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上九点,西双版纳的野象谷景区,当地气温35℃。野象跟踪小组的队长岩陆罕和他的队员又开始了—天的野象追踪。
跟踪并不是漫无目的的。野象谷的工作人员或周边的村民都是队员获取信息的来源。在我们抵达景区的前两天,有工作人员传递消息:有野象群从山上下来,穿过213国道,下至河谷,喝完水后,继续沿着河谷往上游走,然后翻山越岭,去往另外一个山谷。岩队长经过实地勘测,得出初步结论:“数量为六至七头,其中有一头幼象。”对于长期从事野象跟踪工作的他来说,根据粪便的新鲜程度、脚印的大小和走向、踩踏野草留下的痕迹,还有它们在树干上蹭过的印迹来判断象群的数量、亚洲象的身高和年龄是件很简单的事。
今天,为了寻觅野象的踪迹,岩队长和观察员杨军决定带我沿三岔河走一趟。由于野象出现的频率高,这条路线相对固定。我们从亚洲象博物馆出发,沿着新修的栈道,翻越栏杆,下至山坡,开始沿着“象道”行走。所谓的象道,也就是野象常年走出来的路。
虽是旱季(编者注:采访时间在2015年四五月),西双版纳的雨水也相对充足,茂盛的草木中,象道仍清晰可辨。为了方便追踪,跟踪小组在沿途安装了十几台红外摄像机,在野象经过时,会自动记录下它们的踪迹。
象道两旁繁盛的热带树木牵牵绊绊,行走在这里并不简单。因为保护区的土壤疏松,而当地的龙卷风和雨季的大雨能极其容易地让树木倒塌在路中间,“所以,这里的森林中很少有上千年的树木”,岩队长走在前面,时不时提醒我当心脚边的一段枯木或是一处被草木虚掩着的小洼地,“有些断木也是野象的功劳,它们吃竹子时,会先将竹子拦腰折断,然后挑拣最嫩的竹笋或竹叶来吃——它们的脑容量大,也很聪明。吃是它们聪明的表现之一,成年象平均一天吃两顿,而且懂得平衡生态,今年选择在A地吃,明年肯定会选择在B地吃,隔两年再回到A地来”。
平时,岩队长总会随身携带一个小笔记本,便于他在野外记录追踪行动。我在这个软皮小本上查阅他的记载,其中2014年8月,有14天都发现了野象。岩队长还给其中的一些野象家族进行命名,比如有16头野象(含四头幼象)的断鼻家族,有九头野象的大噜胞家族;大花鼻子家族有八头野象;缺耳朵家族有七头……还有一段记录于2014年8月4日的笔记:早晨,刚进入树上旅馆,“然然”家族的12名成员已在观象台前嬉戏玩水;13:10,另外四名家族成员相继出现;15:50,臭菜林沟又有两头野象往树上旅馆方向前行。今天共发现八头成年母象、三头小象、三头青年公象和四头青年母象。
野象跟踪小组的成员每次追踪象群的时间都不—样。有时候是一整天,有时候则需要花上两三天。多年的野外追踪练就了他们野外生存的好本领。食物、水、砍刀和吊床是必备品。夜晚,在雨林中,他们找两棵树拴好吊床,床上铺一层厚厚的树叶。如果自带水不够,他们会直接劈开竹子,在其中空部分找到雨水,劈开的竹筒再用来煮饭。在途中,杨军随手从旁边低矮的树上揪下一块肉茎,剥了皮,露出里边的白心,递给我“尝一尝”。我咬了一口,微酸带甜且多汁,问他这植物的名字,杨军摇摇头憨憨地说“不知道”。
除了具备野外生存能力外,队员们还必须掌握的还有一项技能——爬树。岩队长和队友们曾经遭遇过“前进50米是象群,后退3()米是另外一个象群”的窘境,“我紧张地浑身冒汗,唯一的办法就是快速地爬到旁边的树上。由于野象迟迟不走,我从早上8点到中午12点,一直都待在树上”。
象道必经之路上,曾建有栈道。但年久失修,踩上去有些颤巍巍,两旁的铁栏杆也早已生了锈,脚下撒落着两边树上落下的枯叶。最早悬空建造的十几间客房锁着门,探头看进去,一片狼藉,床和沙发均只剩下架子。与客房相距不远,是已弃之不用的观象台。据说,观象台之所以在此搭建,是因为这里有四个硝潭,傍晚或清晨,野象会来此喝水、洗澡,补充最必需的盐分和矿物质。
