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钢:谱写现代化一流钢铁企业新乐章

来源 :企业与企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ting0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钢始建于1958年,前身是湖北省地方钢铁骨于企业——鄂城钢铁厂,2005年,正式重组为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更名为“武汉钢铁集团鄂城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鄂钢”)。
  重组六年来,鄂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钢铁产业政策,抢抓重组战略机遇,深化内部改革,加快企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企业“三个文明”建设始终保持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联合重组:“六个明显”加速企业科学发展
  
  实施两钢联合重组是湖北省委、省政府为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湖北地区钢铁产业集中度,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正确决策,开创了中央企业重组地方企业的先河。重组六年来,鄂钢抓住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武钢集团的技术、资源、管理、资金等优势,不断加大技改力度,着力调整产品结构,深入探索管理创新,稳步推进内部改革,有力促进了企业科学发展。联合重组效应已经显现。主要体现在:
  ——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联合重组以来,鄂钢共投入80多亿元建设了1500mm冷轧薄板等一系列工程。经过新一轮发展,鄂钢基本实现了由长材产品向板材产品转变、由生产普钢向优特钢转变、由设备小型化向大型化转变,资产总额由重组前的54亿元增至179亿元,形成了年产钢40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企业竞争实力明显提升。
  ——经济效益明显增长。联合重组以来,鄂钢经济效益基本实现了年年递增。2005年实现利润1.03亿元,2006年1.5亿元,2007年2.08亿元,2008年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仍实现了减值前不亏损。尤其是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钢铁行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仍然实现利润3亿元,创两钢重组以来最好水平。2010年,在消化新增折旧及财务费用的基础上,实现利润1亿元目标。联合重组的六年,是鄂钢盈利能力明显增强的六年。
  ——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改善。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内部管理,深入开展对标挖潜、质量攻关、降废减损等活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持续改善。与2004年相比,2010年高炉入炉焦比389kg/t,降低47kg/t,在国内同类企业中排名靠前;电炉钢铁料消耗1127 kg/t,降低22kg/t;转炉钢铁料消耗1102kg/t,降低29kg/t;热轧材综合成材率98.48%,提高了1.44个百分点。
  ——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以履职履责为重点,实施对管理基础的再造,完善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通过了国家综合管理体系认证,夯实了管理基础;以降本增效为目标,实施对企业管理模式再造,构建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有效提高了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水平;以提高管理效率为目的,实施对企业组织架构的再造,对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归并和重新划分,不断优化了企业组织结构,实现了“紧密型”管理;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效益最大化原则,实施营销模式的再造,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增强了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改革取得明显突破。联合重组以来,先后对设备检修、机加工、汽车运输、库房、生活后勤等系统实行了专业化集中,完成了4家单位的辅业改制工作;实行以岗薪制为主的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了“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工效挂钩’’的工资管理体系,2010年,又进一步深化,推行了以绩效工资为主的分配制度改革;彻底完成了鄂钢中小学和公安系统机构及人员的属地管理工作;推行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鄂钢职工全部加入了鄂州市医保体系、工伤保险体系,并支付了职工一次性伤残补助金。通过不断深化改革,逐步精于了主体,优化了资源配置,盘活了辅业,增强了企业活力和发展动力。
  ——职工所得实惠明显增多。先后为职工解决了住房公积金、工伤保险、车改补贴、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重大疾病救助等问题,新建了门诊大楼,改善了职工就医条件,成立了老年大学,逐步完善了职工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建立了帮困扶贫基金,为职工建设了千套经济适用房,提供了免费工作餐,职工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职工人均年收入提前实现了翻番的目标,广大干部职工对鄂钢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内外兼修:“五种能力”助推企业稳步健康发展
  
  面对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机持续影响,鄂钢凭借对外精准把握市场,对内强化精细管理,创新思路和举措,积极应对危机挑战,取得了逆势飞扬的佳绩。
