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学术界提出各种各样的词汇教学和习得的概念和理论,详细地讨论了各种教学和习得的方式和手段,但是我们更要注意和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可以接受什么,先接受什么,怎么接受。本文从认知语言中的词汇范畴化理论入手,解释了词汇范畴化的界定、特性和具体操作分析。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词汇范畴化 词汇教学
一、引言
语言是人们交际和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词汇又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著名语言学家Wilkins曾说:“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词汇成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和教学的重要一环,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伴随性学习理论”“产出性词汇研究”“词本位”“字本位”“语素教学法”等理论竞相出现,这些理论以不同的视角和方式细致地论证了词汇的教学和习得,而且也有着各自的理论优势,不管是实验研究还是教学经验都证实了这一点。然而,这些理论也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都太凸显工具性——大都基于现状和成规展开论述。比如“词本位”教学法,解决了怎么教学和习得“树木”这个词,可是没有解释为什么要学“树木”这个词。这样的理论盲点,采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词汇范畴化理论正好就可以弥补。本文就试从此方面作为切入点,来解决和整合词汇教学和习得在理论上的不足。
二、理论背景
“从认知角度来看,范畴化(categorization)可作为人类高级认知活动中的一种,它指的是在万事万物的差异中看到相似性,并据以将看似不同的事物处理为相同的,由此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进而形成概念的过程和能力”。(吴为善)
从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肇始,范畴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关注,Kosch(1978)、Lakeoff(1987)、Taylor(2003)等从对“经典范畴理论”的批判中整合出“范畴化原型理论”,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证和分析了这一理论,Lakeoff并于1987年出版的专著《女人、火与危险的事物:范畴所揭示之心智奥秘》中提出了“理想化认识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
本文理论依据是“范畴化与基本层次概念”。“对客观事物范畴化或者分类的结果往往是一个层级系统”(吴为善),心理学家Koseh用实验证实人类概念层级中最重要的不是较高层次的范畴如“动物”“家具”“交通工具”等,也不是较低层次的范畴如“波斯猫”“扶手椅”“敞篷车”,而是位置居中的“猫”“椅子”“汽车”。居中位置的层次在人类的认知中占有基本地位,它们被称作基本层次范畴。基本层次范畴的概念基本是我们传统词汇研究中归为“基本词汇”的集合,具有全民性、稳固性和能产性。此外上位范畴(superordinate category)的最大特征就是缺乏普遍特征的整体形象,下位范畴(subordinate category)是对基本层次范畴的进一步细化。
三、词汇范畴化教学
(一)内容界定
本文的范畴化教学指的是运用词汇范畴化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这个概念中的词汇从纵向上可以分为上位层次范畴词汇、基本层次范畴词汇和下位层次范畴词汇,从横向上可以分为名词、形容词、介词、连词等;从地域上看主要是中国本土人们使用的汉语词汇,涉及一些外来新近引进的词汇,本文不纳入讨论范围;从领域上讲,本文把日程生活中的常规性词汇作为主体,网络用语及新兴的词汇表达不作为谈论。这样的安排,主要有两点考虑:第一,倘若不分地域,不分领域地笼罩所有词汇,会对教学造成很大的妨碍作用;第二,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基本词汇量小,把词汇纳入具体语境的操作更是不熟练,如果把词汇不加分类地统一灌输,势必会造成习得方面的困难,甚至造成“事故”教学。首先,这里的教学必须纳入词汇范畴化语境之下的教学框架。本文说的教学是指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不是具体的教学手段,是要把具体的教学手段纳入这一理论框架之下。比如基本层次范畴词汇中的“树”“花”“鱼”“鸟”“虫”等等,范畴词汇教学是从理据上明确了这些词汇应该首先教,另一些如“松树”“柏树”“杨树”“银杏”“荷花”“牡丹”“菊花”“梅花”“武昌鱼”“鲤鱼”“鲫鱼”“草鱼”“带鱼”“麻雀”“翠鸟”“乌鸦”“鹦鹉”“臭虫”“天牛”“毛毛虫”等下位层次范畴词汇后教。此外,“范畴化词汇”教学和“词汇范畴化”教学二者有很大的区别,前者是针对静态词汇的教学,关注的是工具性和操作性;后者强调动态的词汇存在方式的教学理念,不可混淆。