与我们同行的,还有西双版纳州自然保护区的沈庆仲所长,他也是野象跟踪小组的筹建者。“拥有亚洲象数量最多的国家是印度,约三万头,中国目前只拥有200~250头,其中七十余头分布在野象谷景区。”他介绍并强调,“在中国,这个被视为‘热带雨林旗舰物种’的大型动物,其数量不足大熊猫的1-7。”
非洲象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偷猎者,而亚洲象则面临的是人类对其栖息空间的强占。我从elephantconservation.org网站上获取到信息:在印度,亚洲象曾经生活的广袤森林,如今覆盖率只剩不到20%,而20%的森林中,适合大象居住的土地不到一半;苏门答腊岛是印尼亚洲象的主要栖息地,为了容纳来自爪哇岛、巴厘岛和玛督岛的居民,大片的森林被砍伐;斯里兰卡的马哈韦(Mahaweli)河谷则被越来越多的居民、庄稼分割开。老挝、柬埔寨的森林覆盖率比较可观,但伐木业仍是未来的隐患。在泰国,低地森林已几乎全部被毁。
在中国,橡胶的种植是导致大象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保护区内有很多村寨,其中腹地有l22个,边缘有138个,共生活了约六万人。早在2()世纪50年代中期,当地人就开始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保护区种植橡胶,随着经济利益的驱动,橡胶林迅速入侵亚洲象和白颊长臂猿的领地。到了20世纪90年代,橡胶价格开始上涨,西双版纳有将近1/5的土地种上了橡胶。2002年至2010年期间,橡胶种植面积又扩大了将近三倍,与之相对,2003年,原始森林的覆盖率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70%下降至50%。橡胶用地的扩张,使得野象栖息地“岛屿化”现象非常严重。亚洲象的主要食物——黄竹和野芭蕉更是被破坏或隔离,觅取食物的难度加大;同时,由于它们不得不向人类社区转移,在取食过程中,会伴随人身伤害及房屋、畜禽等财产损坏,引发严重的人象冲突。
为了缓解各种各样的矛盾,在最近几年,中国已禁止橡胶种植的扩大。2014年,政府花了1,000万人民币将21500亩已有的橡胶用地改为种植烟草、咖啡、坚果和一些可供砍伐的木材,这些生态物种,对于减少土地流失、改善水质以及增加生物多样性能起到很好的作用。2015年,国家又增加了16000亩。当然,由于橡胶自身价格的降低,当地百姓也不愿意再多种植。“2009年,国家出台了关于亚洲象肇事补偿的法规,为了减少农民的损失,国家给农田上了保险,一旦有亚洲象毁坏庄稼的事隋发生,会由保险公司进行赔偿。”沈庆仲欣慰地告诉我。 昔日简陋的观象台现已被猕猴征用,隔着河,它们与我们对望。岩队长指着观象台下缓缓流动的河水说:“就是在那里,我们救起了‘然然’。”
时间倒退十年,2005年7月7日下午,野象谷景区工作人员在观象台下的河道里,发现了一头不停甩腿的小象,三四米外则是焦急等待她的八名家族成员。经过探测,工作人员发现小象左后腿被捕兽夹死死夹住。随后,一支由81人组成的营救小组开始寻找机会营救小象。被工作人员戏称为“天下第一吹”的“保哥”(保伟明)用吹管将麻醉药射入小象臀部,小象昏睡过去。等撬开捕兽夹,发现腿上伤口已深可见骨,肌肉已开始腐烂。
工作人员给被救回亚洲象种源繁育中心的小象起了个乖巧的名字——“然然”。野性十足的“然然”,由于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加上伤痛的折磨,脾气非常暴躁。只要有人靠近,它就用鼻子打,用头去撞,曾有兽医被“然然”打得口鼻流血。为了哄它吃药,工作人员偷偷把药片藏在它最钟爱的香蕉里,但“然然”极聪明,吃过一次后,下次就懂得用脚踩烂香蕉,把药片挑拣出来。无奈,工作人员只好不断更换食物。这种状况在熊朝永出现后才得到改善。这位曾经做过驯象师的年轻小伙子,凭借自己的耐心,一点点儿让“然然”放松警惕。“我也曾被‘然然’甩到墙上,浑身疼得不行。”熊朝永说,“但从没想着放弃。‘然然’由于炎症还曾一度病危。当时我们想尽各种各样的办法,后来试过用普洱茶叶熬成浓汁,早晚给它清洗身体,最终它康复了。”