  ——创新生产经营模式,着力增强市场应变力。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鄂钢始终坚持利润最大化原则,不断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快速应对市场变化:一是狠抓产销衔接。实行“生产经营日报制度”,根据市场变化每天预测品种盈亏情况,按照利润大小合理排产,始终坚持以效定销、以销定产、以产促销,为效益最大化提供了机制保证。二是紧贴市场营销,采取多种措施有效降低了采购成本。抓住国家投资4万亿拉动内需,湖北省内推行产品循环的有利时机,积极参与国家、省级重点工程的招投标,开拓产品市场,提高钢材直供比例和合同兑现率,并取得了上海中心大厦等一批重大工程的供货权。三是创新考核模式。将利润的考核比重增加到70-80%。实行了购、销、研联酬激励机制,改变过去重产量、轻效益的考核模式,对重点单位实行自主承包经营模式,有效调动了干部职工的创效积极性。四是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加大新品种研发力度,全力推进新系统新品种的快速达产创效,大力开拓优特钢产品市场,实现了品种效益的提升。五是全力降本增效。通过进行“对标挖潜”、“节能降耗”等活动,优化用料结构,加大二次资源利用力度,严控费用开支等降成本专项措施,促进了利润目标的实现。
  ——狠抓“五大攻关”,着力增强产品竞争力。公司先后成立了炼铁、大转炉、宽厚板、电炉、冷板五大攻关组,围绕生产经营重点难点开展产供销研一体化效益攻关,取得了显著成效。如:炼铁攻关组2009年通过采取优化配煤配矿结构、“以煤代焦”等措施,实现全年平均铁成本1997元/吨,居同行业先进水平。大转炉、宽厚板攻关组密切配合,以达产创效为目标,以品种钢开发为重点,成功开发了管线钢、桥梁钢、高强度结构钢等多个高附加值产品,高端板材已经出口到了韩国、菲律宾、巴西、欧洲等国际市场。电炉、冷轧攻关组通过抓住市场回暖的有利时机,按照“调结构、满负荷、高质量、低成本”的十二字方针,提高生产效率,开拓海内外市场,全年分别实现毛利2050和325万元,创投产以来的最好水平。
  ——坚持“四大铁腕”抓管理,着力增强企业软实力,鄂钢在外谋市场的同时,坚持“四大铁腕”抓内部管理。通过铁腕抓安全,设置“摘帽子、拿位子”的“高压线”,强力推行安全问责制,以铁的制度确保了全系统安全运行,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全公司实现了重伤及以上事故为零,创建厂50年来安全生产最好成绩。通过铁腕抓质量,实行“废品买单制”,建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强化质量过程控制,有力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万元销售收入质量异议赔付额由2008年的3.46元降到今年的2.4元。通过铁腕抓治安,全面实施门禁管理,加强了人防、技防、物防管理,彻底改变了鄂钢50多年自由进出厂的老习惯,治安环境大大改善。通过铁腕抓劳纪,成立劳动纪律检查专班,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拉网式”、“突击式”检查,严厉追究当事人及领导者的责任,与门禁结合实行考勤刷卡制度,职工遵章守纪的意识大大增强。
  ——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着力增强企业生机活力。近年来,鄂钢不断加大内部改革力度:一是实行机关改革,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优化精简机关机构和人员,机关部门由原来的19个减少到了13个,人员由715人减少到361人,进一步理顺了管理职责,优化了组织结构,创新了管理体制机制。二是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层领导人员及助理实行公开招聘,制定落实了中层领导人员月度绩效考核、无为问责、聘任制、任期制等制度,增强了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三是全面推进绩效工资改革,建立完善职工工资收入与单位效益、个人业绩挂钩的考核机制,彻底革除国有企业干部“终身制”、职工吃“大锅饭”的顽疾。四是推进相关产业改革重组,在综合服务公司、鄂钢医院实行自主承包经营制度,进一步转变辅助后勤单位的管理体制机制,两家单位改革后均实现了扭亏为盈;同时,对3家集体企业进行了整合,扶持集体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了钢铁主业与相关产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局面。
  ——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着力增强党组织的保障力。鄂钢党建工作通过融入行政工作部署,履行了参与决策的职能。健全完善领导班子议事规则、程序和工作运行机制,认真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实施办法,促进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通过融入生产经营中心,履行了带头执行的职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带头践行执行文化,以党员责任区立项攻关活动为载体,每年确立200余项攻关课题,围绕品种、质量、成本、效益和节能减排等重难点组织攻关,促进了生产经营建设。通过融入职工思想实际,切实做好思想发动、解疑释惑、凝心聚力的工作,保证了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通过导人IS09000体系的思想方法,构建党建质量管理体系、惩防体系、人才开发体系、企业文化体系,初步形成了管理规范化、控制程序化、运行信息化、考核标准化等“四化”局面;通过加大职工培训、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为推进鄂钢第三次创业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通过推行基层支部书记直选,开通“党内信息直通车”和“党外民主热线”,扩大了党内外民主。今年上半年,根据中组部、国务院国资委和武钢集团公司党委的总体部署,公司党委按照“三三四一”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即推进党建工作“三融入”:融入生产经营中心、融入行政工作部署、融入职工思想实际;保持党员“三领先”:思想素质领先、岗位技能领先、工作业绩领先;争创“四个一流”:技术一流、产品一流、管理一流、节能环保一流;确保实现“一个目标”:实现鄂钢科学发展),紧贴生产经营建设中心,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发挥了企业党组织的“三个作用”,为应对危机挑战、加快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
  