总的来说,词汇范畴化教学是各种教学手段的一个理论背景,当我们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的时候,要首先考虑要输出的内容该不该输出的问题。当然,范畴化词汇教学在课堂上也不失为一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比如“鸟”这个词,我们可以把各种鸟放到一起,运用凸显展示的方法来让学生们认识这一基本层次范畴词汇。
(二)特征表现
根据词汇范畴化理论的介绍和对词汇范畴化的界定,我们可以得出词汇范畴化的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心理适应性
虽然在对外汉语课堂上有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他们可能已经形成了对语言和客观对象的认识,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还存在一个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多元,由简单到困难的汉语习得过程。词汇范畴化的层级理论正好遵循了人们对事物和语言认知的渐进逻辑规律,这一理论可以从心理上满足学生,尤其是初级水平学生的学习心理。比如在汉语对外教学中,我们可以按照“上位层次范畴——基本层次范畴——下位层次范畴”的顺序,使学生逐步深入到汉语的词汇当中。以“吃”这个基本层级范畴为例,它的上位范畴词是“动作”,下位范畴词是“吞”“咽”“啮”“啖”“啃”等词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基本层次范畴词汇比下位和上位层次范畴具有更高的接受度,因为“吃”一词在日常生活当中更加常用、通用,所以学生的接受度会更高。 第二,输出阶段性
词汇范畴化的认知规律决定在词汇的输出方式必须是阶段性的。从教学规划来看,在学生习得的初期,以基本层次范畴词汇输出为主,当学生对基本层次范畴掌握得比较扎实后,再转向下位层次范畴词汇,以及进一步习得上位层次范畴词汇。以笔者教授的一个汉语水平是4级的韩国学生为例,他掌握了“唐朝”这个概念,但是对“历史”这个词汇的认识很模糊。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他对基本层次范畴词汇习得的局限。从教授对象来看,初中级水平的学生应该以基本层级范畴词汇为主。初级水平的学生往往对汉语词汇的认识和了解是一知半解,以基本层次范畴教授为主,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乐趣。高级水平的学生在夯实基本层次范畴词汇的同时,要逐步灌输下位和上位范畴词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习得的有效性。
第三,多元应用性
在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中,教学、习得、测试是比较重要的三个部分,这三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影响着词汇学习的效果,而且三者之间关系紧密,不可分离。除了在教学中教授者要遵循词汇范畴化的规律,而且要在学生课下自我习得的过程中,老师也尽可能指导学生从基本层次范畴入手,自我不断实践,巩固已学词汇。除了教学和习得,测试是检验学生词汇习得程度的主要方式。在词汇测试部分,我们也要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安排测试。比如在初级学生词汇测试时,我们主要安排基本层次范畴词汇;在高级学生词汇测试时,我们除安排基本层次范畴词汇外,要以上位层次范畴词汇和下位层次范畴词汇为主。在遵循词汇范畴化教学的背景下,以测试辅助教学,以教学指导习得,以教学和习得提高测试。
(三)教学形式分析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一般涉及虚词和实词,其中实词无疑是影响学习成败的主要部分。实词又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种基本实词。这六种词类,也要遵循词汇范畴化的规律。在这六种词类中,真正影响到交际的是名、动、形。下面我们以动词为例,来具体说明词汇范畴化操作:
动词的上位层次范畴词:行为
动词的基本层次范畴词:打
动词的下位层次范畴词:揍、拍、削、收拾、修理、整、扁、斗、敲打、攻打、鞭打
在教授“打”字的过程中,我们要先把“打”字介绍给学生,如果学生遇到下位层次范畴的词汇,我们可以统一以“打”的概念解释,而在学生熟练掌握“打”的概念后,我们就可以逐步介绍下位范畴以及上位范畴。
上述就是词汇范畴教学的简要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朱勇.汉语第二语言词汇学习问题刍议[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01).
[2]刘芳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产出性词汇研究述评[J].人文丛刊,2007(07).
[3]刘枫.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的研究新新动向[J].语言研究,2013(10).
