政府在冲突中往往采取许多非法治化的解决办法,出现一些误区和困惑。农村冲突解决法治化面临三种障碍:体制、法律、传统习惯。  关键词:农村群体冲突;法治化;群体冲突解决路径;法治化障碍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0)0
摘 要:中国知识分子在1949—1956年经过了对新生的人民政权三个阶段的政治认同变迁:建国前夕的观望态度、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认可态度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拥护态度。建国头七年知识分子对政治的认同趋于加强,足以显示中国共产党政权强大的生命力。理清知识分子政治认同变迁的主线,对于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知识分子;政治认同;建国初  中图分类号:D663.5文献标志码:A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