  节能减排:“四个推进”实现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
  
  推进节能减排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
  “十一五”以来,鄂钢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为宗旨,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累计投入近12亿元建设了一批节能环保项目,主要节能减排指标明显改善,吨钢综合能耗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节能目标,吨钢耗新水达到了钢铁行业清洁生产二级标准;COD吨钢排放达到了钢铁行业清洁生产一级标准,SO2吨钢排放量连续多年实现重大污染事故为零,促进了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
  ——以严格管理推进节能减排。成立公司、厂、车间三级能源环保管理机构,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管理网络;完善并落实《节能管理办法》、《污染减排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2009年通过了IS014000管理体系认证;建立节能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层层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对未完成节能减排指标的单位和领导在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有效保证了节能减排指标的完成。
  ——以淘汰落后推进节能减排。根据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结合产品结构调整,坚持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先后淘汰了4座32孔2,8m焦炉、1套350mm冷带轧机、l套2万吨/年弹簧钢板生产线和3台24m2烧结机,有效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坚持把好新项目准入关,项目建设严格执行环境评价和节能环保“三同时”制度,新、改、扩项目在初步设计时采用国家规定的清洁生产工艺,优先采用节能减排“四新”技术,有效降低了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坚持推进技术改造,先后建成了1500mm冷轧薄板和4300mm宽厚板两条生产线以及配套的6m焦炉、260m2烧结机、2200m3高炉、130t转炉,基本实现了设备小型化向大型化转变,为推进节能减排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技术进步推进节能减排。鄂钢积极采用“四新”技术,不断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在新工艺方面,采用了高富氧、高风温、高喷煤的高炉冶炼工艺,有效降低了焦比,2009年高炉入炉焦比降至344kg/t,创历史最好水平;烧结机采用了“石灰一石膏法”脱硫工艺进行脱硫,每年减排SO2 6000吨;焦化酚氰废水采用O-A/O生化处理工艺,使出水达到钢铁工业水污染排放一级标准。在新技术方面,6m焦炉配套建设了干熄焦及发电装置,1080m3高炉、2200m3高炉采用了TRT发电技术,具备了年发电量2亿kwh的能力;高炉、转炉采用煤气干法除尘技术,降低了煤气含尘量,提高了除尘效率,同时也节省了大量水资源。在新设备方面,轧钢系统采用了蓄热式加热炉,铁钢系统均采用新型KB-30节能型蓄热式烤包器,节约烤包煤气30%左右;对炼铁1#、2#、3#高炉冲渣水泵电机安装变频调速装置,每年节电308.33万kwh。在新产品方面,大量使用节能产品,实施了绿色照明改造,采用S9系列及新型节能变压器近100台,各类无功自动补偿装置10多台套,同时公司还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实施了炼铁布袋除尘系统、烧结机机尾除尘系统等6个变频改造项目,较好地节约了电力资源。
  ——以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倡导循环经济理念,推行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利用“三废”资源,形成了“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新模式,提高了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率。一是提高煤气利用率,通过新建煤气加压站回收利用高炉、焦炉、转炉煤气,作为燃料供生产使用,“十一五”期间彻底结束了过去使用燃料油的历史,有效减少了二氧化硫和烟尘等污染物的排放。二是突出治理废水污水。公司通过工业废水集中净化处理、内部循环再利用,提高了生产水循环利用率。三是实施固体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炼钢含铁废渣全部得到了回收利用,目前正在准备建设渣处理项目,进一步提高废渣综合利用率。同时将转炉污泥和高炉瓦斯泥处理参与烧结混匀配矿,直接经济效益分别达912万元/年和374万元/年;将焦化的装煤除尘系统、出焦除尘系统产生的除尘灰回兑配煤炼焦,年创经济效益1000万元以上。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等待书写。下一步,鄂钢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动力,加快推进第三次创业,努力实现“三大转变”、建成“三大基地”、创建“四个一流”、达到“五大目标”,即:实现由生产长材向板材转变,由生产普钢向优特钢转变,由设备小型化向大型化转变;把鄂钢建成武钢在华中地区精品建筑钢材基地、优质专用板材基地、高效钢材深加工基地;争创技术、产品、管理、节能环保四个一流,力争在“十二五”末年产钢达到700万吨,销售收入达到430亿元,利税超过40亿元,劳动生产率提高到80011屯钢,人以上,职工人均年收入再翻一番,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将鄂钢建设成为质量效益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强大区域竞争力的现代化一流钢铁企业。
  正如20IO年7月9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视察鄂钢时的评价:联合重组成效很好,生产经营搞得很好,创先争优搞得很好,“三三四一”工作思路非常好。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鄂钢在建设现代化一流钢铁企业的新征途上,必将谱写属于每一个鄂钢人的美妙乐章!