[4]路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J].语言教学研究,2010(02).
[5]郑敏.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本位教学[J].语言教学研究,2011(09).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词汇范畴化 词汇教学
一、引言
语言是人们交际和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词汇又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著名语言学家Wilkins曾说:“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词汇成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和教学的重要一环,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伴随性学习理论”“产出性词汇研究”“词本位”“字本位”“语素教学法”等理论竞相出现,这些理论以不同的视角和方式细致地论证了词汇的教学和习得,而且也有着各自的理论优势,不管是实验研究还是教学经验都证实了这一点。然而,这些理论也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都太凸显工具性——大都基于现状和成规展开论述。比如“词本位”教学法,解决了怎么教学和习得“树木”这个词,可是没有解释为什么要学“树木”这个词。这样的理论盲点,采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词汇范畴化理论正好就可以弥补。本文就试从此方面作为切入点,来解决和整合词汇教学和习得在理论上的不足。
二、理论背景
“从认知角度来看,范畴化(categorization)可作为人类高级认知活动中的一种,它指的是在万事万物的差异中看到相似性,并据以将看似不同的事物处理为相同的,由此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进而形成概念的过程和能力”。(吴为善)
从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肇始,范畴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关注,Kosch(1978)、Lakeoff(1987)、Taylor(2003)等从对“经典范畴理论”的批判中整合出“范畴化原型理论”,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证和分析了这一理论,Lakeoff并于1987年出版的专著《女人、火与危险的事物:范畴所揭示之心智奥秘》中提出了“理想化认识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
本文理论依据是“范畴化与基本层次概念”。“对客观事物范畴化或者分类的结果往往是一个层级系统”(吴为善),心理学家Koseh用实验证实人类概念层级中最重要的不是较高层次的范畴如“动物”“家具”“交通工具”等,也不是较低层次的范畴如“波斯猫”“扶手椅”“敞篷车”,而是位置居中的“猫”“椅子”“汽车”。居中位置的层次在人类的认知中占有基本地位,它们被称作基本层次范畴。基本层次范畴的概念基本是我们传统词汇研究中归为“基本词汇”的集合,具有全民性、稳固性和能产性。此外上位范畴(superordinate category)的最大特征就是缺乏普遍特征的整体形象,下位范畴(subordinate category)是对基本层次范畴的进一步细化。
三、词汇范畴化教学
(一)内容界定
本文的范畴化教学指的是运用词汇范畴化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这个概念中的词汇从纵向上可以分为上位层次范畴词汇、基本层次范畴词汇和下位层次范畴词汇,从横向上可以分为名词、形容词、介词、连词等;从地域上看主要是中国本土人们使用的汉语词汇,涉及一些外来新近引进的词汇,本文不纳入讨论范围;从领域上讲,本文把日程生活中的常规性词汇作为主体,网络用语及新兴的词汇表达不作为谈论。这样的安排,主要有两点考虑:第一,倘若不分地域,不分领域地笼罩所有词汇,会对教学造成很大的妨碍作用;第二,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生基本词汇量小,把词汇纳入具体语境的操作更是不熟练,如果把词汇不加分类地统一灌输,势必会造成习得方面的困难,甚至造成“事故”教学。首先,这里的教学必须纳入词汇范畴化语境之下的教学框架。本文说的教学是指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不是具体的教学手段,是要把具体的教学手段纳入这一理论框架之下。比如基本层次范畴词汇中的“树”“花”“鱼”“鸟”“虫”等等,范畴词汇教学是从理据上明确了这些词汇应该首先教,另一些如“松树”“柏树”“杨树”“银杏”“荷花”“牡丹”“菊花”“梅花”“武昌鱼”“鲤鱼”“鲫鱼”“草鱼”“带鱼”“麻雀”“翠鸟”“乌鸦”“鹦鹉”“臭虫”“天牛”“毛毛虫”等下位层次范畴词汇后教。此外,“范畴化词汇”教学和“词汇范畴化”教学二者有很大的区别,前者是针对静态词汇的教学,关注的是工具性和操作性;后者强调动态的词汇存在方式的教学理念,不可混淆。