如今,生活在繁育中心的,除了“然然”外,还有打架不慎摔下80米深山谷导致右眼失明的帅哥“昆六”,臀部感染化脓、小便失禁的野象“平平”,四头戒毒象以及人工繁育出来的象宝宝“明明”。
每头象有一到两名“象爸爸”负责看护照顾。“每天730开早会,汇报各自负责的象的状况;然后开始清理象舍的粪便,看粪便是否有异常;拿红外体温计在大象肛门处测一下,看是否有发烧现象。”熊朝永解释,“由于大象没有胆囊,吃的食物又多,所以易患肠胃疾病。轻则不消化,肚子胀,重则出现肠梗阻。如果出现肠梗阻,医生就需要把手指甲剪短,手臂涂满油脂,从大象的肛门处伸手进去,碾碎粪便并将其掏出。”
我问熊朝永“象爸爸”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耐心。”他毫不犹豫地回答。
如平时一样,213国道上方的树林中,四个“象爸爸”穿着洗得有些褪色的衣服在悄然等待着。“然然”、“明明”、“平平”和“依嫩”分散在四周,一边吃着草,一边用鼻子卷起地上的泥土送到背上,驱赶着蚊虫。“这是例行的野化训练。”熊朝永告诉我。
野化训练,主要是为了让大象适应大自然,以及在山中觅取食物。它们每天的行走路线不一样,有时候是几公里,有时候是二十几公里。“象爸爸”们默默跟在象后面。一旦碰到象群或独象,他们会想方设法改变行进路线,以免发生冲突。“野化训练非常重要,小象跟着大象上山,能学到觅食技巧,比如怎么踩倒拦路的竹子,辨别哪些食物可以吃。也许还能寻觅到医治肠胃疾病的良药。”熊朝永说。
对于能否将它们放归雨林?熊朝永并不看好,“即使最强壮的‘昆六’,由于右眼失明,如果遇到独象,会非常危险,更别说像‘然然’和‘平平’这样的母象。”熊朝永又补充,“‘然然’家族虽然还生活在这片雨林里,但由于她离开时年纪小,且离开时间太久,彼此的记忆都已不在,‘然然’已无法回归家族。但她有了新的且温暖的家人——‘明明’以及‘象爸爸’。”
“明明”是繁育中心最小的一头象,今年只有三岁,长了一对可爱的象牙(亚洲象只有雄性才有象牙)。由于是人工繁育出来的,所以他『生格温柔、调皮,并不抗拒和人接触。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四头象开始转至国道下的河道里,喝水、洗澡,一阵忙乱。过了一会儿,“然然”、“平平”和“依嫩”陆续跑到河对岸的一小片竹林里开始大快朵颐。静寂的雨林中,“噼里啪啦”的破竹声时不时传来,突显其巨大的破坏力。四处溜达的“明明”对“象爸爸”王国兵手里的酸李子垂涎不已,由于早上他出现拉肚子症状,所以被王国兵严厉地拒绝了。他可冷巴巴地盯着李子,无果,转头离开,一会儿,又回来继续磨蹭。对于用来贿赂他的嫩叶则用鼻子一卷往后边一甩,发泄着不满和不屑。“他被宠坏了。”熊朝永语气温柔。
宠爱它们的还有来自各地的志愿者。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亚洲象,繁育中心每年都会招募一些志愿者前来。罗玲和儿子原槿就是其中之一。去年,她们曾在野象谷繁育中心待了22天,每天早饭后打扫象舍,八岁半的原槿也会帮忙扫地、铲象粪,跟着“象爸爸”一起上山,午餐后休息一会儿,下午继续上山。如果有团队来参观,罗玲和其他志愿者会给孩子们讲解有关大象的常识和野象谷繁育中心的情况。在采访中,罗玲透露,“‘明明’和‘然然’从小被驯化,所以性子比较温顺。我们大多时候跟他们在一起。偶尔会和戒毒象在一起,但安全起见,会离公象远一些。对我来说,它们是性情温顺、胆小谨慎的庞然大物,非常像孩子,调皮任性,对于敬畏的人却言听计从,一旦不在那人眼皮子底下就会随心所欲,但任何没见过的动物都会把它们吓得惊慌失措。大象的记忆力很好,记仇可以长达几十年,知道谁对它好谁对它不好,很聪明很敏感,相互之间也会拉帮结队勾心斗角,有意思极了。”讲起来繁育中心做志愿者的初衷,罗玲坦承:“我是做文玩饰品行业的,曾经对象牙制品非常喜爱,后来看到朋友发的一些有关野象谷和亚洲象的文字和影像,感觉特别愧疚。作为一名曾经的象牙制品收藏者和经营者,我想对大象说声‘对不起!”’。