其他文献
中原给人大气从容之势,生产规模化、产品质量化、企业品牌化成就了中原地区的华雪发展大业。河南华雪啤酒有限公司创牌15年来,走出了一条大气从容的发展之路。    靠技术打造发展“硬支点”    1996年华雪啤酒公司成立时,啤酒市场已有不少成熟品牌。当时,在国内市场上有“北有燕京、南有珠江、东有青岛、西有黄河、中原有金星”的说法。华雪啤酒在“夹缝”中起步,坚持技术创新,实现了从万园到哈曼、华雪三大品牌
期刊
第三十九次全国中心城市工业经济运行会的会议议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圆满结束了,刚才通过的会议纪要对会议做了全面简要总结。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关于这次会议成果    本次会议有来自全周50个中心城市分管经济运行的负责同志以及相关处室的同志共150名代表参加。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同志做了题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讲话。代表们结合各地
期刊
柳州,位于广西中部,徐霞客描写的“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和柳宗元描写的“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的自然风貌,使柳州拥有“龙城”、“壶城”、“世界第一天然大盆景”、“中华石都”、“桂中商埠”等美称。2006年10月,温家宝总理到柳州视察后,又给柳州增加了一顶“山清水秀地干净”的桂冠。2010年11月20日至22日,全国中心城市第39次经济运行会就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隆重举行。国家工业和信息化
期刊
湖北省国资委自成立以来,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按照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作出的重大部署,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全面推进企业家队伍建设,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企业家成为全省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湖北省企业家队伍总体结构虽然得到明显改善和优化,但就个体而言,离“企业家”应具有的条件和要求远没有达到,企业家队伍年龄结构偏大
期刊
2010年,湖北省国资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政策,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坚定不移地通过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2010年1~9月,全省807户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规模达到11,331.41亿元,占全省工业企业的60.42%;实现利润455.23亿元,占全省工业的52.87%;上交税金总额49
期刊
近年来,在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下,仙桃市无纺布产业发展十分迅猛,规模总量、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实现同步提升,集聚效应和行业优势进一步凸现。仙桃市无纺布产业集群2004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授予“中国非织造布制品名镇”,2008年,被中国产业集群研究院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授予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    一、无纺布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1、规
期刊
电力行政执法在蓬勃开展,电力行政执法如何进行,电力行政执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本文谈一些个人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注意产权的划分。电力行政执法,首先要做的是帮助电力企业确定资产的产权。无论是电力法规,还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其法律责任都是依照产权划分的。如《供电营业规则》第51条规定:  “在供电设施上发生事故引发的法律责任,按供电设施产权归属确定。
期刊
2010年11月23日,中南装备公司组织参展组携两大凿岩精品钻车参加了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第五届工程机械行业一bauma China(宝马)展。来自逾37个国家超过1800家展商在这个亚洲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平台上同台竞技。在展会现场,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记者还对中南装备公司参加人员进行了专访。  Bauma(宝马)是亚洲最大最为重要的工程机械及建材机械行业专业博览会,自2002年举办以来,吸引了
期刊
2010年4月6日,笔者从湖北省群众艺术馆获悉:湖北省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将亮相上海世博会“中国元素活动区”。 作为湖北民间文化的代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枝江民间手工布鞋将荣登大雅之堂——在上海世博会宝钢大舞台“中国元素”活动区集中展示。届时,将现场展示锁边、纳鞋等手工制鞋技艺以及不同品种的枝江民间手工布鞋,这是宜昌市惟一入选世博“中国元素”的项目。  据了解,这12个项目都
期刊
工资集体协商,是指企业与工人代表通过协商,以决定劳动者工资、以及其他劳动条件与待遇的一种制度。关于工资集体协商,湖北工业大学课题组曾针对湖北省企业职工收入分配状况以及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问题进行过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政府推动下,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正在形成,但尚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政府在企业集体协商中的作用体现不够。由于我国没有集体合同法,而《劳动法》仅简单勾画了集体协议制度的基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