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应注意的几种关系

来源 :中国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tsmar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设置的一些提问,是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它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长期工作在教学的第一线,通过总结认为,只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把握好以下几几种关系,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难与易的关系
  
  教学内容固然有难有易,教师向学生提问理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教学活动才能符合规律。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原则。对较难的问题要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课堂气氛“冷场”,期望值过高却一无所获。例如:在教学初中政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课时,如果向学生提出请用有关知识阐述“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原理,学生因为还没有学过系统论而感到相当困难,大多数学生难以回答。而一些教师又因为提出的问题太简单而忽视学生思考,像数学中的“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度”、“a2-b2=(a+b)(a-b)”等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尽力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增强探索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终生学业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点与面的关系
  
  1、教学对象的“点”与“面”的关系
  教学时,教师首先要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顾及所有受教育对象。在此过程中既要照顾“点”(成绩优秀的学生),又要照顾“面”(后进生),以“点”带“面”,以“面”促“点”。转化好后进生,培养出大批优生,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如果课堂提问长期只集中到“点”上,就会挫伤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思维懒惰。同时,还会影响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感情,从而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要“点”与“面”有机结合,教育的公平性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2、教学内容中“点”与“面”的关系
  教学内容中的“点”是指知识的重、难点,课堂提问时应该以此为突破口,以点连线,全面展开,让学生掌握好学习的主要内容;这里的“面”是指知识系统当中的章、节。提问时要以“点”带“面”,首尾呼应,点面衔接,融会贯通。如:我在教学初中数学《四边形》一章后,给学生提问时指出“两条主线”:一是四边形的顶点(4个)、边(4条)、内角(4个)、对角线(2条);二是由任意四边形→平形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运用公式计算这些图形中的线、角、面积。学生乐意接受,掌握牢固,效果明显。
  
  三、多与少的关系
  
  虽然课堂提问是教学中通常使用的重要手段,但是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如果有过多的提问,学生在课堂上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从而影响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果提问过少,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其教学效果较差,何谈质量的提高呢?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处理好问题数量是否适当、质量优劣搭配等情况,使时间和任务“双促进、两不误”。
  
  四、曲与直的关系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提问时要把握好“曲”与“直”的关系。如果教师传授知识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听了会感到单调无味,从而被动地接受知识或机械地等待老师给出答案,不能锻炼他们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什么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向学生提问时,使用“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等口语,语言没有启发性,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我们在设计提问时要做到“曲提直问”和“直题曲问”,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准确地找出答案,无疑是最好的提问设计方式。
  (作者单位:564305贵州省务川自治县鹿池五七中学)
其他文献
随着语文考试制度的改革,作文占据了中学语文的半壁江山。它的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语文成绩的好坏。对学生来说,作文难写;对老师来说,作文难批。长期以来,在此种情绪的影响下,作文成了夹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毫不相干的第三者,一直阻碍了作文成绩的提高。其实,笔者以为,师生不应把作文当成孤立的个体,而应把它作为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促成师生交流的阵地,唯有实现“教师——作文—— 学生”一体化,才能达到作文水平的提
期刊
十年前,我在宜宾市四中实习时,学校对学生搞了个问卷调查,问的是“你最喜欢什么课?为什么?”当时的学生回答:“我们最喜欢《历史》,因为上历史课最有趣!”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我学的是中文专业,以后出去是教语文,从课本本身来看,语文没有历史有趣。而学生喜欢有趣的科目,那我以后出去怎么办呢?我想到以前自己上语文课时,有时也打瞌睡,其他同学也有同感,都是没兴趣惹的祸。因此,为了以后出去不再让语文课
期刊
【摘要】数学思想方法是在数学科学的发展中形成的,它伴随着数学知识体系的建立而确立,它是数学体系的灵魂。  本文分析了初中数学教材中蕴含的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认为应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采用多方面的途径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思想 数学方法 渗透 蕴含 途径。    所谓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
期刊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适时有效地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自悟、自得,从而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谈谈我校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法及体会。     一、选取内容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可操作性强    数学实践活动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是教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健康体检者血脂状况。方法: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采用酶法;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采用直接法;结果测定结果发现,血脂增高者占一定比例,尤以TG增高明显,且男性高于女性。结论本地区健康体检者的血脂水平相对偏高;而高血脂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健康体检者;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  
期刊
鲁迅先生曾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是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更是启动儿童大脑思维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兴趣,不仅能够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而且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将产生质的影响。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事物充满着兴趣和好奇心,这也是开创思
期刊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数学作为儿童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其课程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是否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操作、归纳乃至猜想……已成为数学课是否合格的主要标准。在教学中,我常感到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我想:问题一定出在我这个“导演”身上。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我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收获不少。下面,谈谈我的粗浅认识和体会:    一、内容要现实、有
期刊
数学是人们在对世界客观性把握和定量刻出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观察、实验、模拟、猜测,矫正和调控等。《数学新标准》指出:“对不懂的地方或与别人不一样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讨论,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所以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已为大家所公认,成为教学的主旋律。在教学中,我们除了培养和保持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期刊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联系生活,运用直观教(学)具和多媒体等创设课堂情景教学。  [关键词]课堂 情景教学    希尔伯特指出:“数学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情境教学就是提出问题的教学。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呢?    一、联系生活,创设初中数学课堂情境教学   
期刊
直觉顿悟思维方式是古今中外思想家一直十分重视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认识发展和科学创新的重要方式,并能起到其它思维方式起不到的特殊作用。认识上的直觉顿悟是人们长期专注和沉思某一问题而积累能量释放的结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的直觉顿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我对《圆的面积》一课研究的原因。    一、分析认知与直觉顿悟的思维方式    布鲁纳认为:传统的分析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