更多亚洲象保护区
除了西双版纳的野象谷,你还可以在亚洲的以下四个保护区与大象亲密接触。
1.泰国大象保护中心
(Thai日ephant Conservation Center)保护中心建于1993年,共有50头大象,且每年至少有两头象宝宝出生。在这里住上—个礼拜,参加他们组织的有趣活动,白天观看大象洗澡、照看小象,晚上在丛林里徒步。与保护中心—起落成的还有大象医院,五名医护工作者会对受伤的大象精心照料。
2.沙耶武里大象保护中心
(Elephant Conservation Center)老挝沙耶武里省(Sayaboury)集中了老挝75%的养殖大象,也是老挝最大的野生象群栖息地之一。沙耶武里大象保护中心是法国“亚洲象”(ElefantAsia)组织建立的保护机构,由两名法国人和一名老挝人合办。该中心种满枝叶肥硕饱满的香蕉树,有小木屋可供住宿,但是没有电视和无线网络。
3.米内日亚国家公园(Minneriya National Park)位于斯里兰卡的米内日亚国家公园占地只有90平方公里,由于拥有一个巨大的蓄水湖,即使在旱季,都能吸引来自马塔拉(Matara)、波隆纳鲁瓦(Polonnaruwa)和亭可马里(Trincomalee)等地的象群前来饮水。行程安排:可以参加andbeyondsrilanka.com安排的观象之旅。
4.Boon Lott's日ephant Sanctuary(BLES)
这座大象营地更像是一座“大象养老院”,既不需要它们工作,也不需要它们表演。创始人凯瑟琳·科纳(Katherine Connor)希望自然\安全的环境能使它们更容易繁育后代。如果愿意的话,你可以认养一头大象。
跟踪并不是漫无目的的。野象谷的工作人员或周边的村民都是队员获取信息的来源。在我们抵达景区的前两天,有工作人员传递消息:有野象群从山上下来,穿过213国道,下至河谷,喝完水后,继续沿着河谷往上游走,然后翻山越岭,去往另外一个山谷。岩队长经过实地勘测,得出初步结论:“数量为六至七头,其中有一头幼象。”对于长期从事野象跟踪工作的他来说,根据粪便的新鲜程度、脚印的大小和走向、踩踏野草留下的痕迹,还有它们在树干上蹭过的印迹来判断象群的数量、亚洲象的身高和年龄是件很简单的事。
今天,为了寻觅野象的踪迹,岩队长和观察员杨军决定带我沿三岔河走一趟。由于野象出现的频率高,这条路线相对固定。我们从亚洲象博物馆出发,沿着新修的栈道,翻越栏杆,下至山坡,开始沿着“象道”行走。所谓的象道,也就是野象常年走出来的路。
虽是旱季(编者注:采访时间在2015年四五月),西双版纳的雨水也相对充足,茂盛的草木中,象道仍清晰可辨。为了方便追踪,跟踪小组在沿途安装了十几台红外摄像机,在野象经过时,会自动记录下它们的踪迹。
象道两旁繁盛的热带树木牵牵绊绊,行走在这里并不简单。因为保护区的土壤疏松,而当地的龙卷风和雨季的大雨能极其容易地让树木倒塌在路中间,“所以,这里的森林中很少有上千年的树木”,岩队长走在前面,时不时提醒我当心脚边的一段枯木或是一处被草木虚掩着的小洼地,“有些断木也是野象的功劳,它们吃竹子时,会先将竹子拦腰折断,然后挑拣最嫩的竹笋或竹叶来吃——它们的脑容量大,也很聪明。吃是它们聪明的表现之一,成年象平均一天吃两顿,而且懂得平衡生态,今年选择在A地吃,明年肯定会选择在B地吃,隔两年再回到A地来”。