总的来说,词汇范畴化教学是各种教学手段的一个理论背景,当我们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的时候,要首先考虑要输出的内容该不该输出的问题。当然,范畴化词汇教学在课堂上也不失为一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比如“鸟”这个词,我们可以把各种鸟放到一起,运用凸显展示的方法来让学生们认识这一基本层次范畴词汇。
(二)特征表现
根据词汇范畴化理论的介绍和对词汇范畴化的界定,我们可以得出词汇范畴化的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心理适应性
虽然在对外汉语课堂上有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他们可能已经形成了对语言和客观对象的认识,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还存在一个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多元,由简单到困难的汉语习得过程。词汇范畴化的层级理论正好遵循了人们对事物和语言认知的渐进逻辑规律,这一理论可以从心理上满足学生,尤其是初级水平学生的学习心理。比如在汉语对外教学中,我们可以按照“上位层次范畴——基本层次范畴——下位层次范畴”的顺序,使学生逐步深入到汉语的词汇当中。以“吃”这个基本层级范畴为例,它的上位范畴词是“动作”,下位范畴词是“吞”“咽”“啮”“啖”“啃”等词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基本层次范畴词汇比下位和上位层次范畴具有更高的接受度,因为“吃”一词在日常生活当中更加常用、通用,所以学生的接受度会更高。 第二,输出阶段性
词汇范畴化的认知规律决定在词汇的输出方式必须是阶段性的。从教学规划来看,在学生习得的初期,以基本层次范畴词汇输出为主,当学生对基本层次范畴掌握得比较扎实后,再转向下位层次范畴词汇,以及进一步习得上位层次范畴词汇。以笔者教授的一个汉语水平是4级的韩国学生为例,他掌握了“唐朝”这个概念,但是对“历史”这个词汇的认识很模糊。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他对基本层次范畴词汇习得的局限。从教授对象来看,初中级水平的学生应该以基本层级范畴词汇为主。初级水平的学生往往对汉语词汇的认识和了解是一知半解,以基本层次范畴教授为主,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乐趣。高级水平的学生在夯实基本层次范畴词汇的同时,要逐步灌输下位和上位范畴词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习得的有效性。
第三,多元应用性
在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中,教学、习得、测试是比较重要的三个部分,这三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影响着词汇学习的效果,而且三者之间关系紧密,不可分离。除了在教学中教授者要遵循词汇范畴化的规律,而且要在学生课下自我习得的过程中,老师也尽可能指导学生从基本层次范畴入手,自我不断实践,巩固已学词汇。除了教学和习得,测试是检验学生词汇习得程度的主要方式。在词汇测试部分,我们也要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安排测试。比如在初级学生词汇测试时,我们主要安排基本层次范畴词汇;在高级学生词汇测试时,我们除安排基本层次范畴词汇外,要以上位层次范畴词汇和下位层次范畴词汇为主。在遵循词汇范畴化教学的背景下,以测试辅助教学,以教学指导习得,以教学和习得提高测试。
(三)教学形式分析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一般涉及虚词和实词,其中实词无疑是影响学习成败的主要部分。实词又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种基本实词。这六种词类,也要遵循词汇范畴化的规律。在这六种词类中,真正影响到交际的是名、动、形。下面我们以动词为例,来具体说明词汇范畴化操作:
动词的上位层次范畴词:行为
动词的基本层次范畴词:打
动词的下位层次范畴词:揍、拍、削、收拾、修理、整、扁、斗、敲打、攻打、鞭打
在教授“打”字的过程中,我们要先把“打”字介绍给学生,如果学生遇到下位层次范畴的词汇,我们可以统一以“打”的概念解释,而在学生熟练掌握“打”的概念后,我们就可以逐步介绍下位范畴以及上位范畴。
上述就是词汇范畴教学的简要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朱勇.汉语第二语言词汇学习问题刍议[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01).
[2]刘芳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产出性词汇研究述评[J].人文丛刊,2007(07).
[3]刘枫.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的研究新新动向[J].语言研究,2013(10).
[4]路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J].语言教学研究,2010(02).
[5]郑敏.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本位教学[J].语言教学研究,2011(09).