平时,岩队长总会随身携带一个小笔记本,便于他在野外记录追踪行动。我在这个软皮小本上查阅他的记载,其中2014年8月,有14天都发现了野象。岩队长还给其中的一些野象家族进行命名,比如有16头野象(含四头幼象)的断鼻家族,有九头野象的大噜胞家族;大花鼻子家族有八头野象;缺耳朵家族有七头……还有一段记录于2014年8月4日的笔记:早晨,刚进入树上旅馆,“然然”家族的12名成员已在观象台前嬉戏玩水;13:10,另外四名家族成员相继出现;15:50,臭菜林沟又有两头野象往树上旅馆方向前行。今天共发现八头成年母象、三头小象、三头青年公象和四头青年母象。
野象跟踪小组的成员每次追踪象群的时间都不—样。有时候是一整天,有时候则需要花上两三天。多年的野外追踪练就了他们野外生存的好本领。食物、水、砍刀和吊床是必备品。夜晚,在雨林中,他们找两棵树拴好吊床,床上铺一层厚厚的树叶。如果自带水不够,他们会直接劈开竹子,在其中空部分找到雨水,劈开的竹筒再用来煮饭。在途中,杨军随手从旁边低矮的树上揪下一块肉茎,剥了皮,露出里边的白心,递给我“尝一尝”。我咬了一口,微酸带甜且多汁,问他这植物的名字,杨军摇摇头憨憨地说“不知道”。
除了具备野外生存能力外,队员们还必须掌握的还有一项技能——爬树。岩队长和队友们曾经遭遇过“前进50米是象群,后退3()米是另外一个象群”的窘境,“我紧张地浑身冒汗,唯一的办法就是快速地爬到旁边的树上。由于野象迟迟不走,我从早上8点到中午12点,一直都待在树上”。
象道必经之路上,曾建有栈道。但年久失修,踩上去有些颤巍巍,两旁的铁栏杆也早已生了锈,脚下撒落着两边树上落下的枯叶。最早悬空建造的十几间客房锁着门,探头看进去,一片狼藉,床和沙发均只剩下架子。与客房相距不远,是已弃之不用的观象台。据说,观象台之所以在此搭建,是因为这里有四个硝潭,傍晚或清晨,野象会来此喝水、洗澡,补充最必需的盐分和矿物质。
与我们同行的,还有西双版纳州自然保护区的沈庆仲所长,他也是野象跟踪小组的筹建者。“拥有亚洲象数量最多的国家是印度,约三万头,中国目前只拥有200~250头,其中七十余头分布在野象谷景区。”他介绍并强调,“在中国,这个被视为‘热带雨林旗舰物种’的大型动物,其数量不足大熊猫的1-7。”
非洲象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偷猎者,而亚洲象则面临的是人类对其栖息空间的强占。我从elephantconservation.org网站上获取到信息:在印度,亚洲象曾经生活的广袤森林,如今覆盖率只剩不到20%,而20%的森林中,适合大象居住的土地不到一半;苏门答腊岛是印尼亚洲象的主要栖息地,为了容纳来自爪哇岛、巴厘岛和玛督岛的居民,大片的森林被砍伐;斯里兰卡的马哈韦(Mahaweli)河谷则被越来越多的居民、庄稼分割开。老挝、柬埔寨的森林覆盖率比较可观,但伐木业仍是未来的隐患。在泰国,低地森林已几乎全部被毁。
在中国,橡胶的种植是导致大象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保护区内有很多村寨,其中腹地有l22个,边缘有138个,共生活了约六万人。早在2()世纪50年代中期,当地人就开始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保护区种植橡胶,随着经济利益的驱动,橡胶林迅速入侵亚洲象和白颊长臂猿的领地。到了20世纪90年代,橡胶价格开始上涨,西双版纳有将近1/5的土地种上了橡胶。2002年至2010年期间,橡胶种植面积又扩大了将近三倍,与之相对,2003年,原始森林的覆盖率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70%下降至50%。橡胶用地的扩张,使得野象栖息地“岛屿化”现象非常严重。亚洲象的主要食物——黄竹和野芭蕉更是被破坏或隔离,觅取食物的难度加大;同时,由于它们不得不向人类社区转移,在取食过程中,会伴随人身伤害及房屋、畜禽等财产损坏,引发严重的人象冲突。
为了缓解各种各样的矛盾,在最近几年,中国已禁止橡胶种植的扩大。2014年,政府花了1,000万人民币将21500亩已有的橡胶用地改为种植烟草、咖啡、坚果和一些可供砍伐的木材,这些生态物种,对于减少土地流失、改善水质以及增加生物多样性能起到很好的作用。2015年,国家又增加了16000亩。当然,由于橡胶自身价格的降低,当地百姓也不愿意再多种植。“2009年,国家出台了关于亚洲象肇事补偿的法规,为了减少农民的损失,国家给农田上了保险,一旦有亚洲象毁坏庄稼的事隋发生,会由保险公司进行赔偿。”沈庆仲欣慰地告诉我。 昔日简陋的观象台现已被猕猴征用,隔着河,它们与我们对望。岩队长指着观象台下缓缓流动的河水说:“就是在那里,我们救起了‘然然’。”
时间倒退十年,2005年7月7日下午,野象谷景区工作人员在观象台下的河道里,发现了一头不停甩腿的小象,三四米外则是焦急等待她的八名家族成员。经过探测,工作人员发现小象左后腿被捕兽夹死死夹住。随后,一支由81人组成的营救小组开始寻找机会营救小象。被工作人员戏称为“天下第一吹”的“保哥”(保伟明)用吹管将麻醉药射入小象臀部,小象昏睡过去。等撬开捕兽夹,发现腿上伤口已深可见骨,肌肉已开始腐烂。
工作人员给被救回亚洲象种源繁育中心的小象起了个乖巧的名字——“然然”。野性十足的“然然”,由于置身于陌生的环境,加上伤痛的折磨,脾气非常暴躁。只要有人靠近,它就用鼻子打,用头去撞,曾有兽医被“然然”打得口鼻流血。为了哄它吃药,工作人员偷偷把药片藏在它最钟爱的香蕉里,但“然然”极聪明,吃过一次后,下次就懂得用脚踩烂香蕉,把药片挑拣出来。无奈,工作人员只好不断更换食物。这种状况在熊朝永出现后才得到改善。这位曾经做过驯象师的年轻小伙子,凭借自己的耐心,一点点儿让“然然”放松警惕。“我也曾被‘然然’甩到墙上,浑身疼得不行。”熊朝永说,“但从没想着放弃。‘然然’由于炎症还曾一度病危。当时我们想尽各种各样的办法,后来试过用普洱茶叶熬成浓汁,早晚给它清洗身体,最终它康复了。”
如今,生活在繁育中心的,除了“然然”外,还有打架不慎摔下80米深山谷导致右眼失明的帅哥“昆六”,臀部感染化脓、小便失禁的野象“平平”,四头戒毒象以及人工繁育出来的象宝宝“明明”。
每头象有一到两名“象爸爸”负责看护照顾。“每天730开早会,汇报各自负责的象的状况;然后开始清理象舍的粪便,看粪便是否有异常;拿红外体温计在大象肛门处测一下,看是否有发烧现象。”熊朝永解释,“由于大象没有胆囊,吃的食物又多,所以易患肠胃疾病。轻则不消化,肚子胀,重则出现肠梗阻。如果出现肠梗阻,医生就需要把手指甲剪短,手臂涂满油脂,从大象的肛门处伸手进去,碾碎粪便并将其掏出。”
我问熊朝永“象爸爸”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耐心。”他毫不犹豫地回答。
如平时一样,213国道上方的树林中,四个“象爸爸”穿着洗得有些褪色的衣服在悄然等待着。“然然”、“明明”、“平平”和“依嫩”分散在四周,一边吃着草,一边用鼻子卷起地上的泥土送到背上,驱赶着蚊虫。“这是例行的野化训练。”熊朝永告诉我。
野化训练,主要是为了让大象适应大自然,以及在山中觅取食物。它们每天的行走路线不一样,有时候是几公里,有时候是二十几公里。“象爸爸”们默默跟在象后面。一旦碰到象群或独象,他们会想方设法改变行进路线,以免发生冲突。“野化训练非常重要,小象跟着大象上山,能学到觅食技巧,比如怎么踩倒拦路的竹子,辨别哪些食物可以吃。也许还能寻觅到医治肠胃疾病的良药。”熊朝永说。
对于能否将它们放归雨林?熊朝永并不看好,“即使最强壮的‘昆六’,由于右眼失明,如果遇到独象,会非常危险,更别说像‘然然’和‘平平’这样的母象。”熊朝永又补充,“‘然然’家族虽然还生活在这片雨林里,但由于她离开时年纪小,且离开时间太久,彼此的记忆都已不在,‘然然’已无法回归家族。但她有了新的且温暖的家人——‘明明’以及‘象爸爸’。”
“明明”是繁育中心最小的一头象,今年只有三岁,长了一对可爱的象牙(亚洲象只有雄性才有象牙)。由于是人工繁育出来的,所以他『生格温柔、调皮,并不抗拒和人接触。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四头象开始转至国道下的河道里,喝水、洗澡,一阵忙乱。过了一会儿,“然然”、“平平”和“依嫩”陆续跑到河对岸的一小片竹林里开始大快朵颐。静寂的雨林中,“噼里啪啦”的破竹声时不时传来,突显其巨大的破坏力。四处溜达的“明明”对“象爸爸”王国兵手里的酸李子垂涎不已,由于早上他出现拉肚子症状,所以被王国兵严厉地拒绝了。他可冷巴巴地盯着李子,无果,转头离开,一会儿,又回来继续磨蹭。对于用来贿赂他的嫩叶则用鼻子一卷往后边一甩,发泄着不满和不屑。“他被宠坏了。”熊朝永语气温柔。
宠爱它们的还有来自各地的志愿者。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亚洲象,繁育中心每年都会招募一些志愿者前来。罗玲和儿子原槿就是其中之一。去年,她们曾在野象谷繁育中心待了22天,每天早饭后打扫象舍,八岁半的原槿也会帮忙扫地、铲象粪,跟着“象爸爸”一起上山,午餐后休息一会儿,下午继续上山。如果有团队来参观,罗玲和其他志愿者会给孩子们讲解有关大象的常识和野象谷繁育中心的情况。在采访中,罗玲透露,“‘明明’和‘然然’从小被驯化,所以性子比较温顺。我们大多时候跟他们在一起。偶尔会和戒毒象在一起,但安全起见,会离公象远一些。对我来说,它们是性情温顺、胆小谨慎的庞然大物,非常像孩子,调皮任性,对于敬畏的人却言听计从,一旦不在那人眼皮子底下就会随心所欲,但任何没见过的动物都会把它们吓得惊慌失措。大象的记忆力很好,记仇可以长达几十年,知道谁对它好谁对它不好,很聪明很敏感,相互之间也会拉帮结队勾心斗角,有意思极了。”讲起来繁育中心做志愿者的初衷,罗玲坦承:“我是做文玩饰品行业的,曾经对象牙制品非常喜爱,后来看到朋友发的一些有关野象谷和亚洲象的文字和影像,感觉特别愧疚。作为一名曾经的象牙制品收藏者和经营者,我想对大象说声‘对不起!”’。
更多亚洲象保护区
除了西双版纳的野象谷,你还可以在亚洲的以下四个保护区与大象亲密接触。
1.泰国大象保护中心
(Thai日ephant Conservation Center)保护中心建于1993年,共有50头大象,且每年至少有两头象宝宝出生。在这里住上—个礼拜,参加他们组织的有趣活动,白天观看大象洗澡、照看小象,晚上在丛林里徒步。与保护中心—起落成的还有大象医院,五名医护工作者会对受伤的大象精心照料。
2.沙耶武里大象保护中心
(Elephant Conservation Center)老挝沙耶武里省(Sayaboury)集中了老挝75%的养殖大象,也是老挝最大的野生象群栖息地之一。沙耶武里大象保护中心是法国“亚洲象”(ElefantAsia)组织建立的保护机构,由两名法国人和一名老挝人合办。该中心种满枝叶肥硕饱满的香蕉树,有小木屋可供住宿,但是没有电视和无线网络。
3.米内日亚国家公园(Minneriya National Park)位于斯里兰卡的米内日亚国家公园占地只有90平方公里,由于拥有一个巨大的蓄水湖,即使在旱季,都能吸引来自马塔拉(Matara)、波隆纳鲁瓦(Polonnaruwa)和亭可马里(Trincomalee)等地的象群前来饮水。行程安排:可以参加andbeyondsrilanka.com安排的观象之旅。
4.Boon Lott's日ephant Sanctuary(BLES)
这座大象营地更像是一座“大象养老院”,既不需要它们工作,也不需要它们表演。创始人凯瑟琳·科纳(Katherine Connor)希望自然\安全的环境能使它们更容易繁育后代。如果愿意的话,你可以认养一头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